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文艺范儿的北大街 文

具有文艺范儿的北大街 文/大涵

读晚报《西安地理》版,见丙林先生《北大街,神咧》文,遂一气读完。以文中所述,作者年龄当大我十岁,他对于当年北大街场景的种种描述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让人感觉亲切至极。其实我小时家住西大街,但因脾性顽劣,喜在古城四处走动,被邻居大爷笑骂为“街肋子”,故对北大街也是很熟悉。

《北大街,神咧》文中提到的西华门那家梁记醪糟店,的确有些名气。只是我记事时,那里已成为公私合营的梁记甜食店,门头上还保留一块“醪糟大王”招牌。那家店发出清脆响声的小风箱早已不见踪影,但醪糟的味道还是一贯的好。彼时一碗“清水醪糟”只需七分钱,加入鸡蛋的价钱则记不得了。巧的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的一个“小兄弟”居然成了梁记甜食店的学徒工,而且把制作醪糟醅的手艺学会了。一段时间之后,甚至在此基础上能做出传统口味的黄桂稠酒来。那一时期,我得此便利,常溜进严禁外人进入的醪糟醅房里,由这个兄弟打开正在发酵的醪糟缸盖子,舀出一小碗晶莹剔透、酒香四溢的醪糟汁来,招待我畅饮一番。我一直痴迷于醪糟醅子的味道,当年总是编出各种借口去见这位“醪糟传人”,每每喝得面红耳赤、踉跄而归。后来,这个小兄弟不知何因离开了梁记甜食店,我从此也失去了这个口福。

说到通济坊大楼,更是记忆深刻。彼时,这座四层大楼就是北大街的骄傲啊!大楼后面小街道的布局很有特点,我小时候走到那里,举目四顾,总有一种到了另一个城市的感觉。大楼对面的二府街北口有刘胡兰食品商店,隔壁有红霞百货门市部,以现今的话说,这里算是一个小商圈呢。可惜北大街拓宽时,通济坊大楼被拆除了,好在大楼后面布局别致的小街背巷,目前还得以保留。

除去以上记忆,在我心目中,北大街还是一条非常具有文艺范儿的街道。进得北城门,糖坊街口对面就是和平电影院,电影院是仿苏联建筑风格设计,具有时代特征。它不但是当时全市不多的宽银幕电影院,而且引领风气之先,上演过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颇为轰动,一时成为街头谈资。再往南走,过了曹家巷,路西侧是五四剧院,门头上四个鎏金大字为梅兰芳先生手书,特别长精神。再往南过了西华门,路东赫然屹立着人民剧院,它的设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属于很豪华了。剧院的座椅分两面:夏季用细竹席面,冬天翻过来用皮面。其灯光音响也很讲究,当时许多重要演出都是在这里与观众见面的。其中我记忆最深的是钢琴家殷承宗先生的一场音乐会,连过道上都临时加满了椅子。那一场顶级的钢琴音乐会,一张票是两块钱,我当时工资三十七元,买票时心里很纠结,故而记得格外清楚。由此再往南就是西一路,拐进去不远就是大名鼎鼎的易俗社了。易俗社是著名的秦腔艺术院团,在陕西、西北乃至全国都享有盛名。

北大街两侧有大路小街好几条,东边后宰门、西新街、西一路等;西侧糖坊街、曹家巷、青年路、西华门等,各自都有各自的故事。比如青年路,由北大街走进去不远的止园,就是一个大有说道的所在。

笔者年龄所限,所忆及事物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中学后,我上山下乡离开了西安,待重回故土,老西安的市井街容已然发生巨变,北大街亦在其中,旧貌换新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