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大學老師年紀也挺大了還是講師?

nocturnserenade


為什麼有的大學老師年紀也挺大了還是講師?

高校教師的等級職稱可分為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在大學裡雖然教師臉上沒有寫著“我是講師/教授”,但是一般你都可以大致猜得出他們的職稱來。是的,看的就是年齡,一般長著一副學生臉的教師可能是助教/講師,長相在青年和中年之間的,可能是講師;中老年以上的大致就是副教授或者教授了。

但是,也有例外,就像題主所說的有的大學老師年紀也挺大了還是講師。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據我所知,現在在高校年紀比較大、能力也很強的大學教師還沒有評上副教授及以上職稱,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1.沒有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

2.學術成果還不夠。

《高等學校教師職務試行條例》第三章第十一條明確規定,副教授必須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並且發表過有一定水平的科學論文或者出版過有價值的著作、教科書;或在教學研究方面有較高的造詣;或在實驗及其他科學技術工作方面有較大的貢獻。

因為年代、環境等原因,有些上了年紀的大學教師的外語(一般默認為英語)水平可能不是那麼好,這也直接限制了他們的職稱評定。

另外,因為以前高等人才比較少,一些教師可能一入校就是編制內職工,他們完全不用擔心被解僱,所以有些大學教師把心思都放在了講課上,很少發表論文或者出版著作,所以也沒有達到副教授的任職條件。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教育小虎


大學老師評職稱也是有條件的,而且條件很高。

第一,有些大學教師不具備晉副教授職稱的硬性條件。

我的一位大學同學,研究生是在某985大學畢業,畢業後在某海濱城市的大學任教。當年,研究生畢業還屬於高學歷,他一直很上進,在高校裡做科研、搞課題研究、上課等,業務能力很強。但是那時候評職稱領導權力很大,由於他太年輕,不會和領導搞好關係,所以他只是講師。後來晉職稱越來越透明化,要求也越來越高,這時候呢,他也越來越老了,能力也越來越弱。總之 年輕時,啥條件都具備,但是不會)與領導處好關係;現在啥都懂了,可是條件不夠了。例如,現在學歷上必須是博士,必須有什麼樣的課題,這些都是硬性要求。

第二,有些高校教師具備硬性條件,但是過於清高,對職稱不屑一顧。

我另一個同學,在高校教法學,也是博士畢業,不喜歡搞課題研究,更不喜歡與領導搞好關係,所以一直還是講師。

第三,有些高校教師,覺得晉職稱還要弄課題,有些論文還弄虛作假,於是就放棄了,這些教師有的自己在校外還有自己的掙錢方式,有的收入不菲,他們通過另闢蹊徑獲得自我價值感。例如,我的同學做律師,同樣掙很多錢,他們覺得有時間弄課題不如直接掙錢。

不管是否晉職稱,絕大多數高校教師在教學中是認真的,也有一些教師由於進不上職稱就瞎混,因為他們看不到希望。所以還是希望教師職稱方面改革,只有能夠促進絕大多數人工作積極性的職稱評定方式才是科學的。

以上是我的一點看法,你怎麼看?請寫在下面評論區。


中考政治劉老師


回答你一下吧!

以211高校為例,就是在全國排名40到100名的高校為例。

還有是70年代生人的,文科專業教師,博士是標配。

想評上教授(高級職稱)的條件:

1 外語 必須是出國標準的考試,這還不算,還必須有出國訪學一年的經歷。

2 需要有一個20萬元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要麼就是兩個教育部的項目,總之,項目基金需要達到20萬元錢。

3 上一個任職後開始計數,就是副教授以來,需要有5篇CSSCI級別以上的文章,這還不算,其中一篇要是國家級別的論文,3篇要求是本校學報以外的。

4 n選一

A 1本專著,

B 2篇國家級刊物論文,

C 1個國家級大獎的參加者,比如五個一工程獎,或一個省級大獎,排名第一者。等等

5 還必須要有一定的本科 碩士教學的工作量要求,各個學校要求都非常具體。還要或參編教材,或主持教改項目,或發表教改方面的論文

綜上所述:

難點

1 外語如果說要求好達到的話,那麼出國訪學一年的經歷必須履行,沒有時間累積,是不行的。

2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不是你想拿就拿到的,全國那麼多高校每年幾萬人申報項目,幸運的雨點不受控制。

3 如果說花了至少5萬元,出了一本專著還算容易,但是如果是你的真的學術研究成果,那一定是嘔心瀝血的成果。

4 發表國家級別刊物的論文,就是有高水平論文,無發表門路也只好望洋興嘆。

面對還在不斷升高的條件,有些人自認怎麼著也達不到,也就只好作罷了。

不是不想評上高職,是條件不夠,這裡說句公允的話:我覺得高校還是相當公平的地方,這些條件都夠了,誰也擋不住你;如果條件不夠,那麼誰也幫不了你。所謂的暗箱操作,只可能是在名額少,而達標的人多的情況下才會出現。

為什麼說的是70年代的教師呢?因為50後基本已經全退下了,60後的在近幾年也基本完成了高級職稱的評聘,現在還在積極努力的正是70後主力人群。


手機用戶5421613604


大學老師的職稱跟年齡不是直接掛鉤的,並不是說到了一定的年齡,他就一定會達到什麼樣的職稱。當然也不是完全沒關係,比如說從講師到副教授,應該是5年,副教授到教授也是5年,這是一個基本條件。但是如果非常優秀的話,那就可以另當別論了,比如說博士畢業,理論上兩年以後就可以評副教授。那為什麼現實當中還有很多老講師呢?以我們學校為例,我想談談如下幾個原因。

第一,有些人教學和科研不能平衡。

在大學裡面有一些年齡比較大的老師,因為他們曾經可能只是本科畢業,甚至比本科還低,所以他們的科研訓練和科研的水平不是很高。而他們對於教學還是十分的投入,教學比較好,所以他們花了大部分的時間來從事教學。但現在的職稱評定過程當中又非常看重科研,對他們來講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壓力,所以有些人可能就會放棄科研而專心教學,那麼就只能當一個老講師了。

第二,有的在外面從事其他的活動。

目前在高校裡面有著這樣一部分老師,他們在大學裡面只有講師職稱。他們也本上能夠完成學校的教學工作量,但是他們幾乎不做科研,主要原因不是他們不想做科研,而是因為他們在外面有自己的公司或者從事其他的行業。大學老師這個頭銜,他們還是非常看重的。但是他們不想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完成副教授,教授職稱的晉升,因為對他們來講,這種職稱的晉升只是工資待遇的提高。他們可能在外面賺錢所取得的收益比大學教授還要高很多。但是他們同時還是要保留大學老師這樣一個頭銜,為他們的生意提供自己的個人聲譽的保證。

第三,高級職稱的職數有限。

大學的高級職稱職數都是有一定限制的,並不是無限制的,並不是老師達到條件就能夠獲得副教授教授的職稱。部屬高校的副教授以上的職數比例稍微高一些,但是現在很多二本以下的高校,一般是將副教授以上職稱的人數限制在45%左右,也就是說不到一半的人是副教授以上職稱。按照這種方式計算,很多年齡很大的時候都還是講師就不難理解了。

第四,年輕教師的科研力量很厲害。

現在高校的一些新進老師大部分都是博士以上學位,這些人都是經過了嚴格的訓練,有豐富的科研經歷,所以他們到大學以後能夠很快的出科研的成果,而科研成果對於職稱的評定是非常重要的。這一群年輕人的到來,他們的條件遠遠高於一些年齡大的一些講師。這樣的話,如果只是從成果的角度來看,很多年齡大的講師都難以與新近的一些博士相比,所以也就造成了大量高年齡的講師。


義哥說教育


在高校做職稱評審好幾年,這個問題我算是比較瞭解的。在我所在的學校,老講師一般有兩種。

第一是學歷不夠。2000年前後,學校招聘的教師很多都是碩士學歷,這部分教師來校後主要承擔教學工作。那個時候國內高校的科研氛圍不是很強,職稱評審的要求也不高,很大程度上是按資排輩。一些教師主要精力都在教學上,科研慢慢就荒廢了。幾年後,隨著大量博士湧入高校,高校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職稱評審條件中的科研要求越來越高,2010年後,學校又直接設置了學歷要求(有博士學位點的學科,教師必須具有博士學位才可以申報高級職稱)。這樣就把很多碩士學歷的教師擋在了職稱評審的門外。當然,學校一直都有繼續教育的政策,鼓勵碩士學歷教師在職攻讀博士,但仍然有不少老師考了很多年考不上(尤其是人文、經管類),或者讀了7、8年都拿不到學位。這樣的老師今後想評職稱肯定會越來越困難,甚至可能被轉聘到非教師崗位。

第二是成果不夠。近年來,學校的職稱評審政策變得很快,3-5年就會有調整,有的老師前一年還能達到評審條件,第二年就夠不上了。另外,職稱條件裡一般都會規定參評成果的年限,比如限5年內成果,因此,一個老師如果取得一個有效業績(比如項目、獎勵、高水平論文等),就必須要在5年內把職稱拿下,否則這個成果就過期失效了。還有自然基金項目的要求,青年基金申報相對容易一些,但年齡不能超過35歲,過了這個年齡就只能去申報面上基金,難度增加了好幾倍,像上面說的那些在職讀博士的老師,博士畢業後基本上都沒有資格申報青年基金。而沒有基金,差不多就喪失了評職稱的機會。

看到這裡,可能就會有人覺得職稱條件不合理,或者說職稱政策不合理。我也承認,我們的職稱評審確實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但是,不管用什麼方法評,一個學校裡,總是會有一部分人無法得到晉升,像我們學校1500多名教師,教授300多名,副教授600多名,這個比例已經不低了,總不可能所有教師都是教授副教授吧。只要有名額限制就一定會有競爭,只要有競爭就一定會有失敗者。目前,很多高校都給教學型教師單獨開闢了職稱通道,但還是有很多人評不上,說到底,還是因為達不到副教授的水平。不過呢,一輩子講師也沒什麼不好,你們覺得呢?


高校人才真經


這種情況一般有三類老師:1,不愛搞科研,只愛教學生,一心放在學生教學上,很少鑽科研,所以就懶得去晉升職稱;

2,沒能力晉升,對教學的態度僅僅是不應付學生就好,既不想花心思在科研上,也不願花大力氣在研究更新自身教學方式上,重心放在家庭上;

3,有能力晉升或者沒能力晉升,但歸根結底是不想晉升。在學校有個職位,能夠對其在外面搞其他事業有幫助,所以不在乎職稱,也不太在乎學生的教學,當然這類教師相對來說佔少數,管理嚴格的學校一般也會對這種現象嚴格處理。


蕭慕蓮


一般情況下大學老師是從講師開始,向上的晉升路徑是副教授然後教授,但晉升的主要因素是科研成果,包括sci論文和國家級的科研項目。大部分學校的老師是有編制的,即使升不上去,也還可以一直做講師,主要上上課,做些小項目,生活的也挺滋潤,不喜歡做研究並且不差錢的,這樣生活也挺愜意的。不過現在比較好的高校實行非升即走的方式考察講師,比如三年或六年升不到副教授,那飯碗也不保了,這樣的話講師還是有很大壓力和動力好好做研究發論文。大多數情況下,進入高校的老師還是願意奮鬥的,特別是剛進學校不久的,想安穩等拿到副教授職稱再放鬆也不遲。題主說的這種情況,很大可能是該老師不想評職稱,就喜歡給學生上課,不想搞研究,我大學的時候,概率論老師四十多歲還是講師,但課上的非常好,後來還當了數學系的主任,坊間傳聞說是不想考英語,所以評不了職稱,也是很奇葩的考評制度。還有一種情況是本人顯老,三十多歲就頭髮花白了,哈哈,比如我,不認識的以為我的四十大多了,實際才三十出頭。。。


每天開心kenneth


大學教師的崗位分為叄類,即科研崗,教學崗和科研教學並重崗。在評審職稱時按崗位不同要求的權重也不同。科研崗教師不承擔教學任務,評職稱主要看科研成果獎及科研論文水平和篇數,應用科研成果看是否有專利及轉讓推廣效益。教學崗則首先看教學工作量是否超標教學水平是否獲學生及同行讚揚,是否獲省部級以上教學成果獎,有優秀教材出版。科研成果及論文也作為參考。教學科研崗則是兩方面都有要求,科研成果及論文專利放在首位,重點要求承擔國家重要科研項目或科學基金項目,是否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同時兼任一門課程教學,指導研究生的任務也較重。所以有些老講師多半是專門教學的,所教課程又不是重點基礎課很難評上教學成果獎,也沒有科研項目及成果,但他們有不少人教學水平較高,比較受學生歡迎。有的也有教材出版但未獲獎而己。


秦浚川


我是大學老師我有發言權,差學校老師評高級職稱的核心期刊都是花錢買的'一篇兩三萬'如以前的福建茶葉


臨川羨


大學裡年紀挺大了還評不上教授的一般是這幾類:第一,對科研不感興趣,不寫論文,沒有成果,達不到教授的標準:第二,家庭條件好,不缺錢,從年輕時候就混日子,不僅不搞科研教學也是馬馬虎虎:第三,能力確實不行,性格比較執拗不會變通的,儘管努力搞科研,但是就是搞不出來:第四,原來是中專或大專,後來跟本科合併後的那些年齡偏大的老師,再上學讀博士已經不可能,開始搞科研我不行,只好就講師退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