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最边远的村落一座学校1个学生1个老师......

华州最边远的村落一座学校1个学生1个老师......

记者 赵坤 陈奋翔

在渭南市华州区南部的秦岭大山深处,有个仅有60余户200多村民的小山村,名叫华台子。 这里生活条件落后,住房全是泥瓦结构,村民生活也仅靠几亩薄田打出的粮食维持。但无一例外,他们所有人都有一个愿望,就是让自己的子女能走出大山,过上幸福生活。为了完成山里人的梦想,1980年7月,土生土长的华台子人杜锁娃高中毕业,他放弃了报考大学的机会,毅然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民办教师。如今,已经过去了36年,华台子学校的学生也换了一波又一波,人数也是越来越少,但年过半百的杜锁娃仍在坚持,因为他的梦想还没有完成。

华州最边远的村落一座学校1个学生1个老师......

华台子是华州区高塘镇中心小学最远的一处教学点,距镇区近50公里,且没有一条公路,来回必须翻山越岭,且要趟过40多条大小河流。上世纪80年代,每年的两次开学,为了让孩子们顺利领到书,杜锁娃都提前三天步行去高塘,再背着40多斤重的书回到华台子。

“1985年开春,岭上都是雪,山路很滑,杜老师领书回来时,从岭上滑下好几米,身上都伤了,但书被他保护的好好的!”村民祝来成回忆说。

1986年,杜锁娃被调到西峪腹地的全草小学,一个离家数十里山路,来回要走一天路程的学校。

由于当初实行上6天休1天的制度,为了不影响教学,杜锁娃经常两三个月才回一次家,一门心思放在学生身上。遇上大雨等天气,远处的学生没法回家时,他还在自己房间炒菜做饭、收拾铺盖,让学生跟他一块吃住,大多数的学生私下里也亲切的叫他杜叔叔。

杜锁娃一门心思扑在学生身上,却给家庭带来了变故。2000年,由于与丈夫聚少离多,杜锁娃的妻子不堪重负离家出走,妻子的离去,让杜锁娃伤心不已,但为了孩子们的明天,他依然坚守在三尺讲台。对他来说,孩子们才是山里的未来,只要学校在、有学生就有希望。

华州最边远的村落一座学校1个学生1个老师......

因缺教师,2006年,杜锁娃被重新调回华台小学,由于民办教师工资待遇低、条件差等原因,同事们一个个先后被调走或离职,只有他一人不愿离开,做最后的守望者。

由于适婚青年越来越少,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少,2009年减少到个位数,到今年只剩一人。学生少了,杜锁娃并没有放松,成了全职老师,白天教授语文、数学、音乐、写字、拼音、体育等多门课程,晚上住校看书、备课,每天忙忙碌碌。

6岁的祝阳阳就是如今这里唯一的学生,在她的眼里,杜锁娃就像一个爷爷,不仅教她知识,爸妈不在时,还照顾她的衣食起居。

“峡峰星旱,话语冷凉……”为了让孩子快速识字,杜锁娃专门将意思或者形体相近的词语编组,方便孩子学习。如今,正在上学前班的阳阳已经能独立写出100多个常用字。“哪怕有一个孩子需要,我也要继续下去,完成我们的梦想。”看着在黑板上熟练写字的阳阳,杜锁娃脸上露出淡淡的微笑,语气却很坚定的说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