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攻进北京后,如能体恤百姓疾若,善待前朝旧臣,能否坐稳江山,后金能否打下中原?

用户中国布衣


你以为大顺闯王不体恤百姓疾苦还是怎么地?实际上跟题主想的恰恰相反,闯王从起兵最初(大概是从荥阳大会后)就明确提出了“割富济贫”、“均田免粮”等平均主义口号。同时,也采取了一定的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等举措,后期大顺军控制的湖北西部、陕西中部、河南南部等地生产都有了一定的恢复,也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百姓的支持。说大顺政权不体恤百姓疾苦就是个伪命题。

但是问题在于,大顺政权尽管注重用平均主义的口号吸引下层农民与佃户,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激政策在侵犯基本盘的利益——身为一个古典性质的中央集权割据政权,大顺军如果要真正具备争夺天下的能力就必须赢得生产资料所有者、拥有意识形态解释权的阶层的一致支持。在古代中国这二者无疑都以封邑地主/在朝士大夫/职业官僚为主体,要夺取天下无遗需要向他们让渡利益。

但是很可惜的是,大顺政权并未做到这一点,其追赃助饷的政策不仅没有把这批人争取到自己的阵营里来,反而弄成了杀父夺妻之恨、不共戴天之仇。在大顺政权被地主/士大夫阶级普遍厌恶并仇视的一刻开始,其最终惨遭失败的命运其实已经注定。

即使大顺军一改其过激政策,其政权中存在的问题也依然很多: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在地方政权的设置上长期没有明确的方向,对关外虎视眈眈盯着中原的满洲军事贵族的野心也没有明确认识。最关键的是——大顺军后期实际上野战战斗力相当可疑,大批部队由于扩充太快,尤其是后续补入大量九边降军并未经过激烈战斗,同满洲军事贵族作战时轻易溃散或者投降。在面对着有强大的野战炮兵与步/骑合成军体系的满洲军事贵族时能否战而胜之,笔者实在是没什么信心——潼关战役李自成已经跟满洲军事贵族刚过正面了,结果大家都知道——真的打不过。


军武次位面


李自成进北京,根本就是无心之举。打下西安后,才发现贫瘠的陕西根本就无法养活跟随他的百万流民,于是他连新年都没空过跨河去打山西,指望捞一把,其实他兵力也不多,才5万多人,其余老弱家眷全留在陕西。

但明朝已经烂到根根上了,山西的军队早断粮断饷很久,官兵们毫无战意,高级官员也争相改换门庭,然后闯王就被投降的明军和官员一路引向北京,除了在宁武打了半天仗,几乎一枪不放就到了北京。而北京,也没有什么激烈的抵抗,城门就从里面打开了。

李自成接收了北京,也接收了几十万明朝的降军,还有关宁军等着他接收,都需要钱,但崇祯的国库连耗子都没一只。怎么办?全天下都知道国家的钱在哪里,崇祯到死都不敢向那些人伸手,闯王敢!军队才是统治的根本,大敌当前闯王顾不了多少了,只能向那些人开刀,自然丧失了原来那些官僚缙绅阶级的支持。

如果在一片石获胜,那么一切都完美了,可惜他军力不够,哪些投降的几十万明军根本就上不了阵,只能依靠他从西安带过来的几万老底子。而关宁军和清军兵力则是他的两倍,于是他失败了。

他的失败,跟获取缙绅阶级的支持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他没能重视满清实力,没有集中全力应对,而满清则是举国之力来打他。其实只要战争获胜,哪些墙头草的士绅阶级自然会臣服于他。看看后来满清的“走马圈地”和剃发令,北方的士绅们反抗了吗?


黄沙独行者


这个问题,比较矛盾。李自成体恤百姓疾苦,因此才会有闯王来了,不纳粮。

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争先恐后加入到李自成的大军当中。才有了李自成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一直到北京的胜利之路。

但是,李自成部下那么多将领,分封了那么多爵位,还拥有数十万军队。必须要有持续的饷银粮食供应。那么唯一的途径,就是对明朝官员,士绅,勋贵进行强征。宣布内阁尚书索银十万两,部院京堂锦衣帅七万两,科道吏部郎五万、三万,翰林一万,部曹千计,余各有差,勋戚无定数。

成绩的“比饷镇抚司”获得丰硕的成果,赃银所获节节高升,很快过七千万两白银,这是个惊人的数字。交不出来,就就刑罚处罚,酷刑之下,众多官员勋贵被大拷而死,如国丈周奎全家死尽,英国公张世泽全家死尽。

定国公徐允祯家人死尽,大太监王之心被拷死,大学士魏藻德受脑匝之刑,脑浆流出而死,他的儿子又被抓来拷死,女儿充为营妓。

这导致了整个汉族士绅阶层集体倒向清军。清军一入关,故明官员,总兵和军官们纷纷投降,背叛大顺军。清军一入关就宣布,凡被起义农民夺去的田产一律“归还本主”。甚至连“前朝勋戚赐田、己业,俱备照旧”。对于普通百姓,则停止明朝的辽饷、剿饷和练饷。对于明朝世代受匠籍制度束缚的手工业工人也全部放免,取消他们对封建官府的人身依附关系。稳定了局势。


深度军事


按理来说,能的。

在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进了北京城。在这一年中,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轨迹。

首先,李自成从陕西到北京的一路上就碰到几个仍然忠于明王朝的地方武将,而大部分的地方守军都直接投降李自成了。

李自成很轻易的就来到了北京城下,其实李自成这个人没有多大的志向,他也不想当什么中国的皇帝,于是他就派使者和崇祯皇帝商量,如果能够分一块地给他。就是李自成起家的陕西那一片,也就是分地而治,李自成立马就走。可是崇祯皇帝没有答应,于是李自成便不就分说直接轻而易举就进入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已经煤山自尽了。



而此时明朝的旧臣们便直接投靠李自成,因为他们本来就与崇祯皇帝有矛盾(崇祯皇帝与大臣们的关系一直不好,这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现在只需要李自成能够善待他们,他们立马能够为大顺发光发热。可是,李自成没有这样做,李自成很敬佩崇祯皇帝,而且他也知道明朝的这些臣子太过迂腐,崇祯皇帝就曾经说过“朕非亡国之君,尔等皆亡国之臣。”所以李自成对这些旧臣们的影响非常不好。

另外,大顺军长途跋涉的过来,本来就没带多少粮饷,看到北京城内这么多的财富,当然眼红了,尽管前期还有李自成管束着,后来连李自成都管不了了。大顺军队便直接将北京城横扫一空,北京城的官员和百姓无不对大顺军感到痛恨,这样一群强盗。



本来大家都对这个李自成的大顺抱有希望的,可是李自成的军队实在太过缺乏管束了,也渐渐地流失了人心。

在来看后金方面。这就不得不提到吴三桂了,吴三桂本来也是忠于大明王朝,可是在前往北京的半路上,听说北京已经被李自成攻克,于是吴三桂直接回山海关了。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个无国无君的将领了。

此时吴三桂的家里人都在北京城内,而李自成也知道,这是他和吴三桂谈判的砝码。于是就派人就让吴三桂投降,吴三桂考虑了很久,既然自己已经做不了忠臣,那就做一个孝子吧,于是就前往北京投降了。

可是又是在半路上,他得知李自成的手下刘宗敏将自己的家洗劫一空,而且还把自己的爱妾陈圆圆给强暴了,这他哪里能够容忍,于是便与大顺不死不休。而此时李自成也是恨自己的手下刘宗敏不成钢,可是既然事已至此,那就由自己去征服吴三桂吧,于是发兵攻打山海关。



吴三桂自知自己不是李自成的对手,“冲冠一怒为红颜”赶紧请求多尔衮派兵帮助自己,后来多尔衮嗅到了机会,于是直接让吴三桂投降自己,否则不派兵。吴三桂无奈,只好投降多尔衮并且请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由此,李自成最终离开北京,并且死于非命。

看着这么戏剧性的情节,我们是有理由相信,如果李自成能够约束自己的军队,并且善待明朝旧臣(包括吴三桂),大家都会去拥护他的。毕竟,吴三桂也不想让一个外族人统治中国的,这也是因为李自成方面做的太绝了。


妙龄老翁谈历史


李自成起义。

李闯王起义已占领了京城,胜而反败。这并非復水倾舟,李自成没有亏待百姓,有段民谣: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可以看出他对待百姓是关心的。

得而復失的原因:1,是农民起义,低级阶层,缺泛立国,治国的一套文才知识。髙层缺少有文化的能人,打进了京城接下来应该如何做他们不懂。2,是军队都是集中起来的穷苦百姓,一进京城

的花花世界,他们从来没有见识过,士兵利已主义严重,看到好的东西占为已有。领导者事先没一套制度规定,这些军队一時无法弹压管理,造成一遍混乱局面,那時敌人借此可乘之机进行反朴,所以造成得而復失。

解放军,解放北京进城,毛主席提出我们莫做李自成,在进城之前早有了进城后的一切按排,各项工作处理得有条不紊。

汉高祖也是低层出身,不懂国家大事,但他就不一样,手下有箫何,张良,阵平等一邦治国班子,把国事处理得精精有条。总的来:一朝天子一朝臣,朝朝天子有能人。


老龚166916589


题主的问题只对了一半,李自成是善待百姓的,他只是并不启用明朝旧官而已。

对待百姓

李自成没有虐待过百姓。李自成起义,打下天下的根本就是百姓的支持。“闯王来了不纳粮”是一句甜美的蜂蜜,让当时被腐败的明朝政府榨干的老百姓个个都向往的政策,因此收到各地百姓的支持,纷纷加入李自成的义军队伍中。可以说,李自成拥有的最大资本就是百姓。

对待官员

善待明朝官员,特别是中央的官员是不可能的。明朝财富全在这些腐败官员手上,不杀他们怎么快速收拢资金?李自成进京后杀官抢钱做的也没什么错,毕竟,这些官僚们是明灭亡的罪魁祸首,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那么,李自成究竟错在哪里?我认为,李自成错误一共三点。

1.政策太极端:

“闯王来了不纳粮”这句话代表的是李自成的核心理念,不收税。李自成跟朱元璋一样是完全草根出身,没读过书,根本不懂如何治理国家。李自成的政治理念完全是以自己在平民身份下看到的百姓疾苦为核心提出来的。当时百姓最大的问题就是数目繁多的税目,李自成把这事看在眼里,觉得收税才是邪恶之源。因此,他的政策基础就是反向操作。可惜,用力过猛,直接变成不收税。不收税,钱哪儿来?粮哪儿来?军队怎么养?也许李自成被清朝打败前还没有到山穷水尽,无粮可用的状态。但是,这个地雷让李自成处于就算挡住了清朝,也无法持续发展的状态。所以,李自成的大顺灭亡,也许是迟早的事情。

2.对边疆重镇的轻视

李自成灭亡明朝基本没有打过硬仗,明朝军队几乎都是望风而降的。这让李自成有点飘飘然,觉得只要是大军,敌方就会投降。李自成的傲慢让他对吴三桂恶言相向,拒绝吴三桂求和要求,把吴三桂往死里逼,最终把吴三桂推向了清朝。吴三桂以清朝前锋的身份与李自成军激战。清朝部队看准时机,加入战场,最终把李自成的农民军彻底打垮。如果李自成换一种方法,与吴三桂言和,许诺继续让他守卫边关,也许清朝就打不进来了,刚成立的大顺有更多时间调整政策,训练士兵,成为一个真正的朝代。

3.对清军的轻视

其实,这和李自成轻视吴三桂是一个问题。正因为李自成没有重视清军,没有认识到真正的铁血之师和那些望风而降的守卫们的区别,才让他选择了强硬对待吴三桂。也许,李自成出兵山海关时,觉得就算吴三桂和清军联合起来也不是自己的对手。可惜,现实狠狠的打了他一个耳光,而这一下直接打趴下了李自成。

结语

题主的两点不是李自成灭亡的原因。


金晶林


这个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回答,

一个是历史的角度,一个是现实的角度。

首先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李自成的农民军大部分都是乌合之众,不可能是宁关铁骑的对手。

当时关外清军的战斗力也已经和以前蒙古成吉思汗铁骑的战斗力不相上下了!

蒙古铁骑几万就可以横扫欧洲,那绝对是以一当十的恐怖战斗力!

所以李自成的几十万步兵农民军在几万宁关铁骑和清朝骑兵眼前就是一群待宰的绵羊!

其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李自成从几万流寇变成近百万农民军,也就是两三年时间,一没有核心的人才选拔任用体系,二没有完整的军队训练管理体制,完全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历史上这种短时间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可以像洪水一样短暂的占领一个首都。但是很快就会被强大的地方军阀所击溃,

像李自成这样迅速的爆发起来的农民起义在历史上太多了,从陈胜吴广到红巾军,从黄巢到洪秀全无一例外。所以他们注定失败并被替代或利用,也不可能因为一两次胜利就会改变历史发展的车轮。







sefokok


李自成的农民军由于明军的围剿打击,在极其险恶的生存环境下只能釆取流动作战的方式,没有根据地,一切军需给养只能通过劫掠地主富户、攻取官府府库的方法解决,这方法虽简单粗暴但极其有效,后来在各路农民造反军及关外八旗军连续不断的打击下,明政府越来越衰弱濒临崩溃,已无力对民军发动征剿。李自成乘机攻占陕西全境并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立国之后的李自成,政权机构尤其是基层政权建设尤为重要,在从前流动作战时每一次的劫掠都是对明政府的打击削弱,而自已立国之后便要依靠基层政府清查辖区内土地人口,收取田租赋税解决军需给养,决不能再对自已子民肆意劫掠,毕竟地主富户们不是银行取款机,不能无休止的提供粮饷。而大顺政权似乎没有此种意识,仍然用老办法搞得陕西境内民不聊生。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攻占北京的李自成仍然没把建立建设基层政权当头等大事。而军队及国家生存运转需巨额资金,大顺政府没地租赋税收入,便只能掠拷前朝百官,抢劫大顺控制区内的地主富户、最后发展到普通平民,所以由于自身的局限、更为了自已的生存,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决不可能善待前朝官员体恤百姓,历史注定这个草莽英雄只能给后金作嫁衣裳,帮助满清唾手得天下。.


大姚久醇酿酒坊店主


李自成的失败是必然结果。

首先他革命的目的没有明确,为了谁而革命?当时明朝已经从上而下烂到根了,所有阶层都想进行一次革命,也就是利益的重新划分。,包括满蒙对中华大地的窥视。

接着是对自己的实力不了解,没有合理的制度和先进的思想,根本就不具备改变现状的能力,革命的结果达不到社会进步的预期。在战斗实践中提出的均田地,共天下也没有上升到战略的高度。

最后是没有给跟随他的人一个理想中的未来。也就是说连一个做梦的梦李自成们都没有编好。

而当年为什么有人敢背叛毛?那就是因为毛在革命时给了一些人很大的希望,后来革命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是毛认为革命还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让一某些人享受天下的美梦破裂了,所以他们才敢联合起来背叛毛。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相信小岗村,而现在不提小岗村的原因了,这些人从开始跟随毛的目的通过小岗村的达到了。


1983春晓


不可能的,李自成在讨好民众也受不住天下的。中国自从春秋之乱后,得民心者肯定得不到天下,得天下的都没有得到民心。中国特别自唐以来,都是外夷及国外势力决定中国政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