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到少林寺问:朕也需要跪?方丈怎么机智回答的才挽救了全寺性命?

小小嬴政




朱元璋是穷苦出身,为了能活下去,给地主放过牛,到庙里当过和尚,也在外面要过饭。

在朱元璋“有所成就”后,感慨于自己的和尚生涯,于是发生了两件和“寺庙”有关的事情,这两件事传到了后世。

朱元璋在紫金山的寺庙



(剧照)

朱元璋起义不久,碰到一个可怕的对手,名字叫做“陈友谅”,在关键的“龙湾之战”,朱元璋取得了胜利。

杀了不少人,朱元璋当晚上了紫金山,和尚们看到来的人神情坚毅,气势汹汹,杀气重重,竟然没敢拦,朱元璋直接到了内室。

主持方丈仔细打量这个人,发现此人身上“杀机很浓”,而且还有一股豪迈之气,也没敢多问多说。

但晚上主持方丈就睡不着了,总是在想“万一那个人起来放把火,或者杀人,怎么办?”想来想去,觉得自己把这个人叫起来“说禅”比较好,这样可以看住这个人。

朱元璋被莫名其妙叫起来“听禅”,瞬间明白了主持的意思。

偌大的大殿里,只有两个人。老和尚问道:“请问施主来自哪里?”朱元璋答道:“淮西。”

老和尚继续问:“从事何业?”“四处流浪,游侠而已”

老和尚心想,果然被自己猜对了,怪不得身上杀气重呢?

老和尚说:“你身上杀气很重,要好好修炼,让心态平和。”



朱元璋二话没说,站起来,拔出剑,放到了老和尚的脖子上,老和尚吓得直哆嗦。

“为什么面对我的剑,你就不能保持心态平和呢?”朱元璋说完收剑,随之哈哈大笑。

然后,朱元璋出了大殿,老和尚高声问道:“你是何人?”没有回音。

早晨,主持等人到了朱元璋的房间,人已不在,墙上写着四句诗: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朱元璋再进寺庙,方丈巧说免灾难



朱元璋建国后,有一次带领众人,上了寺庙。对于一个手上粘满鲜血的人来说,寺庙的环境和气氛能给人安宁。

当然,此时的朱元璋前呼后拥,而且主持也早就得到了通知,要好好接待。

所以,方丈带着寺庙的“高管”们,陪在左右。进了大殿后,看到法相庄严的大佛,朱元璋就问道:“方丈,我要不要磕头跪拜?”

听到朱元璋的问话,方丈小心打量朱元璋的脸,看得出来,朱元璋的问话是认真的。

于是,方丈的汗就下来了,这要答不好是要掉脑袋的。突然,方丈灵机一动:“陛下,你不用参拜!”



朱元璋神情很疑惑:“为什么呢?”

方丈这下胸有成竹地说道:“天子并非常人,也是佛,但属于现在佛。而大殿里的佛,是过去佛,现在佛和过去佛都是一个等级,无需下拜。”

听完这句话,朱元璋点了点头,而方丈却深深松了一口气。

主持方丈一席话,挽救了整个寺庙。如果主持方丈坚持让朱元璋下跪参拜,灾难可能就来了。

两段故事,第一段是真的,第二段故事有“嫁接”的可能,离民间传说更近。

无论真也好,假也好,学会用“脑袋”说话很重要,它会帮你免除一些灾难。


蓝风破晓


对方丈来说,朱元璋的这道题就是送命的题,答不对就会丢命,不但丢自己的命,寺中老小都会跟着遭殃,寺庙不保的危机迫在眉睫。


关于这件事的起因要从朱元璋小时候说起。朱元璋小时候不当放过牛也要过饭,还到寺庙里当和尚。当时她家乡附近旱灾蝗虫,瘟疫盛行,都是有钱的,人家都去其他地方置办房产,作为穷人的朱元璋,无路可走的时候,被一个老大娘指引,就去了皇觉寺当了和尚,做了小行童。朱元璋每天要干又脏又累又重的活,除了洗衣做饭,砍柴,还要擦佛像,长期受僧人的欺负甚至拳打脚踢。吃的都是僧人们剩下的饭。有一次因为挑水撒了一地,被两个小和尚打的皮青脸肿,从此朱元璋发誓一定要有所作为。


相传有一次,他在打扫佛堂的时候,一不小心被伽蓝神像跘倒,重重摔了一跤,朱元璋心里气愤,爬起来拿起扫把,把伽蓝神像打了一顿。没过几天供奉神像的蜡烛,被老鼠啃断,方丈大发脾气,把朱元璋狠狠的责罚一顿。朱元璋心想,整日接受人们朝拜的伽蓝神,怎么连自己面前的蜡烛都保护不了呢?这是什么神?愚弄老百姓的东西,统治者的愚民武器罢了,那时他就暗下决心无论谁拜佛像,自己是不会跪拜的!当时他就在伽蓝神像后面写上“搭配三千里”几个字。又被方丈知道了,把朱元璋赶出了寺庙。


朱元璋对当年的心酸往事如鲠在喉。后来他当了皇帝,心里就想去再会会当年的长老和僧人们。于是他就带领随从去寺庙打着“礼佛”的名誉去旧地重游。到了寺庙的大殿,时间是把杀猪刀,这时的方丈已老态龙钟,眼袋低垂,胡子眉毛洁白,但眼睛炯炯有神,朱元璋指着佛像就问方丈:“我作为一个皇帝,该不该跪拜?”

方丈心里一阵万马奔腾,就想:如果说“下跪”就会让皇帝失去威严,如果说“不跪”,对佛不够诚心,但是,任何事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随机转念一想:佛和皇帝都是受人跪拜的,何不把皇帝当活佛祖呢?于是方丈非常干脆,肯定的说:“不用跪拜”朱元璋问其原因,老和尚就说:“现在的佛不跪过去的佛” 朱元璋闻此言,龙颜大悦,心想,不管怎样他曾收留过自己,于是消除前嫌,悟出了一个道理: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一念之间,天地皆宽!

方丈的这句话回答的太巧妙了,不但冰释前嫌还让朱元璋龙颜大悦,又增加了寺庙的知名度,安徽凤阳县西北的寺庙就是朱元璋少年所在的寺庙。可见把话说道点子上是多么的重要。



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话说,一僧人给方丈送来了一筐鸡蛋后, 小僧突然想起来鸡蛋属于荤食,立刻赔罪,方丈说:“混沌乾坤一磕炮无皮骨也无毛,老僧带尔西天去免在人间受一刀”

一句话解决了僧人的困扰与难堪。

有人一句话能把人说笑,有人一句话能把人说跳,宽容别人是肚量,谦卑自己是份量,给老方丈和朱元璋点赞!从古到今,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大家对于这方面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


小姐姐讲史


这种故事我好像听过好几个版本了。


朱元璋去少林寺,问大和尚:我已经是皇帝了,礼佛需要跪拜还是不需要跪拜。


大和尚说:不需要。


朱元璋问:为啥。不拜不是显得不虔诚吗?


大和尚说:不会,您是现在佛,佛祖是过去佛,佛见佛可以不拜。

这话捧得朱元璋很舒服。


还有乾隆皇帝版的,也是去某个寺庙参观,纠结于对佛祖拜还是不拜,这时候机智的老和尚和乾隆爷说,您不能拜,现在佛不必拜过去佛。


据说,乾隆皇帝信以为真,后来干脆以老佛爷自称。


不过这些都是故事,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真真假假,反映了老百姓对皇帝们的一种想象而已。


不过佛见佛这个故事和普通民间故事不同,是有版权的,原作者是欧阳修。欧阳修是个杠精,文章为一时之雄,平生最喜欢干的事儿就是写文章怼人。


神宗熙宁四欧阳修因为和当时的宰相王安石意见不合,加上年老,辞官归隐颍州,闲来没事写写朝野见闻,后来这些文章编辑成了《归田录》。

归田录开篇就记录了赵匡胤游大相国寺的故事,当时接待赵匡胤的是赞宁和尚,到佛前烧香的时候,赵匡胤自持皇帝身份,问赞宁自己是拜还是不拜佛祖呢?


大约心里是不想拜的。


被安排接待皇帝的僧人都有七窍玲珑心,一眼就看透宋太祖的心思,于是赞宁告诉他:不拜。


宋太祖问他为啥不拜呢。


赞宁说:见在佛不拜过去佛。


捧宋太祖是见在佛,现世佛陀,让太祖皇帝心理很受用。


在这篇文章的后面,欧阳修写道:


赞宁者,颇知书,有口辩,其语虽类俳优,然适会上意,故微笑而颔之


俳优就是演员的意思,说赞宁这人读过书,会察言观色,领会了赵匡胤的需求,于是顺风拍马,获得了赵匡胤的喜欢,微笑而颔之。


僧人和和尚的段子在赵匡胤和乾隆身上都可能发生,会成为美谈,但是在朱元璋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太大。


因为朱元璋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员,深深知道寺庙里的那些事。


像我要拜他吗?这种问话,我觉的朱元璋不会问,老朱做人做事很直,想拜就拜,不想拜就不拜,不会因为不想拜而去问和尚的意见。

我记得看过一个朱元璋当皇帝前和尚们的故事。


在朱元璋和陈友谅龙湾大战前夕,朱元璋找了一间寺院借住,那间寺庙里的僧人对这位不速之客很有意见,全程臭脸。


勉强给他们上的斋饭也是清汤寡水的,朱元璋很生气。


但是临走时还是给了那间寺庙香火钱,后来也没有难为那间寺庙里的僧人。


我觉得这更像真实的朱元璋干的事。


虽然对他手下的大臣们,利益相关的人,他下手不留情面,但是对他少年时工作的寺庙,他还是有点香火情缘,毕竟在当年他快要饿死的时候,寺庙曾给过他一碗饭吃。


===============



薛白袍


民间传说,朱元璋去少林寺,问方丈“我也需要跪吗”,方丈机智回答,才挽救了全寺和尚性命。

这个传说在历史上是实际发生过的,不过不是发生在朱元璋身上,而是发生在赵匡胤身上。

话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为帝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治经济欣欣向荣。尤其是在“杯酒释兵权”后,赵匡胤觉得能威胁到自己的不利因素已经大大减少了。

(赵匡胤剧照)

这时的赵匡胤开始思考,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文化来统治老百姓呢?

首先,他下令禁止符命迷信之类的活动,收缴这类活动有关的道具,拆毁从事迷信活动的场所。还下旨:“禁元象器物、天文图谶、雷公、六壬、遁甲等。不得藏私于家,有者并送官。”不遵旨意者,处以极刑。

其次,赵匡胤大力倡导儒学,下旨重修国子监,并在里面悬挂“先贤”“先儒”的画像。亲自为孔子画像,供子民瞻仰膜拜,他希望用儒家的等级制来教化臣民。

在对待佛教的问题上,由于赵匡胤亲历了周世宗柴荣反佛的政策,对佛教的态度就显得理智了许多。

据说当年柴荣不但下令摧毁各地铜铸的佛像,用来铸造钱币,还亲自举着斧子去砍真定(今天的河北正定县)大悲寺的千手观音铜像。不久后,柴荣就胸口长疮疽而毙命。

赵匡胤吸取了柴荣的教训,在对待佛教时,就显得非常的睿智。

佛教提倡人心向善,崇尚生前多吃苦,死后登极乐。赵匡胤认为与其禁止佛教的传播,不如顺应民众的愿望,有限度地弘扬佛法,这是有利于帝王统治的。

(柴荣)

因此,赵匡胤开始在全国倡导佛教,大修寺庙。还亲自到寺庙中去礼佛,参加一些寺庙的活动。全国的僧侣人数因此大幅度增加,佛教也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北宋开宝二年,赵匡胤到正定巡视,前往大悲寺礼佛,机灵的住持把当年柴荣毁佛像的故事,重新演绎后讲给了赵匡胤听。

住持说,柴荣在毁掉千手观音铜像后,他们在观音的莲花宝座上发现几个字,“遇显即毁,遇宋即兴”。“显”指的是柴荣的年号“显德”,“宋”当然指代赵匡胤。

这段离奇的故事,虽然赵匡胤半信半疑,但说得他心花怒放,龙颜大悦。于是下旨,拨专款重铸千手观音铜像,并将大悲寺修缮一新。

话说有一天,赵匡胤又一次来到大相国寺礼佛,下旨凡在朝的文武百官一道前往。一行人逶迤数里,浩浩荡荡地开往大相国寺。一路上旌旗招展,天子仪驾遮天蔽日,排场宏大。

(相国寺方丈)

这边的相国寺早已接到通报,严阵以待,方丈率一众僧侣于大门外跪迎。等到赵匡胤来到时,众人皆山呼“万岁”,然后由方丈前边带路,小心引进大殿。

进入大殿后,赵匡胤顺手接过了方丈点燃的三支香,准备上香礼佛。身后的大臣及僧侣见皇上要上香了,顿时稀里哗啦悉数跪下。

这时,赵匡胤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我跪还是不跪呢?我就是天底下权势最大的人,平常都是别人跪我,难不成我今天要跪佛?

于是,他灵机一动,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身后的方丈:“方丈,我跪还是不跪呢?”

方丈被赵匡胤搞了个突然袭击,心中惶恐。说跪吧,这不就得罪了皇上,以后还有这大相国寺吗?说不跪吧,哪有在佛祖面前不跪的道理呢?

不过,这个方丈还真机灵,睿智地回了一句:“阿弥陀佛,皇上,现在佛不跪过去佛。”

这个马屁可谓拍得极为高明,不但解了燃眉之急,还把赵匡胤的地位置于佛祖之上,哄得他哈哈大笑,一场危机就此被方丈轻松化解。

至此以后,封建君王见佛不跪就成为了传统。


张生全精彩历史


让我答题前先由衷地叹一句:朱元璋的段子能养活一群头条作者啊!

朱元璋和寺庙方丈的故事,开讲。

首先呢,我们先来看一看朱元璋这个人。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没有强大的背景,更没有家族实力。完全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步履维艰,吃了不知多少苦,最后才跌跌撞撞冲线成功,开创了大明江山。

没错,他是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之一,但是如果要说布衣皇帝中谁的生活最艰辛,谁的登帝之路最为坎坷,是他是他无疑还是他。朱元璋自幼贫苦,家中没有余粮供他读书,从小替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如果没有意外,他或许这辈子也只能是个佃户。但一次天灾摧毁了他的家庭,带走了他的父母,也将他推上了一人独自面对乱世的道路。

注意,这个时候和尚该上场了,当时元朝统治者无德无能,中原大地战乱频发,烽烟四起,民不聊生。在某年天灾之后,疾疫横行,朱元璋的父亲、长兄和母亲陆续染疾离世,而当时年仅十七岁的朱元璋和他的仲兄竟连块为父母安身的地皮都没有。还是一名为刘继祖的乡邻家中稍有富余,看不得朱家父母死无葬身之地,拿出了一块地皮作为朱家的墓地。后来这人也因此后福无穷,封爵赏地,荫及子孙,与明朝相始终。当然这只是后话,我们继续来讲朱家父母死后。

在将父母安葬之后,朱元璋与其仲兄一家各奔东西。朱元璋实在无处可去,只好投了那皇觉寺,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和尚是出现了,但似乎跟少林寺没关系,朱元璋自己就是个小和尚。


做了小和尚后,朱元璋的日子其实也不好过。他每日在寺里做些杂务,还得时不时被老和尚责骂,再后来,当地饥荒,又适逢战乱,寺庙生活拮据,没有香油来源,最后没有别的法子,寺庙主持只能打发弟子们都出去化缘,而才当了两个月不到的和尚的朱元璋也在此列。

小和尚朱元璋离寺以后,边走边乞讨。离寺三年来,他辗转附近州郡,走遍了附近名都大邑,独力领略这世间的风土人情。也就是这几年,他在艰苦的生活中磨砺出了坚毅的品质,果敢的精神,最主要还是挨饿的能力。他在这段时间结识了不少同伴,为他日后加入义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348年,朱元璋回到皇觉寺,继续僧侣生涯。

直到朱元璋25岁,他收到曾经的小伙伴汤和的邀请,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随后朱元璋凭借他的才能,先是被郭子兴伯乐识马屡次提携,后来又在军中屡立战功树立威信。最后历时十数年登顶帝位,终于成就一世之尊。

朱元璋从乞丐做起,中间做了小和尚,后来做到了起义军主帅,可他却没有被权力美色迷乱脚步。更为难得的是他在剿灭陈友谅、张士诚后完全可以效仿南宋建立自己的偏安小朝廷,而他却选择了最难的那条路,那便是诛元!其胸襟与胆色可见一斑。

朱元璋功成名就之后,大治天下,各种惠民政策被实行,出台的无数政令都是针对官僚集团。那是因为出生草根的朱元璋深知百姓疾苦,由此才开创了洪武之治。

成为皇帝之后的朱元璋没有忘记自己当年的小和尚经历,走到哪儿都愿意到寺庙里烧烧香拜拜佛,无非当年是祈祷混个肚儿圆,现在进步了,为天下苍生和江山社稷祈福。

既然对佛祖有所求,那么行跪拜礼向佛祖祈愿自然是理所应当的,但如今地位变了,皇帝陛下见到佛祖还需要下跪吗?



答案在我们眼里看来,是肯定的,但对于方丈来说——呃,怎么保命怎么解释吧。

比方说题目中说的这位寺庙方丈,他亲眼见证了朱元璋的犹豫。

朱元璋站在佛堂中,见众香客跪于佛前,心想自己如今乃是皇帝,今时不同往日,遂转身问方丈:“朕是要跪,还是要跪呢?”方丈片刻答曰:“不用跪拜。”朱元璋好奇,问缘由。方丈答:“现在佛不拜过去佛。”

马屁拍的相当润滑,朱元璋大喜,拨银修缮寺庙,后此寺成为当世第一大寺庙。

短短几句对话,没有玄机,很简单,方丈的意思是你朱元璋现在是真龙天子,庇护万民,就是现世的佛祖,所以就有了“现在佛不拜过去佛”的说法。

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就是这个道理。都已经做了皇帝了,还能与谁比较呢,那自然就是漫天神佛。而朱元璋恰恰又剃度做过和尚,将他比作现在佛,朱元璋听了又哪有不喜的道理。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原本这个故事的主角并非朱元璋与少林寺,而是赵匡胤与相国寺。故事被记载欧阳修的《归田录》中,相对而言更加可靠。


不管故事的主角是谁,我们都可以从方丈的应对方式中学会一个道理。那便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出家人不打诳语,打起来绝不含糊。


历来现实


朱元璋到少林寺参拜是野史传说,正史没有记载。不过根据老朱以往的经历,他20岁时曾在安徽凤阳皇觉寺出家。这说明他还是和佛有缘的。出家时他就是一个“做苦工”和尚,据说除了吃斋念佛就是打扫卫生。老朱那时候就有点“灵”气,据说他母亲曾和蛟龙“偷情”生下了他,这事老朱的爸爸心知肚明。

“别管谁的种,将来出息了还不是管我叫爹吗?”老朱的爸爸心态很好不计较这些。


▲朱元璋

也就是说,老朱在做和尚时就有和佛叫板的资本——“龙之子”。自我感觉良好不能说明问题,老朱打扫卫生时,寺中的“八大金刚”的金身原来都是坐着呢,朱元璋嫌打扫麻烦,于是喝令“八大金刚”站起来,然后分别抬起脚来让他扫地,每天如此,到后来玉帝发现了这个问题,等老朱当了皇帝后,干脆让“八大金刚”由坐着改为了站姿。不信你去寺里看看,八大金刚是不是都站着?

话说洪武十年(1378年),老朱在南京呆的有点郁闷,他想找找过去的感觉,于是带着随从一起去嵩山少林寺参拜。少林寺是千古名刹,我们熟知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就出在这里。

少林寺的规模在明朝是鼎盛时期,这得益于老朱曾出家当过和尚的缘故。此时少林寺了改主持方丈急忙相迎,“陛下远道而来,赎老衲接驾来迟”“不必多礼,免礼平身吧”老朱让方丈头前带路来到了大雄宝殿。

老朱见到众神佛像,一种天然亲切感油然而生,少林寺和皇觉寺没有什么根本区别,少林寺只是面积比皇觉寺大许多,寺中供奉的佛像都一样。


▲朱元璋

老朱本能的要下跪,这是从前当和尚的本能,但是转念一想,此时并非彼时,过去是混口饭吃而拜佛,现在我是皇帝,我不愁吃喝,我身份高贵还有必要下跪拜佛吗?

老朱犹豫了一下然后问了改大师,“朕需要下跪吗?”

这个问题很尖锐,了改说皇上别跪了,这有违佛教规定,皇帝是人间的主宰,拜佛就是拜老天爷,老天爷就是玉帝,玉帝掌管三界的主权,三界为——佛、魔、人。皇帝只是掌管人间的权利主宰。比佛要差一个等级。按理说朱元璋必须拜佛,但是这话由方丈说又不合适,朱元璋应该问玉帝。

怎么办呢?了改大师脑子飞快的转动着,老朱既然问就是不想跪拜,我要是回答不好全寺和尚要遭殃,老朱翻脸比翻书还快!


▲少林寺

了改想了想说:“陛下心中有佛眼中自然是佛,心中无佛眼中自然是石像”。这个问题被了改大师巧妙的踢了回去。意思是说,你心中有佛自然你是佛,拜佛只能提高你的身份。没有跌份这一说。心中没佛,眼中是一座塑像,拜不拜也没意义。

老朱一听,谁不想当佛呢?于是纳头便拜。了改看到朱元璋真要下跪了,急忙上前说道:“现在佛不必拜过去佛了”老朱一听正不想磕头呢。于是顺坡下驴没下跪。

因了改大师的机智应对,为少林寺化解一场灾难,保住了全寺和尚的性命。


秉烛读春秋


又到了讲故事的时候,这则故事其实阅读性很强,且听羽评细细道来。

朱元璋从一介平民,最后成了九五之尊,明朝的开国皇帝,这天,他来到寺庙,走到大殿,原本就是来拜佛的,可是刚想跪下去,心想“不对啊,我现在是皇帝,真龙天子,还需要拜佛吗?”但是又不是很清楚,于是就问跟随的大师

“大师,我现在还要拜佛吗?”

我们先看看,为什么朱元璋又这样的疑问?据说佛教传入中国时曾有个规定,就是佛门弟子可以不用拜君王,君王反倒要拜这些和尚,有个叫“慧远”的僧人写过这样的文章,认为佛门弟子一经剃度就遁入空门,断七情灭六欲,不受世间约束,纵使皇帝权力再大也无权过问。

可实际上却是佛门弟子见了皇帝,依旧要拜,哪能脱离现实,墨守成规?所以当时大师的回答是

“现在佛不用拜过去佛”。

“现在佛”就是指的当世皇帝,也就是朱元璋,朱元璋一听,心中大为欢喜,拨款修缮寺庙。可见修为到了大师级别,依然看透不了人情世故,世间冷暖,拍须溜马。


实际上这并非是朱元璋的典故,只是后人套用而已,这件事出自欧阳修的《归田录》,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归田录》是他的一部笔记文著作,里面大多是一些北宋时期的人物事迹、制度还有一些官场上的趣事。

太祖幸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与不拜?”僧录赞宁曰︰“不拜。”问其故。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

很明显,这是记录宋朝宋太祖在相国寺的情景,宋太祖进了寺庙,也是刚想跪下,但是心想自己是一国之君,跪的话有失天子威仪,不跪又不能表达自己的诚意,这才问了赞宁禅师,赞宁禅师回答“见在佛不拜过去佛”,这个“见”同“现”,意思当时是说宋太祖都贵为天子,是现在人的佛,没有跪拜“过去佛”的道理。

其实都是为了自保,这样回答不仅自己不会受到责罚,更主要的是直接去除了皇帝心中的疑虑、心理负担,还能让皇帝开心,拍马屁,即使是佛门弟子也不能脱离。


羽评郡主


这是一段民间传闻

话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有一天他来到少林寺,看见寺中百姓在虔诚的跪拜,突然想到自己当年也是一名佛家弟子,但现在贵为一国之君,再次来到佛家净地,是否也需要跪拜呢?


于是带着疑问,他转身问了少林寺方丈:“朕是否也需要下跪?”

也许朱元璋只是随口一问,但这个问题对别人(包括方丈)来说是一个很考验情商甚至关系到生死的问题,至于为何考验情商,关系到生死,相信很多久历职场的朋友们都能体会到各种含义吧……

所以,面对这个问题,少林寺方丈肯定也不傻,不会傻乎乎的说对与错,于是他对朱元璋说:“不用跪拜,现在佛不拜过去佛!”

不得不说,方丈这八个字说的真是精髓,佛教中有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一说,方丈将朱元璋比作现在佛,这马屁拍的真是恰到好处,最后朱元璋非常满意的大赏少林寺。

但,正如我开头所说,以上只是民间传闻,别说正史了,连野史都没有记载,至于真假不得而知。


但是,在北宋文人欧阳修的笔记《归田录》中也有过类似记载:“太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与不拜,僧录赞宁奏曰:“不拜。”问其何故,对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赞宁者,颇知书,有口辩,其语虽类俳优,然适会上意,故微笑而颔之,遂以为定制”。

由此可见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到相国寺也曾有此一问,因为欧阳修此作多记朝庭旧事和士大夫琐事,大多系亲身经历、见闻,因而《归田录》中的记载可信度是非常高的。


所以关于“现在佛不拜过去佛”之说,很有可能是宋太祖赵匡胤亲身经历的事情,只不过经过几百年后人的渲染加工主角变成了朱元璋和少林寺。

但不管怎样,我个人还是很佩服那位方丈,将拍马屁的功夫运用的臻于化境!这种人就是放到现在也是妥妥的“人才”!


咸鱼闲聊


朱元璋虽然是个泥腿子皇帝,但是当了皇帝就飘了很多,随便杀人也就是常有的事情了,什么杀深夜送粥的宫女或者因为瓜农一句简单朴实话就直接把人给杀了。朱元璋曾经是做过和尚的,但是因为天生怪异,寺庙中人不肯留他就让他去当游僧,其实就是换个方式讨饭罢了,所以对于寺庙或者是方丈,朱元璋还是有一定的不好的印象的。



少林寺应该是很大的寺庙了,在全国都是有名的存在,历史也是很悠久,在电视剧中也经常提起这个很多人知道的名字。其实关于皇帝和寺庙的事情在历史上还是有很多的,比如李世民曾经就被少林寺的僧人救助过,当然像朱元璋这样的跪拜的故事应该最早是来源于宋太祖赵匡胤,至于朱元璋的是不是有还真的没有记载过,但是如果真的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估计那个方丈说啥全寺庙的人都要死,因为曾经的朱元璋就被寺庙赶出来过。



那么当年赵匡胤的事情是怎么一个经过呢?是这么说的,说这个赵匡胤有一天呢,就寻思着去寺庙烧香也讨个吉利,去了之后,就遇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自己是皇帝要不要跪拜呢?于是就问旁边的人,当时旁边的僧录就说不用跪拜,然后赵匡胤就接着问道为什么?僧录回答道:见在佛不拜过去佛。



这个回答让赵匡胤很满意,笑着离开了。但是当时那个僧录的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佛是分了三种,分别是过去佛,见在佛也就是现在佛,和未来佛,过去佛叫燃灯佛或者定光如来,现在佛叫释迦牟尼,也叫如来佛祖,未来佛就弥勒佛。而当时的赵匡胤被称之为现在佛,也就是如来佛祖的转世,所以赵匡胤肯定是笑着离开了。



后来就有了皇帝去寺庙都不用跪拜的传统了,最开始就是从赵匡胤那里来的,而到了朱元璋时期如果朱元璋真的去了也是不用跪拜的,很多寺庙中的人都是知道的。其实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朱元璋估计最讨厌去的地方应该就是寺庙把,更加应该不会有什么因为方丈机智的回答而保住全寺庙的人的性命的事情了。


史中醉


朱元璋到少林寺问:朕也需要跪?方丈怎么机智回答的才挽救了全寺性命?

少林寺方丈的机智回答是:皇上乃现在佛,现在佛何需跪拜过去佛!把潜在危险化解于无形……

此桥段,子虚乌有。历史上有过类似的事情,见于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归田录》,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曾到访过开封大相国寺,与方丈的一段对答……被后人移花接木至明太祖朱元璋身上……或是模拟杜撰出的……

明太祖朱元璋与少林寺方丈的对答……折射出中国古代神权与世俗王权之间的关系……l

古代东西方都有过君权神授的现象,但是,君权神授,在东西方却又截然不同的……

在西方,君权神授是真实的现实的,君权至上是相对虚拟的,中世纪的欧洲始终有一个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的神权,世俗王权屈尊于教会神权……

在东方,君权神授是虚拟的名义上的,君权至上却是切实的实际的,从来没有一种神权能够真正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神权始终服务于世俗王权……

在中国,既使是万能的神,也必须屈尊于世俗王权,……国家权力高于神权……

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主张曲君以伸天,提出大一统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也不过是树立君主的权威,警戒君主,减少暴政而已……

在西方,16世纪宗教改革之后,国家权力才逐渐高于教会神权……

这种东西方的差异,既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反映,也体现了政治结构上的差异……中国的政治结构要远比西方的政治结构稳固的多得多……

这种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和政治结构上的差异,是造成两者在传统社会的发展程度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同态势的重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