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攻進北京後,如能體恤百姓疾若,善待前朝舊臣,能否坐穩江山,後金能否打下中原?

用戶中國布衣


你以為大順闖王不體恤百姓疾苦還是怎麼地?實際上跟題主想的恰恰相反,闖王從起兵最初(大概是從滎陽大會後)就明確提出了“割富濟貧”、“均田免糧”等平均主義口號。同時,也採取了一定的與民休息、發展生產等舉措,後期大順軍控制的湖北西部、陝西中部、河南南部等地生產都有了一定的恢復,也在一定程度上贏得了百姓的支持。說大順政權不體恤百姓疾苦就是個偽命題。

但是問題在於,大順政權儘管注重用平均主義的口號吸引下層農民與佃戶,卻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過激政策在侵犯基本盤的利益——身為一個古典性質的中央集權割據政權,大順軍如果要真正具備爭奪天下的能力就必須贏得生產資料所有者、擁有意識形態解釋權的階層的一致支持。在古代中國這二者無疑都以封邑地主/在朝士大夫/職業官僚為主體,要奪取天下無遺需要向他們讓渡利益。

但是很可惜的是,大順政權並未做到這一點,其追贓助餉的政策不僅沒有把這批人爭取到自己的陣營裡來,反而弄成了殺父奪妻之恨、不共戴天之仇。在大順政權被地主/士大夫階級普遍厭惡並仇視的一刻開始,其最終慘遭失敗的命運其實已經註定。

即使大順軍一改其過激政策,其政權中存在的問題也依然很多:沒有明確的政治目標、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在地方政權的設置上長期沒有明確的方向,對關外虎視眈眈盯著中原的滿洲軍事貴族的野心也沒有明確認識。最關鍵的是——大順軍後期實際上野戰戰鬥力相當可疑,大批部隊由於擴充太快,尤其是後續補入大量九邊降軍並未經過激烈戰鬥,同滿洲軍事貴族作戰時輕易潰散或者投降。在面對著有強大的野戰炮兵與步/騎合成軍體系的滿洲軍事貴族時能否戰而勝之,筆者實在是沒什麼信心——潼關戰役李自成已經跟滿洲軍事貴族剛過正面了,結果大家都知道——真的打不過。


軍武次位面


李自成進北京,根本就是無心之舉。打下西安後,才發現貧瘠的陝西根本就無法養活跟隨他的百萬流民,於是他連新年都沒空過跨河去打山西,指望撈一把,其實他兵力也不多,才5萬多人,其餘老弱家眷全留在陝西。

但明朝已經爛到根根上了,山西的軍隊早斷糧斷餉很久,官兵們毫無戰意,高級官員也爭相改換門庭,然後闖王就被投降的明軍和官員一路引向北京,除了在寧武打了半天仗,幾乎一槍不放就到了北京。而北京,也沒有什麼激烈的抵抗,城門就從裡面打開了。

李自成接收了北京,也接收了幾十萬明朝的降軍,還有關寧軍等著他接收,都需要錢,但崇禎的國庫連耗子都沒一隻。怎麼辦?全天下都知道國家的錢在哪裡,崇禎到死都不敢向那些人伸手,闖王敢!軍隊才是統治的根本,大敵當前闖王顧不了多少了,只能向那些人開刀,自然喪失了原來那些官僚縉紳階級的支持。

如果在一片石獲勝,那麼一切都完美了,可惜他軍力不夠,哪些投降的幾十萬明軍根本就上不了陣,只能依靠他從西安帶過來的幾萬老底子。而關寧軍和清軍兵力則是他的兩倍,於是他失敗了。

他的失敗,跟獲取縉紳階級的支持關係不大,主要是因為他沒能重視滿清實力,沒有集中全力應對,而滿清則是舉國之力來打他。其實只要戰爭獲勝,哪些牆頭草的士紳階級自然會臣服於他。看看後來滿清的“走馬圈地”和剃髮令,北方的士紳們反抗了嗎?


黃沙獨行者


這個問題,比較矛盾。李自成體恤百姓疾苦,因此才會有闖王來了,不納糧。

得到了廣大百姓的支持,爭先恐後加入到李自成的大軍當中。才有了李自成在河南,陝西,山西,河北一直到北京的勝利之路。

但是,李自成部下那麼多將領,分封了那麼多爵位,還擁有數十萬軍隊。必須要有持續的餉銀糧食供應。那麼唯一的途徑,就是對明朝官員,士紳,勳貴進行強徵。宣佈內閣尚書索銀十萬兩,部院京堂錦衣帥七萬兩,科道吏部郎五萬、三萬,翰林一萬,部曹千計,餘各有差,勳戚無定數。

成績的“比餉鎮撫司”獲得豐碩的成果,贓銀所獲節節高升,很快過七千萬兩白銀,這是個驚人的數字。交不出來,就就刑罰處罰,酷刑之下,眾多官員勳貴被大拷而死,如國丈周奎全家死盡,英國公張世澤全家死盡。

定國公徐允禎家人死盡,大太監王之心被拷死,大學士魏藻德受腦匝之刑,腦漿流出而死,他的兒子又被抓來拷死,女兒充為營妓。

這導致了整個漢族士紳階層集體倒向清軍。清軍一入關,故明官員,總兵和軍官們紛紛投降,背叛大順軍。清軍一入關就宣佈,凡被起義農民奪去的田產一律“歸還本主”。甚至連“前朝勳戚賜田、己業,俱備照舊”。對於普通百姓,則停止明朝的遼餉、剿餉和練餉。對於明朝世代受匠籍制度束縛的手工業工人也全部放免,取消他們對封建官府的人身依附關係。穩定了局勢。


深度軍事


按理來說,能的。

在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進了北京城。在這一年中,每一個細節都有可能改變歷史的軌跡。

首先,李自成從陝西到北京的一路上就碰到幾個仍然忠於明王朝的地方武將,而大部分的地方守軍都直接投降李自成了。

李自成很輕易的就來到了北京城下,其實李自成這個人沒有多大的志向,他也不想當什麼中國的皇帝,於是他就派使者和崇禎皇帝商量,如果能夠分一塊地給他。就是李自成起家的陝西那一片,也就是分地而治,李自成立馬就走。可是崇禎皇帝沒有答應,於是李自成便不就分說直接輕而易舉就進入了北京城,崇禎皇帝已經煤山自盡了。



而此時明朝的舊臣們便直接投靠李自成,因為他們本來就與崇禎皇帝有矛盾(崇禎皇帝與大臣們的關係一直不好,這也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現在只需要李自成能夠善待他們,他們立馬能夠為大順發光發熱。可是,李自成沒有這樣做,李自成很敬佩崇禎皇帝,而且他也知道明朝的這些臣子太過迂腐,崇禎皇帝就曾經說過“朕非亡國之君,爾等皆亡國之臣。”所以李自成對這些舊臣們的影響非常不好。

另外,大順軍長途跋涉的過來,本來就沒帶多少糧餉,看到北京城內這麼多的財富,當然眼紅了,儘管前期還有李自成管束著,後來連李自成都管不了了。大順軍隊便直接將北京城橫掃一空,北京城的官員和百姓無不對大順軍感到痛恨,這樣一群強盜。



本來大家都對這個李自成的大順抱有希望的,可是李自成的軍隊實在太過缺乏管束了,也漸漸地流失了人心。

在來看後金方面。這就不得不提到吳三桂了,吳三桂本來也是忠於大明王朝,可是在前往北京的半路上,聽說北京已經被李自成攻克,於是吳三桂直接回山海關了。此時的他已經是一個無國無君的將領了。

此時吳三桂的家裡人都在北京城內,而李自成也知道,這是他和吳三桂談判的砝碼。於是就派人就讓吳三桂投降,吳三桂考慮了很久,既然自己已經做不了忠臣,那就做一個孝子吧,於是就前往北京投降了。

可是又是在半路上,他得知李自成的手下劉宗敏將自己的家洗劫一空,而且還把自己的愛妾陳圓圓給強暴了,這他哪裡能夠容忍,於是便與大順不死不休。而此時李自成也是恨自己的手下劉宗敏不成鋼,可是既然事已至此,那就由自己去征服吳三桂吧,於是發兵攻打山海關。



吳三桂自知自己不是李自成的對手,“衝冠一怒為紅顏”趕緊請求多爾袞派兵幫助自己,後來多爾袞嗅到了機會,於是直接讓吳三桂投降自己,否則不派兵。吳三桂無奈,只好投降多爾袞並且請清軍入關打敗李自成。由此,李自成最終離開北京,並且死於非命。

看著這麼戲劇性的情節,我們是有理由相信,如果李自成能夠約束自己的軍隊,並且善待明朝舊臣(包括吳三桂),大家都會去擁護他的。畢竟,吳三桂也不想讓一個外族人統治中國的,這也是因為李自成方面做的太絕了。


妙齡老翁談歷史


李自成起義。

李闖王起義已佔領了京城,勝而反敗。這並非復水傾舟,李自成沒有虧待百姓,有段民謠:盼闖王,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可以看出他對待百姓是關心的。

得而復失的原因:1,是農民起義,低級階層,缺泛立國,治國的一套文才知識。髙層缺少有文化的能人,打進了京城接下來應該如何做他們不懂。2,是軍隊都是集中起來的窮苦百姓,一進京城

的花花世界,他們從來沒有見識過,士兵利已主義嚴重,看到好的東西佔為已有。領導者事先沒一套制度規定,這些軍隊一時無法彈壓管理,造成一遍混亂局面,那時敵人藉此可乘之機進行反樸,所以造成得而復失。

解放軍,解放北京進城,毛主席提出我們莫做李自成,在進城之前早有了進城後的一切按排,各項工作處理得有條不紊。

漢高祖也是低層出身,不懂國家大事,但他就不一樣,手下有簫何,張良,陣平等一邦治國班子,把國事處理得精精有條。總的來:一朝天子一朝臣,朝朝天子有能人。


老龔166916589


題主的問題只對了一半,李自成是善待百姓的,他只是並不啟用明朝舊官而已。

對待百姓

李自成沒有虐待過百姓。李自成起義,打下天下的根本就是百姓的支持。“闖王來了不納糧”是一句甜美的蜂蜜,讓當時被腐敗的明朝政府榨乾的老百姓個個都向往的政策,因此收到各地百姓的支持,紛紛加入李自成的義軍隊伍中。可以說,李自成擁有的最大資本就是百姓。

對待官員

善待明朝官員,特別是中央的官員是不可能的。明朝財富全在這些腐敗官員手上,不殺他們怎麼快速收攏資金?李自成進京後殺官搶錢做的也沒什麼錯,畢竟,這些官僚們是明滅亡的罪魁禍首,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那麼,李自成究竟錯在哪裡?我認為,李自成錯誤一共三點。

1.政策太極端:

“闖王來了不納糧”這句話代表的是李自成的核心理念,不收稅。李自成跟朱元璋一樣是完全草根出身,沒讀過書,根本不懂如何治理國家。李自成的政治理念完全是以自己在平民身份下看到的百姓疾苦為核心提出來的。當時百姓最大的問題就是數目繁多的稅目,李自成把這事看在眼裡,覺得收稅才是邪惡之源。因此,他的政策基礎就是反向操作。可惜,用力過猛,直接變成不收稅。不收稅,錢哪兒來?糧哪兒來?軍隊怎麼養?也許李自成被清朝打敗前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無糧可用的狀態。但是,這個地雷讓李自成處於就算擋住了清朝,也無法持續發展的狀態。所以,李自成的大順滅亡,也許是遲早的事情。

2.對邊疆重鎮的輕視

李自成滅亡明朝基本沒有打過硬仗,明朝軍隊幾乎都是望風而降的。這讓李自成有點飄飄然,覺得只要是大軍,敵方就會投降。李自成的傲慢讓他對吳三桂惡言相向,拒絕吳三桂求和要求,把吳三桂往死裡逼,最終把吳三桂推向了清朝。吳三桂以清朝前鋒的身份與李自成軍激戰。清朝部隊看準時機,加入戰場,最終把李自成的農民軍徹底打垮。如果李自成換一種方法,與吳三桂言和,許諾繼續讓他守衛邊關,也許清朝就打不進來了,剛成立的大順有更多時間調整政策,訓練士兵,成為一個真正的朝代。

3.對清軍的輕視

其實,這和李自成輕視吳三桂是一個問題。正因為李自成沒有重視清軍,沒有認識到真正的鐵血之師和那些望風而降的守衛們的區別,才讓他選擇了強硬對待吳三桂。也許,李自成出兵山海關時,覺得就算吳三桂和清軍聯合起來也不是自己的對手。可惜,現實狠狠的打了他一個耳光,而這一下直接打趴下了李自成。

結語

題主的兩點不是李自成滅亡的原因。


金晶林


這個問題必須從兩個方面回答,

一個是歷史的角度,一個是現實的角度。

首先從現實的角度來說:李自成的農民軍大部分都是烏合之眾,不可能是寧關鐵騎的對手。

當時關外清軍的戰鬥力也已經和以前蒙古成吉思汗鐵騎的戰鬥力不相上下了!

蒙古鐵騎幾萬就可以橫掃歐洲,那絕對是以一當十的恐怖戰鬥力!

所以李自成的幾十萬步兵農民軍在幾萬寧關鐵騎和清朝騎兵眼前就是一群待宰的綿羊!

其次從歷史的角度來看:

李自成從幾萬流寇變成近百萬農民軍,也就是兩三年時間,一沒有核心的人才選拔任用體系,二沒有完整的軍隊訓練管理體制,完全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歷史上這種短時間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可以像洪水一樣短暫的佔領一個首都。但是很快就會被強大的地方軍閥所擊潰,

像李自成這樣迅速的爆發起來的農民起義在歷史上太多了,從陳勝吳廣到紅巾軍,從黃巢到洪秀全無一例外。所以他們註定失敗並被替代或利用,也不可能因為一兩次勝利就會改變歷史發展的車輪。







sefokok


李自成的農民軍由於明軍的圍剿打擊,在極其險惡的生存環境下只能釆取流動作戰的方式,沒有根據地,一切軍需給養只能通過劫掠地主富戶、攻取官府府庫的方法解決,這方法雖簡單粗暴但極其有效,後來在各路農民造反軍及關外八旗軍連續不斷的打擊下,明政府越來越衰弱瀕臨崩潰,已無力對民軍發動征剿。李自成乘機攻佔陝西全境並建立政權,國號大順。

立國之後的李自成,政權機構尤其是基層政權建設尤為重要,在從前流動作戰時每一次的劫掠都是對明政府的打擊削弱,而自已立國之後便要依靠基層政府清查轄區內土地人口,收取田租賦稅解決軍需給養,決不能再對自已子民肆意劫掠,畢竟地主富戶們不是銀行取款機,不能無休止的提供糧餉。而大順政權似乎沒有此種意識,仍然用老辦法搞得陝西境內民不聊生。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攻佔北京明朝滅亡,攻佔北京的李自成仍然沒把建立建設基層政權當頭等大事。而軍隊及國家生存運轉需鉅額資金,大順政府沒地租賦稅收入,便只能掠拷前朝百官,搶劫大順控制區內的地主富戶、最後發展到普通平民,所以由於自身的侷限、更為了自已的生存,李自成攻佔北京後決不可能善待前朝官員體恤百姓,歷史註定這個草莽英雄只能給後金作嫁衣裳,幫助滿清唾手得天下。.


大姚久醇釀酒坊店主


李自成的失敗是必然結果。

首先他革命的目的沒有明確,為了誰而革命?當時明朝已經從上而下爛到根了,所有階層都想進行一次革命,也就是利益的重新劃分。,包括滿蒙對中華大地的窺視。

接著是對自己的實力不瞭解,沒有合理的制度和先進的思想,根本就不具備改變現狀的能力,革命的結果達不到社會進步的預期。在戰鬥實踐中提出的均田地,共天下也沒有上升到戰略的高度。

最後是沒有給跟隨他的人一個理想中的未來。也就是說連一個做夢的夢李自成們都沒有編好。

而當年為什麼有人敢背叛毛?那就是因為毛在革命時給了一些人很大的希望,後來革命雖然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但是毛認為革命還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讓一某些人享受天下的美夢破裂了,所以他們才敢聯合起來背叛毛。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相信小崗村,而現在不提小崗村的原因了,這些人從開始跟隨毛的目的通過小崗村的達到了。


1983春曉


不可能的,李自成在討好民眾也受不住天下的。中國自從春秋之亂後,得民心者肯定得不到天下,得天下的都沒有得到民心。中國特別自唐以來,都是外夷及國外勢力決定中國政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