曾國藩晚年為什麼選擇李鴻章作為接班人培養?

文化史中來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李鴻章絕對不是曾國藩選擇的接班人。

名義上,李鴻章確實是曾國藩的門生和幕僚,僅此而已。

李鴻章沒有多久就脫離曾國藩的湘軍,去老家安徽拉起了自己的武裝淮軍。

淮軍從上海開始第一戰,依靠上海的富商和洋人支持,形成了自己強大的力量。

李鴻章掌握了軍政大權,淮軍在2年內由6000多人增至7萬規模。就戰鬥力和武器現代化程度來說,淮軍強於湘軍。

李鴻章麾下雖然有部分湘軍,但基本是獨立的,不聽從曾國藩的任何命令。

其實,李鴻章的存在也是朝廷的佈局,希望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三股力量互相制約,不希望出現一家獨大。

對於李鴻章的獨立,曾國藩也心知肚明,也沒有能力干涉了,也不敢幹涉。

到了太平天國被消滅,最強大的湘軍就被朝廷拆散。

相比湘軍和曾國藩,朝廷認為李鴻章比較容易掌控,將他的淮軍保留下來,繼續對抗捻軍等武裝。

在對付捻軍的作戰中,曾國藩雖然是名義上的主帥,但指揮不了淮軍。

最終,朝廷只得改命李鴻章為欽差大臣,接辦剿捻事務,令曾國藩仍回兩江總督本任。

至此,曾國藩明白李鴻章已經徹底和他平起平坐,甚至還高出一頭。

捻軍剿滅以後沒多久,曾國藩就徹底退休了,還揹著處理天津教案賣國賊的罵名。

而李鴻章卻步步高昇,調任直隸總督,後又兼任北洋大臣,位極人臣。

李鴻章絕非曾國藩的接班人,其實湘軍根本就沒有接班人。

消滅太平軍以後,曾國藩就很聰明的將湘軍主力解散,捻軍被消滅以後湘軍除了一部分跟隨左宗棠去西北作戰,其餘幾乎不存在了。

這是曾國藩的聰明之處,不願意犯下功高蓋主的禁忌,搞得自己和部下都沒有好下場,還是見好就收,解散湘軍。

其實,早在太平天國滅亡之前,湘軍就有些將領建議曾國藩反清,取代太平天國自立為王。因為自古鳥盡弓藏,太平天國被消滅以後湘軍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因實力過大很可能會被朝廷清算。

實際上,也是如此。比如曾國荃攻破南京以後,說洪秀全兒子洪天貴福自殺,後來發現洪天貴福其實是逃走了被清軍捉住。

朝廷以此為藉口,痛罵了曾國荃一通,這是以往從來沒有過的,就是敲山震虎,希望他們主動放棄兵權。


薩沙


從我的認知角度來看:曾國藩算是李鴻章的伯樂,對李有知遇之恩;而李鴻章為人處世圓滑,善於官場混,藉著曾國藩的勢力謀求自己的政治前途。而且兩人也是惺惺相惜,都十分佩服對方的才華,他們之間的關係是亦師亦友,亦敵亦友。

一、性格問題

曾國藩是個怎麼樣的人?他以內聖外王要求自己。內聖外王就是字面意思,對自身要有聖人才德,對外王道,這些都是聖人標準。從曾國藩的行為處事可以看出他做事謹慎執著,堅持自省自律,追求完美,敬上慈下,對待同輩人也是息怒哀樂不露聲色,源於內斂的性格,一生都是戰戰兢兢的為清帝國做事。


在平定太平天國之後自己又身居高位,其胞弟曾國荃統領湘軍,一文一武,慈禧忌憚曾家勢力。隨後逼迫曾國荃裁軍,因涉及到親弟弟,為保曾家周全,所以只能屈從裁軍。後來慈溪還是不放心,曾國藩乾脆不讓湘軍姓曾,把所有資源轉讓給李鴻章。因為李鴻章善於察言觀色,做事分寸把握非常好,維護漢軍利益可以有很大的幫助。更何況左宗棠和李鴻章是宿敵,所以在慈禧樂享其成,默認李鴻章繼承湘軍,可以對左宗棠進行制衡,和平時期李鴻章接班湘軍是再好不過。

二、繼承人問題。

曾國荃是有勇無謀,缺乏謀略。其優勢豪爽、敢幹、不怕死,絕對執行上面的哥哥軍令,對縱橫捭闔之術不甚瞭解,很多軍事部署行兵計策都是曾國藩和幕府參謀們制定。從這裡看曾國荃沒有接班的可能性。

左宗棠心氣過於孤傲,目空一切,除了胡林翼外誰也瞧不起,其中包括曾國藩,與李鴻章還是宿敵。官場上很容易得罪人,對開展洋務運動影響很大。彭玉麟為官清廉,又不想做官,曾經6次告老還鄉。

李鴻章是曾國藩幕府的鍛煉出來,通過自己的能力組建軍隊,人善帶兵,屢建奇功,不出兩年便位至巡撫,不到六年則與曾國藩平齊。以李鴻章的行為做事能力,選擇李鴻章作為繼承人才是沒有任何問題,才能不讓漢族軍隊吃虧。

二、戰略眼界問題。

不誇張的說湘軍中戰略眼光最高的莫過於李鴻章,善於與洋人打交道,給湘軍弄來了大量的槍械軍火,在裝備上碾壓太平軍,所以曾國藩往往能以少勝多,橫衝直撞,無人能擋。

曾國藩在交班之前同李鴻章談論洋務運動,李鴻章已表露出跟國際接軌的思想,這可能是整個湘軍中層人物裡都沒有這種先進思想。這也是曾國藩所看好的一方面。

曾李一生,有合作,也有衝突,甚至在危局時刻,李都多次拋棄曾,但是他們都又其高明之處,知進退。曾國藩將湘軍資源轉讓給李鴻章時,就已經把李鴻章推到帝國看護人的位置上,而李鴻章一輩子都沒有忘記曾國藩的知遇之恩。


小白知史館


李鴻章是怎麼脫穎而出,得到曾國藩的青睞與培養的?他的三個為人處世訣竅很值得我麼現在的年輕人學習。

在清朝晚期,李鴻章可以說是中國政壇上最閃耀的那顆明星。他創淮軍、建水師、平定捻軍,功勳卓著,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稱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

李鴻章

李鴻章一生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都因為被曾國藩當作“接班人”來培養。曾國藩一生愛才,他的學生人才濟濟,很多在日後都成為朝廷的棟樑之才,在眾多的人才之中,李鴻章憑什麼脫穎而出,得到曾國藩的青睞呢?因為他身上有3個難得的優點。

第一個:才能出眾

一個人要想得到別人的賞識,才能是前提。李鴻章被曾國藩看中的重要基礎就是李鴻章的才能。李鴻章屬於那種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智商很高又勤奮好學,學問功底極其深厚,一手文章妙筆生花,而且在志向遠大,年少之時便有“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的豪言。

李鴻章

李鴻章的才能還體現在他非常善於處理複雜問題。別人都是怕事,他卻喜歡攬事做事,尤其是難事,局面越複雜,他越興奮,頗有一種遇強則強的精神。後來與洋人談判,處理外交失敗等這些最難辦的事都是李鴻章挺身而出才得以順利解決,足以見得李鴻章處理問題的卓越才能。

與曾國藩不同的是,李鴻章思維清晰敏捷,往往一眼就能抓住事情的本質和大局的關鍵,並果斷做出正確決策,在很多事情上曾國藩都會求助於李鴻章的分析決斷。

第二個:知道感恩

感恩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品德,尤其是在官場和職場上,沒有一個領導願意提拔一個不知感恩的白眼狼,李鴻章便是一個非常懂得感恩的人。

曾國藩

同治二年,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部缺糧,曾國藩要求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支援八萬兩白銀,李鴻章部當時正在出徵蘇南,糧餉也很吃緊,可是他依然在一個月內湊足了六萬兩白銀,解了曾國藩的燃眉之急。

在曾國荃圍攻天京的決戰之際,朝廷急令李鴻章會攻天京,可這樣一來就會搶了曾國荃的首功,李鴻章便找各種藉口一拖再拖,使得曾國荃如願以償獨享攻佔金陵之功,曾國藩為此甚為感激。

沈葆楨

而作為同樣被曾國藩提拔起來的人才,左宗棠、沈葆楨在這方面就差了不止十萬八千里。沈葆楨是林則徐的女婿,在曾國藩的推舉下被提拔為江西巡撫,可就在曾國藩糧餉緊缺的關頭,沈葆楨卻只顧自身,拒絕供應曾國藩糧餉,一度陷曾國藩於危機之中。

李鴻章與左宗棠

在攻破天京一役,左宗棠更是在曾國藩背後捅刀子,害得曾國藩差點被治“欺君之罪”。李鴻章與左宗棠二人相比之下,高低立判。

第三個:絕對忠誠

權力的交接說到底都是為了權力的延續,領導最喜歡什麼樣的人?可能不是最有才的人,但一定是最忠誠的人,因為只有忠誠的人才不會背叛自己。

平定太平天國之後,為了打消朝廷的猜忌,曾國藩主動裁撤湘軍,軍事實力大大削弱。但是,李鴻章的淮軍卻保留了下來,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一支軍隊。在剿滅捻軍的時候,曾國藩有意調用李鴻章的淮軍,可是正如湘軍只聽命於曾國藩一樣,淮軍也只聽從於李鴻章,這是考驗李鴻章的忠誠的時候了。

李鴻章

就淮軍的指揮權問題,曾國藩決定寫信給李鴻章,巧的是,就在同一天,李鴻章也主動給曾國藩寫了一封信。在信中,李鴻章毫不猶豫地將淮軍的劉銘傳等三支精銳部隊交由曾國藩指揮,同時還讓自己的弟弟李鶴章協同曾國藩出師,李鴻章的忠誠讓曾國藩再次感動莫名。

才能、感恩與忠誠,如果我們學會了這三個優點,我相信無論是在官場還是職場,都會得到領導和貴人的青睞與提拔,不用多久便會脫穎而出。


深度文史


這個題目就屬於不切實際了。怎麼叫曾國藩“選擇李鴻章作為接班人”。李鴻章從來就不是曾國藩選擇的“接班人”。他的官職是朝廷任命的,甚至一定程度上用來制約曾國藩。李鴻章的淮軍雖是起源於湘軍,但最初只是湘軍很小一部分,後來是李鴻章自己發展壯大的,曾國藩自己的家底湘軍根本就沒給李鴻章,而是在攻破南京後慢慢解體了。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勢如破竹,清廷原本的武裝力量八旗兵早已成了紈絝子弟,只會吃喝玩樂。漢軍綠營兵也疏於訓練,加上嚴重的吃空餉,數量、戰鬥力都嚴重不足。響應朝廷號召,當時丁憂在家的曾國藩在家鄉湖南組織團練(民兵組織),但是認識到團練不看重用,於是採取了明朝戚家軍的模式組建新軍,就這樣,湘軍開始走向正軌,成為對抗太平軍的主力。

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是曾國藩的同年,所以李鴻章入京會試落榜後曾拜在曾國藩門下學習,就此有了師生之誼。後來李鴻章中進士,慫恿工部左侍郎呂賢基回安徽辦團練,也被呂帶走同行。後其父李文安也回鄉辦團練。李氏父子帶兵收復廬州,展現出最初的軍事才能。但因為李文安去世,李鴻章丁憂,解除團練職務,加上廬州又被太平軍攻陷,李鴻章不得不離開,後到曾國藩湘軍中效力。開始,李鴻章僅僅是一個幕僚,負責寫寫文書。曾國藩逐漸發現他的才華,並多次歷練,逐步讓李鴻章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將領。但是,這也僅限於上下級關係而已。


事情的轉機是太平軍第二次攻陷江南大營,上海被圍困。上海士紳為曾國藩籌集了鉅額軍餉,請求湘軍駐防上海。曾國藩要與太平軍主力作戰,其他將領也不願意去,這才把任務交給了李鴻章。李鴻章籌建了一支六千五百人的部隊(並非曾國藩撥給,主要是李鴻章自己招募),進駐上海,以這支新軍連戰連捷,擁有了自己的根據地。又聘請外國軍人組建新式火槍隊常勝軍,屢戰屢勝,奪取了上海周邊各個府縣,兵力也擴充至六七萬人。最後,李鴻章的淮軍攻陷了太平軍除天京外的最大重鎮蘇州,李鴻章從此在朝中成為僅次於曾國藩的第二號軍事強人。


而也就是那以後,朝廷開始準備用李鴻章制衡曾國藩。當時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圍攻天京數月不下,朝廷失去耐心,屢屢催促李鴻章帥軍從蘇州出發,替換曾國荃成為攻打天京主力。李鴻章念及與曾國藩的師徒之情,不能與曾國荃爭功,拖延不動,終於讓曾國荃打下天京。

天京攻破後,一來朝廷擔心有“再造之功”的曾國藩越發做大,二來湘軍衝入天京後縱兵搶劫,還沒有上交朝廷日夜盼望的天王府財物(李鴻章攻破蘇州後上交了六十萬兩),讓朝廷更為不滿,三來曾國藩擔心兔死狗烹,所以主動請求裁撤湘軍。就這樣,朝廷將湘軍將領劃歸各處,湘軍再也不是統一的建制。因此,曾國藩沒有了自己的勢力,也談不上找接班人了。

而李鴻章的淮軍卻僥倖沒被裁撤。因為太平軍所滅,還有捻軍等起義軍需要征討,曾國藩兄弟不受信任,這個任務自然就交給李鴻章了。後來又籌建新式海軍,李鴻章的淮軍逐步形成了北洋水師,這是後話了。至於官職,雖然李鴻章先後接替曾國藩的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職,但那都是朝廷任命,絕不是曾國藩的意思。

所以,李鴻章雖然最早是曾國藩的弟子,但軍隊是自己招募自己擴充,官職是朝廷任命的。完全不是曾國藩選擇。


伊耆角木



李鴻章能在晚清政局中脫穎而出,既有其過人之處,也有其獨特之處。而他能最終成為繼曾國藩之後,又一個挑大樑的人物,確實與他個人能力有關。尤其是在晚清的政局中,其所處的地位,儼然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大人物,更是與其恩師平分秋毫的存在。


原因一:早年師承,有師徒情分



李鴻章的經世之學,離不開恩師曾國藩的細心疏導,這才有了後來的驚世之舉。而李鴻章之所以能拜入曾國藩的門下,還得力於其父與曾國藩的這層“同年”關係。

公元1838年,年近不惑之年的李文安,終於考上了進士,得以赴京為官。巧合地是,同年亦是曾國藩的仕途之旅。兩人同時考中進士,亦同時在朝為官,因有了這層關係之後,二者之間的關係,才變得十分融洽。也正因如此,李鴻章才有機會拜入曾國藩的門下。

不得不說,李父的政治眼觀和格局,確實有異於常人之處,能看出曾國藩的不尋常,而提前做好政治上的鋪路,他的這個舉動,也為自己孩子開啟了一扇光明之門。

公元1845年,23歲的李鴻章因父親的這層關係,才得以順利的拜入曾國藩的門下,去學習經世之學。而曾國藩也不負李父所託,在細心的栽培和輔導之下,也使得李鴻章的成長,有了質的蛻變,這才能最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原因二:本身能力突出,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李鴻章的能力,在太平天國後期,確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耳濡目染的實戰經驗,讓李鴻章的成長,有了質的蛻變。

公元1860年,李鴻章因移軍祁門之事,與恩師發生了重大分歧,認為祁門之地,乃兵家“絕地”,不宜駐往。可曾國藩卻不聽進勸,認為“文人大言”,而毅然地將兵移至祁門之地,最終落了個慘敗。由此可見,李鴻章此時的戰略格局和眼光,均都在曾國藩之上了。


原因三:梁木已成棲,不如順其自然



隨著李鴻章淮軍的建立,以及後期的作戰中,逐漸地取締了湘軍的主導地位。也使得李鴻章的聲勢,逐漸的水漲船高,不僅榮獲殊榮,而且還有了能和曾國藩平分秋毫的實力。正因如此,才有了梁木已成棲,不如順其自然的態度在裡面。

當然,不管出於何種目的考慮,當時選擇李鴻章作為自己的接班人,無疑是最佳的選擇,尤其是在治國等方面的理念上,二者均都大致相同,所以出於這點的考慮,也沒有理由去拒絕這樣的選擇。


森蟻聊史


不但是因為李鴻章有才幹,更是因為這是他心靈的外化

說道同治中興沒人不知道曾國藩李鴻章,這是晚晴滅亡之前最為燦爛的夕陽。

曾國藩自己也說自己只不過是箇中等人物,靠著戰戰兢兢,勤懇忠誠上來的,當然也不全是,因為畢竟他作為穆彰阿的門生,畢竟受到了多方面提攜,這就是其在京城直接能做到二品大員的關鍵所在。

但是曾國藩的偉大不在於其如庸常的官員一樣追求資歷的成長和階位的升高,其更在意的是有一個強大的內心,這就是在三十歲左右發覺自己百無一用,在京城遍交好友,提升自己的學問,當然他更是通過學習宋明理學,每天晚上寫日記,看書來反省自己做的恰不恰當,來追求心靈的超越。

也就是這樣,上天終於沒有埋沒他的努力和光輝,其回湖南為其母親守孝的時候奉旨舉辦團練,這是其一生光輝的起點,於是他開始與太平軍殊死相抗,雖然嶽麓之戰差點跳水而死,但是其一生困苦而行,自拔於流俗之中,實為我輩楷模。

李鴻章與曾國藩的淵源是可以追溯到李鴻章父親的,是他父親給他介紹過曾國藩,在京城的這一段期間,其曾與曾國藩切磋學問,一起交流經世致用之學,也就是說包括考據,詞章,理學以及經濟之學。而後李鴻章棄筆投戎,來到曾國藩下面做幕僚,曾國藩悉心栽培。其也洞見到了左宗棠和李鴻章這樣的人才,於是曾國藩坐鎮安徽安慶,一兩江總督身份都督四省軍武,並保薦左宗棠為浙江巡撫,李鴻章為江蘇巡撫,曾國荃全力攻南京。南京城攻破的那一天,四人好不分光。

但李鴻章的成功確實是因為曾國藩在心胸擴展的過程中外化為舉薦賢人的行動,這樣李鴻章才有了以後的赫赫武功,所以說李鴻章能夠作為接班人是因為其心靈的超越。如果詳細論之可能還包括從軍的經歷,例如攪東捻子等等,在上海辦洋務聰明靈活等等,但是沒有伯樂,無異於無用。

曾之於李是師兼伯樂。


大師神馬是大師


淺談幾點意見:

1.李鴻章是曾國藩培養出來的,當然曾國藩培養了很多人,但在這些人中他最滿意的就是李鴻章。

2.李鴻章能理解、接納並改進他的思想,能讓他的思想更發揚光大。

3.曾國藩與李鴻章並肩作戰很多次,雙方互相瞭解,曾國藩善於教人,李鴻章知道感恩,年富力強,且能文能武。


梨花先雪126


給大清增加土地實力的是左宗堂,他倆個一個用殺人刀一個用筆桿子讓大清在老百姓中徹底失去了威.望,才有了不久辛亥年的一哄而起。


用戶9450977780495


能力。曾國藩是個人才。


趙曙光教授


兩個真是一路人,同受封建文化影響的奴才,在類似"書中自有黃金屋,顏如玉"等教育長大下出來的人能不出貪官和色鬼嗎?在升官發財論的社會中出的典型的自私自利道貌岸然的東西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