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大学老师年纪也挺大了还是讲师?

nocturnserenade


为什么有的大学老师年纪也挺大了还是讲师?

高校教师的等级职称可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在大学里虽然教师脸上没有写着“我是讲师/教授”,但是一般你都可以大致猜得出他们的职称来。是的,看的就是年龄,一般长着一副学生脸的教师可能是助教/讲师,长相在青年和中年之间的,可能是讲师;中老年以上的大致就是副教授或者教授了。

但是,也有例外,就像题主所说的有的大学老师年纪也挺大了还是讲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据我所知,现在在高校年纪比较大、能力也很强的大学教师还没有评上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没有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2.学术成果还不够。

《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第三章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副教授必须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且发表过有一定水平的科学论文或者出版过有价值的著作、教科书;或在教学研究方面有较高的造诣;或在实验及其他科学技术工作方面有较大的贡献。

因为年代、环境等原因,有些上了年纪的大学教师的外语(一般默认为英语)水平可能不是那么好,这也直接限制了他们的职称评定。

另外,因为以前高等人才比较少,一些教师可能一入校就是编制内职工,他们完全不用担心被解雇,所以有些大学教师把心思都放在了讲课上,很少发表论文或者出版著作,所以也没有达到副教授的任职条件。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教育小虎


大学老师评职称也是有条件的,而且条件很高。

第一,有些大学教师不具备晋副教授职称的硬性条件。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研究生是在某985大学毕业,毕业后在某海滨城市的大学任教。当年,研究生毕业还属于高学历,他一直很上进,在高校里做科研、搞课题研究、上课等,业务能力很强。但是那时候评职称领导权力很大,由于他太年轻,不会和领导搞好关系,所以他只是讲师。后来晋职称越来越透明化,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时候呢,他也越来越老了,能力也越来越弱。总之 年轻时,啥条件都具备,但是不会)与领导处好关系;现在啥都懂了,可是条件不够了。例如,现在学历上必须是博士,必须有什么样的课题,这些都是硬性要求。

第二,有些高校教师具备硬性条件,但是过于清高,对职称不屑一顾。

我另一个同学,在高校教法学,也是博士毕业,不喜欢搞课题研究,更不喜欢与领导搞好关系,所以一直还是讲师。

第三,有些高校教师,觉得晋职称还要弄课题,有些论文还弄虚作假,于是就放弃了,这些教师有的自己在校外还有自己的挣钱方式,有的收入不菲,他们通过另辟蹊径获得自我价值感。例如,我的同学做律师,同样挣很多钱,他们觉得有时间弄课题不如直接挣钱。

不管是否晋职称,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是认真的,也有一些教师由于进不上职称就瞎混,因为他们看不到希望。所以还是希望教师职称方面改革,只有能够促进绝大多数人工作积极性的职称评定方式才是科学的。

以上是我的一点看法,你怎么看?请写在下面评论区。


中考政治刘老师


回答你一下吧!

以211高校为例,就是在全国排名40到100名的高校为例。

还有是70年代生人的,文科专业教师,博士是标配。

想评上教授(高级职称)的条件:

1 外语 必须是出国标准的考试,这还不算,还必须有出国访学一年的经历。

2 需要有一个20万元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要么就是两个教育部的项目,总之,项目基金需要达到20万元钱。

3 上一个任职后开始计数,就是副教授以来,需要有5篇CSSCI级别以上的文章,这还不算,其中一篇要是国家级别的论文,3篇要求是本校学报以外的。

4 n选一

A 1本专著,

B 2篇国家级刊物论文,

C 1个国家级大奖的参加者,比如五个一工程奖,或一个省级大奖,排名第一者。等等

5 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本科 硕士教学的工作量要求,各个学校要求都非常具体。还要或参编教材,或主持教改项目,或发表教改方面的论文

综上所述:

难点

1 外语如果说要求好达到的话,那么出国访学一年的经历必须履行,没有时间累积,是不行的。

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不是你想拿就拿到的,全国那么多高校每年几万人申报项目,幸运的雨点不受控制。

3 如果说花了至少5万元,出了一本专著还算容易,但是如果是你的真的学术研究成果,那一定是呕心沥血的成果。

4 发表国家级别刊物的论文,就是有高水平论文,无发表门路也只好望洋兴叹。

面对还在不断升高的条件,有些人自认怎么着也达不到,也就只好作罢了。

不是不想评上高职,是条件不够,这里说句公允的话:我觉得高校还是相当公平的地方,这些条件都够了,谁也挡不住你;如果条件不够,那么谁也帮不了你。所谓的暗箱操作,只可能是在名额少,而达标的人多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为什么说的是70年代的教师呢?因为50后基本已经全退下了,60后的在近几年也基本完成了高级职称的评聘,现在还在积极努力的正是70后主力人群。


手机用户5421613604


大学老师的职称跟年龄不是直接挂钩的,并不是说到了一定的年龄,他就一定会达到什么样的职称。当然也不是完全没关系,比如说从讲师到副教授,应该是5年,副教授到教授也是5年,这是一个基本条件。但是如果非常优秀的话,那就可以另当别论了,比如说博士毕业,理论上两年以后就可以评副教授。那为什么现实当中还有很多老讲师呢?以我们学校为例,我想谈谈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有些人教学和科研不能平衡。

在大学里面有一些年龄比较大的老师,因为他们曾经可能只是本科毕业,甚至比本科还低,所以他们的科研训练和科研的水平不是很高。而他们对于教学还是十分的投入,教学比较好,所以他们花了大部分的时间来从事教学。但现在的职称评定过程当中又非常看重科研,对他们来讲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压力,所以有些人可能就会放弃科研而专心教学,那么就只能当一个老讲师了。

第二,有的在外面从事其他的活动。

目前在高校里面有着这样一部分老师,他们在大学里面只有讲师职称。他们也本上能够完成学校的教学工作量,但是他们几乎不做科研,主要原因不是他们不想做科研,而是因为他们在外面有自己的公司或者从事其他的行业。大学老师这个头衔,他们还是非常看重的。但是他们不想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副教授,教授职称的晋升,因为对他们来讲,这种职称的晋升只是工资待遇的提高。他们可能在外面赚钱所取得的收益比大学教授还要高很多。但是他们同时还是要保留大学老师这样一个头衔,为他们的生意提供自己的个人声誉的保证。

第三,高级职称的职数有限。

大学的高级职称职数都是有一定限制的,并不是无限制的,并不是老师达到条件就能够获得副教授教授的职称。部属高校的副教授以上的职数比例稍微高一些,但是现在很多二本以下的高校,一般是将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人数限制在45%左右,也就是说不到一半的人是副教授以上职称。按照这种方式计算,很多年龄很大的时候都还是讲师就不难理解了。

第四,年轻教师的科研力量很厉害。

现在高校的一些新进老师大部分都是博士以上学位,这些人都是经过了严格的训练,有丰富的科研经历,所以他们到大学以后能够很快的出科研的成果,而科研成果对于职称的评定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群年轻人的到来,他们的条件远远高于一些年龄大的一些讲师。这样的话,如果只是从成果的角度来看,很多年龄大的讲师都难以与新近的一些博士相比,所以也就造成了大量高年龄的讲师。


义哥说教育


在高校做职称评审好几年,这个问题我算是比较了解的。在我所在的学校,老讲师一般有两种。

第一是学历不够。2000年前后,学校招聘的教师很多都是硕士学历,这部分教师来校后主要承担教学工作。那个时候国内高校的科研氛围不是很强,职称评审的要求也不高,很大程度上是按资排辈。一些教师主要精力都在教学上,科研慢慢就荒废了。几年后,随着大量博士涌入高校,高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职称评审条件中的科研要求越来越高,2010年后,学校又直接设置了学历要求(有博士学位点的学科,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才可以申报高级职称)。这样就把很多硕士学历的教师挡在了职称评审的门外。当然,学校一直都有继续教育的政策,鼓励硕士学历教师在职攻读博士,但仍然有不少老师考了很多年考不上(尤其是人文、经管类),或者读了7、8年都拿不到学位。这样的老师今后想评职称肯定会越来越困难,甚至可能被转聘到非教师岗位。

第二是成果不够。近年来,学校的职称评审政策变得很快,3-5年就会有调整,有的老师前一年还能达到评审条件,第二年就够不上了。另外,职称条件里一般都会规定参评成果的年限,比如限5年内成果,因此,一个老师如果取得一个有效业绩(比如项目、奖励、高水平论文等),就必须要在5年内把职称拿下,否则这个成果就过期失效了。还有自然基金项目的要求,青年基金申报相对容易一些,但年龄不能超过35岁,过了这个年龄就只能去申报面上基金,难度增加了好几倍,像上面说的那些在职读博士的老师,博士毕业后基本上都没有资格申报青年基金。而没有基金,差不多就丧失了评职称的机会。

看到这里,可能就会有人觉得职称条件不合理,或者说职称政策不合理。我也承认,我们的职称评审确实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评,一个学校里,总是会有一部分人无法得到晋升,像我们学校1500多名教师,教授300多名,副教授600多名,这个比例已经不低了,总不可能所有教师都是教授副教授吧。只要有名额限制就一定会有竞争,只要有竞争就一定会有失败者。目前,很多高校都给教学型教师单独开辟了职称通道,但还是有很多人评不上,说到底,还是因为达不到副教授的水平。不过呢,一辈子讲师也没什么不好,你们觉得呢?


高校人才真经


这种情况一般有三类老师:1,不爱搞科研,只爱教学生,一心放在学生教学上,很少钻科研,所以就懒得去晋升职称;

2,没能力晋升,对教学的态度仅仅是不应付学生就好,既不想花心思在科研上,也不愿花大力气在研究更新自身教学方式上,重心放在家庭上;

3,有能力晋升或者没能力晋升,但归根结底是不想晋升。在学校有个职位,能够对其在外面搞其他事业有帮助,所以不在乎职称,也不太在乎学生的教学,当然这类教师相对来说占少数,管理严格的学校一般也会对这种现象严格处理。


萧慕莲


一般情况下大学老师是从讲师开始,向上的晋升路径是副教授然后教授,但晋升的主要因素是科研成果,包括sci论文和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大部分学校的老师是有编制的,即使升不上去,也还可以一直做讲师,主要上上课,做些小项目,生活的也挺滋润,不喜欢做研究并且不差钱的,这样生活也挺惬意的。不过现在比较好的高校实行非升即走的方式考察讲师,比如三年或六年升不到副教授,那饭碗也不保了,这样的话讲师还是有很大压力和动力好好做研究发论文。大多数情况下,进入高校的老师还是愿意奋斗的,特别是刚进学校不久的,想安稳等拿到副教授职称再放松也不迟。题主说的这种情况,很大可能是该老师不想评职称,就喜欢给学生上课,不想搞研究,我大学的时候,概率论老师四十多岁还是讲师,但课上的非常好,后来还当了数学系的主任,坊间传闻说是不想考英语,所以评不了职称,也是很奇葩的考评制度。还有一种情况是本人显老,三十多岁就头发花白了,哈哈,比如我,不认识的以为我的四十大多了,实际才三十出头。。。


每天开心kenneth


大学教师的岗位分为叁类,即科研岗,教学岗和科研教学並重岗。在评审职称时按岗位不同要求的权重也不同。科研岗教师不承担教学任务,评职称主要看科研成果奖及科研论文水平和篇数,应用科研成果看是否有专利及转让推广效益。教学岗则首先看教学工作量是否超标教学水平是否获学生及同行赞扬,是否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有优秀教材出版。科研成果及论文也作为参考。教学科研岗则是两方面都有要求,科研成果及论文专利放在首位,重点要求承担国家重要科研项目或科学基金项目,是否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同时兼任一门课程教学,指导研究生的任务也较重。所以有些老讲师多半是专门教学的,所教课程又不是重点基础课很难评上教学成果奖,也没有科研项目及成果,但他们有不少人教学水平较高,比较受学生欢迎。有的也有教材出版但未获奖而己。


秦浚川


我是大学老师我有发言权,差学校老师评高级职称的核心期刊都是花钱买的'一篇两三万'如以前的福建茶叶


临川羡


大学里年纪挺大了还评不上教授的一般是这几类:第一,对科研不感兴趣,不写论文,没有成果,达不到教授的标准:第二,家庭条件好,不缺钱,从年轻时候就混日子,不仅不搞科研教学也是马马虎虎:第三,能力确实不行,性格比较执拗不会变通的,尽管努力搞科研,但是就是搞不出来:第四,原来是中专或大专,后来跟本科合并后的那些年龄偏大的老师,再上学读博士已经不可能,开始搞科研我不行,只好就讲师退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