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怎么样?

猪鼻子兔


谢谢邀请。多年以前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听老师讲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情,说的是他有一次赶那种长途汽车,这个时候车上有位女士突然要求司机等几分钟再开车,因为她的先生正在赶来,这位女士在和司机进行交涉的时候,可能是说顺了口,说了一句“我们上海来的”,结果这句话一出口,全车乘客都对司机说:“开车,不等了,要么这女的下去,和她先生一起坐下一班!”那个年代(上世纪90年代)大家在面对上海人的心态可见一斑。

1、上海人是非常骄傲的。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不过上海人的确有骄傲的资本,当时国内最好的商品肯定是上海生产的,人们常说“破破上海货”,言下之意是东西虽然旧了,但是上海产的,仍然不是等闲东西。国外最时髦的东西也常常是最先在上海流行,这样的情况之下,造就了上海人看谁都是乡巴佬的感觉,当然改革开放40年之后,国家发展变化非常快,现在很多上海人已经不再这样了。

2、上海人是非常精明的。这个精明指的是上海人非常有经济头脑,无论是当年一家人3口人8平米的日子,还是现在一套房随便过千万的时代,上海人对经济账从来都是有种过人的天赋,他们似乎随随便便就能看清一件事物背后多少经济上的弯弯绕,和人做生意打交道的时候轻易不会吃亏。

3、上海人是非常讲秩序的。如同上海这座整洁的城市一样,上海人很有契约精神,不会恶意去占别人的便宜,很讲诚信,和他们打交道会让你感到很舒服,没有很多的繁文缛节,见不到那种两杯酒下肚就称兄道弟的情况,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合适的距离感,别人我不知道什么感觉,我个人是感觉非常舒服的。

4、上海人到底排不排外?实话说,我感觉还是有一点的,很多人会当着其他人的面用上海话进行交流,这在外地其实也是很常见的事情,但这个小小的细节还是暴露了他们在骨子里还是有点排外的,我的同学有定居上海的,很快就学会了上海话,估计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吧。

(特意编辑下:很多答友反问我在家乡和老乡讲话的时候难道不说方言么?可能是我这条没有说清楚,说实话,当然会,但是我不会在一个听不懂我家乡方言的人面前长时间用方言的,当然这条用来证明上海人排外的确有点力度不够,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总体来说,我很喜欢上海这个城市。2018.07.16)

5、上海人到底小不小气?完全没有的事情,至少我的感觉是这样的。生活中很多人对小额的金钱可能并不在意,但上海人可能觉得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我不占你的便宜,你当然也不要占我的便宜,大家算算清楚比较好,实话说,明算账其实是现代人之间能够保持长久友好相处的一个非常好的品质,这方面,大家应该多和上海人学习。


遁逃者


本人在上海呆了四年,目前依然在上海,身边的同事有一半是上海本地人,领导也都是上海本地人,到底上海人是怎么样的,我觉得我可以说说我的看法。


第一印象:没来上海之前,都是听别人说,或是其他途径得知的,上海人有钱,排外,瞧不起外地人。女人特别精明,聪慧,也很挑剔。大部分都是印象比较差的。

初识上海人:由于上海外地人超多,刚到上海来那会儿,接触的上海人特别少。过了一段时间,才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上海本二人。比如小超市老板,的士司机,银行职员,还有就是公交车售票员一类的。

去超市买东西,超市老板一脸不屑,爱答不理,带着上海话特有的语调说话,让人很纳闷,别人来照顾生意,居然这种态度,感觉他们不缺钱,不然怎么对客人这种态度。

去银行柜台办业务,一听讲普通话的人,就爱答不理,特别傲慢。一听到讲上海话的,立马态度180度转变,变得非常热情,有耐心,还很客气,这明显就是瞧不起外地人的节奏。

有一回打的,上车师傅问去哪里,然后我说去哪里哪里,然后师傅就带着上海话特有的语调(细软嗲)说,你是要走高架还是走下面,走下面慢,但不需要过路费。走高架快,但是需要多加钱。感觉做事精细精明,但是让你明明白白,童叟无欺。


这一阶段,感觉上海人真的真的和传说中的一样,傲慢,排外,瞧不起外地人,并且做事精明,一是一,二是二,不占他人便宜,也绝对不会让他人占自己的便宜。

目前的看法:来上海四年了,接触的上海人多了久了,了解的笔较全面了,这个时候的感觉或许更接近真实。

上海由于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无论经济教育都是处于领先位置,所以,上海人接受教育程度都比较好,并且受高等教育的人也比较多。素质也稍微好一点。

上海人也确实比较精打细算,很会过日子。这可能和他们生活在城市有关系。几毛钱也会算好。上海人在不涉及利益的情况下,其实挺好相处,上海男人比较温和,典型江南人个性。女人更精明,利害也分的特别清楚。

由于处于上海这样的好地方,上海人普遍比较有钱,但是也有没钱的人,生活在城市的边缘,被迫过着快节奏的生活。但是上海人很多也没什么大抱负,感觉生活得过去就行,不求大富大贵。所以很多上海人都是小职员,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可以一直到老。但是他们又不会游手好闲,游手好闲会被看不起,但是你只要有稳定工作,哪怕是保洁,他们也不会看低。

上海人穿着打扮还是挺讲究的,毕竟是大城市的人,即便是农民,也和其他地方的农民不一样。至少不会那么土,见识也没那么短浅。

总之整体上,上海人不像外界说的那样不堪,并且有原则有分寸,也很现实。其实,他们的个性应该是最没个性的,没有大恶大善。棱角不是很分明。


那诗那远方


在社会上经常听说各种有关上海人的负面评价,比如上海小男人,娘娘腔,过于精于计算,特别是骄傲自大,认为除了上海其他地方的人都是乡下人,以及排外,等等。我虽然只是去过几次上海, 也经历过因为说普通话被上海人翻白眼,却觉得这样的地域偏见其实是很可笑的。

我一直对上海抱有好感,是因为我的一些老师。虽然我生长于新疆一个偏远的小镇,但中小学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上海知青。那些老师们让我感受到了上海人难得的品质。

我初中、高中的英语老师是王老师,现在差不多八十岁了,跟着儿子在北京生活。她出身上海的资本家家庭,因为家庭原因,高中一毕业就发配到新疆。先是做会计。当文 革结束后,她就想转行当老师,就自学英语,自己去进修,终于成了那个小镇中学的英语老师。

我跟王老师非亲非故,初中三年级开始,转学到王老师班上,英语基础极差。受到老师鼓励,发愤要学好英语,经过一年老师的鼓励竟然高中考试考了六十多分。初中毕业的暑假,老师说,你要保持自己的英语学习,不如和另外一个同学住到我家里,天天学英语吧。我们两个小伙伴竟然就这样在老师家里住了一个月。没有给老师一分钱,任何礼物也没给。

高中还是在老师班里。记得八十年代中期,老师每天早读竟然都是她选读《新华文摘》等杂志关于世界的一些新知识,每天都会读一点,打开我们这些偏远小镇的孩子们的视野。

老师还带着我们春游、秋游,唱歌,打球,和我们平等讨论各种高中生心中各种困扰。虽然因为我们的固执,老师也有时候也会发脾气,但我们都知道她对于教育的执着和对学生的关心。

当我们考上大学回去见老师的时候,知道老师因为教育的成就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在新疆那么偏远的小镇上,这该有多么不容易。后来老师退休了,还免费给孩子们办英语学习班,一直到她到北京为止。现在有时候见到老师,一见面谈的都是教育心得。

还有好几位老师,不能一一提及,我接触的来自于上海的老师们,几乎无一不是敬业、热情、视野开阔,也非常温和的。我很怀念三十年前教过我的上海老师们。所以,我也相信他们生长的那个伟大的城市,更多的是伟大,而不是一些社会偏见。不要让偏见成为我们评价一座在近现代最伟大的中国城市的评价标准。


考贰拉


上海人怎么样?我觉得因为地域文化差异的缘故,国内很多其他地方的人,对上海人存在着地域偏见。


作为上海人的我,来谈谈上海人,可能对大家了解上海人这个群体有帮助。

我觉得上海人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海纳百川,有礼有节,精明实干,喜新厌旧。

①海纳百川:事实上,所谓纯而又纯的上海人是几乎不存在的,上海人其实都是不同时期从五湖四海移民或移居到上海的,因此海纳百川是上海最大的特点,上海其实不排斥任何人。举个例子,如果上海人之间正用上海话交流,有听不懂上海话的朋友也参与了,一般很快会改用大家都能听懂的普通话交流,即使上海人说的普通话很不标准和很不习惯。



②有礼有节:事实上,这是上海人最不被其他地域的人喜欢的地方就在这里。很多人都觉得上海人没有人情味,人际关系冷淡,缺少哥们义气,……

这其实是地域文化差异的误解。上海人很讲礼貌,但是不会绑架友情,人际交往是有严格的空间距离的,朋友间彼此会保持足够的隐私,很多几十年相处的朋友,可能连对方的家庭成员都不认识,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觉。


举个例子,上海人之间的聚餐上,很少饮用白酒,更少劝酒,更没有用酒量衡量友情的做法。

试问,把酒言欢的酒肉朋友,真的就是兄弟么?这点,上海人其实是面冷心热的热水瓶。很多外地刚来的朋友,可能发现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帮你一把的不是你的同乡,而是看上去冷漠的上海人。

③精明实干。上海不相信眼泪,上海不相信各种二代,不管他是赤橙黄绿青蓝紫那个颜色。上海人相信实干,不喜欢理论家,喜欢资本家。和上海人做生意的不少朋友会发现,你们与上海人的合同条款可能是最复杂的,与上海人谈生意是最累的,合同条款里到处体现了上海人的精明,但是你最后也会发现上海人是最遵守商业规矩的,是你最好的生意伙伴。当你习惯了上海人的精明实干,你会对上海人有全新的认识,你其实也成为了新上海人,无论你来自何方,你将去何方。



④喜新厌旧。事实上,上海人的骨子里有着喜新厌旧的基因,“一年土二年洋”,不过是“三年不学爹和娘”。上海人勇于并喜欢各种新潮的东西,无论它是思想,还是商品。

你可以感知到上海人的“洋气”,你也可以感知到上海人对于相对落后的一种漠视,而这种漠视就是“厌旧”。很多偶尔或刚到上海的朋友,会觉得很不习惯,觉得受到了轻视。但是很快你会发现,上海人的这种做法是对事不对人,即使是上海本地人有着某种陋习,也会被称之“阿乡”,即使是几十年前在上海很有优越感的台湾同胞和香港同胞,因某些陋习也会被称之“台巴子”和“香巴子”。



这就是上海人。

不管你喜不喜欢,你会发现成为新上海人真好。

因为在这里,你的每一份耕耘,你的每一滴汗水,都会有所收获。

因为在这里,你的每一份努力,你的每一点进步,都会被这个城市认可。



更多内容请关注《一世明哥私家历史》


一世明哥私家历史


说说我的真实经历和感受。

我在上小学时,父母亲有一个走得近的老乡,妻子是我们当地人,老公是上海人,他们因为工作关系生活在我们当地。巧的是,他家女儿和我一个班,所以有时候母亲去串门,我也跟着去,顺道问问作业什么的。

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触上海人,那个男人长得特别标致,皮肤白净,说话声音很温柔,全然不像我们的大嗓门,说话跟顶牛一样。男人很有礼貌,每次去他们家,都非常客气地倒水,拿吃的,一个劲地往你手里递。而最让我不可思议的是,他打一手的好毛衣,做的鞋垫也特别漂亮。在我们当地,男人是不碰这个的。每次母亲夸赞这个男人手巧时,他都像个未出闺的大姑娘一样不好意思地笑笑。她的妻子则大咧咧地说,针线活都是他做,我不会。能看出她脸上洋溢的幸福。后来,他们一家回了上海,再无联系。

十六年前,单位总部迁到上海浦东陆家嘴,每年出差跑的最多的就是上海。总部的人基本上都是北方人,所以,虽然来往上海很多,但对上海人的了解,除我年少时认识的那个男人,以及道听途说的传闻,再无其他。

八年前,我调往上海,才算真正走进了上海人的生活中。我住的是老上海人比较集中的小区,虽然是八九十年代的老小区,但保洁、绿化和治安都不错。我住的房子面积43平米,感觉特别局促,可单位每月房贴就2700元,想住大房子也不可能。纵然如此,我也知足了,因为在这样的房子里,有的老上海人住着两代人。

总体来说,上海人待人很客气,也很有礼貌,楼上楼下的,都会见面打声招呼,更深便无交集。有一天,听到有人敲打我的房子窗户,便探出头,楼上一个声音传来:快把你家晾晒的衣服收进去,要下雨了。


当然,在老上海人的心中,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实际上抱有这种心态的人,大多很少出过远门。她们说话最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就是,你们乡下怎么怎么的。但上海人对老婆的好,那确实是一个好,照顾老婆那叫一个无微不至。比如就喝水来说吧,按理说都是成年人,渴了自己拿水喝不就行了,这男的过一会儿问:喝点水。再过一会儿说:你喝了吗?再过一会儿说,再喝一点吧……经常会看到老婆不耐烦的样子,但男的还陪着笑脸,像哄孩子一样惯着老婆。

可能是女人在家庭的地位较高,所以人们总说上海女人的脾气大,不好惹。按理说,上海该是女人的天堂了,但并非如此,我们单位总部的女孩子,找对象结婚一律不考虑上海男孩。每个人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理由,好与不好,自己心里有一杆秤。

后来,我离开了上海,总觉得生活在上海缺点什么。终明白,节奏太快,心很累,人情味淡,有些无处躲藏的感觉。人活一世,不该让心漂着,寻一处可以安放心的地方生活,才是最好的。


银杏树下的时光


上海人很好!


特别是地道的老上海人好!

上海的文化氛围,教育资源是全国一流的。地道的上海人从小接受的是高质量的教育,对自身修养很有好处,所以上海出绅士出淑女。

一般来说,在上海街头发生矛盾,很少看到武力解决的,讲道理的比较多。

上海的小学,老师的普通话个个过关,对孩子们的双语言教育普及很到位。我说的双语不是指的外语,是普通话和上海话的教育很到位。这不是个小问题,现在全国很多地区的小孩子都只会说普通话,不会说家乡话,这在将来是个大问题,上海人意识到这一点,上海的小孩从小普通话、上海话都过硬。这说明上海人有远见而且对家乡话很自豪。


上海人的心地很善良,我在上海工作时,请了一位上海阿姨帮忙做饭,她炒的菜差不多每个菜都放糖,连炒小白菜也放糖。

我跟她说炒菜不要放糖,我们外地人受不了这个口味。

她说:炒菜不放糖,嘎苦呐呐七呀?

她的心地够善良的吧?怕我们吃菜苦。弄得我哭笑不得。

我多次跟她说炒菜不放糖没有效果之后,在一个星期天趁她休息,我把厨房剩下的半罐子糖给倒掉了。

星期一,老阿姨来上班,等我下班回家吃饭。

她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侬港侬不喜欢七糖,阿拉一天不在,半罐子糖侬就七光他啦?!

我说那糖我倒他啦。

她说:要死哟,浪费呀,阿拉还去买了一袋糖来。

你知道结果了吧?这一餐的菜她还是放了糖……


呆呆熊沙龙


评价上海人,8个字足以: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首先是精致,上海人很讲究,衣食住行,样样都讲究。

在上海,即使是一个老太太上街买菜,她的衣着都不会随随便便,邋里邋遢。

上海人很讲究健康,他们饮食一般以清淡、炖、蒸为主。


其次是利己,看一个城市的人文关怀,最好的地方是去药店。

如果你进过上海的药店,大多数人都会很不舒服,因为他们冷漠,药店销售员一般只做3件事:

1.要什么药?

2.是什么病?他们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能明显感觉到冷漠,因为他们下面紧接着会说:再加一盒这个吧... ...

往往加的那个药都很贵。

3.吃点维生素C吧,吃药伤肝,维C对身体健康好


很多人说这是上海人势力,其实不是,这叫利己。


他们很在乎他们做的事情是否能给他们带来财富,不能带来财富的,他们认为这是浪费时间,不愿意多做。


这其实就是一个法制不健全,缺乏基督教信仰的资本主义社会模型,人的时间热情都打上了金钱的烙印,但凡不能创造更多财富的行为都属于碌碌无为。


上海人的精致利己,在婚姻上表现的由为明显:


上海人很坦诚的觉得门当户对是应该的,上海的女孩子往往以做家庭主妇为耻,她们追求个人的事业和独立,不愿意为家庭牺牲。


同样的,上海的男性对自己的老婆也有经济要求,并且,在上海家庭内部,丈夫的钱是丈夫的钱,妻子的钱是妻子的钱,虽然丈夫会养家,会给妻子买东西,但是,是谁的钱分的很清晰。


和上海人打交道非常省心,你只要实力足够,大家都能谈,不用藏着掖着,大家都能做到不带私人感情的去解决商业问题,一点都不墨迹。


所以,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都有自己的文化习惯,说不上好坏,看你是否能适应。


很多人说上海人排外,对外地人不友好,上海人一定会回答你:

那你成为上海人不就好了?


这就是上海,他们注重自由,不在意公平,冰冷而理性。


人格独立之路


上海是中国的一颗明珠,是中国金融中心,是中国各省市自治区GDP的明星,所以遭致一些看法也会多一些,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毁之。当然这也不是全部的情况。

在改革开放前,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上海有他地域上的优势。这也造成了上海相对于其他地区存在有一种傲慢的情况。这种情况不是某个人的认知,这是相当大一片地区人们的认知。简单说就是上海,看不起外地人。上海是地区级别高,工资收入高,其他地方来一个比不了了。

但是上海开埠也不是很早,只是比深圳早了百八十年。和深圳一样,大多是外地人。之前的渔村没多少人。所以上海人往上面数过三代,只能是外地人。不是江苏苏南地区的就是苏北地区的,当然还有一大帮浙江的,尤其是宁波,奉化余姚,慈溪的,杭州这边过去的也不少。所以人群的气氛是慢慢形成的。

改革开放后,你现在能看到上海本地人也经历了开放,崇洋是一个特征,海派。上海人在全中国面前都是傲气的,唯有尊洋。这是个特点。

当然,你要说上海人精明,那得问问哪个地方的人不精明。山西人过日子也很仔细的喲。爱干嘴仗,现在都忙了,没这毛病了吧。

其实现在在上海混的,很多不是上海本地人。商界老大,全国各地都有,当然长三角去店会更多点。上海人和其他中心城市的本地人一样,都在很大程度上让位于外地人。就像五年八年前,上海人忙着卖房子,外地人拼命的买。所以现在上海本地人也是不太成气候了。能接触到的服务业的,差不多没有什么上海人了。


大舟财经观


谢谢相邀!我在上海生活过几年,有几个感触较深。上海人早晨经常穿个睡衣出门,似乎刚睡醒,头发也不收拾,感觉有些邋遢。还有就是高楼上晾晒的衣服被单等,整个一个“万国旗”,飘飘扬扬,十分壮观。去上海的菜市场买菜,那会让北方人目瞪口呆,买葱买一两根、买蒜买一两瓣、买肉买一两……这要是放到北方,卖菜卖肉的不得拿个大刀把你撵出去。上海生活成本很高,但普通老百姓的收入都一般,在这种情况下,日子普遍要精打细算,在外人看来是“小气”,其实也是没有办法。有人开玩笑说过,说上海人坐过去的绿车皮,带一只螃蟹,从上车开始吃,直到北京下车还没有吃完。这是不是有些夸张,反正我是没见过,但至少说明人家这才叫一个过日子,不服不行。上海女人很厉害,我们单位有一上海女孩,有次去食堂排队打饭,盛饭的师傅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惹恼了女孩,女孩直接把饭盆扔进去,然后用上海话骂得师傅干瞪眼。上海男人对媳妇也很好,但总觉得缺少点男人的样儿。总之,接触上海人不深,说到不周之处,还请谅解。


欧式炭烧


部分外地人评论上海人带有强烈的臆想。当然也不能怪这些吃瓜群众。春晚舞台上塑造可笑娘们般上海人形象的,是东北人巩汉林,然后真的有穿着裙子别着发卡的男娘儿们,堂而皇之扭捏着登台献丑了,也是东北人—小沈阳。

被邀请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觉得这算个啥问题。上海人和所有其他地区的人一样有好有坏,有穷有富,平凡工作着努力生活着,没啥特别。

可是又好像是有些特别,在某部分吃瓜群众嘴里笔下,喷薄而出的所谓小气,看不起人,小男人的尖酸诟病。常常让上海人觉得有异想天开般的梦幻感。

作为曾经贡献了六分之一国库税收的上海,当不起一个小气之词。具体请查文献。汶川地震最大的个人捐款来自上海一个普通的退休教师。

上海人的为人准则里,契约精神,守诺,礼尚往来,保护隐私。在现实交际中就是尊重客气讲道理和可靠。

看不起的不是人,是人的行为,无论你来自哪里。守规矩,讲道理,以此为衡量标准。如果说上海人说上海话是看不起人,那只能说某些玻璃心自卑到神经质地步了。哪里不说家乡话?哪里家乡话不是中国话?

至于小男人的概念,我能想到的是开篇两个东北小爷们。身在上海人生活圈子里,没有一个会翘着兰花指绣花会打毛衣的男人,做菜烧饭倒是有的。当然,也没有家暴男,或者大男子主义严重的情况。上海毕竟是最早和西方接轨的中国城市,很多尊重女士爱护太太的儒雅绅士气质,早就成为城市精髓之一。

以包容的心胸看世界看中国,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别具一格的风俗人文,都是美。上海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到任何地方,都淡淡地说句:阿拉是上海人。感恩成长在上海,感恩上海,法国梧桐,闷热发霉的梅雨天,曾经的弄堂,王家沙,大壶春,衡山路,卢湾区,.......

象每个人一样,热切地爱着自己的家乡。上海人爱❤️上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