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地名谈

平江,为何叫平江,其来历是昌江在南江以上有22.5千米的河段,水平如镜,听不到水流声,故取名为平江。这个县名是后唐开始起用的,至今有1093年。平江有汨江和昌江两条大河,为何不叫汨江县或汨罗江县呢?因为“汨罗”已有地名,而昌江其名,唐代706年叫昌江县,只用了217年便改为平江。

听其县名就知道平江水多,昌江穿南北,汨水贯东西。汨罗江在县境内全长192.9千米,有大小支流141条,昌江是汩罗江最大的支流,加上无数条小溪,全县江河密布,形成密集的水网。因此,叫江和水的地名特别多。如南江、板江、昌江、西江、瓮江、双江、谢江、丽江、淡江、仙江、英江、杨梅江、三江、流江、石江、横江、古江、白江、浊江、碛江等小乡和村名。以水为名的有清水、濯水、泉水、白水、秀水、大水等等。有水流必有出入口,以口为名的有浯口、江口、板口、爽口、义口、水口、白湖口、霜降口、龙舌口、青冲口、大洞口等。有江河溪流必有桥,清代我县有565座桥,现在各种桥有1200多座。以桥为地名的也很多。有安定桥、三眼桥、南江桥、虹桥、大桥、青桥、兰桥等等。至于以山岭洞为地名的就不一一列举了。1989年我县分为57个乡镇。以水、山为名的有21个,占乡镇总数的37%。

有江河必有滩,尤其是汨罗江这条古老的山区河流,滩就更多了。汨罗江有51滩,不少地方以滩为名。如严家滩,破壁滩,浏家滩,落星滩。

说到破壁滩,这里有个神话故事。破壁滩位于三阳乡黛屏村的河道上。相传古代这里是一片沙滩,上行船靠右边是一座红石山。大禹治水期间,大禹带着一条蟠龙沿江而下察看汨江河道。到此见没有河道疏水,怕引起水灾,即令蟠龙靠红石山坡破石而出,铲出一条通道。后来这里的水道紧挨着山边,岸上是一片红岩峭壁,故名破壁滩。破壁滩还有个笑话。有三个陌生人坐在破壁滩凉亭休息。言谈间互相问起尊居何地。一说住在嘉义的杨思陂,另一人说住在西乡的张家陂。因平江话中“陂和壁”谐音。住在破壁滩的人说:“我住的地方,壁也不是个好壁,不怕你们笑话,我就住在这个破壁滩”。

俗话说,平江有座回头山。说在外地打拼飘泊的故乡人,到老年时总想落叶归根,回归故里。回头山到底在哪里,恐怕谁也说不清。回头山没有,回头滩却有一个。回头滩又叫回藉滩,位于离城关十里的澄潭村。这里的石头全部向上游倾卧在河底上。下水船到此,不论是船工或乘客,见到石头便会勾起对家乡的眷恋;上行船到此,知道离县城不远,快要回家了,旅途之倦一扫而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因此,水上人流传说:四川有个离娘山,平江有个回头滩。

河中有滩还有潭。汨江便有42潭,同治县志说“汨水有潭三十有四,昌水有潭八。”以潭为地名的也有一些。例如石壁潭、澄潭、美潭、黄花潭、喷水潭等。其中石壁潭的“壁潭秋月”为平江八景之首;黄花潭却有美妙的故事。

黄花潭位于嘉义镇的黄花村。相传宋朝进士李纲,献钟高塅人,官封轻车都尉。他为官清正廉明,两袖清风,后因年已花甲,获准告老还乡。临行前,皇上为他设宴饯行。席间,问李纲要点什么?是金银还是古董玩器。李纲说:“皇上恩准微臣回乡颐养天年,臣知足矣!如果要恩赐,不如御花园的黄花草,能否赐臣几盆?”皇帝准奏,要李纲任意挑选。李纲卸任后,带着家小和黄花草乘官船至岳州,再转乘小船进入汨罗江。途经黄花潭时,船突然向一侧倾斜,黄花草全部倒入河中。当时正值洪水季节无法打捞。从此,该地就取名黄花潭,至今其名犹存。

平江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之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境内关隘、寨堡较多。为防盗寇外族入侵,在平原地区,市镇,乡村大都筑城墙,挖沟河。平江是丘陵山区,大多是天然屏障。据同治《平江县志》载:县内有关隘43处,很多地方是以关寨为名的。关隘有龙门关、交车岭、雷塘卡、浆市关、古港关、山枣岭、黄泥塘卡、山鸡坳卡、绞车坳、分水坳卡、巡检坪卡、上塔市、小坳、大坳等。寨堡有:石牛寨、余公寨、密岩寨、白水寨、鲁德山(鲁肃山)、寨子岩、三峰寨、营幕坪、黄裴洞寨、凤凰山寨、鸡笼山寨、张师山寨、九峰寨、三角湖寨、车田寨、虹桥寨等等。这些关寨,皆建于宋、元、明、清四个朝代。

龙门关是平江的东大门,与江西义宁(今修水县)搭界。宋代此地人张仿在朝为官,期间为国为民做了不少好事。皇封此地为“龙门”。

清咸丰五年,粤匪踞义宁两年,对平江虎视耽耽。县人张岳龄组织兵勇筑土城,长338丈、高1.5丈、宽一丈,挖壕沟宽二丈。咸丰8年,以砖石砌门楼,知县俞凤翰题名“龙门关”。河岸建筑炮台,拦河架设粗索,守御甚固。粤兵一直不敢来犯。龙门镇在明清和民国时期,曾是平江繁华的边贸集镇,据说饭铺就有二三十只。

上塔市,地处县境北面,与湖北通城交界。道光二十一年,钟人杰陷通城,官兵战胜于此,改名得胜洞。咸丰中期,粤寇踞崇阳、通城数载.县人全力设防筑垒于此。贼屡犯界,被守防官兵击败。后设合防局,公筑营防于界口,故贼不敢再犯。

上塔市在明清时期,就是平江的边寨镇市。解放后,改名冬塔。2014年2月,乡改为镇建制,命名上塔市镇,把遗忘几百年的文化底蕴又找了回来。

石牛寨、福寿山(原名福石山)都是平江的重要古寨,如今成为县辖镇;古代是军事防御要地,现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旅游景区,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到此观光、避暑和休闲。

还有些地名是根据历史故事取名的。三阳乡的黛屏源村,相传唐代安史之乱时,有一位丞相避难经过此地。发现村民居住的房屋建在茂密的树林之中,且各家户都打了水井,汨罗江从村旁流过。他便以树林为黛,以河流为屏障,井水为源头,将此地命名为黛屏源。岑川也是这样得名的。相传宋代有位官员经过此地,见四周小山环抱,其中有三条小溪流淌,风景十分优美。他心旷神怡,吟道:“小山为岑,三江为川”。此后,该地名为岑川。说到安史之乱,工部侍郎徐安贞携家眷避到瑚珮,此地取名为瑚避,后改为瑚珮。梅仙此名称的来历亦源于历史故事。西汉末年,梅子贞不满朝政,弃官从江西寿阳来到平江,在西山烧丸炼丹,后成仙驾鹤西去,山下一小镇得名梅仙。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清同治《平江县志》载:在县西将军山对岸(相传昔有妇人望夫于此,偶以绣针刺山树叶。至今山树每叶皆有针痕,与君山斑竹相类)。县志上说的这个古迹叫望夫台,位于现在的瓮江镇源坪村。

望夫台在山边的悬岩石上,面对河流,前面有棵老栗树。站在台上观望,将军山矗立在左,鸡笼滩仰卧在右,位置险要。从河边向内走,两岸都是高山,中间一条陇道,这就是鸡笼坑。相传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户富豪,人称游大户。他家门前有口塘,叫涮猪塘。塘旁边有块大石头,长丈余宽4尺,叫破猪石,是为屠宰牲猪专用。全族有8人在朝做官。游大少爷官最大,留在家中的三妻四妾思夫心切,常结伴在崖石上观望夫君。由于树叶障目,使用锈针刺穿树叶。至今,栗树上的叶子,布满了小孔。此崖石得名望夫台。

后来,游家衰败了。一天,有一位风水先生路经此地,肚中饥饿,便向游家讨口饭吃。这时,游家已吃过饭了,家人便盛了碗红米饭给他。红米是糙米,大户人家专给狗吃。阴阳先生便狼呑虎咽地吃了。回到家后仔细一想便火冒三丈:这家人怎么把狗食我吃。难怪当我吃的时候,他们都在打阴笑。这真是奇耻大辱。这个“仇”一定要报!

过了一段时间,阴阳另一番打扮,专程来到游家。他装模作样地看了屋场和环境,然后说:你们家的屋场风水不错,如果稍微改变,还会大发。家眷听了,求其办法。阴阳说:如果在鸡笼坑口左边住上家姓吴的。右边住家姓李的,两年内你家便会大发。你们想想,“吴”字上面一“口”,下面一“天”,你家可凭天年吃饭,年年风调雨顺;“李”由“十、八、子”三字组成,多子多福,人丁兴旺,那你家不就是家大业大吗?游家听了,便在坑口上做了几间房子,赠给姓吴、姓李的两家居住。

平江方言中把狐狸叫成“吴狸”。狐狸(吴李)住在鸡笼口,鸡还能活吗?这正是阴阳的本意。果然,游家开始败落了。

家败还得从大相公说起。他有一把可让人日行千里的神伞。他撑着伞经常傍晚回家,清晨上朝,从不误时。一晚,游母从大儿媳房门经过。听到房内有男人说话。次日问她,儿媳说是大官人回来了。母不信,当晚便睡在儿媳房中,二更时分,儿果然打着伞回来了。母以为下雨了,接过伞便放入马桶。结果神伞被污,再不灵验。儿只好骑马回朝。经过张家坪时,风将官帽吹落在小山岭上,后来此地叫“脱帽岭”;经关帝庙前,马蹄陷进污泥,此地得名“陷马源”。两次不祥之兆,官人心中惊慌,走了五六天才到京城。

过去,臣子上朝要点卯,三卯不到,定欺君之罪。游少爷五六天不到,皇上疑他有谋反之心,当即下旨,满门抄斩。其他7名游姓官员受株连也被革职查办。从此,游家无后。

话说那位阴阳,一日路过此地,一阵冷风吹来,阴阳顿觉眼睛刺痛,此后,眼睛便瞎了。这正是:害人之心不可无,害人必遭报应。

上面这个故事,引出了几个地名。当然这只是传说,是真是假,很难考证,不过这些地名仍在。

地名中,还有些是褒奖人物的,因为他们为民做了好事、善事,取名纪念之。如上面提到的将军山,就是为了纪念宋代将军邓雅的,山上有邓雅将军祠,山也取名为将军山。余坪镇有个忘私村,其名源于清代雍正八年(1748)。枫树塅小河上有一座木桥,因是木质,容易腐朽,经常垮塌。此地的张氏父子,出资将木桥改建成石拱桥,长三丈,宽一丈。此后,不管是刮大风,涨大水,石桥丝毫无损。当地村民为表彰张氏父子无私奉献精神,将桥取名为忘私桥,该地亦叫此名。此桥今还在。咏生县和咏生乡,就是为纪念原红十六师师长、革命烈士高咏生,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平江人讲究仁义,祈求和平、五谷丰收、人丁兴旺、家庭幸福、身体安康,因而取这方面的地名较多。如仁里、礼仁、仁胜、太义、崇义、双义、九丰、四丰、新兴、大兴、思和、大和、高和、天和、永和、兴和、和诣、龙福、新福、景福、福寿、东安、金安、普安,等等。平江人对龙十分崇拜。春节期间耍龙的来了,便鸣放鞭炮迎接,给红包,希望进房屋转转,有“青龙进屋,全年清吉”之说。因此,以龙命名的地名不少。如:龙福、石龙、思龙、金龙等。也有以一些人们喜爱的动物命名的,如狮岩、凤凰山、天鹅、雁影、燕子等。但对一些凶猛、伤过人的动物是十忌讳的,很少用作地名。对一些不吉利的字、词,亦不会用作地名。

一些老地名,一般都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要随便变动。有很多地方就做得很好。例如:北京的前门街、大栅栏、芦沟桥,西安的阿房区、雁塔区、兴庆区、长沙的天心阁、八角亭、黄泥街等等都是老地名,到现在还是依旧。有的老地名,即使变了,但当地老百姓不买帐,依然叫旧名。如县城的景福坪,叫过“民众体育场,”“人民广场”。但老百姓口头上只叫景福坪。1930年东南西北街曾命名马克思街、卢森堡街、李卜克里西街和列宁街。1958年9月公社化时,将三阳、安定、思村、金坪、虹桥、钟洞、浯口、栗山、城关分别改名为红旗、东方红、东风、金星、幕阜、红色、屈原、灯塔、彭黄公社,结果只用了7个月又恢复了原名。那四条街的洋名字也用的时期很短。可喜的是,2014年城关设立社区时,就十分尊重历史,尊重民间习惯,社区名都采用了老名称:如月池塘,景福坪,石壁潭,画桥,启明,寺前,金华,井墈,童家岭等。

地名的书写应该规范,不应该随心所欲地用别字代替,尤其是在志书和历史书籍中。例如,把“嘉义”写成“加义”,“石壁潭”写成“石碧潭”,“拖石巷”读成“拖尸巷”,“澄潭”写成“沉潭”等等。

先说嘉义的来历,明代洪武二年(1369),喻受可一家从江西万载迁往义口居住。由于他一家人勤劳检朴,渐渐成为当地的望族大户。正统六年(1440),此地遭天灾,田里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喻受可的孙子喻厚英捐大米1200担,并施舍衣物无数救济灾民。英宗皇帝深为感动,即赏赐他山羊和御酒,并颁圣谕封喻厚英为“义民”,其喻姓居住地为“义口”,免差免税三年。后来,取其“嘉其忠义”之意,当地改为“嘉义乡”。1939年,国民党反动派在这里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嘉义惨案”,杀害了涂正坤等六名新四军通讯处的同志。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人民追悼平江惨案死难烈士大会上,发表了《必须制裁反动派》的演说。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提到的嘉义也是这个“嘉”字。(见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第578面)。你把这个“嘉”字改成加,不仅把嘉义这个地名的文化底蕴改掉了,连经典著作中提到的地名也给改了。

石壁潭这个名称来源于清朝。同治《平江县志》载:石壁潭(在县治东北二里,下有龙湫,上有石崖峭立如壁,故名),壁,悬崖峭壁的壁。你要把“壁”写成“碧”,那就歪曲了取名石壁潭的原意了。这个字的错,带来了一连串的错,如“碧潭大桥”,“碧潭社区”等等。看来,这个别字是很难改过来了。

至于把从下西街原天主堂西侧到启明的那条巷子拖石巷,叫成或写成“拖尸巷”的问题,我在《话说西街》一文(平江风情第四期)中,已说得很清楚了。我现在要说的是:同治县志和巷口立的牌子都写的是“拖石巷”。“拖尸巷”的说法纯属误解、误传。

(作者系原平江县志办主任、《平江县志》主编、副编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