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最邊遠的村落一座學校1個學生1個老師......

華州最邊遠的村落一座學校1個學生1個老師......

記者 趙坤 陳奮翔

在渭南市華州區南部的秦嶺大山深處,有個僅有60餘戶200多村民的小山村,名叫華臺子。 這裡生活條件落後,住房全是泥瓦結構,村民生活也僅靠幾畝薄田打出的糧食維持。但無一例外,他們所有人都有一個願望,就是讓自己的子女能走出大山,過上幸福生活。為了完成山裡人的夢想,1980年7月,土生土長的華臺子人杜鎖娃高中畢業,他放棄了報考大學的機會,毅然走上三尺講臺成為一名民辦教師。如今,已經過去了36年,華臺子學校的學生也換了一波又一波,人數也是越來越少,但年過半百的杜鎖娃仍在堅持,因為他的夢想還沒有完成。

華州最邊遠的村落一座學校1個學生1個老師......

華臺子是華州區高塘鎮中心小學最遠的一處教學點,距鎮區近50公里,且沒有一條公路,來回必須翻山越嶺,且要趟過40多條大小河流。上世紀80年代,每年的兩次開學,為了讓孩子們順利領到書,杜鎖娃都提前三天步行去高塘,再揹著40多斤重的書回到華臺子。

“1985年開春,嶺上都是雪,山路很滑,杜老師領書回來時,從嶺上滑下好幾米,身上都傷了,但書被他保護的好好的!”村民祝來成回憶說。

1986年,杜鎖娃被調到西峪腹地的全草小學,一個離家數十里山路,來回要走一天路程的學校。

由於當初實行上6天休1天的制度,為了不影響教學,杜鎖娃經常兩三個月才回一次家,一門心思放在學生身上。遇上大雨等天氣,遠處的學生沒法回家時,他還在自己房間炒菜做飯、收拾鋪蓋,讓學生跟他一塊吃住,大多數的學生私下裡也親切的叫他杜叔叔。

杜鎖娃一門心思撲在學生身上,卻給家庭帶來了變故。2000年,由於與丈夫聚少離多,杜鎖娃的妻子不堪重負離家出走,妻子的離去,讓杜鎖娃傷心不已,但為了孩子們的明天,他依然堅守在三尺講臺。對他來說,孩子們才是山裡的未來,只要學校在、有學生就有希望。

華州最邊遠的村落一座學校1個學生1個老師......

因缺教師,2006年,杜鎖娃被重新調回華臺小學,由於民辦教師工資待遇低、條件差等原因,同事們一個個先後被調走或離職,只有他一人不願離開,做最後的守望者。

由於適婚青年越來越少,學生人數也越來越少,2009年減少到個位數,到今年只剩一人。學生少了,杜鎖娃並沒有放鬆,成了全職老師,白天教授語文、數學、音樂、寫字、拼音、體育等多門課程,晚上住校看書、備課,每天忙忙碌碌。

6歲的祝陽陽就是如今這裡唯一的學生,在她的眼裡,杜鎖娃就像一個爺爺,不僅教她知識,爸媽不在時,還照顧她的衣食起居。

“峽峰星旱,話語冷涼……”為了讓孩子快速識字,杜鎖娃專門將意思或者形體相近的詞語編組,方便孩子學習。如今,正在上學前班的陽陽已經能獨立寫出100多個常用字。“哪怕有一個孩子需要,我也要繼續下去,完成我們的夢想。”看著在黑板上熟練寫字的陽陽,杜鎖娃臉上露出淡淡的微笑,語氣卻很堅定的說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