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企鹅影视

文 | Trudie

3月26日,腾讯一则内部邮件显示,其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进行如下调整:撤销腾讯视频旗下的企鹅影视,更名为Scripted内容制作部和UnScripted内容制作部,原企鹅影视剧集负责人韩志杰、综艺负责人马延琨将分别负责这两个部门,向腾讯公司副总裁孙忠怀汇报。

从字面理解,“Scripted”(script是脚本的意思)意为影视剧方面,而“UnScripted”,指的是综艺。

涟漪很快扩散开来。面对媒体询问,腾讯的回应强调了三点:企鹅影视作为影视综艺内容出品平台的品牌没有变;公司主体“上海腾讯企鹅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没有任何改变,对外合作业务不受影响;此次更名仅局限于公司内部行政组织称谓的变化。

人们随即注意到,腾讯旗下另一影视主体——腾讯影业,2天前还在北京的UP2019腾讯新文创生态大会上登场。

实际上,自2018年11月腾讯内部架构大调整以来,外界对这样一次告别早有准备,只是不知道告别的是谁。

这其实又是一个人们熟悉的故事。对腾讯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叫做赛马机制。

随着撤销企鹅影视的消息传出,围绕电影这个内容行业最受关注的模块,腾讯内部一场长达42个月(2015年9月—2019年3月)的两强并存局面结束了。

赛马:互补还是竞争?

回首向来萧瑟处,两匹赛马的故事,要从头说起。

腾讯进入内容行业可以追溯到2003年,当时腾讯涉足游戏行业,到2011年,腾讯视频上线了。后来,游戏和视频业务分属腾讯互动娱乐事业群(IEG)和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OMG,OMG现在已经并入PCG)。

正是由于这种内容基因的差异,腾讯日后杀入电影产业的方式也有别于其他互联网巨头。

2015年9月初,一众电影圈人士连续收到两份邀请函。一份来自腾讯OMG旗下的腾讯视频,宣布9月11日成立企鹅影业;一份来自腾讯IEG,宣布9月17日召开品牌发布会,成立腾讯影业。

成立之初,双方在公开场合均这样解释自己的定位:企鹅影业以网络剧为核心,对外广泛合作电影项目;腾讯影业背靠腾讯泛娱乐战略下的文学、动漫、游戏等平台,孵化明星IP。

善意者将腾讯在影视行业的布局解读为“双轮驱动”,一轮背后是企鹅影视后面的腾讯视频,另一轮背后则是以腾讯收入最多的游戏业务为核心的腾讯互娱“泛娱乐”体系。

然而在更多人看来,无论如何,内部赛马这种非常腾讯、但外界难免有微词的帽子,还是戴在了腾讯影视赛道的头上,形势微妙。

马化腾对这两大BG的评价也颇有调和意味:腾讯十分鼓励内部竞争,这两者是基于腾讯整体大战略所做出的布局,互补大于竞争。

有意思的是,42个月里,企鹅影视和腾讯影业甚少直接正面交锋。

如果直接搜索“企鹅影视高级副总裁韩志杰腾讯影业”,你会看到一堆韩志杰对企鹅影视的未来构想,而对腾讯影业坚持一字不提;如果搜索“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企鹅影视”,你将发现一条报道于2015年的旧闻:程武在采访中回避与企鹅影业间的竞争关系,他表示两者的模式非常不同。

有没有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张力?

既不祝福也不拆台,先做为敬。

于是看到:韩志杰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很多IP都“失灵”了,“但实际上这不是IP失灵,而是投机取巧的创作在失灵,它恰恰反映出市场的逐渐成熟,拿着一页PPT就待价而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于是,还会看到:2017年6月17日,上海电影节期间,程武首次公开表示:腾讯影业不仅从事电影业务,还参与出品电视剧,未来还将与开心麻花等团队一起制作综艺节目和舞台剧。被称为“腾讯互娱最后一块拼图”的腾讯影业,在追求高大上的同时,也开始追求起“小而美”来。

也许是为了缓解这种外部看来的竞争特性,2016年,企鹅影业将腾讯视频的综艺、动画等业务收归旗下后,更名为企鹅影视。

从“影业”到“影视”,一字之差,多少缓和了直接竞争的况味。

谁跑得更快?成功的内容,难以突破的行业瓶颈

内容产业的比拼,要拿作品说话,在此之前有两个背景。

首先,内容基因的差异,导致了两大业务的生产方式差异。企鹅影视来源于视频平台,与优酷土豆、爱奇艺相似,内容生产诞生于多年来成熟的互联网视频传播方式,贴近下游。腾讯影业则基于腾讯在国内首创的IP体系建构,提出“不孤立做影视”,更注重IP全产业链开发,企图引领国内影视行业的生产方式变革,贴近上游。

一个横向一个纵向,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逻辑。

其次,两个影业的起跑线也不太一样。

2011年,腾讯不惜血本杀入当时已成红海的视频平台。根据2011年腾讯智慧上海站大会上披露的信息,当时腾讯先投入5亿元成立了影视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原创内容的创造;随后投入4.5亿元持股华谊,加上其他花费,腾讯视频启动时,投入总额已在10亿元左右。

背靠腾讯视频的企鹅影视,自然有着前几年已铺设好的高投入高起点优势。

而另一边厢,腾讯影业和腾讯的IP体系建构一样,几乎完全从零开始。

起点未必一样,方向也并不一致,沿着各自的道路,企鹅影视和腾讯影业埋头苦干。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三年多时间里,企鹅影视共推出31部电影、43部剧集和3部综艺,既有《夏洛特烦恼》(2015,电影)、《鬼吹灯之精绝古城》(2016,剧集)、《魔道祖师》(2018,动画番剧)这样的口碑作品,也不乏《吐槽大会》(2017)、《创造101》(2018)这样的现象级网综。

数据虽然不错,但另一方面,这种内容生产过度依赖于高投入的腾讯视频,很多问题都被掩盖住了,直到2018年。

整个2018年,企鹅影视开始转型综艺,打造出现象级网综之余,影视剧却表现乏力。在电影方面的佳作仅年初的《无问东西》一部——电影早在2012年就拍摄完成,当时还没有企鹅影视。

另一方面,企鹅影视面临着行业难以突破的瓶颈——商业变现压力。

尽管企鹅影视的具体营收数据难以获取,但以视频网站主要对手爱奇艺为例,视频平台的主要收入无非流量广告、会员收入以及少量内容分发、IP授权收入。

视频行业难赚钱,这是行业皆知的秘密。

2018年4月4日,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三家更罕见联合发声,宣布共同抑制不合理的高片酬现象。爱奇艺CFO王晓东更在全年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确认了“优质原创内容对利润造成短期压力”这一事实,尽管“从采购到自制内容成本都在不断下降,从最高的1500万一集回落到800万以下”。

一方面是优质内容成本高企,另一方面是仅仅依赖流量广告变现的商业模式难以扭转。

2018年是互联网流量红利加速消失的一年,宏观经济下行、广告市场不景均对营收带来直接影响。视频网站从对流量的竞争转向了对用户的争夺。各家不断刷新会员数字,让竞争变得愈发焦灼。

单靠流量不赚钱,所有视频网站都没有安全感。

事实上,身为流量之王的腾讯,恰恰最早意识到流量非万能。因此早在2012年,程武就在上海电视节论坛上提出了“共塑IP”的新概念。2019年的今天,IP概念早已人尽皆知,但在7年前,就连IP两个字母,还往往需要好好解释一番。直到两年后的2014年,中国电影产业才迎来“IP元年”。

因此,IP称得上是腾讯对电影产业贡献的核心方法论。

而大量基于传播方式变革的内容生产,最终还是要走向生态体系。

上市之后,爱奇艺开始在横向和纵向上拓展,试图与上下游产生更深层的链接——也就是IP。企鹅影视的发展,同样能看到这样的轨迹。

原本并驾齐驱的赛马,却在商业场景转换之后,变成了接力赛:腾讯影业的起点,居然成了企鹅影视的终点。

谁能跑得更远?高难度的IP转化,艰难的体系建构

从IP起跑线上出发的腾讯影业,最初三年,可以说,是从零开始、不断试错的三年。

在“互联网+”一切行业的年代,人们习惯了互联网公司的“唯快不破”,外界对“互联网+影视”看法各异,腾讯影业如果一时拿不出好作品,压力自然会来。

然而,“唯快不破”同IP打造的周期规律必然存在冲突。

程武就曾在接受采访时毫无讳言,腾讯影业的短板是从零开始没有积累,“不管是从人才上,体系上,方法论上,这三年来我们都需要一点一滴去建设,需要一个一个找行业的人再邀请他们加盟,需要在内部不断培养优秀的人才,包括跟外部的合作伙伴合作。”

他也在多个场合,高频次地强调"做影视,最大的投资是耐心",“优质的内容需要时间,大家总在谈美国超级英雄和漫威。漫威的历史到现在已经快80年了,漫威在1993年成立漫威影业,才开始与好莱坞的制片厂合作开发漫威的影视作品,同时自己也开发,也只有在过去几年里,在整个迪士尼的体系里,它才获得了整个生态的力量。”以此,回应外界对互联网影企的高期待。

从零开始进入一个树大根深的行业,建构独有体系,难度、风险、外界的质疑声可想而知。

最艰难的时候,“留给腾讯影业的时间不多了”这样的声音也出现了。

事实上,腾讯影业并没有太“慢”。三年过后,“时间不多”的它,迎来了一次转折年。在中国电影市场正式迈入600亿时代的这一年,腾讯影业的名单中,《毒液》《影》《无名之辈》等一批电影作品,贡献了超过170亿元的国内电影票房。

尤其是作为腾讯影业海外战略代表的《毒液》。这部电影在上映前并没有太被人看好。当时正逢国内电影市场处于低潮,而作为一个在大众层面略陌生的人物,“毒液”不像是那种会成为爆款的作品。

最终影片中国区票房近19亿。据说,腾讯影业参与影片全球出品,作为三大出品方之一,从这个项目获益超过一亿美金,大赚一笔。

不过,腾讯影业在2018年的成功,也算是积累出来的。

从《火影忍者》到《魔兽》,再到《金刚》,《神奇女侠》,终有《毒液》;从《少年》《绝世高手》《十万个冷笑话2》再到《影》、《无名之辈》,终有《流浪地球》。

可以看得出来,无论是国产影视,还是进口大片的合作,腾讯影业作品递进之路,从平平之作,甚至不看好,到成功热门再到现象级爆款,终成今天业内所认为的“好莱坞合作的中国先锋”,也逐步拥有了完善的内容布局。

在体系上来说,2018年,也是腾讯影业在内容体系上趋向成熟的一年。

该年9月,腾讯影业在年度发布上确立了打造包括东方故事、次元破壁、时代旋律、青春能量、国际探索、古龙武侠全系列在内的六大文化系列内容,对外呈现出更为清晰的内容思路。经过前期摸索,腾讯影视似乎逐步建构起了自己的业务体系,成为一家比较完整的、以内容创制为竞争力的影视公司。

看上去,腾讯影业为自己修好了一条轨道,开始提速。

也许是偶然中的必然,紧接着,2019年春节档上映的《流浪地球》,作为一部硬科幻电影,不但拿下了46亿票房的惊人数据,更作为第一部登陆海外院线的中国科幻片,打破近五年华语电影的北美票房纪录。

可以猜想,腾讯影业内部必定长舒了一口气。

至2019年初,腾讯影业参与出品、发行26部电影。当中,除前述电影外,还有《大黄蜂》《阿丽塔》这样票房口碑都不错的作品。

对于腾讯的两匹赛马,媒体常常忽略了一点,对重新定位为“科技+文化”的互联网巨头来说,“文化”除了为实现更长远可持续的商业价值,还在于其承载了重要的社会价值,后者对于腾讯这样体量的公司来说,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一层面上,腾讯影业六大体系的建立,其意义不仅在于商业模型建构完成,还在于其承担起了腾讯在社会价值层面,改变外界看法的主力角色。尤其是东方故事、时代旋律两大系列,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说白了,科技巨头的科技能力、流量、资源、资金,倾注于探索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模式,也许是腾讯在文化领域转型的主要方向。

事实上,即便企鹅影视出品的《北京北京》、《风声》,也反映出其在内容和价值上的转变与重组。但利用三年时间沉淀、建构出了体系的腾讯影业,无疑获得了一个更高的立足支点。

也许可以说,在承担战略大任方面,腾讯影业表现出了长子般的担当。

大势的选择

从表现看来,赛马机制依然奏效。

企鹅影视和腾讯影业并驾齐驱的42个月里,战略与内容的同质化、差异化互为交叉,互补之下竞跑相随。正是在这样的差异化竞争与融合里,腾讯收获了腾讯影业和企鹅影视两支强大团队,任何一支在影视行业都举足轻重。

继续并驾齐驱原本或许可行。

然而大势变了。2018年11月,腾讯迎来了自己的20岁生日。

这一年,腾讯股价一跌再跌,更面临“没有梦想”、“没有技术”的指责。20岁生日过得丝毫不易。

改革势在必行。生日之前,腾讯的组织架构在时隔6年后迎来一轮巨大的调整,原有七大事业群重组整合为新的六大事业群。这一以组织架构为代表的变革,被马化腾称为“腾讯迈向下一个20年的新起点”。

此次调整的一大重点是社交平台、内容产业和技术的深度融合。

“新成立的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即Platform and Content Group),将对原社交网络事业群(SNG)、原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原网络媒体事业群(OMG)中,与社交平台、流量平台、数字内容、核心技术等高度关联且具有高融合性的板块,进行有机地拆分和重组。

调整之后,腾讯影业和企鹅影视到了一个事业群里,赛马到了要分晓之际。

4个月后,人们等到了答案。

2018年本已开始回归视频的企鹅影视,或许早有觉察。回归视频,继续确立自身核心与优势,集中力量,从其过往的积累来看,未来,新的内容制作部旗下有望继续诞生如《知否知否》、《都挺好》这样的话题之作,或《创造101》这样的综艺节目……

而对腾讯影业来说,跑赢了这场内部赛道,或许能赢得更多的资源支持。但这可能不是最重要的。

毕竟,谁都知道,内容行业的王冠是电影。提速,提质,生产方式再优化,不断地锻造出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温暖人心的精品电影”,是腾讯影业必须迈过的难关。也是观众和舆论将继续吹毛求疵的所在。

“这个产业有其特殊性,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讲好故事,才能触动观众的心弦,赢得真正的认同。”程武多次这么说过。

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内容产业,输赢不是世界的全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