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怎样用好“枯笔"?

我自飞扬66



枯笔多出现在行书和草书里,枯笔多是在在书写过程中自然而然出现的,也有根据枯笔出现的原理,来丰富作品的笔墨语言的。枯笔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墨水的多寡因素,有用笔迟急因素,有纸张因素,这些因素都可能书写出枯笔线条。严格意义说,枯笔是病笔,渴笔是在书法作品正常的,梁同书在《頻罗庵论书》中说“燥笔即渴笔。画家双管有枯笔二字,判然不同,渴则不润,枯则死矣。”之语。渴笔实际上也是用墨之法。南宋人姜夔有了《续书谱》中谈到用墨之法:“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 。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这可以说是最经典的理论和渴笔用墨原则。

枯笔不易多用,以自然而然为上品,所以最好不要刻意用枯墨。当然现代一些书法家也有用渴墨创作书法作品的,就具体方法来说,仍然是蘸一次墨(不过现代浓墨书写要少一些)一气呵成直至笔上墨枯无法书写,然后再蘸墨即可。

当然在作品中一味用渴墨,要注意将蘸墨的时机错开,就是不能在第二行和第一行中蘸墨落笔书写的字在平行同一位置,一气将笔中墨用尽之时的位置和第一行的位置并行,要尽可能错开,否则,作品就会呆板僵化,毫无灵动活泼之气。我们可以参考王铎书法的用墨的节奏来处理渴墨的运用。


翰墨书道


书法创作怎样用好枯笔?

那么,在书法创作中怎样用好枯笔呢?我们不能故意或着意去表现,那样做作。正确的方法,还是要从自然书写中加以调控和运用。

一是在行草书中的运用。大家知道,行草书除点划、结构、章法特征外,最主要强调的是它的贯气、行气。为了写出它的气韵生动,书家们一次醮墨,行笔要连续写出好几个字,其墨色也由浓、润渐次至枯,才再一次醮墨。这样一个回环,即是书法家们高超的笔法与墨法的表现,又是书写者自然流露的情感所使然。我们从王羲之、怀素、王铎等作品中就能看到,其枯笔在整幅作品中是那样的和谐自然,又是那么的精彩亮眼!行草书中的枯笔比较频繁,正因为用墨的浓淡、干湿对比强烈,才烘托出了其内涵的满纸云烟,丰富多彩。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墨饱时行笔快而轻,墨枯时行笔要慢而重。要枯中见滋润、枯中见骨格。最忌柔弱虚怯,飘渺无形。



二是在表现碑版金石味中的运用。大家知道,我们在书写篆隶及北碑的书体中,一般不用加太多水的墨,而要用浓墨。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胶质含量高,着纸后水分渗透力差,才能在挥写中,用笔表现碑版文字的浑厚、坚涩、锈钝、苍茫感,从审美角度上关照,就是要表现它的金石气。所以,我们在创作篆隶北碑作品中,一定要用浓墨。具体挥写中,要与行草书区别对待的是,写碑版书时,要多用浓润之笔、少用枯笔表现,否则,整体不能气象浑穆、整肃端严,而失去碑版应有的金石之气。



以上两个方面的运用,是枯笔在书法中着力表意的两个关键点。要运用好,我们只有在学习前人经典作品的基础上,从大量地书写实践中去掌握它,除此而外,没有可走的捷径。所以,爱好书法的师友们还得用心加把劲啊!

我是晋风,如果觉得我回答满意的话,请给一个关注。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及人文知识等方面,同学习、互交流、共进步!


晉風


在书法创作中,用好“枯笔”是一门学问,较多的运用枯笔,实际上并怎么好。

一.书法创作中适当的运用“枯笔”是可以增加书法作品的韵味。

二.当然,每个字都不要来上一笔“枯笔”,在正常情况下,“枯笔”运用在草书、楷书、行书等笔法的比较多见。

三.“枯笔”在其草书、楷书、行书等作点的开头使用,其效果是不错的;

四.“枯笔”是在笔法变化中形成的,它的作用价值就是为了提高草书、楷书、行书书法作品的丰富能力和观赏性;

五.在书法创作中,“枯笔”不应过犹不及,把握好它的“度”,才是正确的选择。

谢谢大家!

插画-来自笔者的【原创】书法作品,看“枯笔”在《草书 滕王阁序》、《行书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中的运用。








祥禪


分享几点自己的书写过程中写出“枯笔”的小经验:

1、纸张粗糙容易写出枯笔。

有些宣纸纸面很细腻,比太容易写出枯笔。手工纸、毛边纸等纸面粗糙的纸张则容易写出枯笔。

2、干笔蘸墨容易出枯笔。

多数人在书写之前都有先把毛笔用清水润湿,然后再蘸墨书写,这样写不太容易写出枯笔。直接用干笔蘸墨,容易出枯笔。书家王铎就喜好用这种方式,干笔蘸墨,一口气书写几十个字,前半段字迹浓重,后半段字迹干枯古拙,前后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不过这种方式对书家的书写功底很有要求。一般人笔毫墨少了写出来的字不成形。

3、调过的墨容易出枯笔。

大家可能认为淡漠不容易出枯笔,浓墨不容易出枯笔。淡漠不容易出枯笔是真的,但是浓墨也不容易出枯笔。枯笔也叫“飞白”,既然是飞白,对书写速度自然有要求,问题在于若用浓墨,速度提起来之后容易断掉,反而不容易出枯笔。书写之前把墨调一下,反而容易写出枯笔。

4、偶得的枯笔最珍贵。

虞世南在《笔髓论》中说到,好的作品都是在不经意之间写出来的。看来大书家同样也面对一个困惑,就是越想把字写好可能越写不好。其实写枯笔也是这样,为了写枯笔而写枯笔,写出来总是不尽如人意,反倒是一个不小心写出来的枯笔,连自己都会眼前一亮,别人看着也觉得养眼自然。

(王铎书法)


屯元国学文化


关于枯笔的问题,我是这么想的。

枯笔的外象为飞白,内象实际应该情续和运笔速度变化的体现。

就书体本性说枯笔篆书楷书基本不用,大篆隶书行书小草少用,大草用的稍多。

在当代书法创作中,为了表现枯湿的对比效果,往往故意由湿写干再到枯。还要为了形成块面对比效果有意搞一段湿的,再搞一段枯的。这种做法实际己经是书法美术化的制做法了。

自然书写的状态下,笔毫中的墨用到稍现枯笔就该醮墨了。只有在书写者情绪或激昂或压抑需要渲泄或者为了保持一段文字内容的连贯性不使其断气,才偶现枯笔现象。

因上述原因,感觉一件书法作品中偶有枯笔足矣,还要和内容相匹配为好。有些书作为了视觉效果不理会文字内容,刻意造一大片枯是较低端的,也是不耐细细审视的作品。🙏🙏🙏





善思堂书法


书法创作怎样用好“枯笔"?

枯笔是国画和书法的一种笔法,指用蘸墨很少的毛笔作画或写字。实际书法中的枯笔多是笔毫中的墨汁将要耗尽而出现的枯涩。

枯笔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枯笔多见于行书尤其是草书,因为行书、草书讲究连贯,尤其草书其笔势不可中断,频繁的蘸墨,笔势便不能顺畅贯通,“一气呵成"的最后便会出现枯笔。枯笔的淡涩与饱笔的浓润便形成对比,往往给作品增添自然的气韵,使作品变得更丰富、更具有艺术特色!楷书之中尽量不要把墨写枯,那样会影响楷书的遒润,使得字形笔画毛糙神伤。

枯笔没有多少难度,关键是用的恰当自然。

有意识的枯笔表现在创作布白时刻意为之。一幅作品中,除了气息相连之外,还要注意字间距的疏密变化、单字的丰富变化、同字的差异化。这些丰富的变化除了线条灵动以外,可以以枯笔的形式来表现丰富的形态与笔势。

无意识的枯笔是在即兴创作时产生的。即兴创作是书法创作中最重要的创作形式,更利于出精品。此时,或喜或悲,或怒或忧,情感之浓烈,其浩然之气一并倾于笔端,这时一定会出现枯笔。这种自然的枯笔,必然把作者的情感世界流露于笔端,展现于笔势,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自然形成的枯笔是一种奔放的情感,是一种残缺的美。

最后还要提示您谨记三点:

1、枯笔只能在雄厚的书写基础上产生。

2、虽然是枯笔效果,但仍旧要保持中锋运笔,切勿侧锋刷出枯笔。

3、枯笔效果不能多用,一幅作品中有一两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可以了。乱用、烂用枯笔会导致丑书。


我就是竹韵


枯笔是书法过程中巧妙而产生的,没有一定的功底和多年的经验,是很难完成的,即一是你特意做出一些飞白,难以形成枯笔的险峻之气,给观赏者的视觉只有僵硬与呆板,没有神韵,从而达不到丰富力及观赏性。

枯笔的么之用是由多方面而产生,是醮墨多少之关系,是润笔和燥笔之关系,是墨浓墨淡之关系,是行笔力大小之关系,是笔于纸之关系,是纸的种类之关系,生熟宣之关系,运等过程的速度快慢之关系。

因而如何驾干成枯笔,只有在实践中去磨练思考,非一日之寒。


王赫习筆


我个人认为,在书法创作中要用好枯笔主要还在与你所选择的题材,表达的情感与枯笔的情绪是一致的时候是最好。

书法创作的枯笔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它,因为一旦刻意去表现,就显得不自然。也就是说人为干预过多了。

枯笔在书法创作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是最美的。

那种美来自于你内心真实情感地表达。

当你读到一首悲壮的诗,而此时你的情感也与诗意融入一体,非得表达一下自己的情感。你就拿起笔,把对诗的悲状情感自然地书写出来,在情绪触发地一瞬间,所变现出来的枯笔是最美。

当然书写创作要实践去体验,只有亲自去体验了才知道美在那里。

理论,它告诉你是前人总结规律,你需要亲自去佐证它。

那样你所学到的东西,才是真的。

所以拿起笔,去试试吧!











书法公益


书法如何使用好枯笔?

书写作品为了达到枯笔润笔的巧妙使用,必有注重用笔与墨法的了解和如何运用问题,搞清楚了如何出现枯笔的险峻之气象。才能够运笔自如充裕而纯熟运用之。

墨法,古人称之为“血法”谓水墨者,字之血也。

古人云“以润取妍,以枯取险。”

又云“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

由此燥墨才有出现笔画的枯笔,出现飞白,那么如何才能适宜的运用燥干之水墨,干研墨则湿点笔,,湿研墨则干点墨,这就是一种?笔墨的关系,用笔水墨必须有一种和谐的关系,调墨至关重要,为了达到枯笔之际,必须运用干燥水墨,以干研墨去湿润点笔。且有飞白出现。

笔画用笔,根本是笔锋,成功于水墨。所有墨水到处皆有笔,笔与墨,相辅相成,因此达到枯笔就要把墨调到燥干,少许水润,则有成与枯笔形貌。

枯笔的目的达到一种险峻,一般浓墨疾速出锋会有枯笔,古言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知用笔就会用墨。

因而,书写根据宣纸,笔,墨,三者处理好。生熟宣纸对于枯笔也多少有一定的作用。

唐代太宗文皇,善飞白字。即用枯笔,出现一种苍劲有力之相。



狂喜淡墨a


严格来说“格笔”并不是一种笔法,而是自然书写中产生的一种笔迹效果。醮墨之后,墨量充分,字迹骨肉匀停,但随着书写的进行,墨量的减少,枯笔出现。高手写字醮墨一次可写数行,古人所谓“于无墨处求笔”,尤其在行草的创作中,枯笔出现比较多。一浓一枯,反复交迭形成章法上的节奏。王铎草书手卷多用此法。

“枯笔”是自然书写的效果,不能有意的大面积泛滥。古人云:“燥则笔枯。”反过来说,笔枯则燥。满纸枯笔,字则燥而浮薄,难成佳作。从书史上看,明代中后期以前的古代名迹,很难看到枯笔,如赵孟頫作品,几乎没有枯笔,古人不以此为尚。明中后期大的立轴条幅的出现,书写者为增加视觉的冲击力,浓淡干湿的墨法运用更普泛,枯笔成为章法调济的一种常用手段。

个见楷书小行草,枯笔不适宜多用。大草篆隶可以用,但也只是手法之一,不能通篇泛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