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赵武灵王在世,由他来指挥决定秦赵命运的“长平之战”,结果会如何?

gaodaf21


长平之战是秦赵的最终对决,而赵的失败不但是军事上的失败,还是外交和内政上的三层失败。

赵惠文王时期赵国的风生水起

长平之战(前262年)的时候赵武灵王(前295年)已经去世33年。六国早已攻破齐,几乎灭亡齐国,齐秦东西两霸,只剩秦一个。公元前283年当乐毅攻破了齐国之后,秦国就开始一力向东扩张,先后两次围攻魏国都城大梁,公元前279年,秦昭王与赵惠文王在渑池相遇,与赵修好,并派白起攻入楚国都城鄢,这个时候东方六国有力与秦国一战的仅剩赵国一个。

而就是在这个阶段,由赵惠文王主政的赵国,援魏抗秦伐齐伐魏伐东胡,过的还是风生水起。燕赵两国的联军两次解决大梁被围的难题,并在同一年,由廉颇带领的赵军夺取齐的阳晋,在公元前280年由赵奢带军攻取齐国麦丘,虽然这一年秦国白起攻取了赵国代和光狼,但是失之于秦取之于齐,赵国依然不亏。公元前276年廉颇攻取魏国几,公元前275年廉颇又攻取魏国防陵,公元前274年攻取齐的昌城和高唐,公元前273年攻取东胡欧代,公元前271年蔺相如伐齐到平邑。魏国在秦赵的两方的进攻下在公元前273年和赵国结盟,共同伐秦,被秦国击败,史称华阳之役。而就在4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69年,赵奢和廉颇分别在阏与和魏几击败秦国,然而这时距离赵惠文王去世仅剩3年。这个时候秦国另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即将登上历史舞台,就是应侯范雎,公元前268年秦昭王听取范雎的建议,派五大夫綰伐魏,这时候的赵惠文王毅然与齐楚联合三国出兵,秦国退去!

在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范雎夺去了魏冉的权力,也就是在赵惠文王即将去世的时候,秦国确定了灭掉六国的大政方针,就是远交而近攻。并在公元前264年提出“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这也是后来长平之战,秦国杀人如此之多的原因。

赵国外交的失败

范雎在秦国日益得势的时期正是孝成王即位的时候,他刚一即位就遭到了秦国的猛烈攻击,因为齐国的援助而解围(触龙说赵太后)。之后秦国不断进攻韩国,而赵国此时毫无作为,以至秦国夺取韩之上党,酿成长平之战!


由上述历史来看,在孝成王即位之后,赵国在合纵连横的国家战略上就开始输了,公元前263年,六国曾有合纵抗秦的需求,却因范雎的贿赂合纵失败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而欲攻秦。秦相应侯曰:“王勿忧也,请令废之。秦于天下之士非有怨也,相聚而攻秦者,以己欲富贵耳。王见大王之狗,卧者卧,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与斗者;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有争意也。”于是唐睢载音乐,予之五十金,居武安,高会相与饮,谓:“邯郸人谁来取者?”于是其谋者固未可得予也,其可得与者,与之昆弟矣。

  “公与秦计功者,不问金之所之,金尽者功多矣。今令人复载五十金随公。”唐睢行,行至武安,散不能三千金,天下之士,大相与斗矣。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入韩上党,长平之战拉开帷幕!赵孝成王继续在外交上失败,当廉颇在于秦军正面交锋失利的情况下赵孝成王试图与秦国讲和,虞卿认为与其直接和秦国讲和不如贿赂楚、魏,造成赵楚魏三国合纵的形式,再于秦国讲和。然而赵孝成王因为廉颇的失利已经开始恐慌,他觉得这样做太过耗费时间,不如找秦国来的直接了当。结果被秦昭王玩耍,秦昭王用最隆重的礼仪接待了赵国的使者,并向楚、魏等国展示这次隆重的外交事件,向他们表明秦赵讲和的假象,却拒绝了赵国讲和请求。这次外交孝成王输的彻底,失去了和六国结盟的机会,只剩下和秦国一战到底一条路。

在这个时候,无论换谁,都难挽救赵国的失败,只是如果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再生,或许能够减少赵国的损失,不至于让“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的秦国杀伤赵国有生力量。

如果赵武灵王在世还会不会发生长平之战?

再换个思路看如果赵武灵王在世,秦国是否还能如范雎“远交而近攻”的愿望我们是该打个问号的,尤其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一意发展赵国,他虽然与秦国和宋国结盟对抗齐韩魏,但是在公元前298年齐韩魏三国攻秦,并攻入函谷关的时候,已经成为赵主父的武灵王并没有援助秦国而是在对抗娄烦和中山开疆拓土!“魏襄王二十一年,与齐、韩共败秦军函谷。”试想这样的赵武灵王如果还活着,他能允许秦国不断进攻韩国实现“远交而近攻”的战略吗?

就算赵武灵王能够避免长平之战的发生,也很难避免赵国的灭亡(这是赵国内政的失败)

秦自孝公变法之后,秦国内的政治活力和向上的精神是其他六国不能比肩的,我们单看秦国的人才结构,白起由庶人而起,张仪是魏国人,范雎是魏国人,并且这二人同样是本国的庶人,魏冉掌权时期,秦国的公族有些死灰复燃(昭王的两个弟弟),也被秦昭王轻易除去。反观赵国,把持朝政的多为公族,赵武灵王之死就与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叔)有莫大的关系。随后在赵国秉持朝政的人是平原君,是赵豹(赵孝成王的叔叔)是赵禹,在是否接受上党的时候,秦惠文王倚重的重臣蔺相如廉颇,竟然没有参与决策,“赵豹出,王召平原君与赵禹而告之。”这与秦国的政治相比是何等的差异!

当初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反对声最大的就是这些公族,”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皆谏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虽然在赵惠文王一朝,廉颇蔺相如赵奢受到重用,然而仅仅因为孝成王的即位,赵氏公族竟然取得如此大的政治势力,以至于蔺相如廉颇受到冷落!可见赵国变法之不彻底。

如果赵武灵王在世,无法根治赵国公族顽疾,无法与秦国一样彻底变法,无法荡平赵国内政浊气,它的败亡是既定事实!


目西


赵武灵王和长平之战已经是三代之隔,为契合题意,我们就默认正值壮年的赵武灵王。如果主角是赵武灵王则有很大几率拿下长平之战。

首先说下七个关键:长平之战背景和赵武灵王;嬴稷、赵丹、白起、廉颇、王龁。

长平之战: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将领白起率军攻打韩国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国,使韩国的上党郡同韩国的联络切断,上党郡太守冯亭以上党郡归附赵国。

昭王四十七年(前260),秦国派左庶长王龁夺取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国在长平屯兵,准备接应上党的百姓。四月,王龁借此进攻赵国。

赵武灵王(约前340年—前295年) ,嬴姓赵氏,名雍(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当称为赵雍,不叫嬴雍)。中国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死后谥号武灵。赵武灵王在位时,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赵国因而得以强盛,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

嬴稷: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1],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赵丹:赵孝成王(?-前245年),华夏族,嬴姓赵氏,名丹。赵惠文王之子,东周战国时期赵国第八代君主。前266年即位,在位21年。

白起:秦一代杀神,战国后期,天下约2000万人口,列国士卒死于白起者约一百万。

廉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 于诸侯。

王龁(?-公元前244年),亦作王齮,号信梁,战国末期秦国将领,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

下面言归正传:

赵武灵王的谥号很特别,有“武”和“灵”两个。“武”:美谥,代表武功卓著,以威服人。“灵”:恶谥,代表行事荒唐。

从赵武灵王的生平和谥号可以看出,赵武灵王是一个生性坚毅,有胆魄、远见,面对压力时有战略大局观,但功成之后不免飘飘然,理想主义。不考虑如长平之战获胜后,“灵”属性会不会发作,但在战时的巨大压力下,发挥作用的多半是“武”属性。这点非常重要。当时,赵的国力战力虽为山东六国之首,但始终略低于秦。以弱抗强,战略目标一定要清晰,战术实施一定要果决。

而赵丹作为才登基的小青年,虽然在同辈之中已为佼佼。但比之登基四十余年的嬴稷之老辣,始终缺乏应对经验,以及抗压能力。同时,文臣方面虞卿、赵胜在谋断方面比之范睢相差一筹。武将,廉颇虽是良将,但稍逊同为战国武将T0团队的白起、李牧、王翦,为T0-。廉颇在齐的战场上百战百胜,但面对秦始终有所畏惧,对秦“不敢战”,而不自信导致最多不败,却不可胜。而当时赵在“伐交”上的一系列摇摆不定,导致外交合纵彻底失败。同时,因为赵地多山而少平原,导致人口、粮食产量等综合国力始终弱于秦。因此,在无外援的情况下,长平的三年对峙给赵丹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同时在间谍谣言的煽风点火下,对廉颇的不满彻底爆发,做出了临阵换将的蠢事。

那么,如果当时当政的是赵武灵王,那又会如何呢。

上党的地理位置对于赵来说实在太过重要。既然接受上党冯亭的投诚,那么以赵武灵王的性格就必然做好了会招致秦大举报复的准备,而不会心存侥幸地等秦打上门来了才仓促应战。有准备的战和没准备的战完全是不同的。

第一,在外交上坚决主战。首先,不可能犯下一边合纵,一边却向秦乞和,关键乞和之事被秦宣扬得沸沸扬扬却最终没有达成,同时也导致其他国君对于合纵犹豫不决。其次,赵虽产粮不如秦,但重商金银钱财多余秦,周边各国都是产粮国,做好外交工作,至少能买到粮,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再次,当时除秦、赵外各国国君大多或昏庸,或懦弱,或糊涂,但还是有如魏无忌、黄歇等明白人。因为秦一旦独强,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将很难遏制,而赵不同,所以如果许以利益很有可能在战前就达成同盟。那么,一旦开战,秦必败。如果,联盟达成,而秦不来,联军甚至可以主动攻秦。因为赵已经拿到了上党,可以许诺诸国,攻秦掠地,赵可不取一分。只要能稳住上党,其后攻伐代国(因为代是狄人之国,灭代不会导致如齐灭宋那样的严重后果),只要吃下这两地,赵的国力就会在合战后和秦持平。

第二,如果前期外交失败。上党、长平一战如期展开。因为一开始就准备打,就不会在军备上犹犹豫豫。白起作为秦四贵一系,虽为秦国战神,实际却被嬴稷和范睢猜忌,所以才会每次派遣王龁等人为主将,目的是想培养白起之外的军中战神,以替代白起。但王龁虽然是秦国宿将,但实力较廉颇等战国四大顶级战将颇有差距。在赵武灵王和廉颇的配合下,极有可能在上党给予王龁重创。

其次,如上党之战未尽全功,秦发全国之兵,来赵决战。会有两种情况。

情况一,秦继续用王龁为将,其实赵可以出战,王龁为中庸之将,在军力相当的情况下其实是有机会获胜的,至少不会败。因为廉颇用兵谨慎。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国力的过度损耗。

情况二,秦暗中换将。以廉颇的谨慎是不会被大败的。因此,如果进攻的苗头不对,那么就得回归到历史上的死守长平。这时以赵武灵王的坚韧是不会出现历史上赵丹的惊慌。后面就看两国的自身的硬实力和外交手段了。总得来说,还是赵的赢面更大,因为在赵武灵王的用人方面不应该会出现赵丹的安排错误。


星空之下


战争发生在赵孝成王时期,也就是男主角的孙子了,比男主角低一辈的秦昭襄王也是一大把年纪了,假如赵雍能活到这个时候,估计创造了古代帝王的吉尼斯。以赵雍的睿智,赢稷肯定不是他的对手,因为他这个大王也是老赵给保送上来的,老赵段不会让战争发生在这个位置,极有可能,这个时候打的不是长平之战,而是咸阳保卫战。

咱们先来科普一下历史,赵武灵王,名赵雍,生卒年:公元前340–公元前295年,由于老爹走得早,12岁就挑大梁,老爸一堆好朋友上来要好处,这小子应付自如,17岁娶了韩国公主,至于后面再婚生子之事就暂且不详述了。因壮年禅位于赵惠文王,两个儿子都想当大王,导致沙丘事件发生,才45岁就驾崩了,假如这事不发生,按照长平之战发生事件公元前260年,哎哟喂,老赵都80了,执政68年,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吉尼斯纪录保持者,然后这仗还打了3年,就执政71年了,执政时间都不比现在人均寿命差哪去。

在看看秦昭襄王这小子(不好意思,在赵雍眼里,只能称小子),名赢稷(公元前325–公元前251年)。这兄弟,他老妈是八子,出身不咋地,流放到燕国当质子,人生最低谷啊,但天生命好,在这种情况下,居然能遇上赵雍这贵人,靠着老赵的天下第一骑兵,屌丝逆袭成秦国大王,好不威风。但她母子俩有多少斤多少两,赵雍是心知肚明的,然后老赵假扮侍卫深入秦境,秦国山河人情已了如指掌,灭秦规划初具蓝图,北方那几个郡可不是弄着玩的,直接骑兵就可以杀进来的,假如老赵不过于自负导致沙丘事件发生,老赵一直这么发展,秦国就会一直被压制,没有东出的希望。

看看当时各国情况:楚国外强中干,怀王也是出名的败家子,韩魏早些年都给秦国打趴了,老赵省心得很,燕国不入流,齐国经过那场复国之战后实力巨损,根本就没有比赵国强的国家存在,这也是老赵自负的原因,最重要的是竞争对手秦惠文王赢驷薨了,天下再无对手,所以他才敢在壮年禅位于二儿子,自己做主父,既然题主让老赵能指挥这场仗,那么沙丘事件就不用考虑,老赵可以活到这时,80岁的老王啊,励精图治68年,赵国会是一个什么样级别存在呢?按照老赵向胡人要地,以及他胡服骑射的政策,再加上先祖本来就有狄人血统的存在(三家分晋时,赵国君主赵无恤,他老妈是狄人),赵国一统塞外胡人的可能性很大,赵国本来就是北胡南汉的国家。接下来我们可以看看后面汉初时,匈奴怎么虐西汉的就知道了,直接骑兵杀进来就完事了,简单粗暴,汉步兵根本无法抵挡,秦国北方没有函谷关这种天险可守,六国多年无法攻克的函谷关在赵国眼里,可以忽略不计。到这个时候了,还有有长平之战发生的可能吗?秦国自保都已经偷笑了,断无能力对外发动军事,应该发生的应该是咸阳保卫战,又或者是秦地尽失,在西蜀接受楚赵夹击做最后的挣扎。

但历史没有如果,即使赵武灵王胜利了,只是个人能力的反映,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统一天下仍旧是一纸空谈,赵武灵王之后,他的子孙没有能力撑起他的帝国,就好比秦始皇一样。


七师兄2


如果赵武灵王指挥赵军与秦军大战于长平,我想结局也不会有什么变化。原因只有一个:赵国之败是败于国力,而非败于军事,天命如此,非战之罪。


我们来梳理一下背景: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战略决战。
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秦国方面虽然战线更长,但国力远强于赵,赵王怕再拖下去对赵更加不利,遂弃用偏于防守的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结果:赵国几乎全军覆没,秦国惨胜。兵力:赵军约四十五万、秦军约六十万。伤亡情况:赵军伤亡约四十五万,秦军伤亡超过三十万。

很多答者和题主的立足点是一样的,大家认为赵军之败是“人败”,是由于错误的将帅或者错误的战术而导致的失败,这个出发点就是谬误。

秦国方面:

昔日王翦伐楚,秦军倾巢而出,不过六十万人。如今长平之战秦军就出动六十万人,可以断定也是举国之力了,长平大胜后,白起没有长驱直入扩大战果,也是因为秦军也已遭到重创,力竭难以再战。

赵国方面:

同样倾国之力与秦军对垒,但国力对比差别在赵军的体现尤为明显,廉颇意图消耗秦军补给使其退兵,但实际情况是赵国反而更经不起消耗,这一点只负责军事的廉颇一定没有赵王本人更清楚,所以无可奈何的赵王只好换将赵括。

消耗战时不可能造成秦军大规模杀伤,那么致使秦军伤亡过半的结果只能是在赵括的统帅下完成的。

对阵白起,以劣势兵力(45万)抗衡优势秦军(60万),最终由于补给被截断而战败,并且造成秦军(至少30万)战损,战败原因实在不能归罪赵括。

哪怕是赵武灵王上阵,指挥劣势赵军面对白起指挥的秦军,补给缺乏,国内催战文书一封接一封,他怕也是无力回天。

综上所述,非战之罪。

换谁也没用,国力不如人,正面战场,打不赢的。


走路的萝卜


在金老所著《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的一段情节描写:成吉思汗在听完郭靖叙述南宋名将岳飞的英雄事迹后,发出“恨不早生百年,与这位英雄交手”的感慨!

那么,秦昭襄王赢稷会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期望自己早生几十年,与赵武灵王赵雍来一场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战争呢?秦昭襄王肯定不想,因为赵武灵王和自己一样雄才大略,他比他的孙子赵孝成王难对付得多!



不想归不想,如果遇上了,要怎样获胜呢?仔细分析敌我形势后,秦国胜算更大:

其一,秦国百姓尚武之风久矣,不输赵国:秦人先祖一路筚路褴褛,从西部戎狄的重重包围中浴血杀出,个个刚毅勇猛——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活下来的秦人也会是要身体有身体,要胆气有胆气的壮士。虽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但秦人血性,不输于赵。



其二,商鞅变法后,秦国国本雄厚:商鞅变法奖励耕战,使秦国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军中将士为了获得更多的封赏,在战场上奋勇拼杀。并且秦国拥有关中平原富庶之地,秦惠文王时期灭掉的巴蜀两国,也被秦国完全消化。赵国此时只是灭了几个游牧部落,草原人以放牧为生,生产力低下。所以,在战争资源调度和后勤保障方面,秦国占优。

其三,赵氏虽以武立国,却不是杀神白起对手: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但这时的赵军,以轻甲兵为主,擅突袭、追击,若结阵而战,赵军顶多和兵种配置成熟的秦军打个平手。 秦国此时大将云集,统兵将领方面,仍是秦国占据上风!



其四,秦国纵横捭阖,外交手段更为老道:对峙上党的三年期间,秦国已通过各种手段堵截了赵国向其他各国借粮的渠道,并不断离间赵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拉拢魏国,并放出要与赵国握手言和的信号,使各国惧怕秦赵和好后秦国腾出手来对付自己,不敢援赵。而且,秦国的间谍情报部门也比赵国发达的多,一手信息的重要性,就不必赘述了!

有的读者会认为赵武灵王由九原、云中直插秦国腹地的想法很成熟,但实际上秦国上郡治所肤施作为镇守秦国北大门的重镇,是驻有重兵把守的。即使赵军战斗力强盛,攻占了肤施,赵军也会遭到沿途诸如阳周、高奴,雕阴等秦国重镇的节节抗击!赵军飞骑讲究来去如风、以战养战,若在秦国境内打起消耗战和持久战,后勤保障跟不上不说,赵军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胜利的天平仍会向秦国倾斜。



综上所述,秦国国力、庙堂、人马、粮草、将领、外交,样样强于赵国。所以即使是赵雍再世,赵军也难逃败北厄运!


布书公子


春秋无义战,是一个充满“贵族精神”的时代。赵武灵王在世,估计秦国也不敢跟赵国叫板,跟何来的长平之战。可以参考赵国当霸主时候的秦赵关系。

还有就是历史没有如果,历史也没有真相。秦国长平之战的胜利是个偶然,不能说双方那国必胜。

长平之战是国与国之间的利益纠纷问题,一方要雄起,一方要打压。此消彼长,再者战争的发动和结束很大程度上是当事双方的领导人决定的。

底层的百姓多数是不愿意看到战争,不过秦国变法后制度很变态,充满侵虐性,以至不少人疯狂迷恋战争,这也为秦灭亡埋下祸根,国虽大好涨必亡。

这次战役赵武灵王在世,估计他是不会发动的。以他的谋略估计会不战而屈人之兵吧。


隐士晚归工作室


没有用,那个时候秦国打得非常坚决,倾尽全国之力硬刚赵军。

军队上,秦军数量占优,而且有白起指挥。

经济上,关中和蜀中粮食充足,秦军已经开始水上运粮,而赵国的地理位置明显劣势,支持不了持久战。

战争打到最后就是拼国力,拼决心,赵国都完败。

赵国的问题不在于谁来领导指挥,而是在于能不能拉外援,比如魏国,比如韩国这两个近的国家,还有齐楚,如果外交搞得好,没准就不会失败了


华衣夏服


那秦国应该不敢进攻赵国,赵武灵王刚刚即位时候五国统兵来吊唁,都能从容的退掉,后来经过胡服骑射,战斗力大大提高,一时间左右当时的政局,秦王,燕王都是赵武灵王所立,如果是赵武灵王指挥,最大可能是乘着秦军围攻韩国时候偷袭秦军。


歪史


长平之战不需赵武灵王对秦王。仅仅赵惠文王足够了。因趙惠文王慧眼识英雄。不会听信反间计。李牧是赵惠文王所识,委任到代郡戍边防匈奴的将领;赵奢是赵惠文王信任而击败秦兵的名将;廉颇将军更是赵惠文王依重的战神。还有布衣出生的蔺相如任赵惠文王的上卿。综合上述特点:长平之战赵绝对不会换廉颇更不会任赵括为将。所以,廉颇将军即使不胜秦兵,也不会全军覆灭。渑池会盟就是铁证。但时李牧将军在,嬴政不易定江山。


依山傍水65486


赵武灵王是不会让长平之战发生的。长平对峙3年后,谁来也扭转不了此时综合国力之间的差距。赵武灵王当初所定的战略目标是北击胡人和匈奴,从秦国云中郡南下由大规模骑兵突袭秦国腹地(思考汉朝匈奴之患和唐朝突厥之患,此方法屡试不爽)。只是赵国的后人没有执行罢了,不知不觉的把北部骑兵全部南调至长平,形成对峙局面。长平之战本来就是赵国君臣异想天开所造成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