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順手握先帝“遺詔”,為何還是鬥不過慈禧?

wqlhai


肅順雖然手握先帝遺詔,但兩宮太后卻握有“御賞”、“同道堂”兩枚印章,這是極為要命的,顧命八大臣雖然受命輔政,他們擁有擬定詔書的權力,但這個詔書卻需要加蓋“御賞”、“同道堂”兩枚印章才能生效,這導致顧命八大臣的權力是受到兩宮太后制約的。再加上肅順等人著實有些輕敵,且不如慈禧手腕強硬,在雙方爆發矛盾之後,便等於已經註定了敗亡。

△辛酉政變

咸豐帝熱河病逝,他的遺命到底是為了限制誰?

咸豐六年(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在英法聯軍於1860年逼近北京之時,咸豐皇帝便急忙帶著皇后和懿貴妃和一班親信逃至熱河。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在簽訂《北京條約》後不久,咸豐帝便因病去世了,而在彌留之際,他的一番做法卻令人深思。

△咸豐帝

咸豐皇帝在臨死之前,對於自己的身後事,他主要做了三種安排:

1、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這便是確定了皇位的繼承人,確保了權力的順利交接。

△咸豐確定輔政大臣

2、確立輔政大臣:由於太子載淳當時只有6歲,親政顯然不大可能,因此他為其挑選了八位輔政大臣,分別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額駙景壽,以及原來五個軍機大臣的其中四人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這便是我們常說的“顧命八大臣”。

3、權力的制約:咸豐帝又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且明確顧命大臣擬旨後要加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才能生效。

△兩宮太后

從咸豐帝的遺命不難看出,“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印章的作用無疑要比遺詔更大,只要兩宮太后不蓋印章,那麼顧命大臣的作用也就根本無法發揮出來。毫無疑問,他之所以會給兩宮太后兩枚印章,為的就是限制顧命八大臣的權力,為了防止皇室權力外流。

後宮與外廷之爭,兩宮太后與顧命大臣的決裂

由於內廷對外廷的限制,雙方的矛盾幾乎不可調和,事實上在咸豐去世不久,這種矛盾便爆發了。而促使這種矛盾爆發的,便是關於兩宮太后是否應該垂簾聽政的問題。

△恭親王奕訢

事實上,在咸豐皇帝去世還不到十天的時候,恭親王奕訢便來到了承德避暑山莊,一方面是為了叩謁咸豐皇帝的梓宮,另一方面便是為自己的後路積極謀劃。他雖然是親王,但卻因長期受咸豐帝的猜忌,更是受到肅順等人的排擠,顧命八大臣當中,四名軍機大臣都已經入選,而偏偏將與其交好的文祥排除在外,這令他不得不擔心自己以後的日子。恭親王奕訢在承德與兩宮太后密議多日之後,逐返回北京,開始積極謀劃。

△董元醇

緊接著,御史董元醇上書,請求太后權理朝政,另選親王一、二人輔弼。針對這封奏摺,兩宮皇太后召見八大臣。這次召見是兩宮太后對八大臣的第一次攤牌,藉著董元醇的奏摺,試探八大臣對於兩宮太后干政的態度。

在八大臣看來,皇帝既然給了你們兩宮太后限制外廷的權力,那麼你們就乖乖呆在後宮,我們有事去奏請就完了。你們竟然還想站到前臺來,連我們輔政大臣的權力都要搶,八大臣自然不可能坐視這種事情發生。而兩宮太后的態度也很明確,想將我們限制在後宮?門都沒有。

△顧命八大臣

於是乎,兩宮太后與八大臣展開了激烈的辯駁,八大臣“嘵嘵置辯,已無人臣禮”,而根據《越縵堂國事日記》記載,“肅順等人恣意咆哮,‘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涕泣,遺溺後衣’”,連小皇帝都被嚇尿了,足見這次交鋒的激烈。

慈禧政治手腕極強,八大臣毫無招架之力

雙方的第一次交手以相持不下而終,但雙方顯然都不死心。不過,顧命八大臣想的是回到北京之後再從長計議,而慈禧卻已經在考慮要除掉八大臣了,而她所憑藉的,便是已經率先返回北京的恭親王奕訢。


△慈禧

慈禧和恭親王奕訢都明白,在這種關鍵時刻,兵權才是最為重要的。恭親王奕訢返京之後,便立即籠絡了握有京、津一代兵權的兵部侍郎勝保,以及握有直魯重兵的僧格林沁。而慈禧則將目標對準了八大臣中唯一握有兵權的端華,在召見顧命大臣之時,他以端華兼職太多為由,想要奪其兵權,而端華卻表示自己只做行在步軍統領,慈禧於是便將步軍統領的職位給了奕譞,直接掌握了京師衛戍的軍權。

如此一來,端華雖然掌握有行在的軍權,但北京地區的軍權卻已經被慈禧一方悄然掌握,這也是慈禧將政變之地選在北京的重要原因。

△肅順

在皇帝子貢由避暑山莊起駕之後,兩宮太后和同治皇帝只陪了靈駕一天,便以皇帝幼小、梁太后為年輕婦道人家為藉口,帶著載垣、端華等七大臣從小道趕往北京,只留肅順率領人馬跟隨梓宮慢行。

剛剛到達北京的慈禧,隨即便召見了恭親王奕訢和軍機大臣文祥等人,在瞭解了京中形勢之後,逐心中大定。次日一早,奕訢便手捧蓋有玉璽和先帝兩枚印章的聖旨,宣佈解除肅順等人的職務,當場逮捕了載垣和端華,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則被撤職查辦,而醇郡王奕譞則在京郊密雲逮捕了還在護送梓宮的肅順,八大臣徹底敗北。

△以顧命八大臣敗北告終


綜上所述,肅順等人之所以會敗北,一方面源於兩枚印章的作用的確要比遺詔的作用大,而更為重要的原因,便是他們對形勢估計不足,對慈禧等人不夠重視,使其順利掌握了京城周邊的兵權,且成功被對方打了一個時間差。


香茗史館


肅順輸給慈禧,正應了中國那句古話:“時也、命也、運也”。

咸豐這個人,用現在的話來說也是個“心機婊”,臨死之前為了平衡權力,任命肅順、載垣、端華等八大臣負責贊襄國務,同時他又賜給慈安和慈禧兩宮太后“御賞”和“同道堂”各一方金印,授予她們最後決定權。

這表面上看是平衡皇權和相權 的“萬全”之策,但也暗藏了極大的隱患。 咸豐帝剛死,肅順等人便上奏摺,說皇帝還小,朝中事務可由他們先行處理,兩宮太后只管正常蓋章即可。

精明的慈禧看出了他們的心思,與慈安一起駁回了這個提議,說:凡有上諭,軍機處的擬稿必須在首尾分別蓋上‘同道堂’和‘御賞’的印信,方可發出。

過了幾天,大臣董元醇上折,恭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對董元醇的這道奏章,肅順等人表示強烈反對,擬旨否決了太后垂簾聽政的提議。但這道旨兩宮太后堅決不肯用印。肅順等人輟朝,以此威脅兩宮太后。

慈禧感到,她和慈安的力量還是不夠,很難鬥得過八大臣,於是瞄準了恭親王奕訢。當時,奕訢及其支持者,對咸豐沒有將他放在顧命大臣裡面早有不滿,自然願意和她們結成同盟。於是,奕訢上奏請求前往熱河叩謁梓宮。

八大臣其實對奕訢也不是沒有防備,所以對奕訢叩謁梓宮的請求不予批准。但兩宮太后批了奕訢的摺子。就這樣,奕訢到達了熱河,並且想辦法獲得了單獨拜見兩宮太后的機會。

這次見面是扳倒肅順的關鍵。雖然目前誰也不知道這次見面,兩宮太后和奕訢說了什麼,但見面後奕訢離開熱河返回京師,做好了政變計劃的準備工作。至此,慈禧做到了在內聯慈安,外結奕訢,已是萬事俱備,只待東風一吹,便是肅順等八大臣的末日了。

可惜的是,肅順等人自以為遺詔在手,萬事大吉,他們對日漸逼近的危險竟然渾然不覺。

11月30日,由小路星夜兼程回到北京的同治與兩宮皇太后,頒佈諭旨,宣佈載垣、端華等人罪狀,將二人下獄。當天晚上,肅順護送咸豐的梓宮剛走到北京的密雲縣,便被抓捕。

我們來看看肅順等人輸在了哪裡,為什麼鬥不過慈禧?

辛酉政變這一年,正是八國聯軍打進北京,火燒圓明園的那一年。當時全國人民對清政府已經極為不滿,誰該為時局負責?

本來皇帝是第一責任人,但此時恰好鹹豐駕崩,需要一個人站出來負責。這個人不幸落到肅順頭上。此時也。

肅順這個人,能力是有的,但他為政太剛,目中無人,兼之有點狂妄自大。所以滿洲親貴中恨他的人不在少數。他的反對者派是以奕訢為核心,包括了豫親王義道、軍機大臣文祥、大學士桂良、大學士賈楨、等人。幾乎囊括了留在北京的所有重要大臣。樹敵太多,又沒有得到槍桿子的支持,這是最要命的。

雖然肅順也曾試圖拉攏僧格林沁這樣的實力派,但因為他性格原因,沒有成功。從熱河到北京,都是榮祿和勝保的軍隊,而這兩個人早就投靠了奕訢。此命也。

慈禧是個出色的陰謀家。她抓住時機,取得了內聯慈安,外交大臣,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同時充分發揮"御賞"、"同道堂"兩枚印章對肅順等人的牽制的作用,敏銳的判斷時局,果斷出擊,先發制人,巧施計謀,最終取得勝利。如果換一個別的女人當太后,也許肅順等人不是這個下場,這就是他的運也。


“時也、命也、運也”,肅順之敗亡,不冤了。

一點淺見,歡迎點評。


剛日讀史


肅順是咸豐朝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名言“咱們旗人多混蛋,懂得什麼。漢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支筆厲害得很”被好事之徒斷章取義引申為“旗人都是王八蛋”,被曾國藩、左宗棠等漢族大員們奉為美談。肅順是滿族宗室中難得的能員幹吏,鐵腕反腐,在“戊午科場案”中將內閣大學士柏葰處斬;在“戶部寶鈔案”中查抄了幾十家宗室親貴,旗人將他恨之入骨;肅順看不上旗人,對漢人卻情有獨鍾,他門下便有號稱“肅門六君子”的郭嵩燾,王闓運,尹耕雲,高心燮,李壽蓉,盛康,他們都是漢人。

那麼為什麼肅順在咸豐帝駕崩前已被委任為輔政大臣的情況下,還是被慈禧給扳倒了呢?

咸豐遺命的困惑

咸豐帝被稱為清朝最苦命的皇帝之一,即位之初就面臨內憂外患的複雜局面,太平天國運動和英法聯軍入侵加速了他的死亡進程,1861年七月十六日,身處熱河行宮的咸豐帝病勢沉重,召見了肅順、端華等八人,並頒佈遺詔,立皇長子載淳為太子,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和焦祐瀛贊襄一切政務,這就是輔政八大臣的由來。可令人困惑的是,咸豐帝在病逝前賜給皇后(慈安)“御賞”印章,賜太子載淳“同道堂”印章,載淳當時只有6歲,印章由生母懿貴妃(慈禧)保管。咸豐帝遺命,所有奏章由八大臣會商擬定之後,要同時加蓋這兩方印章方可生效。

這招既用人又防人的手段成為肅順等人被罷免處死的根源。為什麼會這麼說呢?這兩枚印章就如同現在的領導簽字,輔政八大臣相當於領導秘書,負責起草和擬定奏章內容。毫無疑問,沒有領導簽字畫押的文件是無效的,可筆桿子攥在領導手上,他隨時可以換個人來起草文件,只要是他簽字畫押的就是有效文件。咸豐帝在遺命上先給肅順等人下了個套。

恭親王被排斥

恭親王奕訢是咸豐帝的異母弟,也是滿人中頗具才能之人。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咸豐帝倉皇逃往熱河,留下恭親王在北京辦理善後事宜。可咸豐駕崩時並未將恭親王納入輔政大臣名單,這很明顯是遭到了排斥。奕訢與肅順在政見上多有不合,此番遭到排擠更加認定是肅順在暗中搗鬼。所以,當慈禧派心腹太監安德海秘密入京聯絡恭親王,告知奪權陰謀之後,奕訢立即應承下來。隨即上摺子要求到承德奔喪,肅順等人駁回了奏摺,理由是不日即將返京,毋庸舟馬勞頓。可慈禧與慈安又下了一封令奕訢前來承德奔喪的密詔,派人送往京城。恭親王借奔喪的名義趕赴承德與兩位嫂子密商會談,隨即回到北京安排佈置。

醇郡王奕譞掌握軍權

奕譞[xuān]是慈禧的妹夫,兩宮太后與肅順等人商議,提出鄭親王端華兼職太多,應找人分擔差事為由,讓奕譞擔任京城九門提督一職。肅順等人過於輕敵,認為只要行宮衛戍大權在端華手中便可萬無一失。雙方議定大行皇帝靈柩於9月23日啟行,29日到京。肅順是護送靈柩返京的隨行總管,兩宮太后和小皇帝只隨行了一天,便以皇帝年幼、兩宮太后為年輕婦人,耐不得辛苦為由,抄間道趕赴北京。入京之後,兩宮太后立即召見恭親王,頒佈詔諭,將英法聯軍入侵、圓明園被焚、咸豐帝出巡等一系列罪名加在八大臣頭上,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肅順在護送靈柩途中被捕,其餘七人也束手就擒,下入大獄。肅順處斬,載垣、端華賜自盡,其餘五人革職充軍。與此同時,封恭親王為議政王,軍機大臣,兩宮垂簾聽政,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辛酉政變。

據記載,肅順行刑之際罵不絕口,並拒絕下跪,劊子手用大鐵柄將他的腿骨敲斷方才跪下,然後砍下頭顱,場面悽慘無比!


歷史茶坊


肅順的死,在於其不識時務與麻痺大意。

咸豐臨終前下了一道密詔,指定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由他們輔佐年僅六歲的小皇帝。

因為前有多爾袞與鰲拜這樣的前車之鑑,咸豐對八大臣是不信任的。因此,又將“御賞”與“同道堂”兩枚印璽送給了慈禧與慈安,並申明,八大臣每擬好一道諭旨,在開始處要加蓋御賞印章,結尾處要加蓋同道堂印章,諭旨才能生效。


以上就是密詔的大致內容。

也就是說,八大臣擬好的諭旨如果沒有加蓋兩枚印章就如同廢紙。而廢紙如果加蓋了印章就如同諭旨,權利傾向哪一方是很明顯的。而肅順由於傲慢與自大,嚴重低估了兩宮皇太后與恭親王的能力。


在護送大行皇帝靈柩返京時,慈禧並沒有與靈柩同行,而是繞小路提前了四天回京。到京城後就向百官哭訴肅順等人不顧民族、國家危亡,向咸豐進讒言鼓動其逃亡熱河。又哭訴大行皇帝駕崩後,肅順如何專橫霸道,如何欺負孤兒寡母,淋漓盡致地展示自己弱勢的一面,博得了朝廷上下的一致同情。

在滿朝文武的支持下,第二日在密雲將肅順等人抓捕。史稱辛酉政變。


夏鼎神諭


1861年8月22日(舊曆7月17日),31歲的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逝。



病逝前,咸豐帝出於對慈禧自負而又有才幹的擔憂,做了兩手預防。一是臨終託孤,遺詔御前大臣肅順,親王載垣,以及端華,景壽,穆蔭等八人組成襄政委員會,史稱顧命八大臣,代理還是6歲的繼位人載淳。集體決斷朝政,目的是預防慈禧專權亂政。

另外,他將傳國玉璽還有一個密旨授給了皇后鈕祜祿氏,內容是以後如果慈禧擅專亂政,皇后可宣示,召集朝臣誅殺她。

咸豐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8個顧命大臣已經私下結為一黨,陰謀擬推載垣繼位。這場8人黨同小童帝載淳的搶班,就是與時年26歲的慈禧對決。

當時,熱河行宮由肅順負責安保,統領大清中武器配備最先進的火器營,大約有3000多人,將行宮嚴密封鎖。宮內除了兩宮和小黃帝,就是太監以及宮女。而承德到京城,往返有近一個月的行程。



慈禧在這種險惡環境下,沉著冷靜,依靠安德海、李蓮英這2個親信太監,採取忍隱徐圖的策略。

一是主動向東宮皇后示弱,以真情和關懷感動她,並與她結拜成姐妹,形成戰略聯盟。

二是由安德海物色到膳房總管劉喜,以出城採購的機會,向京城的恭親王,咸豐的胞弟奕訢通風報信。

恭親王獲得慈禧的信後,奔赴熱河行宮,與兩宮攜手並肩。

1861年9月15日,兩宮攜載淳臨朝,8人黨朝庭站班。恭親王佩刀上朝,以肅順事務繁多為由,奏請其交出火器營印,在慈禧的准奏中,肅順不得已當庭交印。慈禧收印後當即授權自已早年的男朋友,母親的義弟榮祿接管。

至此,這場生死對決,已現分曉。

9月20日,慈禧下詔回京,30日抵達京城。恭親王率領迎接隊伍,在兩宮入宮前便作出對8人黨的懲處決定,隨後8人黨依次被拿,關押入宗人府。


10月,主犯肅順,以“悖逆狂謬,以斬立決。” 要犯“載垣,端華均著加恩,賜令自盡。”此二人,因精神過度緊張不能自盡,後被改絞刑。其餘5人皆處革職。

這場鬥爭中,慈禧的勝利,說明在逆境中,要依靠群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把握好時機,就能打敗強敵。


古鎮夜話


客觀來說,肅順集團顧命八大臣是最沒有理由被兩宮太后和恭王打敗,以至肅順還被斬立決;最不濟也是肅順與豁達遠瞻的恭王握手言和、同朝共事而共撫時局。然而歷史沒有如果,一切都是歷史的必然。

我們可以看看肅順們的優勢:

手握遺詔,贊襄一切;

或親王或軍機大臣而為顧命大臣;

在承德避暑山莊是一個準國家政府班子(留守京城另有一套班子);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手握皇帝遺詔而強有力的顧命八大臣,競然將一手好牌打爛了,甚至爛得不能再爛(被斬立決、賜令自盡等),這又是何因呢?

肅順個性張揚跋扈,自命不凡,剛愎自用,比如對當時的懿貴妃(當時被肅順叫蘭兒)的看法就是,蘭兒小兒,看你多能耐!所以肅順其時是盲目自信、自大狂妄而掉以輕心的心態;

怡親王載垣和端華等屬滿清宗室貴戚,原本也就逗鳥遛狗之輩,扣個板指嗅個鼻菸,原本並無啥大本事,只因與咸豐為近支皇親,拉來湊數,原屬庸祿之輩,其才具不堪大用;

焦祐癮、匡源、杜翰等這幾位,也只是軍機後進,沒什麼主見,遇事兩眼一抹黑,猶其杜翰之父杜受田原為咸豐師傅,在咸豐繼位時起了關健重大作用,故為咸豐所看重,也被肅順拉來壯門面壯聲威;

肅順等還在關健時刻競因為表功而請辭了神機營和皇帝護兵及粘杆處的差事,這在當時的話來說無異於自速其死

最要命的是,肅順在護送梓宮回京途中,私帶女眷和侍妾,這不僅有違朝綱,而且是大不敬,已屬死罪,成為爾後受慈禧打擊的重要把柄。

  再看看慈禧的處境:

  孤兒寡母,勢單力薄,加上慈安,亦就是兩個婦道人家而已,無依無助,用肅順的話說,就是女流之輩,掀不起什麼大浪!

  雖貴為新皇帝載淳(同治)的母后,卻同樣遭肅順等蔑視,肅順甚至還口出"朝庭之事原本就毋須太后過問、太后過問原本就多餘"的狂言!

  唯一對慈禧有利的,就是咸豐駕崩前賜予慈安的"御賞"和賜予慈禧的"同道堂"兩枚由咸豐親刻的印章,並由慈禧靈機巧妙地爭取到作為頒發諭旨的御印,不過,這也只被肅順看作是走走過場而已。

肅順歷來被看作是幹臣,有主見,有魄力,有擔當,也有忠心,這些都曾被咸豐重視;但肅順又過於張揚跋扈,事事必親自過問,親力親為,咸豐也曾疑他攬權,有異心,肅順的解釋是,皇上龍體欠安,自己所做一切均是為主分憂。這種解釋對咸豐來說並無不妥,然而由旁人和明眼人來看就另當別論。

  最令肅順暗中後悔、叫苦不迭的是,當初懿貴妃和咸豐鬧口角,肅順背而力勸咸豐殺之,說是懿貴妃子幼母壯,又母以子貴,干擾朝綱,有違祖制。咸豐沒同意,人家畢竟是咸豐的妻子,孩子他娘嘛!

回過頭再看慈禧的心機:

慈禧表面示弱,內心卻呈強,且深藏不露;

  在恭王來山莊叩祭梓宮時暗中與恭王交好,並初步達成了聯手的默契;當謀略初定欲除肅順時,及時派心腹太監安得海暗中潛入京城聯絡恭王,達到謀定而後動的效果!

  另外恭王在京令首席軍機大臣文祥等成功籠絡領兵將領勝保,作為板倒肅順必不可少的軍事後盾。

  以京中神機營首領醇親王(咸豐和恭王的七弟)作前鋒,前往梓宮回京途中於深夜突襲擒拿單獨夜宿的肅順…

  從以上種種來看,肅順不敗是沒有道理的,辛酉政變的成功,看似偶然,卻毫不懷疑是歷史的必然!


看不見的喪魂落魄


站在後來人的角度來看,肅順原本是有機會的,但是卻白白葬送了自己的優勢。

第一,我們分析下咸豐遺詔。咸豐遺詔主要交代了三件事:

1.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

解讀:這個很關鍵,慈禧是載淳生母,古代講究“母以子貴”,可以說咸豐這個遺詔,讓慈禧對朝政有了最直接的控制權。

2.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

解讀:咸豐為了不重蹈康熙年間覆轍,故意多安排了幾位輔政大臣,意在削弱每個人的權力。重要的是,這八個人裡面除了肅順有較強的政治軍事實力,其他人更像是為了加人數而存在的。所以以肅順為首的八顧命大臣,看著人多,但無論個人實力還是綜合實力卻沒有那麼強,遠非康熙年間的顧命大臣可比。

3.授予皇后(慈安)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慈禧掌管)。

解讀:皇帝的一切詔書,都必須加蓋兩章才有效用。也就是說,咸豐雖然給了八個顧命大臣擬詔的權力,但是批准權卻給了兩宮太后。咸豐這招相當於變相安排了領導和下屬,在給了兩宮太后決定權的同時,還極大的限制了八位顧命大臣。

由咸豐遺詔可見,兩宮太后是最大的掌權者,而顧命大臣的權力卻處處受限。咸豐原本的用意可能是想讓顧命大臣和兩宮皇后互相制衡,但咸豐還是低估了慈禧的政治能力,致使這遺詔的天平大大地傾向了兩宮太后這邊。

第二,從政治關係來說。我們從肅順開始分析:

肅順這個人屬於有能力又有脾氣的那種,因此得罪了很多人。我們通過以下幾件事來了解下肅順這個人人緣怎樣。

1.在咸豐繼位重整朝綱期間,先後下令將前朝重臣穆彰阿革職,將前朝重臣耆英賜死,而肅順在這兩個事件中均發揮了“重要”作用。一般來說,皇帝都不會下重手整治前朝重臣,因為前朝重臣往往功勳卓著且關係遍佈朝堂(參考鰲拜),若從重處理必然會導致滿朝上下人心惶惶。肅順這次推波助瀾無意中就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那兩位老臣的門生故吏。而且其驕橫態度也為其招來了很多嫉妒、不滿。

2.在順天科場舞弊案中,為官清廉的柏葰受到家人要求,讓一個不學無術的戲子中榜。本來這件事革職即可,肅順卻極力勸諫咸豐殺掉身為一品大員的柏葰。這件事讓咸豐都覺得做的太絕了,更何況柏葰的那些同僚好友。

3.在戶部舞弊案中,肅順抄沒了倉場侍郎崇倫、科布多參贊大臣熙麟等人的家產,還讓兩任戶部尚書翁心存、周祖培(肅順的宿敵)受到降革處分,抄沒了上百家商人及相關官吏的家產,令數百人受到嚴懲。因為肅順屢興大獄,用刑過嚴,弄得大家對他又恨又怕,人人切齒。

4.肅順主政對待旗人官員極為粗暴,像是對待奴隸一般,肅順曾說“咱們旗人混蛋多,懂得什麼?喊人是得罪不得的,他們那支筆厲害的很!”這句話導致滿清貴族對其恨之入骨。

相反,慈禧在還未掌權時就懂得拉攏人心,咸豐駕崩後,慈禧便將肅順得罪過的、有實權、有能力的大臣逐一拉攏為自己所用。

在這次行動中,慈禧拉攏的最重要的人手就是奕訢。奕訢是咸豐的親弟弟,而且相比於咸豐,奕訢為人機智、練達、很有才幹,一度被視為皇位的有力爭搶者。也正是因此,後來處處受到咸豐的猜忌和疏遠。要說被咸豐猜忌也不算什麼,但是以肅順為首的八位輔政大臣向來和奕訢政見不合,仗著咸豐的寵愛處處為難奕訢,兩方可謂勢同水火。因而,咸豐一駕崩,奕訢就立刻倒向了慈禧一派。

當時的政治勢力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是以肅順為中心的八大臣等人,這些人都跟隨咸豐來到了熱河;另一派是以奕訢為核心的北京派,主要人物包括豫親王義道、軍機大臣文祥、大學士桂良、大學士賈楨、協辦大學士周祖培、吏部尚書全慶、刑部尚書趙光等人。由於肅順樹敵過多,北京的大臣幾乎都倒向了奕訢一派。因此,拉攏了奕訢,就相當於拉攏了北京派。

實際上,肅順也不是不懂。肅順也曾試圖拉攏一些實力派將領,比如僧格林沁,但是由於肅順多年來積累的口碑太差,無人願意支持他,甚至連肅順提拔的曾國藩、胡林翼等人也處在觀望角度不願介入。

第三,從人物性格來說。肅順驕橫專權,目中無人。慈禧老謀深算,善於偽裝。

肅順此人剛愎,從之前肅順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就可以看出來。因此當咸豐給了兩宮太后印章後,肅順絲毫沒有察覺到危機感,反而認為“兩個女子能掀起什麼風浪”。於是就有了“辛酉政變”:

1日,恭親王奕訢到避暑山莊叩謁咸豐梓宮(密謀計劃)。2日,奕譞掌握了實際的軍事權力(獲得兵權)。6日,御史董元醇上請太后權理朝政(提前鋪墊)。 7日,勝保到避暑山莊。勝保在下達諭旨不許各地統兵大臣赴承德祭奠後,奏請到承德哭奠,並率兵經河間、雄縣一帶兼程北上(控制周邊環境)。11日,就御史董元醇奏摺所請,兩宮皇太后召見八大臣,兩方爭吵,肅順等人聲音過大,將小皇帝嚇尿了褲子(兩方開始明面剛)。23日,皇帝梓宮由避暑山莊啟駕。兩宮太后和同治皇帝只陪了靈駕一天,就以皇帝年齡小、兩太后為年輕婦道人家為藉口,決定和載垣、端華等7大臣由小路提前回北京,讓肅順護送咸豐的梓宮走大路(分離肅順勢力,脫離肅順控制)。30日,發動政變。

在這一過程中,肅順的大意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明知太后要對付自己,還放仇敵過來和太后密謀;2.當著皇帝的面和太后正面剛,還把小皇帝嚇壞了,於情於理不通,還自斷了退路;3.明知沒有處理好北京的關係,還明目張膽過去;4.在和太后正面剛過後,還放棄了對太后的控制,讓太后離開自己視線;5.允許其他七個顧命大臣和自己分開。

在這一過程中,肅順原本佔據了天時——剛被封為顧命大臣,威懾一方;地利——處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人和——還沒和太后明面剛,有迴旋餘地。此時換做其他大臣,無非是兩種做法:1.主動投降——向兩宮太后示弱,表示自己以後願意聽太后調遣;2.挾天子令諸侯——趁熱河還是自己的勢力範圍,抓緊時間控制了兩宮太后和皇太子,慢慢將敵對勢力清除掉。可是肅順偏偏剛愎,大意,把優勢送到了慈禧手裡:天時——肅順等人沒有第一時間控制太后和皇太子,給了太后反攻時間;地利——肅順等人放任太后等人回到北京,離開自己的勢力範圍;人和——慈禧抓住時機拉攏了北京派的實力將領,為後續除掉肅順等人打下基礎。

這一切看似偶然,實際上從咸豐駕崩的那一刻就決定了結果:因為咸豐不信任肅順等人,所以給了兩宮太后更多權力;因為肅順等人人緣經營不善,給了兩宮太后直接的人脈關係;又因為肅順等人的剛愎、大意,直接讓兩宮太后找到了反擊機會。站在後來人的角度來看,肅順曾經有機會掌控大權,但是卻葬送了自己的優勢,也葬送了自己的人生。


一二史話


遺詔上的顧命大臣有八位,肅順是最有權勢的一位而已。咸豐帝臨死的時候,又將自己刻有“御賞”和“同道堂”的兩枚御印,分別賜給了皇后和懿貴妃,並頒詔說,此後新皇帝所頒的一切詔書,都要印有這兩枚御印才能有效。這就註定了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悲慘結局。

第一、歷史的糾結。咸豐帝是清朝的第9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咸豐皇帝即位後,很是有一番作為的,“任賢去邪,企圖重振綱紀”。可惜,風雨飄搖的清政府內憂外患,太平天國運動動搖了整個帝國的統治根基。西方列強又趁機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直接火燒了圓明園(咸豐皇帝就是在圓明園裡出生的),對於一個企圖“中興祖業”的有作為的皇帝,這樣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咸豐帝帶著老婆孩子,從圓明園一路逃到熱河的承德避暑山莊,當然是以“北狩”的名義,而40年後同樣情形“西巡”的慈禧太后也在這次“北狩”之列,只不過這個時候的慈禧還是懿貴妃。

“北狩”到承德避暑山莊的咸豐皇帝憂憤交加,一病不起。臨終之際,糾結萬分。皇后鈕鈷祿氏是個好人,但是沒有子嗣。懿貴妃葉赫那拉氏是太子的生母,但是野心勃勃。肅順等八大臣雖然忠勇可嘉,但是真要把帝國的權利交給他們,那自己的妻兒又會落個什麼下場呢?畢竟小皇帝這個時候才6歲。外面又有僧格林沁手握兵權,恭親王奕訢與列強求和。一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

咸豐帝陷入了歷史的糾結,那就是:如何安排身後事。尤其是在這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時刻(西方列強打得老大帝國毫無還手之力),結果就,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一廂情願的老皇帝既想用八大臣來輔佐他的孤兒寡母,又怕孤兒寡母遭遇不測,把帝國的權力直接給了兩個女人(即沒有兩宮太后的御印蓋戳,帝國的一切文件都是無效的)。

一山不容二虎,這就註定了後面歷史悲劇的發生。本來,肅順等人是有機會也有可能,成為改變歷史的英雄的,最後在葉赫那拉氏的雷霆手段下,成了歷史的悲劇。

第二,歷史的悲劇。為什麼說肅順等八大臣的殞命是歷史的悲劇?你要相信一個皇帝(咸豐)的判斷,而且是一個將死皇帝的判斷,當時的情況下,當時的人選中,能夠選出肅順他們八人,可以說是不知道經過多少日夜深思熟慮的結果。他們八人,也必定有著其他人所沒有的入選理由。倘若,沒有後來的“辛酉政變”,也許清政府實現“中興”或者再晚百十年滅亡也未可知。

為什麼這樣說?顧命八大臣,我們來看一下肅順就可以管中窺豹。肅順(1816—1861)清末滿洲鑲藍旗人,宗室貴族,愛新覺羅氏,字雨亭,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子。

肅順步入仕途是從當侍衛開始的,慢慢的保護皇室安全,皇帝出行打打前站,然後從靠近權力到一步步抓住帝國的權力,肅順算是皇室宗親裡,少有的幹才。所以,肅順被殺的消息傳來,曾國藩慘然曰:“此冤獄也,自壞長城矣。”

肅順何德何能,居然讓曾國藩這個後人眼中的“半聖”,評價為大清帝國的“長城”?肅順一死,就註定了清王朝必然滅國的命運?其他不評價,三件事我們來認識一下肅順。

一是戊午科場案。清朝咸豐八年,考生羅鴻祀賄賂主考官的家人中舉,最後被揭發,主考官柏葰按律處斬。因為這一年是戊午年,所以這場科舉舞弊案就叫戊午科場案。

主考官柏葰是蒙古正藍旗人,根正苗紅,早在道光皇帝一朝,就因抵抗太平天國,搞經濟搞得好而身居高位。科場案事發時,柏葰是一品大員,官拜文淵閣大學士,為官清廉,官聲很好。結果因為家裡人受賄,直接被肅順等人給殺了。

一方面,有人說肅順是排除異己。另一方面,也說明肅順等人肅貪反腐的決心。自乾隆末期以來的官場腐敗,已經到了不整不足以平民憤,不整馬上就要亡國的的地步。而肅順正是那個把屠刀伸向“貪腐”的“劊子手”。科場案後,朝廷吏治為之一振。

二是重用漢臣。面對大清王朝的頹勢,肅順看清了只有漢人才能挽救這一敗局,這種“萬人皆睡他獨醒”的政治敏感是十分難能可貴的。肅順向朝廷推薦的漢臣有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等。可以說,沒有這些人,清不亡於太平天國,亦亡於西方列強。結果肅順被殺,清已無人!

三是對外強硬。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肅順與俄國人談判。簽訂《璦琿條約》時,肅順寸土不讓,態度強硬。面對俄人的恫嚇,肅順以暴制暴,把條約摔在桌子上,大罵:“此無非一紙空文!”俄方見談不攏,逼清政府換談判代表,結果沒換成。

沒換成,也就籤不成。俄國代表沒法,只得單方面宣佈退出。然後去遊說英法聯軍,說:“有權勢的肅順是與歐洲為敵的頭號壞蛋,他已不止一次地公開宣稱,必須將全部歐洲蠻夷趕出中國”。

後來,《璦琿條約》跟誰籤的不知道。反正,簽訂之後,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第三,歷史的玩笑。民間一直有個傳說,說當初愛新覺羅滅葉赫那拉,葉赫那拉的酋長說,葉赫那拉氏哪怕只剩下一個女娃,也要滅掉你愛新覺羅。後來,葉赫那拉的慈禧,果然滅了愛新覺羅的大清王朝。

民間的傳說很可笑,但真正的歷史一點也不好笑,還很可悲。誰能想到,泱泱華夏,我們中國風光無限了幾千年,引領時代潮流幾千年,站在世界之巔幾千年,到最後卻被一個女人統治了近半個世紀,落得個百年屈辱,不堪回首。

而這個女人又是如何一下子抓住帝國的權力呢?那就是“辛酉政變”,懿貴妃發動政變,在六天內扳倒權傾朝野的肅順一夥,是震驚中外。

這次政變,因小皇帝的年號為“ 祺祥”,故史稱“ 祺祥政變”。又因為這年是農曆辛酉年,故又稱“ 辛酉政變”。還因政變發生在北京,所以也叫“北京政變”。

當時的顧命八大臣為則大多是四五十歲的年紀,高層的政治生涯剛剛開始,政治前途前途一片大好,如果歷史沒有開個玩笑,也許……

1、載垣,怡親王,46歲,賜白絹自盡。

2、端華,鄭親王,54歲,賜死。

3、景壽,生年不祥,不過17年前的道光二十四年(1844)就被賜頭品頂戴,在上書房讀書。應該也是四五十歲的年紀。道光皇帝的駙馬爺,削職!

4、肅順,戶部尚書,45歲,菜市口斬立決!

5、穆蔭,兵部尚書,以“在 軍機大臣上行走最久,班次在前,情節尤重”流放。

6、 匡源,56歲,咸豐帝的老師,革職!

7、杜翰,55歲,流放新疆。帝師杜受田的長子,流放新疆。

8、焦佑瀛,太僕寺少卿,清道光十九年(1839)舉人,革職。

發動政變的時候,慈安25歲,慈禧27歲,恭親王奕訢30歲。


看客讀史


有很多原因,第一,輕敵。肅順看不起慈禧,認為婦人幼子不足為謀。在給新皇帝確立年號時,沒有經過兩宮同意就擬定了而兩宮各有一枚印章,這原本是用來保證兩宮的性命以及牽制肅順等輔政大臣的,可肅順毫不在意,這必然引起闔朝上下對他們的不滿。可實際上慈禧的力量並不小,她們不但擁有名義上的最高權力(作為皇帝的生母,在皇帝年幼時理論上擁有代皇上行權甚至廢除皇帝的能力,可參考歷史上的呂后,竇太后,武則天,宋朝的劉太后,曹太后,明朝的李太后),也擁有一定的反制能力(咸豐給兩宮兩枚印章,沒有這兩枚印章,聖旨是無效的)。第二,沒有掌握兵權。肅順信任漢臣,輕視滿臣,導致他在軍隊的支持者主要是遠在湖南,江西等地的曾國藩,李鴻章,而近在咫尺的京畿兵權卻掌握在滿臣手裡,並早已對肅順的政策不滿。第三,太驕傲,不屑於採用陰謀,採用武力解決問題,結果被對手的無底線打敗。第四,沒有盟友。慈禧為了掌權,不斷拉攏盟友,比如恭親王,譬如榮祿,在掌權後拉攏曾國藩等。而肅順性格桀驁,到處得罪人,以至於被抓後朝中無人聲援。可以說肅順的失敗是註定的,不在這一次也在下一次。


風行天下走四方


肅順等八大臣鬥不過慈禧太后,主要是他們的野心不足夠大。

肅順他們既然想做咸豐的託孤忠臣,就不要想甩開兩宮太后自行行政。如果想把他們的意志完全在朝廷體現,就應有背棄咸豐,自主朝綱,其實就是政變的準備。而有些才有很傲氣的肅順以及其他顧命大臣卻選中了,既想忠於咸豐,又想拋開兩宮太后自主朝綱。這對於他們確實是做死的節奏,他們忽略了對皇室整體力量的估計和對皇室歷史上對託孤大臣的態度研究。咸豐雖去,鬼子六仍在,而且其才略只在咸豐之上,不在咸豐之下。而八個顧命大臣竟無一人想到去接交他,真是自作孽不可活。皇太極去世突然,未做託孤安排,皇叔多爾袞強勢輔弼,功成名就,而屍骨未寒即遭清算。順治託孤鰲拜等四大臣,結果個個死不安然。而肅順等八人承咸豐之遺命時,可能只顧自重,競忘了前車之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