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欧楷的横画成了下弯?

王东36283508


欧楷帖有多个,其他帖当中的多数横不太直。唯独《九成宫》中的长横画是比较偏直的,为什么多数人都把它写成了弯的? 主要原因是:

1、书写姿势与执笔法不合适。比如,采用的是假冒伪劣的五字执笔法,过于苛求指实、掌竖,加之指法分布不合理,大把握着笔,左手垫在右腕下面写大楷。由此导致不能运腕运肘,故而写直线费劲,只能画弧似的。

2、迷信中锋行笔,把笔法动作改了。试想,欧楷横画行笔路线原本是直的,如果用中锋法写8厘米长的直线式长横,必须悬腕悬肘,夸张点比喻,有点像用笔和直尺打横格那种感觉才对。恰恰是由于枕腕书写,使得腕部无法向右平移,形成圆规画弧的原理。

3、或许是创作需要。

基于上述几个原因,横画尾部近似方整的形状无法一完成,于是,将收笔法改为描画法弄出来,至少六个动作,非常麻烦。如图:


其实,欧楷横画写法很简单,起~行~收过程,只需三个动作就完成了。

写法要点:①起笔法。斜落直入。②行笔法。保持侧锋,适当提按,直线行进。③收笔法。顺势驻笔,逆势回提。

请看一下示意图:



补充两点: ①写5厘米左右的字,悬腕枕肘。写8厘米以上的字,悬腕悬肘。②建议采用潘氏三指执笔法,指法、腕法、肘法灵活自如,可任意调锋转换笔势。如图:


以上是我的见解。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互动交流。谢谢支持!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为什么欧阳询的楷书横的写法和现在很多欧楷书法家都不一样呢?

这究竟是欧阳询的问题,还是我们现代人没有学好呢?

个人觉得欧阳询的楷书用笔是非常精妙的。

比如这些字的横,为什么都是下平,而且上是凹的呢?

但是到了现在,很多欧楷书法家写横都是这样…如上图。

曾经在以前我是思考过这个问题的,那时候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就是欧阳询的楷书为什么那么受推崇?

还有就是,如何写才能把楷书写得有古意,而不是流俗?

这两个问题当初是在我的脑海里,是存留了很长时间的。

当然,给我启发的也是欧楷!

曾经有一天,我看到了溥儒的楷书,他们说溥儒的楷书写的有古意,然后我就端详了好久。

确实,他的楷书笔法和唐法是一样的,几乎不差。

虽然这种字,并不符合大众审美,但是在书法专业领域里,非常显得有古意,非常高级。

于是我就看到了笔法上的差别,尤其是横。

后来我就对唐楷的横稍加留意了。

直到有一天,我又看到了王维贤的楷书,世人都说王维贤学欧阳询,学到了神,到了一种高度。

我依然不明白他学到了什么,才能到这种程度,但是我恍惚觉得这种楷书非常有古意,和溥儒的一样。

后来我看古碑帖,我发现楷书的笔画必须要圆润中夹杂瘦硬,才会古,而且不单调。结字要有势,才能有活力。

历代楷书大家的都如此。



说到欧楷,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那就是裴休。溥儒学的就是裴休。

但是裴休学的欧阳询。

我看裴休的字就非常有古意,非常漂亮。

就看他所有横的写法,几乎都是欧阳询那种下平上凹的。

学的都非常到位,包括王维贤的楷书也是如此。

但是我们看到当今一些欧楷大家,楷书的笔画几乎是没有变化的。

起笔收笔当然有变化,但是,在行笔之中没有变化。

这种格式化的用笔和结构是非常符合美术字的标准的,所以非常受世人喜欢,但是不受专业推出。


这也就是大家经常看到的,两派楷书之间的对骂,个别人物的争议。

曾经为写过一篇文章,就是说为何当今的学欧楷的书法家都比不上王维贤。

结果可想而知,那当然是被骂的很惨了,于是也就不再提及这件事儿了。

对这些欧楷书法家来说,他们的字其实是容易学的,客观来讲,对普及书法起到了一种帮助作用。

它们的笔画非常简单,而且容易上手。我觉得有过体会的人都会知道,学今人的欧楷一定是比学欧阳询更容易很多的。

去欧阳询可能四年五年也不入其门,但是学今人欧楷,三年两年,就能被人称为书法家。

也常常有人说,为何学欧楷学的不像,那是因为还没有掌握到行笔的变化。

欧阳询的单字所有笔画从来没有重复的,甚至在相邻的几个字之间的相同笔画的用笔都是有所变化的。

所以我从来都不质疑欧阳询欧楷唐楷第一的地位,即使我崇拜的是颜真卿,我也学的是颜楷。

但是水平差,就是细节。用笔变化更丰富,就会显得更丰富。

用笔的丰富与否,结字有没有取势,章法是不是自然,气韵是不是流畅,是直接评定楷书水平高低的标准。

很多人都觉得楷书之间到了一定地步是没有办法比较的,其实不然。

个人觉得这个问题是非常好的,非常值得讨论。虽然我写这篇文章肯定是会被骂的,但是,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其实,专业与否不重要。

但是一定不要盲目,多学一点东西,把事情看得更透彻一点,总是有好处的,千万不要盲目的去捧一踩一。

欧阳询的楷书非常难,而且是最值得入手学习的,但是,学起来确实是很漫长,没有当代楷书来得快。

这是今人楷书的优势,起码他是在学书法了,这就是进步。

毕竟,专业与否是少数人的追求,并不是大多数人的标准,大多数人都是希望写一笔好字的。

走一些捷径,未必不可以。

关于欧楷的横怎么写,其实是因为欧阳询当时是悬肘,而如果大家尝试的悬肘切笔,行笔,收笔,去写这个行的话,跟欧阳询是差不多的,这个本人以前是亲测过的。当然行李的时候确实要有变化,只不过这种变化做起来非常简单。

枕腕写欧的横,限制确实太大了。

悬肘起来,顺着锋的力量,稍加提按,就会出现那种横。

所以我提醒一下还学欧楷的朋友,在学欧阳询的时候,千万不要参照的,网上的部分视频入手。

入手初学笔法的时候,学欧阳询,最好学一些老书法家,比如上世纪90年代,那些电视书法,虽然不清晰,但是他们对笔法的表现还是非常到位的,而且都悬肘。

又比如说,卢中南卢中南写楷书的时候,悬肘枕腕都可以,但是他执笔非常高,也就会使笔锋更加灵活。

这些才是可以去参考去学习的,当然也仅仅限于欧阳询的楷书而已。

如果大多数朋友还是喜欢当今的楷书,那就去学习他们也无妨,毕竟写书法就是好事。

以上是一些个人观点如果同意的话请点的关注谢谢


梁宇航


其实这个问题很早就产生了,尤其是在田楷书法中,更是一个常态了。

这一点我们看田英章、田蕴章老师的书法就可以明白了。

这个问题,田英章老师、田蕴章老师曾经也在他们的书法讲座中提到过这个问题,并且就这个问题,向大家呼吁,不要学习他的书法,至少不要以他们的书法为最终学习范本。

而之所以这么写,田蕴章老师解释为是自己的能力不够,是自己的功夫和功力还没有到欧阳询的那样的高水平,可以随心所欲的想写多直就写多直,而他们最终选择两边稍微弯曲的下弯的状态,其实是加了保险。

在书法中,尤其是欧楷书法,横画宁可向下弯曲,呈现一个类似于拱桥的向下弯曲的状态,也不能向上弯曲。向上弯曲,就不能用了,在书法上就是病笔了,向下弯曲,只要不算弯曲的太厉害,都还可以接受。

我认为在这里,田老师没有任何谦虚的意思,他真的是感觉比不上欧阳询的书法水平,至少在笔法上自己还是要差欧阳询一大截,这个田老在讲座中也多次强调,因此他极不同意别人学习他的书法。

另外我认为在里面,有一个问题值得商榷,那就是欧阳询的书法到底写的是不是真的很直很直呢?还是因为当时工匠在刻碑的时候,因为用刀刻,就把本来弯曲的笔画变直了呢?也是未尝可知的。


松风阁书法日讲


刚开始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现在仔细一看,却是有题主所说的这种现象,我们现在习惯于把欧体的横写成向下弯的,但是你仔细看欧阳询的《九成宫》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横都向下弯,有的是两头粗,中间细了一下,有的则直接向下凹的。入下图:


我们现在很多写欧体的把横写成了向下弯的,而且全部向下弯,其实就是把字体给简单化了,写成了统一的横画,少了变化,欧阳询的楷书无论是什么笔画都不会在一个字里重复,而现在我们地位欧楷通篇都是重复。就这一点差别,就可能是大师和普通书法家的区别。

现在的欧体,之所以长横一律下弯,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减少变化,降低难度。楷书只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一般人都能写好,但是很少人能写精,因为高明的楷书需要在严谨中有变化。这种微妙的变化是很难处理的。把笔画和部首统一就会降低难度。

2、和书写姿势有关系,我们现在有了高桌子和椅子,能够坐着书写,唐代人是没有高桌子的。把长横写的弯和人的生理结构也有一定的关系,你用手腕从左往右写过去,本来就是一个弧形。

3、和书写的大小也有关系,唐代人写的字很小,我们写的大,长的横画,如果弯一点,就会给人一种很有张力的感觉。长笔画无弯曲就会显得呆板。

长笔画的下弯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一味的这样,失去了变化,也就降低了书法的艺术性。

你觉得呢?

关注一下啦。


不二斋


问题:为什么现代欧楷的横画成了下弯?

题主所说的现代欧楷应该说的是二田的楷书:田楷

横画成了下弯具体指的应该是长横是下弯的。


对于这个问题,田蕴章先生在每日一字里曾经解释过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自己功力不够,其次是这样书写更稳,不容易失败,像上了保险。但也建议大家还是以九成宫原帖为准。

我说下自己的另一个看法,田楷的这种写法还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主要跟书写的字的大小和运腕有关。

《九成宫》原帖的字大小为4厘米左右,而现在的字都写七到十厘米比以前的大楷还大。这就涉及到手腕的运腕幅度问题了。

如田蕴章先生所言,这样写会比较稳,那么为什么会稳?因为我们书写的时候是用手腕的缘故,手腕运笔最舒适的就是弧线,而如果写十厘米到字,用腕写长点的比较直的横画反而比较困难,不信大家可以试下。


如果说写原帖三四厘米这样大小的字,把横画写直反而容易,因为运腕幅度小,好把握。

因此田楷把长横写弯是比较聪明的做法。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学东西不可死学,要立足当下,实事求是。

当然把长横写弯增加了稳定性,却丧失了险势。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适合自己的审美就是好的!

您认为呢?

欢迎关注我的书法教学视频,也许对您有所启迪,谢谢


小宝的思考


功力不够,才会那样。

现代写欧体字的人,至少有欧阳询的字四倍大。字大了,运笔的方式和起笔收笔的方式如果再以碑帖中的方式去写,就完全不可能达到碑帖中的效果。再加上生宣洇墨,使欧体字险急的特征完全被肥肉掩盖。大字更多的讲求雍容遒润。放大了几个号的欧体字,点画结构的比例早已非欧体特征。还有最为致命,也就是导致横画尾部下弯的重要原


因是,枕腕写大字。枕腕写大字,运行的线路有限,只能借助笔管的倾斜摇摆来加长运笔长度。到横画的尾部,倾斜度也已到了极限。已经处于下坠之势。和圆规的道理是一样的。有支点,划出的线永远都是弧线。如果把手肘悬空。则只有笔尖一个点着纸,你想写多平,都不受到支点的影响。这就是书法家的功力。悬肘的功力。

如果枕腕书,在熟宣上写,你就可以清晰的看到枕腕的毛病,几乎每个笔画都带偏锋。很少保持有中锋的笔画。其原因就是借助笔管的斜偃而导致的偏锋。要写高质量的大字,悬肘书写,才是关键。



子衿书法


1首先,欧楷的横画下弯是失去了欧公笔法精髓的,如果下弯势必难度降低了许多,同时也失去了欧公的险绝特点。之所以现代欧楷的横画下弯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2第一,受田蕴章,田英章二位书法家的影响。虽然二位书家的水平都是很高的,但是他们在处理横画的时候,明显发生了下弯的情况,读者可以仔细观察一下他们的字体,就可以发现这个问题!田氏兄弟的横画下弯是他们学习欧阳询楷书的所失之处,同时也成为了他们的特色,但是我们应该保留欧公的险绝,还是要写的挺拔有力。

3第二个原因,就是长时间地临摹行书造成的。我们都知道行书运笔相对较快,而且行书的横笔和竖笔没有绝对的直,都有某种程度的弯曲。所以书写楷书的时候也向下略弯。



4第三个原因,就是学习欧楷不到位,显得呆滞木板,为了使笔画看起来更灵活,所以有意把横画向下弯曲,同时也降低了书写难度。


5综上所述,我们学习欧体楷书,还是要完全按照欧阳询的笔法去练习,不可以随意变形笔画。


清涵书法


我觉得,现代欧楷将横画写成了下弯,主要是指长横,是降低难度,便于掌握。

其实,欧楷的长横收笔处并不是直的,有弧度,整体上是长横上边是向上走的斜线,下边是往下的弧线,要写好长横是有难度的。其中《九成宫碑》中的长横弧度相对小些,而《温彦博碑》中的长横弧度就明显增大,笔法更加娴熟,更加灵活多变。见图分析。





我将长横单独提取出来,大家可以仔细对照,可以很清晰地看出长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练习。


九成宫


现代欧楷长横是全部下弯了,而欧楷的长横是有直有弯,只是我们总拿九成宫说事,感觉长横上抗就是欧楷的特点,我觉得这是不全面的认识



这也是欧楷的两个帖子,里面长横就弯和抗相间使用,我觉得相间使用是合理的,也是符合书法艺术的要求,一味的下弯而形成定式,那不是好习惯,一味上抗也是不妥当的,当然为了追求某种效果和风,格另当别论了





看看里面的长横,有上抗,有平直,有下弯,这才是书法艺术应有的状态…

但我们在写字中会发现,下弯是有点随了人手的生理特性,下弯可以比上抗省劲许多,而且特别容易写出效果来,所以受完美主义书法的观点影响,就固定成写弯了,但下弯对平衡左面的比重非常有用,但长横也是最明显的笔划之一,所以千篇一律的样子,在作品中就很不舒服,有点根根扁担横中间的感觉…

书法是艺术,那就要在变中求同,同中求异,这样才可以达到同而不同,异而不偏的理念…这样的艺术也才会更好的发展…
一幅图,看者不同,心情不同,所看到的想法就不同,给每个人的感悟就不同,做出来的诗就不同,看画作诗如此,而书法作品又何偿不应该如此呢?


玉乡大哥1


把“欧体”的长横中段写成微上凸或两端上扬,都是不得法。现代写“欧字”大家不会这样写,如果有这种情况,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欧体”了,而是融入自己的笔意,好比启功先生的行楷,自创一个格,无可非议。

因为“欧字”长横的这一特征非常明显,是区别诸大家楷书的主要特点。这一笔,笔法不对,写不好,功力不达,就写弯。

现在有些名家,临“欧字”或创作,是有下弯的现象,这不能算“欧体”,而是加入他自己个性的“欧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