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是什麼樣的人?李自成南下,他為什麼不和李自成打?

崔孑

左良玉乃明末名將,在明末鎮壓農民軍的戰鬥中,不斷累積戰功,被拜為平賊將軍,後來又被封為寧南伯。到崇禎末年,左良玉手下已經有數十萬軍隊,鎮守在武昌。崇禎十七年,北京城破,崇禎皇帝自盡之後,左良玉部成了整個南明最強大的軍隊。

1645年正月,清軍經過近一年的時間,擊敗了李自成,李自成被迫放棄陝西根據地,向南方轉移,而這一轉移則引起了連鎖反應。清軍追趕著李自成,而李自成則不斷挺進原屬南明寧南伯左良玉的轄區,這一進不要緊,把左良玉嚇壞了,因為左良玉在明末最後幾年中對李自成鮮有勝蹟,都打出心理陰影了,現在李自成拖家帶口的傾巢出動了,左良玉決定自己也得跑。

但是左良玉作為鎮守武昌的武將,要擅離駐地得有正當理由,正好南京剛剛發生了“假太子”案,於是他假稱奉“崇禎太子”旨意,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率領自己的全部軍隊,於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向當時南明的首都南京進發。

大軍剛到九江,左良玉就病死了,於是大家擁立左夢庚為新統帥,但是不久大軍就被弘光朝廷調來的江北四鎮之一的黃得功部擊敗,左夢庚率領的左部大軍被夾在清軍和南明軍隊中間,要想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了,只能選擇一個去投靠。其實,左部大軍和南明弘光朝廷之間只是民族內部矛盾,而且此事是由左夢庚的父親左良玉發起的,現在左良玉已經死了,那麼左夢庚作為一個從犯,選擇與朝廷和解應該也不是難事。然而,左夢庚卻選擇了做漢奸,1645年五月十三日,左夢庚率所部二十餘萬向清軍阿濟格部投降。

左夢庚的漢奸投降行為並不亞於一年前的吳三桂,吳三桂當時是夾在李自成和清軍之間,雖然吳三桂與大順同是漢人,但是畢竟大順軍還是吳三桂的仇敵(逼死崇禎皇帝)。而反觀左夢庚,南明弘光朝廷與左夢庚並無深仇大恨,而且左夢庚投降之後,朝廷失去了一支很有戰鬥力的隊伍,而且還成了清軍攻打江南的先鋒部隊,可以說左部的投降直接導致了南明弘光朝廷被清軍擊潰,左夢庚的漢奸行為比吳三桂有過之而不及。

左夢庚投降清朝之後,被召到北京,受到順治皇帝的接見,後被授於一等精奇尼哈番(相當於子爵),其手下大將被安插在清軍各部,有些成了清軍南下攻城拔寨的先頭人物,比如攻下江西的金聲恆。而左夢庚本人還參與了1649年鎮壓山西姜瓖起義的行動,因攻克城池有功被封為漢軍正黃旗固山額真,真可謂死心塌地的做了漢奸,這樣的漢奸也應當被人所熟知,不要任其罪行被歷史長河淹沒。


而其父親左良玉,雖然沒有投降清軍,但是他在大敵當前之時,他手握重兵,不知道抗清或者抵禦李自成,卻悍然發動內戰,對南明首都發動攻擊,此舉破壞了江北防線,使得清軍得以順利南下,此舉不亞於降清。


天涯看點歷史號

崇禎十五年秋天,開封被水淹之後,李自成率軍南下,奔往湖北的襄陽。

此時,平賊將軍左良玉就在襄陽,手下大約有二十萬大軍,但左良玉並沒有堅守襄陽,迎戰李自成,而是棄城南下,奔往武昌,這是為什麼呢?

先看看左良玉這個人。

左良玉是山東臨清人,早年在關寧軍中效力,算是一員老將。

左良玉生得人高馬大,臉色赤紅,射術精良,智謀過人,而且很會帶兵,對部下出手闊綽,不惜財物,將士們都願意為他賣命,所以他升遷很快。

大約在崇禎六年左右,左良玉率兵進入中原一帶,剿滅農民軍。經過多年征戰,農民軍卻是越剿越多,如野火燎原。

在這個過程中,左良玉變得越來越油滑,軍閥習氣越來越重,學會保存自己的實力,而且有了玩寇的習氣,在戰場上弄虛作假,越來越不聽從號令,而他的實力也越來越強。

左良玉躲避李自成,是因為他被李自成打怕了。

做為平賊將軍,左良玉常年與農民軍交戰,在對待農民軍的過程中,左良玉幾次重創張獻忠,可以說是張獻忠的剋星。

但在李自成面前,左良玉就很難佔到便宜。崇禎十五年年初,左良玉率軍救援開封,在河南的郾城白沙河一帶與李自成、羅汝才交戰,互有勝負。

陝西總督汪喬年率領三萬陝西軍隊進入襄城,期待與左良玉合圍李自成,結果左良玉跑掉,汪喬年兵敗被殺。

到了五月,各路官兵齊聚朱仙鎮,總兵力接近二十萬,號稱四十萬,連營四十里,其中左良玉的軍隊是絕對的主力。

結果左良玉未戰先潰,李自成從後面追殺,同時在左良玉必經之地挖出大溝,寬五米深五米。左良玉軍隊大敗,一口氣跑到了襄陽。他的精銳部隊損失一大半,騾馬、器械損失無數,大傷元氣。

現在他好容易拼湊起來二十萬人,李自成卻又來了,左良玉這次不敢冒險,只能帶人離開。

還有一點細微的原因,影響左良玉的決心。

《綏寇紀略》記載,崇禎十四年年底,李自成攻佔河南許州,左良玉的家眷都在城中,落入李自成之手,包括左良玉的妻子和女兒。

據說,李自成把她們收養在老營當中,對他們不錯,還讓一個將領娶了左良玉的女兒,又派這個人去武昌,面見左良玉,希望他能和李自成聯手。

左良玉沒答應,但給李自成獻上許多的財物,感謝他對家眷的照顧。這恐怕也是左良玉不敢硬碰李自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於左


左良玉是明末地方將領軍閥化的代表。

也是明末清初地方將領只顧個人利益而置家國利益於腦後的一個時代縮影。

左良玉在明末算是一個有頭有臉的人物,但並非名將。為何怎麼說呢?

因為左良玉最初是在遼東與清軍作戰,但並沒有什麼大的建樹。後來調入內地鎮壓戰鬥力較弱的農民兵才開始崛起,打的是風生水起,屢立戰功。在鎮壓農民起義軍過程中左良玉還收留了很多投降將領以擴張自己的勢力。

所以他並非可以稱之為名將

左良玉還屢次與李自成交戰,前期一直是順風順水,後期李自成勢大,就不是那麼一帆風順了。

崇禎十五年左良玉被李自成大敗,之後李自成南下時左良玉並沒有抵抗,表面原因是沒有得到補給還有被打怕了,其實是為了保持實力,也算是擁兵自重的一種體現。

崇禎十七年京師告急,崇禎帝號召天下勤王。點名了幾個將領,其中就有左良玉,結果左良玉為了保存實力一直拖拖拉拉的,坐看京師淪陷。

左良玉面對李自成南下時不敢打還有崇禎帝的勤王令拖延,其實本質上都是為了保存實力,心中已經沒有忠君愛國的思想,這是明末地方將領的普遍做法,只能說一個王朝末世就是這樣牆倒眾人推。


宋安之

左良玉,字崑山,山東臨清人,明末將領。一開始在受到候恂的提拔,在遼東與清軍戰鬥,後內調鎮壓農民起義軍。一開始還算恪盡職守,但是隨著自己實力的擴大,開始驕橫跋扈,不聽指揮,擁兵自重。崇禎十七年三月,晉爵位為寧南伯。南明弘光政權建立後,封良玉為侯,後與弘光政權不和,全軍東下,死於途中。

上述是左良玉的簡歷。至於他是怎樣的一個人,《明史》有過描述,大致就是個高體壯,紅臉膛,驍勇善射,雖然大字不識,但是有智謀,治軍能受軍士們擁戴。

長身赬面,驍勇,善左右射。目不知書,多智謀,撫士卒得其歡心。

說句題外話,曾經看《明史》的時候,讀到左良玉傳,就會想起關公,可能是受到了“長身赬面”的影響吧!只是關公常讀《春秋》知大義,而左良玉目不識丁,這個區別也決定了兩個人的精神品質。


題主問的一定是崇禎十五年的下半年李自成南下佔據襄陽的時候,為什麼左良玉不做抵抗,反而南下向武昌逃跑的原因?

良玉乃拔營宵遁,引舟師南下,走武昌。


第一點其實我在上文中提到過,左良玉隨著自己實力的擴大,漸漸的擁兵自重,保存實力,甚至養寇自重這是有悠久的歷史傳統的。

就比如說崇禎十三年左良玉將張獻忠逼入絕境之後,竟然聽信張獻忠手下馬元利的忽悠,放了張獻忠一馬。

當獻忠之敗走也,追且及,遣其黨馬元利操重寶啖良玉曰:“獻忠在,故公見重。公所部多殺掠,而閣部猜且專,無獻忠,即公滅不久矣。”良玉心動,縱之去。

而在張獻忠進入蜀地巴州後,更是調動不了左良玉!

召良玉兵合擊,九檄皆不至。

左良玉擁兵自重如此,指望他出力攻擊起義軍,在崇禎十三年之後形同做夢。


第二、左良玉此時即便是想攻擊李自成那也沒有這個力量,那時南下佔領襄陽的李自成風頭正盛,實力正強,而左良玉在崇禎十五年七月的時候在朱仙鎮大敗於李自成,這場戰爭其實左良玉未戰先怯,率先逃跑,導致全軍崩潰,被李自成抓住戰機,打的大敗,這場失敗對於明軍來說非常之窩囊恥辱。

左良玉見賊勢盛,欲拔營遁,乘夜縱其軍突諸營,諸營驚潰,良玉軍掠諸營馬騾而去。

就是這場戰役左良玉軍損失極其慘重,精銳力量大半全死在那邊了,而新附降人不是不聽號令,就是拉壯丁的普通百姓,看著數量多,怎麼可能有力量對抗李自成,所以也只能無奈逃跑。

然親軍愛將大半死,而降人不奉約束;良玉亦漸衰多病,不復能與自成角。

這就是李自成南下,左良玉不戰反逃的原因,一是實在做不到,二是長期養成的擁兵自重思維。有此兩點,想讓他在那時對抗李自成那就不現實了。


論史

左良玉跟每個朝代晚期的將領一樣,看到朝廷快滅亡了,擁兵自重,也不是不跟李自成打,打過,但敗了,然後就沒打了,保存實力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