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飞白和枯笔是怎样用笔写出来的?

野鹤


书法中的飞白和枯笔是怎样用笔写出来的?



书法中的飞白和枯笔是两种不同的东西。飞白为书体,东汉蔡邕所创。笔画稍微不满。这是一种难度非常大的书体。飞白书中实处是圆润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出现虚空,使得其韵味神逸。王羲之对这种书体都感叹书写艰难。它的用笔宜润,墨宜浓。书写的节奏快慢起伏强烈。
枯笔是笔毫中的墨汁将要耗尽而出现的枯涩。枯笔多在草书之中,笔一次蘸墨,由开始时的润泽直至墨尽。草书因其笔势不可中断,频繁的蘸墨笔势便不能顺畅贯通。而枯润浓淡的对比差,还能使作品增添自然的气韵。楷书之中尽量不要把墨写枯。会影响楷书的遒润,使得字形笔画毛糙神伤。枯笔没有多少难度,墨少或速度快,就会出现枯笔。和飞白书中的润中带枯不可相提并论。



子衿书法


所谓“飞白”,传为蔡邕所创。为笔墨中夹有丝白。用笔蘸墨少许,运笔时让笔画出现局部“燥”和“枯”的效果,历代书家努力追求这种艺术风格,乃取其书体更显苍劲耳!米元章在其《虹县诗》卷中多处出现飞白,正可体现他的“刷”字风格、追求风樯快马的艺术境界,在笔法运用上力度很大、速度飞快,又能很好地控制墨汁的“浸满”与“枯燥”,掌握提按,干湿顿挫,使水墨在纸上都恰到好处,写出来的作品峻劲干练、奕奕有神。

而“枯笔”不同于“飞白”,枯笔常有“露白”,而“飞白”则丝丝夹白。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说:“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白古作帛,“飞白”者若飞帛也。





阿燚黄南开


关于飞白与枯笔法大多出现于行草书中,有些大家在楷书中也偶有出现。写出这种笔触大概以下条件:

一 、用生宣写大字时容易出飞白。由于生宣吸墨快,书写者书写前几笔也必须快,由于黑笔的接触面不同,朝下的面会墨很重,重墨后如再疾速行笔或疾速转换毫面都会显露飞白。

二 、书写速度快。速度本来就是飞白的主要原因,蔡邕有云,得疾、涩二法,书尽妙矣,这说明得疾才能涊,可见其重要性。特别是在笔足墨饱的条件下能写出飞白更显书家功力。

三 、笔中墨将用尽,呈缺墨状态。很多大家们写行草喜欢一笔墨多字,在墨近枯时还要写,在这种情况下惟有用自然的不规则顿挫才能将枯墨杀入纸中,我认为书法的入木三分应体现在枯笔中。顿挫的过程,由于笔与纸的角度的变化手腕、肘、肩会出现:施力、加减速、自然的、不规则的运动过程。相反若一味匀速做作而为,必将状如虾段蜈蚣流入江湖。





榜书书法


书法中的枯笔和飞白是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它多用于行草书特别是草书中。枯笔是由于毛笔的含墨量少而使一个字的部分线条或几个字连续线条都呈现出一种枯竭的状态。飞白是指线条中有丝丝点点的黑白线。那么书法中枯笔和飞白是如何写出来的呢?

总的来说,枯笔和飞白的产生与控墨能力、运笔方法、行笔速度、如何用墨以及用纸都有关系。这里我着重讲四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参考。

一是,控笔,通过书写速度产生飞白。这种方法是在书写草书特别是狂草时,一开始一定要将墨醮饱醮足,入纸后通过速度的控制使笔中的墨尽量用尽用干。开始墨色很重,墨由浓到淡直到枯竭,这样就在数个字之间出现很长一段枯笔,使墨色形成了由浓到枯多层次的变化。但需要提示的是,这样用笔线条的走向一定不要过缓,应将部分弧线变成小的折角,就会产生具有钢性力度的枯笔。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教授其连绵用笔即是如此。

二是,控墨,墨少速度快自然会产生飞白。有时为了控墨,在必要的地方停住笔,把余墨刮掉,然后通过适度运笔产生飞白。

三是侧锋用笔。写大字需要竖画产生飞白时,可以把笔锋侧用,这样尽管毛笔里的墨还比较多只要速度控制好,同样也能产生飞白。

四是运用生宣吸墨性较强的特性也能产生枯笔和飞白。

控笔控墨和书写速度是产生枯笔飞白的关键。一般来讲笔中墨多要快,笔中墨少要慢。这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这要凭经验。我们要勤学苦练,熟练地掌握枯笔和飞白的技法,以增加书法作品的气韵和灵动之感。


76651703812笑抒心语


以飞白体书碑额,武则天应该是唯一的人。《升仙太子碑》上“升仙太子之碑”据说是她亲手书丹。

武则天的书法,不知是否传至太宗?不过,她的成功,印证了一句话:男人要征服所有人才能得天下,而女人只须征服一个男人就可以得天下。

哈哈。扯远了。书法中所谓“飞白”,即笔道中丝丝露白。这种方法,据说是蔡邕见工匠以粉浆刷壁,从而创造的种笔法,能表现出迅疾的笔势。



所谓“枯笔”,即毫中墨干时在纸面上出现的笔触,在行草书中较为常见,最能表现气势的酣畅。运用此法,要以笔力为后盾,用墨虽枯,亦有神采。米芾最善此法,须以中锋为前提,方可臂力刷下,沉着痛快。


飞白也好,枯笔也罢,是枯墨的常用笔法,但一件作品中不能用得过多,要以枯取险,以润取妍,枯润相杂,体现墨韵的变化。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所谓“飞白”和“枯笔”在书法创作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黑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比划中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能够给人以飞动的感觉,所以就称为“飞白”,也叫飞白书。是东汉时蔡邕创造的,在修饰鸿都门时,他是看到工匠们用帚把蘸上白粉浆刷墙,有的地方没刷到产生白一块黑一块得到启发而研究出来的。是在书写当中采取的力度不同,只惜墨惜的也不同而产生的飞白。这与墨浓、墨涨产生鲜明的对比。以加强作品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同时可以利用飞白,在书过程中产生苍劲浑朴的艺术效果。增加作品的情趣,丰富画面的视觉效果。当然书法的功力在飞白中也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观中虚实相济的典型表现。“枯笔”则是在蘸完一笔墨后,书写了数个字用到最后,墨很少了而产生枯笔现象。当今也有的人把干枯笔触部分也称为飞白,黑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素为文人墨客所推崇,书圣王羲之和王献之也精于飞白。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右军的飞白,因此唐代帝王们也多善用飞白方法创作作品。


峰源书艺


主要是把握好毛笔的吸墨度,以略偏干为佳。偏干的笔头在表面粗糙的材质上容易写出飞白笔触,写的时候注意速度的缓急变化,落笔的时候可以慢些,运笔途中和出锋不能慢。要是只为飞白效果,个人认为吸墨不宜太少,毛笔太干会使字形不连贯。

至于枯笔,笔头以干为主,速度可慢可快。不过枯笔写字显得干枯,有作秀之嫌,如非必要,还是吸适量的墨汁,正常地书写!


倚斋听风雨


飞白书体创始人蔡邕,他博学多才能书善画尤其工于篆书和隶书,他的隶书特别著名结构严谨,点画俯仰,体法多变,骨气通达,爽爽有神,蔡邕写飞白书时用枯笔作书经过试用书写果然出现了丝丝露白的效果,线条苍劲,枯涩,自然,而且很有韵味,飞白书体新颖有趣,别具一格红极一时从而形成了飞白书传承至今。


GuangGuang2214021995


书法中的枯笔是写了很多字后笔上的墨不是很多了用笔抹出来的.飞白是笔的运行中通过对笔提按.快慢的控制写出来的.枯笔的线条没有张力也没有弹性.是一种败笔.飞白在写的过程中不需要控制笔上墨的多少.通过对笔的控制写出来的线条可快可慢.可润可燥.可粗可细..........如果写的自然.顺势而行的话会有一种屋漏痕的感觉.


风清扬画院


与行笔速度快和笔中含墨量少有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