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到少林寺問:朕也需要跪?方丈怎麼機智回答的才挽救了全寺性命?

小小嬴政




朱元璋是窮苦出身,為了能活下去,給地主放過牛,到廟裡當過和尚,也在外面要過飯。

在朱元璋“有所成就”後,感慨於自己的和尚生涯,於是發生了兩件和“寺廟”有關的事情,這兩件事傳到了後世。

朱元璋在紫金山的寺廟



(劇照)

朱元璋起義不久,碰到一個可怕的對手,名字叫做“陳友諒”,在關鍵的“龍灣之戰”,朱元璋取得了勝利。

殺了不少人,朱元璋當晚上了紫金山,和尚們看到來的人神情堅毅,氣勢洶洶,殺氣重重,竟然沒敢攔,朱元璋直接到了內室。

主持方丈仔細打量這個人,發現此人身上“殺機很濃”,而且還有一股豪邁之氣,也沒敢多問多說。

但晚上主持方丈就睡不著了,總是在想“萬一那個人起來放把火,或者殺人,怎麼辦?”想來想去,覺得自己把這個人叫起來“說禪”比較好,這樣可以看住這個人。

朱元璋被莫名其妙叫起來“聽禪”,瞬間明白了主持的意思。

偌大的大殿裡,只有兩個人。老和尚問道:“請問施主來自哪裡?”朱元璋答道:“淮西。”

老和尚繼續問:“從事何業?”“四處流浪,遊俠而已”

老和尚心想,果然被自己猜對了,怪不得身上殺氣重呢?

老和尚說:“你身上殺氣很重,要好好修煉,讓心態平和。”



朱元璋二話沒說,站起來,拔出劍,放到了老和尚的脖子上,老和尚嚇得直哆嗦。

“為什麼面對我的劍,你就不能保持心態平和呢?”朱元璋說完收劍,隨之哈哈大笑。

然後,朱元璋出了大殿,老和尚高聲問道:“你是何人?”沒有迴音。

早晨,主持等人到了朱元璋的房間,人已不在,牆上寫著四句詩: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老僧不識英雄漢,只管嘵嘵問姓名。

朱元璋再進寺廟,方丈巧說免災難



朱元璋建國後,有一次帶領眾人,上了寺廟。對於一個手上粘滿鮮血的人來說,寺廟的環境和氣氛能給人安寧。

當然,此時的朱元璋前呼後擁,而且主持也早就得到了通知,要好好接待。

所以,方丈帶著寺廟的“高管”們,陪在左右。進了大殿後,看到法相莊嚴的大佛,朱元璋就問道:“方丈,我要不要磕頭跪拜?”

聽到朱元璋的問話,方丈小心打量朱元璋的臉,看得出來,朱元璋的問話是認真的。

於是,方丈的汗就下來了,這要答不好是要掉腦袋的。突然,方丈靈機一動:“陛下,你不用參拜!”



朱元璋神情很疑惑:“為什麼呢?”

方丈這下胸有成竹地說道:“天子並非常人,也是佛,但屬於現在佛。而大殿裡的佛,是過去佛,現在佛和過去佛都是一個等級,無需下拜。”

聽完這句話,朱元璋點了點頭,而方丈卻深深鬆了一口氣。

主持方丈一席話,挽救了整個寺廟。如果主持方丈堅持讓朱元璋下跪參拜,災難可能就來了。

兩段故事,第一段是真的,第二段故事有“嫁接”的可能,離民間傳說更近。

無論真也好,假也好,學會用“腦袋”說話很重要,它會幫你免除一些災難。


藍風破曉


對方丈來說,朱元璋的這道題就是送命的題,答不對就會丟命,不但丟自己的命,寺中老小都會跟著遭殃,寺廟不保的危機迫在眉睫。


關於這件事的起因要從朱元璋小時候說起。朱元璋小時候不當放過牛也要過飯,還到寺廟裡當和尚。當時她家鄉附近旱災蝗蟲,瘟疫盛行,都是有錢的,人家都去其他地方置辦房產,作為窮人的朱元璋,無路可走的時候,被一個老大娘指引,就去了皇覺寺當了和尚,做了小行童。朱元璋每天要幹又髒又累又重的活,除了洗衣做飯,砍柴,還要擦佛像,長期受僧人的欺負甚至拳打腳踢。吃的都是僧人們剩下的飯。有一次因為挑水撒了一地,被兩個小和尚打的皮青臉腫,從此朱元璋發誓一定要有所作為。


相傳有一次,他在打掃佛堂的時候,一不小心被伽藍神像跘倒,重重摔了一跤,朱元璋心裡氣憤,爬起來拿起掃把,把伽藍神像打了一頓。沒過幾天供奉神像的蠟燭,被老鼠啃斷,方丈大發脾氣,把朱元璋狠狠的責罰一頓。朱元璋心想,整日接受人們朝拜的伽藍神,怎麼連自己面前的蠟燭都保護不了呢?這是什麼神?愚弄老百姓的東西,統治者的愚民武器罷了,那時他就暗下決心無論誰拜佛像,自己是不會跪拜的!當時他就在伽藍神像後面寫上“搭配三千里”幾個字。又被方丈知道了,把朱元璋趕出了寺廟。


朱元璋對當年的心酸往事如鯁在喉。後來他當了皇帝,心裡就想去再會會當年的長老和僧人們。於是他就帶領隨從去寺廟打著“禮佛”的名譽去舊地重遊。到了寺廟的大殿,時間是把殺豬刀,這時的方丈已老態龍鍾,眼袋低垂,鬍子眉毛潔白,但眼睛炯炯有神,朱元璋指著佛像就問方丈:“我作為一個皇帝,該不該跪拜?”

方丈心裡一陣萬馬奔騰,就想:如果說“下跪”就會讓皇帝失去威嚴,如果說“不跪”,對佛不夠誠心,但是,任何事沒有“如果”,只有結果和後果。隨機轉念一想:佛和皇帝都是受人跪拜的,何不把皇帝當活佛祖呢?於是方丈非常乾脆,肯定的說:“不用跪拜”朱元璋問其原因,老和尚就說:“現在的佛不跪過去的佛” 朱元璋聞此言,龍顏大悅,心想,不管怎樣他曾收留過自己,於是消除前嫌,悟出了一個道理:在人之上要把別人當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當人。一念之間,天地皆寬!

方丈的這句話回答的太巧妙了,不但冰釋前嫌還讓朱元璋龍顏大悅,又增加了寺廟的知名度,安徽鳳陽縣西北的寺廟就是朱元璋少年所在的寺廟。可見把話說道點子上是多麼的重要。



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話說,一僧人給方丈送來了一筐雞蛋後, 小僧突然想起來雞蛋屬於葷食,立刻賠罪,方丈說:“混沌乾坤一磕炮無皮骨也無毛,老僧帶爾西天去免在人間受一刀”

一句話解決了僧人的困擾與難堪。

有人一句話能把人說笑,有人一句話能把人說跳,寬容別人是肚量,謙卑自己是份量,給老方丈和朱元璋點贊!從古到今,語言在我們的生活中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大家對於這方面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


小姐姐講史


這種故事我好像聽過好幾個版本了。


朱元璋去少林寺,問大和尚:我已經是皇帝了,禮佛需要跪拜還是不需要跪拜。


大和尚說:不需要。


朱元璋問:為啥。不拜不是顯得不虔誠嗎?


大和尚說:不會,您是現在佛,佛祖是過去佛,佛見佛可以不拜。

這話捧得朱元璋很舒服。


還有乾隆皇帝版的,也是去某個寺廟參觀,糾結於對佛祖拜還是不拜,這時候機智的老和尚和乾隆爺說,您不能拜,現在佛不必拜過去佛。


據說,乾隆皇帝信以為真,後來乾脆以老佛爺自稱。


不過這些都是故事,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真真假假,反映了老百姓對皇帝們的一種想象而已。


不過佛見佛這個故事和普通民間故事不同,是有版權的,原作者是歐陽修。歐陽修是個槓精,文章為一時之雄,平生最喜歡乾的事兒就是寫文章懟人。


神宗熙寧四歐陽修因為和當時的宰相王安石意見不合,加上年老,辭官歸隱潁州,閒來沒事寫寫朝野見聞,後來這些文章編輯成了《歸田錄》。

歸田錄開篇就記錄了趙匡胤遊大相國寺的故事,當時接待趙匡胤的是贊寧和尚,到佛前燒香的時候,趙匡胤自持皇帝身份,問贊寧自己是拜還是不拜佛祖呢?


大約心裡是不想拜的。


被安排接待皇帝的僧人都有七竅玲瓏心,一眼就看透宋太祖的心思,於是贊寧告訴他:不拜。


宋太祖問他為啥不拜呢。


贊寧說:見在佛不拜過去佛。


捧宋太祖是見在佛,現世佛陀,讓太祖皇帝心理很受用。


在這篇文章的後面,歐陽修寫道:


贊寧者,頗知書,有口辯,其語雖類俳優,然適會上意,故微笑而頷之


俳優就是演員的意思,說贊寧這人讀過書,會察言觀色,領會了趙匡胤的需求,於是順風拍馬,獲得了趙匡胤的喜歡,微笑而頷之。


僧人和和尚的段子在趙匡胤和乾隆身上都可能發生,會成為美談,但是在朱元璋身上發生的幾率不太大。


因為朱元璋曾經是他們中的一員,深深知道寺廟裡的那些事。


像我要拜他嗎?這種問話,我覺的朱元璋不會問,老朱做人做事很直,想拜就拜,不想拜就不拜,不會因為不想拜而去問和尚的意見。

我記得看過一個朱元璋當皇帝前和尚們的故事。


在朱元璋和陳友諒龍灣大戰前夕,朱元璋找了一間寺院借住,那間寺廟裡的僧人對這位不速之客很有意見,全程臭臉。


勉強給他們上的齋飯也是清湯寡水的,朱元璋很生氣。


但是臨走時還是給了那間寺廟香火錢,後來也沒有難為那間寺廟裡的僧人。


我覺得這更像真實的朱元璋乾的事。


雖然對他手下的大臣們,利益相關的人,他下手不留情面,但是對他少年時工作的寺廟,他還是有點香火情緣,畢竟在當年他快要餓死的時候,寺廟曾給過他一碗飯吃。


===============



薛白袍


民間傳說,朱元璋去少林寺,問方丈“我也需要跪嗎”,方丈機智回答,才挽救了全寺和尚性命。

這個傳說在歷史上是實際發生過的,不過不是發生在朱元璋身上,而是發生在趙匡胤身上。

話說宋太祖趙匡胤登基為帝后,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政治經濟欣欣向榮。尤其是在“杯酒釋兵權”後,趙匡胤覺得能威脅到自己的不利因素已經大大減少了。

(趙匡胤劇照)

這時的趙匡胤開始思考,該用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文化來統治老百姓呢?

首先,他下令禁止符命迷信之類的活動,收繳這類活動有關的道具,拆毀從事迷信活動的場所。還下旨:“禁元象器物、天文圖讖、雷公、六壬、遁甲等。不得藏私於家,有者並送官。”不遵旨意者,處以極刑。

其次,趙匡胤大力倡導儒學,下旨重修國子監,並在裡面懸掛“先賢”“先儒”的畫像。親自為孔子畫像,供子民瞻仰膜拜,他希望用儒家的等級制來教化臣民。

在對待佛教的問題上,由於趙匡胤親歷了周世宗柴榮反佛的政策,對佛教的態度就顯得理智了許多。

據說當年柴榮不但下令摧毀各地銅鑄的佛像,用來鑄造錢幣,還親自舉著斧子去砍真定(今天的河北正定縣)大悲寺的千手觀音銅像。不久後,柴榮就胸口長瘡疽而斃命。

趙匡胤吸取了柴榮的教訓,在對待佛教時,就顯得非常的睿智。

佛教提倡人心向善,崇尚生前多吃苦,死後登極樂。趙匡胤認為與其禁止佛教的傳播,不如順應民眾的願望,有限度地弘揚佛法,這是有利於帝王統治的。

(柴榮)

因此,趙匡胤開始在全國倡導佛教,大修寺廟。還親自到寺廟中去禮佛,參加一些寺廟的活動。全國的僧侶人數因此大幅度增加,佛教也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北宋開寶二年,趙匡胤到正定巡視,前往大悲寺禮佛,機靈的住持把當年柴榮毀佛像的故事,重新演繹後講給了趙匡胤聽。

住持說,柴榮在毀掉千手觀音銅像後,他們在觀音的蓮花寶座上發現幾個字,“遇顯即毀,遇宋即興”。“顯”指的是柴榮的年號“顯德”,“宋”當然指代趙匡胤。

這段離奇的故事,雖然趙匡胤半信半疑,但說得他心花怒放,龍顏大悅。於是下旨,撥專款重鑄千手觀音銅像,並將大悲寺修繕一新。

話說有一天,趙匡胤又一次來到大相國寺禮佛,下旨凡在朝的文武百官一道前往。一行人逶迤數里,浩浩蕩蕩地開往大相國寺。一路上旌旗招展,天子儀駕遮天蔽日,排場宏大。

(相國寺方丈)

這邊的相國寺早已接到通報,嚴陣以待,方丈率一眾僧侶於大門外跪迎。等到趙匡胤來到時,眾人皆山呼“萬歲”,然後由方丈前邊帶路,小心引進大殿。

進入大殿後,趙匡胤順手接過了方丈點燃的三支香,準備上香禮佛。身後的大臣及僧侶見皇上要上香了,頓時稀里嘩啦悉數跪下。

這時,趙匡胤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我跪還是不跪呢?我就是天底下權勢最大的人,平常都是別人跪我,難不成我今天要跪佛?

於是,他靈機一動,把這個問題拋給了身後的方丈:“方丈,我跪還是不跪呢?”

方丈被趙匡胤搞了個突然襲擊,心中惶恐。說跪吧,這不就得罪了皇上,以後還有這大相國寺嗎?說不跪吧,哪有在佛祖面前不跪的道理呢?

不過,這個方丈還真機靈,睿智地回了一句:“阿彌陀佛,皇上,現在佛不跪過去佛。”

這個馬屁可謂拍得極為高明,不但解了燃眉之急,還把趙匡胤的地位置於佛祖之上,哄得他哈哈大笑,一場危機就此被方丈輕鬆化解。

至此以後,封建君王見佛不跪就成為了傳統。


張生全精彩歷史


讓我答題前先由衷地嘆一句:朱元璋的段子能養活一群頭條作者啊!

朱元璋和寺廟方丈的故事,開講。

首先呢,我們先來看一看朱元璋這個人。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他沒有強大的背景,更沒有家族實力。完全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步履維艱,吃了不知多少苦,最後才跌跌撞撞衝線成功,開創了大明江山。

沒錯,他是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之一,但是如果要說布衣皇帝中誰的生活最艱辛,誰的登帝之路最為坎坷,是他是他無疑還是他。朱元璋自幼貧苦,家中沒有餘糧供他讀書,從小替村裡的地主放牛為生,如果沒有意外,他或許這輩子也只能是個佃戶。但一次天災摧毀了他的家庭,帶走了他的父母,也將他推上了一人獨自面對亂世的道路。

注意,這個時候和尚該上場了,當時元朝統治者無德無能,中原大地戰亂頻發,烽煙四起,民不聊生。在某年天災之後,疾疫橫行,朱元璋的父親、長兄和母親陸續染疾離世,而當時年僅十七歲的朱元璋和他的仲兄竟連塊為父母安身的地皮都沒有。還是一名為劉繼祖的鄉鄰家中稍有富餘,看不得朱家父母死無葬身之地,拿出了一塊地皮作為朱家的墓地。後來這人也因此後福無窮,封爵賞地,蔭及子孫,與明朝相始終。當然這只是後話,我們繼續來講朱家父母死後。

在將父母安葬之後,朱元璋與其仲兄一家各奔東西。朱元璋實在無處可去,只好投了那皇覺寺,剃度為僧做了小行童,和尚是出現了,但似乎跟少林寺沒關係,朱元璋自己就是個小和尚。


做了小和尚後,朱元璋的日子其實也不好過。他每日在寺裡做些雜務,還得時不時被老和尚責罵,再後來,當地饑荒,又適逢戰亂,寺廟生活拮据,沒有香油來源,最後沒有別的法子,寺廟主持只能打發弟子們都出去化緣,而才當了兩個月不到的和尚的朱元璋也在此列。

小和尚朱元璋離寺以後,邊走邊乞討。離寺三年來,他輾轉附近州郡,走遍了附近名都大邑,獨力領略這世間的風土人情。也就是這幾年,他在艱苦的生活中磨礪出了堅毅的品質,果敢的精神,最主要還是捱餓的能力。他在這段時間結識了不少同伴,為他日後加入義軍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1348年,朱元璋回到皇覺寺,繼續僧侶生涯。

直到朱元璋25歲,他收到曾經的小夥伴湯和的邀請,加入了郭子興的紅巾軍。隨後朱元璋憑藉他的才能,先是被郭子興伯樂識馬屢次提攜,後來又在軍中屢立戰功樹立威信。最後歷時十數年登頂帝位,終於成就一世之尊。

朱元璋從乞丐做起,中間做了小和尚,後來做到了起義軍主帥,可他卻沒有被權力美色迷亂腳步。更為難得的是他在剿滅陳友諒、張士誠後完全可以效仿南宋建立自己的偏安小朝廷,而他卻選擇了最難的那條路,那便是誅元!其胸襟與膽色可見一斑。

朱元璋功成名就之後,大治天下,各種惠民政策被實行,出臺的無數政令都是針對官僚集團。那是因為出生草根的朱元璋深知百姓疾苦,由此才開創了洪武之治。

成為皇帝之後的朱元璋沒有忘記自己當年的小和尚經歷,走到哪兒都願意到寺廟裡燒燒香拜拜佛,無非當年是祈禱混個肚兒圓,現在進步了,為天下蒼生和江山社稷祈福。

既然對佛祖有所求,那麼行跪拜禮向佛祖祈願自然是理所應當的,但如今地位變了,皇帝陛下見到佛祖還需要下跪嗎?



答案在我們眼裡看來,是肯定的,但對於方丈來說——呃,怎麼保命怎麼解釋吧。

比方說題目中說的這位寺廟方丈,他親眼見證了朱元璋的猶豫。

朱元璋站在佛堂中,見眾香客跪於佛前,心想自己如今乃是皇帝,今時不同往日,遂轉身問方丈:“朕是要跪,還是要跪呢?”方丈片刻答曰:“不用跪拜。”朱元璋好奇,問緣由。方丈答:“現在佛不拜過去佛。”

馬屁拍的相當潤滑,朱元璋大喜,撥銀修繕寺廟,後此寺成為當世第一大寺廟。

短短几句對話,沒有玄機,很簡單,方丈的意思是你朱元璋現在是真龍天子,庇護萬民,就是現世的佛祖,所以就有了“現在佛不拜過去佛”的說法。

俗話說,千穿萬穿,馬屁不穿,就是這個道理。都已經做了皇帝了,還能與誰比較呢,那自然就是漫天神佛。而朱元璋恰恰又剃度做過和尚,將他比作現在佛,朱元璋聽了又哪有不喜的道理。

不過,話說回來,其實原本這個故事的主角並非朱元璋與少林寺,而是趙匡胤與相國寺。故事被記載歐陽修的《歸田錄》中,相對而言更加可靠。


不管故事的主角是誰,我們都可以從方丈的應對方式中學會一個道理。那便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出家人不打誑語,打起來絕不含糊。


歷來現實


朱元璋到少林寺參拜是野史傳說,正史沒有記載。不過根據老朱以往的經歷,他20歲時曾在安徽鳳陽皇覺寺出家。這說明他還是和佛有緣的。出家時他就是一個“做苦工”和尚,據說除了吃齋唸佛就是打掃衛生。老朱那時候就有點“靈”氣,據說他母親曾和蛟龍“偷情”生下了他,這事老朱的爸爸心知肚明。

“別管誰的種,將來出息了還不是管我叫爹嗎?”老朱的爸爸心態很好不計較這些。


▲朱元璋

也就是說,老朱在做和尚時就有和佛叫板的資本——“龍之子”。自我感覺良好不能說明問題,老朱打掃衛生時,寺中的“八大金剛”的金身原來都是坐著呢,朱元璋嫌打掃麻煩,於是喝令“八大金剛”站起來,然後分別抬起腳來讓他掃地,每天如此,到後來玉帝發現了這個問題,等老朱當了皇帝后,乾脆讓“八大金剛”由坐著改為了站姿。不信你去寺裡看看,八大金剛是不是都站著?

話說洪武十年(1378年),老朱在南京呆的有點鬱悶,他想找找過去的感覺,於是帶著隨從一起去嵩山少林寺參拜。少林寺是千古名剎,我們熟知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就出在這裡。

少林寺的規模在明朝是鼎盛時期,這得益於老朱曾出家當過和尚的緣故。此時少林寺了改主持方丈急忙相迎,“陛下遠道而來,贖老衲接駕來遲”“不必多禮,免禮平身吧”老朱讓方丈頭前帶路來到了大雄寶殿。

老朱見到眾神佛像,一種天然親切感油然而生,少林寺和皇覺寺沒有什麼根本區別,少林寺只是面積比皇覺寺大許多,寺中供奉的佛像都一樣。


▲朱元璋

老朱本能的要下跪,這是從前當和尚的本能,但是轉念一想,此時並非彼時,過去是混口飯吃而拜佛,現在我是皇帝,我不愁吃喝,我身份高貴還有必要下跪拜佛嗎?

老朱猶豫了一下然後問了改大師,“朕需要下跪嗎?”

這個問題很尖銳,了改說皇上別跪了,這有違佛教規定,皇帝是人間的主宰,拜佛就是拜老天爺,老天爺就是玉帝,玉帝掌管三界的主權,三界為——佛、魔、人。皇帝只是掌管人間的權利主宰。比佛要差一個等級。按理說朱元璋必須拜佛,但是這話由方丈說又不合適,朱元璋應該問玉帝。

怎麼辦呢?了改大師腦子飛快的轉動著,老朱既然問就是不想跪拜,我要是回答不好全寺和尚要遭殃,老朱翻臉比翻書還快!


▲少林寺

了改想了想說:“陛下心中有佛眼中自然是佛,心中無佛眼中自然是石像”。這個問題被了改大師巧妙的踢了回去。意思是說,你心中有佛自然你是佛,拜佛只能提高你的身份。沒有跌份這一說。心中沒佛,眼中是一座塑像,拜不拜也沒意義。

老朱一聽,誰不想當佛呢?於是納頭便拜。了改看到朱元璋真要下跪了,急忙上前說道:“現在佛不必拜過去佛了”老朱一聽正不想磕頭呢。於是順坡下驢沒下跪。

因了改大師的機智應對,為少林寺化解一場災難,保住了全寺和尚的性命。


秉燭讀春秋


又到了講故事的時候,這則故事其實閱讀性很強,且聽羽評細細道來。

朱元璋從一介平民,最後成了九五之尊,明朝的開國皇帝,這天,他來到寺廟,走到大殿,原本就是來拜佛的,可是剛想跪下去,心想“不對啊,我現在是皇帝,真龍天子,還需要拜佛嗎?”但是又不是很清楚,於是就問跟隨的大師

“大師,我現在還要拜佛嗎?”

我們先看看,為什麼朱元璋又這樣的疑問?據說佛教傳入中國時曾有個規定,就是佛門弟子可以不用拜君王,君王反倒要拜這些和尚,有個叫“慧遠”的僧人寫過這樣的文章,認為佛門弟子一經剃度就遁入空門,斷七情滅六慾,不受世間約束,縱使皇帝權力再大也無權過問。

可實際上卻是佛門弟子見了皇帝,依舊要拜,哪能脫離現實,墨守成規?所以當時大師的回答是

“現在佛不用拜過去佛”。

“現在佛”就是指的當世皇帝,也就是朱元璋,朱元璋一聽,心中大為歡喜,撥款修繕寺廟。可見修為到了大師級別,依然看透不了人情世故,世間冷暖,拍須溜馬。


實際上這並非是朱元璋的典故,只是後人套用而已,這件事出自歐陽修的《歸田錄》,歐陽修是北宋文學家,《歸田錄》是他的一部筆記文著作,裡面大多是一些北宋時期的人物事蹟、制度還有一些官場上的趣事。

太祖幸相國寺,至佛像前燒香,問︰“當拜與不拜?”僧錄贊寧曰︰“不拜。”問其故。曰︰“見在佛不拜過去佛。”

很明顯,這是記錄宋朝宋太祖在相國寺的情景,宋太祖進了寺廟,也是剛想跪下,但是心想自己是一國之君,跪的話有失天子威儀,不跪又不能表達自己的誠意,這才問了贊寧禪師,贊寧禪師回答“見在佛不拜過去佛”,這個“見”同“現”,意思當時是說宋太祖都貴為天子,是現在人的佛,沒有跪拜“過去佛”的道理。

其實都是為了自保,這樣回答不僅自己不會受到責罰,更主要的是直接去除了皇帝心中的疑慮、心理負擔,還能讓皇帝開心,拍馬屁,即使是佛門弟子也不能脫離。


羽評郡主


這是一段民間傳聞

話說朱元璋當上皇帝后,有一天他來到少林寺,看見寺中百姓在虔誠的跪拜,突然想到自己當年也是一名佛家弟子,但現在貴為一國之君,再次來到佛家淨地,是否也需要跪拜呢?


於是帶著疑問,他轉身問了少林寺方丈:“朕是否也需要下跪?”

也許朱元璋只是隨口一問,但這個問題對別人(包括方丈)來說是一個很考驗情商甚至關係到生死的問題,至於為何考驗情商,關係到生死,相信很多久歷職場的朋友們都能體會到各種含義吧……

所以,面對這個問題,少林寺方丈肯定也不傻,不會傻乎乎的說對與錯,於是他對朱元璋說:“不用跪拜,現在佛不拜過去佛!”

不得不說,方丈這八個字說的真是精髓,佛教中有過去佛,現在佛和未來佛一說,方丈將朱元璋比作現在佛,這馬屁拍的真是恰到好處,最後朱元璋非常滿意的大賞少林寺。

但,正如我開頭所說,以上只是民間傳聞,別說正史了,連野史都沒有記載,至於真假不得而知。


但是,在北宋文人歐陽修的筆記《歸田錄》中也有過類似記載:“太祖皇帝初幸相國寺,至佛像前燒香,問當拜與不拜,僧錄贊寧奏曰:“不拜。”問其何故,對曰:“見在佛不拜過去佛。”贊寧者,頗知書,有口辯,其語雖類俳優,然適會上意,故微笑而頷之,遂以為定製”。

由此可見當年宋太祖趙匡胤到相國寺也曾有此一問,因為歐陽修此作多記朝庭舊事和士大夫瑣事,大多系親身經歷、見聞,因而《歸田錄》中的記載可信度是非常高的。


所以關於“現在佛不拜過去佛”之說,很有可能是宋太祖趙匡胤親身經歷的事情,只不過經過幾百年後人的渲染加工主角變成了朱元璋和少林寺。

但不管怎樣,我個人還是很佩服那位方丈,將拍馬屁的功夫運用的臻於化境!這種人就是放到現在也是妥妥的“人才”!


鹹魚閒聊


朱元璋雖然是個泥腿子皇帝,但是當了皇帝就飄了很多,隨便殺人也就是常有的事情了,什麼殺深夜送粥的宮女或者因為瓜農一句簡單樸實話就直接把人給殺了。朱元璋曾經是做過和尚的,但是因為天生怪異,寺廟中人不肯留他就讓他去當遊僧,其實就是換個方式討飯罷了,所以對於寺廟或者是方丈,朱元璋還是有一定的不好的印象的。



少林寺應該是很大的寺廟了,在全國都是有名的存在,歷史也是很悠久,在電視劇中也經常提起這個很多人知道的名字。其實關於皇帝和寺廟的事情在歷史上還是有很多的,比如李世民曾經就被少林寺的僧人救助過,當然像朱元璋這樣的跪拜的故事應該最早是來源於宋太祖趙匡胤,至於朱元璋的是不是有還真的沒有記載過,但是如果真的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估計那個方丈說啥全寺廟的人都要死,因為曾經的朱元璋就被寺廟趕出來過。



那麼當年趙匡胤的事情是怎麼一個經過呢?是這麼說的,說這個趙匡胤有一天呢,就尋思著去寺廟燒香也討個吉利,去了之後,就遇到了一個尷尬的問題,自己是皇帝要不要跪拜呢?於是就問旁邊的人,當時旁邊的僧錄就說不用跪拜,然後趙匡胤就接著問道為什麼?僧錄回答道:見在佛不拜過去佛。



這個回答讓趙匡胤很滿意,笑著離開了。但是當時那個僧錄的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佛是分了三種,分別是過去佛,見在佛也就是現在佛,和未來佛,過去佛叫燃燈佛或者定光如來,現在佛叫釋迦牟尼,也叫如來佛祖,未來佛就彌勒佛。而當時的趙匡胤被稱之為現在佛,也就是如來佛祖的轉世,所以趙匡胤肯定是笑著離開了。



後來就有了皇帝去寺廟都不用跪拜的傳統了,最開始就是從趙匡胤那裡來的,而到了朱元璋時期如果朱元璋真的去了也是不用跪拜的,很多寺廟中的人都是知道的。其實從客觀的角度來說,朱元璋估計最討厭去的地方應該就是寺廟把,更加應該不會有什麼因為方丈機智的回答而保住全寺廟的人的性命的事情了。


史中醉


朱元璋到少林寺問:朕也需要跪?方丈怎麼機智回答的才挽救了全寺性命?

少林寺方丈的機智回答是:皇上乃現在佛,現在佛何需跪拜過去佛!把潛在危險化解於無形……

此橋段,子虛烏有。歷史上有過類似的事情,見於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的《歸田錄》,記載宋太祖趙匡胤曾到訪過開封大相國寺,與方丈的一段對答……被後人移花接木至明太祖朱元璋身上……或是模擬杜撰出的……

明太祖朱元璋與少林寺方丈的對答……折射出中國古代神權與世俗王權之間的關係……l

古代東西方都有過君權神授的現象,但是,君權神授,在東西方卻又截然不同的……

在西方,君權神授是真實的現實的,君權至上是相對虛擬的,中世紀的歐洲始終有一個凌駕於世俗王權之上的神權,世俗王權屈尊於教會神權……

在東方,君權神授是虛擬的名義上的,君權至上卻是切實的實際的,從來沒有一種神權能夠真正凌駕於世俗王權之上……神權始終服務於世俗王權……

在中國,既使是萬能的神,也必須屈尊於世俗王權,……國家權力高於神權……

漢武帝時期的董仲舒主張曲君以伸天,提出大一統思想,宣揚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等,也不過是樹立君主的權威,警戒君主,減少暴政而已……

在西方,16世紀宗教改革之後,國家權力才逐漸高於教會神權……

這種東西方的差異,既是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反映,也體現了政治結構上的差異……中國的政治結構要遠比西方的政治結構穩固的多得多……

這種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和政治結構上的差異,是造成兩者在傳統社會的發展程度和社會轉型過程中不同態勢的重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