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的長篇小說《李自成》共分五大卷,寫的真實嗎?

一壺老酒202220

姚雪垠是我國著名的作家,以創作反映明末農民起義的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而成名。姚雪垠為了創作《李自成》,在明史研究方面也下了大功夫,積累了兩三萬張資料卡片,在治學和文學創作方面非常嚴謹,除文學作品外,姚雪垠還發表了許多篇明史研究論文,說姚雪垠是歷史學家也不為過,正是姚雪垠對明史有深入的研究,這也就為他的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的創作打下良好的歷史基礎。

長篇歷史小說是以藝術手段來反映某一歷史時期的社會風雲變幻,在大的歷史事件的方面要有歷史事實為依據,不能隨意編造,無視歷史事實,在具體的細節方面允許作家虛構,不能侷限於歷史的真實,長篇歷史小說要有一定的歷史事實為依據,但並不是要侷限於歷史事實,畢竟長篇歷史小說是小說、是文學藝術,不是歷史著作,需要藝術想象和虛構,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更要追求藝術的真實。

姚雪垠的 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在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方面就做得很好,比如姚雪垠為了寫好潼關大戰,曾經去潼關對那裡的地理形勢風俗人情等專門進行過考察,同時對明史很有研究,不論是治學還是文學創作,姚雪垠都是很嚴謹的。對於姚雪垠的治學,有興趣的不妨看看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姚雪垠傳》。



書法學習與讀書

只能說有相當一部分不真實,但是大的歷史事件是對的,描寫過於美化李自成和起義軍。幾乎將李自成的部隊描寫成一個明朝末年版的紅軍。


以闖王李自成為代表的明末農民起義軍,並沒有書中所描繪的那麼秋毫無犯,他們所過之處,如蝗蟲一般,燒殺擄掠,裹挾良民。給當地的經濟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姚雪垠所著的《李自成》五卷,我在高中是全部通讀了一遍。高達上千萬字,詳細描繪了明朝末年的歷史畫卷。涉及到農民起義隊伍,崇禎皇帝的朝廷,後金政權。通過搖一學的牴觸,如果忽略了美化的部分,很詳細的給大家展現了明末時期的狀況。



姚雪垠所著的李自成,有一定侷限性,也有失真的地方,但總的歷史事件是準確的,且文筆優美,可讀性很強。我認為有一定的閱讀價值。


鳶飛九天2018

小說肯定是不真實的。真實的就是史書,是紀實文學了,顯然,《李自成》並不打算成為一本史書,或者一本紀實文學。

所以許多人說,《李自成》這本小說許多內容被史學家啪啪啪打臉啊!要我說,這才是這本小說的成功之處,成功吸引了專業隊的關注,但是,呵呵,這並不是真的。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認為《李自成》這本小說,幾乎沒毛病。想挑史實方面毛病的人,看史書去,不要討論小說。

然而,《李自成》這部小說真正的問題在於:

主人公闖王李自成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反賊啊!所以我們不能在小說發展過程中,把李自成的團隊描寫的上天入地,無所不能,誰都能打贏,誰都能秒殺——最後被多爾袞滅了。那麼多爾袞派的是生化部隊嗎?

換句話說,如果《李自成》是一部類似《封神演義》的小說,那主人公這方能人輩出,什麼樣的人才都有,誰都打得過,是沒問題的。

但《李自成》偏偏是一部《水滸傳》式的小說,前面覺得主人公們無所不能,誰都搞的定,結果一打方臘,好漢們跟煮餃子一樣,一筐一筐的死。

這個邏輯就說不通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認為,對絕大多數人來講,哪怕我們就相信《李自成》寫的就是史實,也完全沒有關係,畢竟我們不是專業研究,這種小說對我們最大的價值其實就兩個:

1. 讓我們讀的開心。

2. 讓我們有扯淡的資本。

那麼OK了,這本書完全做到了。

有心思說《李自成》寫的東西不符合史實的人,為什麼不說《聖鬥士》不符合希臘神話呢?


酒騎風

一個土匪寫的土匪造反,必然有心心相惜。哪來真實可言。

在寫《李自成》之前,作家姚雪根寫過一部小說《長夜》講的就是土匪生活,這是他被土匪拐帶後生活的真實寫照。

姚雪根可謂土匪窩子長大,雖然不是自願的,但是被土匪養大確是事實。在土匪窩裡那是混得風生水起。期間還跟匪首李冰沫一起出去打家劫舍過,也不算什麼好人。

姚雪垠後來寫《李自成》時小說很多情節都來源與這段真實生活經歷,尤其日常生活、組織框架、語言等。包括李自成個性,都和曾經的老大,匪首李水沫一模一樣。

《李自成》這本書,政治上是反明的。特別是第一,第二部,介紹的情節,幾乎都是明庭針對李自成佈下多少陷進云云。可謂誇大啦當時李自成的實力。還有對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的美化也不符合真實歷史。感覺跟八路相似。(不是真歷史)

也許是因為當時社會環境所決定,任何作家都不可能脫離社會進行創作的。

本書高潮的第三卷四卷,不僅思想性提高了,悲劇色彩也更為濃厚。尤其是開封北京圍城戰,從開封城中的平頭百姓再到紫禁城中的帝王,均有細緻描寫。

相反,原本起義軍中重要人物,則一筆帶過。一片石之戰,家國之爭已經壓倒了階級之爭,成為敘事重點,精彩之處讓人感嘆。

第五卷就是爛尾,據說寫第五卷姚雪垠快病的不行,全卷都是口述完成。

無論如何,本人對《李自成》五部曲,難以接受。道理很簡單,第一我是明粉。第二,內憂外患,國內不寧,讓滿清撿便宜。這個事情,太操蛋啦。完全是本末倒置!害苦多少大明百姓。


阿斗不傻

李自成這部長達五卷的長篇歷史小說,歷經數十年,是姚雪垠浸透一生心血的鴻篇鉅著,即使如此,精益求精追求細節的代價,是實際上後兩卷未能全部完成,目前出版的後兩卷只是姚雪垠的分段梗概,期間的連接是有些突兀和不連貫的,在創作後兩捲過程中,姚雪垠去世。

姚雪垠的李自成,集中描寫了明末的社會大動盪,對各個階層都有詳細描寫,明代官宦階層崇禎、高起潛、洪承疇、楊嗣昌、孫傳庭、左良玉……農民起義軍中的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劉宗敏、李過、李來亨、郝搖旗、高桂英、田見秀……滿清貴族中的努爾哈赤、皇太極等等,其細節描寫合理想象、極為傳神,對明代官宦制度、官職、以及之間的稱謂都很到位。作者對明末的社會研究面面俱到,對李自成最終的失敗原因分析透徹。整部小說把握了明末社會的脈搏律動,全面敘述了當年社稷崩塌、社會動盪的慘烈局面,對人物命運進行了悲劇式的勾勒,讓人不忍卒讀。

但是,整部小說的主要完成時間是在文革期間,不免打上時代的烙印,主要存在對農民起義領導者思想和行為的主觀拔高。瑕不掩瑜,這些都不影響其成為中國當代最偉大的歷史小說之一。


北風中的歲月

有點歷史小說的味道,但又很不真實反而掩飾了歷史的真實性。

其實姚雪垠根本不瞭解明末清初的歷史或者不願正視歷史,特別是明末時國內的民眾生活狀況和關外後金的崛起,只是根據當時流行的階級鬥爭關點把不同的矛盾和衝突階級鬥爭化,用階級鬥爭的手法來講述一個歷史大變革的時代,所以大多故事情節虛偽,或捕風捉影或是想象,人物也不是根據歷史來描寫,而是無限拔高或故意貶低,把李自成的隊伍寫成了三百多前前的八路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而明朝官軍就是民國軍閥的翻版,至於後金就是日本鬼子無惡不作,殺人放火,屠殺人民,結果寫到後來收不了場,李自成沒有失敗成了神仙,朱家王朝氣數已盡合該如此,而收不了場的是後金建立了大清帝國,而滅亡了朱明王朝,李自成這部小說沒有一個明晰目標而附合當時流行的階級鬥爭和公式化的描寫,比如,李自成的農民軍紀律嚴明,英勇無畏,但最後失敗卻無交待,清軍殘暴無比殺人屠城卻得到天下也沒有一個交待,這部小說看似場面龐大,人物眾多,歷史事件和時間繁雜,但抓不住重心沒有符合歷史潮流的見解和歷史客觀的描寫而流於一般的歷史叢書,李自成的失敗必然有它的客觀和內在原因,但沒抓住本質,這樣重大的歷史事件沒有寫出讓人信服的過程和結果,不能不說是一部描寫失敗的小說。


月亮知我心66174486

小說成書於上世紀5.60年代,融合了武俠、歷史、宮鬥、權謀、民俗風情等因素,堪稱奇書。起初,作者還是在牛棚裡工作之餘偷偷創作的,後經批准,幾易其稿,數次潤色,終究成書。作者憑藉卓越的想象力,把宮廷禮儀,風俗民情,戰役會戰,描寫得栩栩如生,有電影藝術的畫面感。作為一部小說,毫無疑問,它是成功的。

小說描繪了明末,一幫農民,在李自成的領導下,試圖推翻明朝統治的那段歷史。當然,重點,是寫李自成這個人。首先說,李自成,這個人,是有能力的,有領導力的,尤其是初期提出的均田免稅政策,像拯救重壓下農民的一劑良藥,他讓農民看到了翻身做主人希望,這希望點燃了無數窮苦大眾的苦悶的心靈激情,起義軍馬上風起雲湧,聲勢浩大,一路攻城略地,好不威風。一句民謠“迎闖王不納糧”,成就了他崛起的政治資本,甚至打進了皇城-北京。然而,農民終究是農民,他們起義的根基很淺,他們只是為了吃飽飯,他們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政治命門,他們無法為自己謀一個光明的未來。他們沒有什麼文化,他們活在溫飽即穩的現實夢想裡。他們沒有足夠統一先進的思想為自己樹立一個強大的政權。所以他們終究失敗了。這是李自成本人的失敗,也是金字塔底層民眾顛覆的失敗。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姚先生對李自成本人有美化的嫌疑,他試圖把李自成描繪成農民的本位化身,這是不足取的。李自成只是一個代表,他吹響了明朝覆滅的號角,卻無法掩蓋自己的私心。他領導的起義軍一路攻城拔寨燒殺搶奪,這怎麼說一種自我拯救?!這難道說是他起義的初衷?!

小說畢竟是小說,它本身並沒有完完全全的真實性,況且歷史的本身也許就是任人裝扮的小姑娘,懂得欣賞足矣。《李自成》作為一部歷史小說,我們不能只糾結於它描繪的史事的真實性,更應該試著領會它本身所呈現的藝術魅力。



九故事新編

大家好。

說起來很有趣,其實《李自成》裡寫的最好的部分,恰恰是描寫明朝崇禎皇帝的宮廷戲與明朝廷內的勾心鬥角。反而對於李自成起義軍的描寫,顯得“高大全”,根本不是17世紀的農民軍,而跟20世紀的革命軍差不多了。幾年前有人把《李自成》裡的明廷方面的內容輯出,專門出了一本《崇禎皇帝》,推薦大家可以看看,等於就是《李自成》的精華本。


對於具體的史實,《李自成》裡也有很多謬誤,比如李巖這個人物其實不存在,南原大戰也是子虛烏有。這點其實只要看顧誠的幾乎是權威性的《明末農民戰爭史》就知道了。最能反應姚雪垠史學水平的也是他跟顧誠的筆墨官司。姚雪垠自小說《李自成》出版後,一度以明史研究者自任,引起一些歷史所明清史研究同仁的反感,顧誠對姚氏之見甚至學風多不認同,寫過一篇《如何正確評價〈甲申三百年祭〉——與姚雪垠同志商榷》一文,文中引用大量史實,對姚氏之說多有糾謬,甚至不乏針砭,文筆酣暢淋漓,簡直就是當眾打臉。以顧誠的水平,姚雪垠捱打無還手之力自然是意料之中的,而他的《李自成》的真實性也就不問可知了。


雜史譚

姚雪垠的小說《李自成》以今類比古代,既是藝術化了的東西,也是對封建階級的人為美化,完全沒有歷史事實基礎。真實的李自成代表心是當年失去土地,生活無著的龐大"流民"群體。這個群體的行為方式帶有社會秩序崩潰、"失序"社會的全部野蠻,與鎮壓他們的貴族地主階級同樣野蠻,我們雖然不會完全相信"清史"對他們的定論,但從清史的各種細節描述中看到農民起義中雙方行為的殘忍和野蠻,起義軍攻城略地,在陣前擺"陰戶陣",明軍在城牆上掛"陽戶陣",就憑這種"陣法"就知道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好不到哪裡!他們所代表的龐大"流民"群體有著怎樣的軍紀、怎樣對待手無寸鐵心"平民“,又怎樣對待自己的對手了。美化失序的"流民"為野蠻唱讚歌,就是在當年(姚的寫作時點上)還是表明了我們這個社會是向前走,還是向後退的問題!寫歷史小說,完全背離歷史的"真實",只是一心"適應“時代的"需要",其實,這個時代"需要“帶有主觀、片面性。最終,不是在幫倒忙嗎?


梁文慶2

小說就是小說,不是紀實文學,不可能是真實的歷史事實。但是以歷史為依據進行編纂,也不會完全脫離歷史。《李自成》這部長篇小說,故事梗概比較真實,但細節很難做到真實,本身就無據可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