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德国二战中的掷弹兵,请问他跟普通步兵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厉害?

和风漫谈


掷弹兵 (grenadier, 德文拼作 grenadiere) ,起源于十七世纪,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个高大上的存在。比如,英国的著名军歌《掷弹兵进行曲》几乎见证了日不落帝国的每场战役,至今仍是英联邦国家阅兵必演曲目。


我上课时也提到过掷弹兵高大上的地位,结果,同学们都表示很不屑——“不就是个扔手榴弹的嘛。”

实际上,在滑膛枪配黑火药(前装枪,没膛线,不好瞄准,速度也慢)的热兵器时代,要当掷弹兵,得满足三个条件:1、身材高大威猛;2、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应变能力;3、心理素质好,胆识过人。

所以,在西方的近代军事活动中,几个世纪以来,掷弹兵几乎等同了精锐部队的概念,甚至某些情形下,掷弹兵就是一种荣誉称号,并不指的是真用来投弹的士兵。

直到20世纪,武器性能早已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掷弹兵的建制一直传承了下来,还跟机械化作战兵器结合在了一起。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就是二战的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1943年后还加了个“大”字,叫“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

二战中,德军为了激励士气,将许多部队改编为掷弹兵师(毕竟,直接叫”步兵“显得老土,而且给人一种无所谓的“炮灰”的感觉)。

不过,国防军中的“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的确称得上是精锐之师,由魏玛共和国时代的柏林卫戍团扩编而成,战绩相当不错,与党卫军的“帝国师”平列为德军中获得荣誉最多的师级部队。

要讲“掷弹兵”跟步兵什么个区别,照实说,几乎就是步兵改了个名字;而所谓的“装甲掷弹兵”,那就是机械化步兵,搭乘装甲战车作战,跟“掷弹”没什么特别的关联。

1942年初,德国兵败莫斯科城下,德军第一次产生了“挫败感”。此时,古典主义情节严重的小胡子,为了鼓舞陆军士气,鼓励国防军与党卫军的继续合作,同时表彰波兰和法国战役中步兵的英勇战绩,特别下令,将“大德意志团”中的步兵师,改编成“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

既然是装甲掷弹兵,那就得像电影中“演的”或者照片“摆拍”的那样,穿着笔挺的制服夹克,威风凛凛立在一系列的老虎( 虎式 虎王、猎虎),熊,象,豹,黄鼠狼(步兵战车)上才对。

而实际情况是,这里不开玩笑,除了这些动物名的装甲武器,大量“装甲掷弹兵”炫酷的“装甲战车”总是伴随着大量货真价实的动物,比如骡子、马,还有驴.....这种现象,越到战争后期,越明显。给装甲掷弹兵补给的往往是畜力车。比如电影《兄弟连》最后一集,美军接受大批德军投降,美国大兵穿的不讲究,但都是坐机动车,德军士兵穿的挺讲究,却赶着畜力车。

造成此种情况,跟德国的战争潜力,尤其是资源和补给有很大关系。

整个战争中,除了德军的半履带装甲运兵车产量一直都不能满足军队的需求,油料的运输补给都是问题(资源、生产能力、过长的战线和游击队的破坏等等),大部分的掷弹兵还是依靠卡车进行机动作战的,不是特别着急的就火车运送。这种情况,在东线更为明显,到了聚集地下车,再靠11路,或者畜力车继续前进。

所以,二战中,德军的"掷弹兵" 大部分只是用11路慢慢走的 "步兵" 的同义词罢了。

此时,只有掷弹兵中的“精锐部队”~装甲掷弹兵,才能做到机械化战斗,不过,还是畜力车补给。

只要有德军的地方,总是会隐约见到畜力车的身影。装甲掷弹兵明显比普通“掷弹兵”占据了非常大的机动和火力上优势。装甲掷弹兵是乘坐半履带装甲车上进行机动作战的,这意味着他们拥有更强的机动能力和防护能力。此外由于装甲掷弹兵班比步兵班多一到两挺机枪,在火力上也要强于普通步兵。然而,到了战争的中后期,德国缺车、缺油、缺驾驶员,部分装甲掷弹兵很多时候,也沦落的坐火车或者畜力车了。

另外,除了国防军外,党卫军也很流行搞掷弹兵师。最著名的有,柏林战役中,议会大厦保卫战的主角——武装党卫军“诺德兰”第11装甲掷弹兵师,主要由来自北欧和少量法国、荷兰的志愿者组织。打起仗来,比德国人还要玩命,让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

不过,党卫军中的掷弹兵师也有混饭吃的“废柴部队”。比如,主要由乌克兰人组成的加里西亚武装掷弹兵师,初登战场就险遭灭亡,最后还临阵倒戈。就这么着,竟受到了当今乌克兰青年的顶礼膜拜。

下图,2012年,乌克兰,成百名当地新纳粹成员上街游行,纪念二战中纳粹党卫军的乌克兰师成立69周年。作为被纳粹屠杀了无数同胞的国家,居然还有人如此崇拜其理念,民族的仇人反而成为了偶像和精神领袖....

到这儿,事还没完,从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仍健在的乌克兰党卫军“掷弹兵”,开始向德国政府讨要“养老金”。

因为,在第三帝国时期,希特勒曾经颁布过政令——“无论国籍,党卫军成员都可以像其他国防军军人一样有权获得养老金”。加之,西欧、北欧的那些“战友”们到了一定年龄,还真的按时拿着了现在联邦德国政府发的养老金,于是,他们也去讨说法。据说,这个愿望已经得到了德国政府的满足。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在德意志民族的历史中,掷弹兵出现于18世纪中叶,随着火药武器的发展,欧洲陆军出现一个新的兵种,这就是掷弹兵。至于掷弹兵最先出现于德国还是法国,至今没人说的清楚,两国都说掷弹兵起源于自己的民族,谁也不肯认输。不过民间普遍认同于起源德国说。

(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掷弹兵▲)

顾名思义,所谓的掷弹就是将手榴弹丢掷到对方阵地的士兵。不过当时的手榴弹并没有现在小巧,也不具备现代手榴弹的威力,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危险系数高,稍有不慎,手榴弹还没等丢掷出去就先行爆炸。更麻烦的问题是当时的手榴弹个头比较大,因此也比较重,需要人高马大的壮汉才能胜任这份工作。

(二战时期德国掷弹兵师官兵▲)

综合以上这些因素,掷弹兵成为步兵中的精锐兵种,但也是死亡率很高的兵种。首先你要时刻小心手榴弹自行爆炸,另外投掷这种重量的手榴弹,就必须要冒着枪林弹雨接近敌方阵地或者防御设施,只有达到有效距离才可以投掷,距离远了除了浪费弹药外,起不到任何杀伤作用。

(二战时期,第16党卫军装甲掷弹兵师低阶军官和士兵,他们身穿帅气的迷彩军服,配备手榴弹及短刀。▲)

直到一战时期,掷弹兵依旧存在,但过渡二战之时,掷弹兵基本不作为一个单独军种存在。而是改编为“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由“非洲军团”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师改编而成。这些都是德国的老牌师团,作战经验十分丰富。

(一个标准的“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的机枪班,由一名下士(手持望远镜者)带领,有一名机枪手、一名观测员及一名通讯员。▲)

1943年6月23日,德国统帅部成立第25装甲掷弹兵师团,该师由精锐组成,组成即日起便担负重任,调派至库尔斯克突出部阵地北翼战线的最北端,防范苏军在该战线发起的攻势。

1943年9月,第25装甲掷弹兵师在德国新鲁平军事学院以由北非战场撤退的第五战车团残部为骨干,成立新第五战车营,该营有四个战车连和一个补充运输连。

(柏林战役结束,两辆装甲掷弹兵师士兵的尸体被发现在一辆被击毁的SdKfz 251 Ausf D型半履带装甲运兵车旁,从装甲运兵车身上的闪电标志可看出该两名士兵隶属党卫军。▲)

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战绩彪炳,曾经协同装甲师在东线战场多次击退发动“第二次斯大林突击”的苏军坦克军团,更转战至西线战场,转属B集团军,击退盟军的猛烈攻势,阻止美军第三军团对德国本土的进攻。

((法国战场)美军士兵正检视一辆被击毁的四号突击炮战车。四号突击炮战车是西线德军装甲掷弹兵师的主要反坦克武器,曾经跟随B集团军装甲师进入科坦登半岛,尝试阻截美军第101空降师占领诺曼底以南的据点。▲)

由于是精锐部队的缘故,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配备先进的坦克及反坦克武器,当中包括虎一型及虎二型重型坦克、豹式坦克、后期型三号突击炮战车、四号突击炮战车、黄蜂自走炮战车、野蜂自走炮战车等。这在当时的战场上无疑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师团。不过无论多么强大,胜利依旧不属于德国。

士兵迷茫的眼神▲

柏林战役后,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几乎全军覆灭。同盟国最终赢得胜利,德国的这些强大装备被瓜分,从此德国强大的掷弹兵师被写入历史之中。


大狮


古代掷弹兵需要投掷大铁壳子炸弹,丢的前面还需要点火,所以一手持弹,一手持火,身上还要背着另外几颗沉重的炸弹,这样这些士兵就不但需要力气,还需要勇气,冲阵时死亡率很高,多选战场经验丰富的老兵,不过这种掷弹兵一冲上来,那么战斗也可以结束了,没人能挡住炸弹,所以掷弹兵是一个用勇气和牺牲,赢得光荣战功和荣誉的兵种。

二战德国发明了坦克大规模装甲集群突击战术,这种战术当然也需要坦克后面跟随步兵,这些步兵就是掷弹兵,当时德国普通步兵也只达到骡马化的水平。



但是跟随坦克突击的步兵,靠骡马化肯定跟不上坦克突击速度,所以出现靠卡车拉着跟随坦克进攻的摩托话步兵,以及乘坐装甲车伴随坦克进攻的机械化步兵,希特勒为纪念腓特烈大帝,把这两种步兵都改称掷弹兵,摩托化部队是普通掷弹兵,机械化部队是装甲掷弹兵,装甲掷弹兵步兵班组都有自己的装甲车,所以跟普通德国步兵班组只有一挺机枪不同,每个班有两挺机枪。

德国撕布机吃子弹太厉害,普通步兵班,掷弹兵班所有人都要帮机枪手背子弹,还是不够它造,装甲掷弹兵有两挺机枪,但也从来不远离自己的装甲车。掷弹兵都是德国老牌军团,以及党卫军改编而来,装备,战斗经验,战斗意志都高于普通步兵,那是肯定的。


李三万的三万里


17世纪,由于欧洲武器装备革命,出现了铁壳手抛火药炸弹,也是今天手榴弹的雏形,欧洲军队中也出现了专门的“掷弹兵”。他们必须膂力过人,在步兵方阵队列最前方,将炸弹投向敌人阵线,试图用炸弹杀伤敌人或者引起敌军恐慌,使得敌军战线出现混乱和缺口,利于己方战友进行突破与冲击。第一个将"掷弹兵”作为陆军常备兵种的即是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陆军每一个步兵营中都配备了一个掷弹兵连。

随着燧发枪,尖头子弹等技术的普及,作战时双方开火的距离越来越远,已经逐渐脱离了手抛炸弹的攻击距离,但“掷弹兵”作为对精锐陆军士兵的荣誉称号却保留了下来,比如普鲁士国王的波茨坦掷弹兵团,拿破仑的近卫军掷弹兵团,英国皇家掷弹兵团,俄罗斯的皇家近卫掷弹兵团等等。

第三帝国纳粹政权建立后,迅速开始了重新武装,按照“闪电战”的理念,步兵必须与战车部队一起推进,才能获得更大的威力,并扩大战果,所以1937至1939年间,纳粹德国首先建立了4个机械化步兵师,标准编制16445人,配备492辆军用卡车和1600辆以上其他车辆,1323辆摩托车,由于在闪击欧洲的战斗中卓有成效,1940年下半年又有八个机械化步兵师被建立,然后武装党卫军也建立了三个机械化步兵师,分别是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帝国师以及后来的“维京师”

1942年6月,面对东线逐渐不利的战争局势,希特勒为了鼓舞士气,用旧普鲁士时代陆军的荣誉感激发士兵的战斗精神,宣布将装甲师内配属的机械化步兵以及机械化步兵改称为“装甲掷弹兵”,而机械化步兵师则称为“装甲掷弹兵师”

1943年式国防军装甲掷弹兵师,每个师都增配了一个自行反坦克营和一个突击炮营,增配了40多辆坦克歼击车和40多辆突击炮,另外由于德军逐渐失去了制空权,每个装甲掷弹兵师都配备了大量的防空火力,包括42门20毫米轻型高射炮和8门88毫米重型高射炮。

而武装党卫军的装甲掷弹兵师,装备则更为“豪华”。以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为例,它拥有两个装甲掷弹兵团,以及一个装甲(战车)团,和一个突击炮大队。以及一个炮兵团(两个150毫米重型榴弹炮营和一个105毫米轻型榴弹炮营)和一个高射炮大队。每个装甲掷弹兵团包括三个掷弹兵连,一个机枪连和一个重火力连。

到了1943年,前期被改编为装甲掷弹兵师的几个武装党卫军师很快“升格”成了装甲师,战斗力更升一级,随着在东线战场逐渐处于守势,德军更倾向于将有限的机械化兵力集中使用。1945年3月,濒临失败的德军最高统帅部决定把装甲师和装甲掷弹兵师编制合并统一,军事研究者称之为1945年式装甲师,理论编制为一个装甲团,两个装甲掷弹兵团,以及一个装甲炮兵团,以及一个反坦克营。兵员和装备缺乏的师则被编制为1945年式装甲战斗群,包括一个装甲团,一个装甲掷弹兵团,一个炮兵团。实际上,当时德国绝大多数装甲掷弹兵师和战斗集群都已经变成了兵源装备不足的空架子。

截止战争末期,德军组建过的装甲掷弹兵师和装甲掷弹兵集群包括

国防军:

第3,10,14,15,16,18,20,25,29,60,90,233装甲掷弹兵师,勃兰登堡,大德意志,统帅堂,库马克装甲掷弹兵师

党卫军:

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第2“帝国”师,第3“髑髅”师,第4“警察”师,第5“维京”师,第9“霍亨斯陶芬”师,第10“福隆德斯伯格”师,第11“北地”师,第16“全国党卫队领袖”师,第17“古兹.冯.伯利辛根”师,第18“霍尔斯特.威赛尔”师,第23“尼德兰”师,第28“瓦隆人”师

战术:

装甲掷弹兵的基本战术是紧紧跟随战车突破敌人防线上的薄弱地段,然后向两侧内卷扩大突破口,分割敌人各据点之间的联系,及时消灭敌人的反坦克火力。装甲掷弹兵战斗的基本单位即步兵班,由12到14人组成,乘坐一辆半履带装甲运兵车,一个班又分为两个组,包括4到6名使用步枪基本武器的掷弹兵,以及使用MP40/44冲锋枪的指挥官(班长以及副班长),以及一到两个个由两名机枪手组成的机枪组。当乘坐sdkfz251半履带装甲运兵车行进时,班长负责车头部位的7.92毫米MG42机枪,副班长在车尾负责舱门的开闭。装甲运兵车距离战车一般保持150米的距离,由于自身防护性有限,在攻坚战斗时基本不会驶到距离敌人阵地400米的距离,车辆之间的间距必须保持在50米左右。

一旦到达400米距离,掷弹兵必须迅速下车成为步兵作战,运兵车的停留时间一般不超过15秒,此时战车则作为重火力支援,班长一般指挥机枪组进行近距离火力压制,副班长指挥其他掷弹兵前进攻击,如果战斗需要两位班长同时指挥近距离肉搏,那么机枪组则由军衔最高的一等机枪兵指挥。

在步行行军时,掷弹兵或排成间距5步的一路纵队开进,如果处于随时遇敌状态,那么会以散兵队形前进,全员以机枪手为中心,前半部分由班长带领,负责警戒队伍的右方至前方,副班长率领后半部分,警戒队伍的左方与后方。

在攻击地段宽度方面,一般是班级负责100米正面,排级负责200米正面,连级200到400,营级400到1000米。在主攻点上进攻的部队被称为核心部队,拥有最多的武器支援,一旦突破成功后,其他部队的行动必须尾随核心部队进行,每当一个战斗时段结束后,向敌军阵线内部渗透最多的部队,自动称为“核心部队”,而友邻其他部队则必须全力对其进行支援,并由其指引行动,这就是德军中行之有效的“自由换形战术”


晴天有时下猪


掷弹兵一词最早出现在18世纪中叶,是指军队中投掷手榴弹的步兵。当时的手榴弹不像现在,个头大份量重,和小炮弹差不多,点燃导火索以后用力扔出去,所以要比较强壮的士兵才能使用,而且心理素质要好。

所以各国军队里一般都是挑选高大强壮的老兵来当掷弹兵,久而久之,掷弹兵就类似精锐部队的称呼了。

后来掷弹兵这一兵种已经不在单独存在,只是成为一种传统和荣誉的称呼,意思就是这部队以前就是精锐部队。




不沉的经远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掷弹兵是普鲁士时期的一个兵种。

当年火器还是比较落后的,步兵缺乏高效的杀敌武器。

于是,掷弹兵就出现了。他们负责将小型炸弹,也就是类似于今天手榴弹,用臂力投掷到敌人的火枪方阵中。

这些炸弹爆炸后,就可以给敌人造成较大的伤亡,等于是步兵手上的火炮了。

自然,当时已经是火枪时代,双方距离较远互相射击。

而我们知道,即便是轻型手榴弹,今天解放军高手也不过投掷六十多米。

那么,掷弹兵想要将炸弹投掷到敌人群中,必须具有很强的臂力。

所以,普鲁士的掷弹兵全部都是高大魁梧的壮汉,是军队中的精英士兵。

另外,当时双方火枪射程往往都是100米以上,大部分也是在百米左右。


而炸弹只能投掷几十米,那就必须让掷弹兵冲出自己的阵营,走出阵营的前面几十米投弹。

敌人自然不会眼睁睁的看着你投弹,必然会用各种火枪优先射击掷弹兵。所以掷弹兵的伤亡非常高,很多时候心痛送死,必须很勇敢才行。

所以,掷弹兵不但高大强壮,还要英勇无畏。

久而久之,掷弹兵就成为德军精锐的一种代名词。

到了二战,德军也有掷弹兵。


掷弹兵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掷弹兵,就是德军的所有的机械化步兵、摩托化部队。

以装甲师下属的装甲掷弹兵来说,他们有很多种编制,从旅到营。有的是摩托化步兵,有的则是机械化步兵。

他们主要跟随装甲部队作战,作为协同坦克作战的机械化步兵或者摩托化步兵。

装甲掷弹兵的任务是在进攻中,帮助坦克消灭敌人的各种反坦克火力,扫荡敌人坚固工事和敌人占据的复杂地形(坦克进不去),帮助装甲部队占领阵地并且固守。

装甲部队如果处于防御中,装甲掷弹兵不但要掩护坦克防御消灭敌人反坦克火力,更要能够同敌人的步兵作战。

大家都知道,装甲掷弹兵既然是协同坦克高速突进,他的数量自然是不会多的。

数量不足,就必须要求装甲掷弹兵都是精锐的士兵。

所以,二战期间德军装甲掷弹兵也是非常精锐的,无论武器、训练还是战斗意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玩过游戏《近距离作战》。

这个游戏里面,掷弹兵是最强悍的步兵单位,装备非常精良,尤其有大量步兵反坦克武器。

需要说明的是,还有狭义的掷弹兵,

这就是德军的装甲掷弹兵师和装甲掷弹兵旅,则是另外一回事。

它就是机械化步兵师或者旅,而不是装甲师。

装甲师的作战骨干是坦克,而机械化步兵师骨干则是步兵,只是采用机械化方式机动而已。

1943年型装甲掷弹兵师包括2个装甲掷弹兵团,每个团3个营、1个炮兵团、1个装甲营、1个自行反坦克炮连、1个高射炮营、1个侦察营和1个工兵营。总计有468名高级军官,2720名士官和10688名士兵。装备有81毫米迫击炮52门、120毫米迫击炮24门、20毫米高射炮63门、48门75毫米反坦克炮、8门88毫米防空炮、12门105毫米榴弹炮和12门150毫米重型榴弹炮。装甲营和自行反坦克营合计有48辆4号坦克、44辆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12辆150毫米自行步兵炮、12辆黄蜂自行榴弹炮和6辆胡蜂自行榴弹炮。


萨沙


1942年开始 希特勒出于对腓特烈大帝的敬意

把所有的步兵和摩托化/机械化步兵

改名为掷弹兵和装甲掷弹兵

Infanterie→Grenadier

Schützen→Panzergrenadier

实际上是没有什么特别含义的,就是把步兵改了个名称。

然后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枪炮知识一大筐


以德国二战大德意志师为例,一个小队十人,一名队长持冲锋枪,两组四人机枪手,两个掷弹兵,一个士兵持冲锋枪,两个步兵持步枪。


杨哈哈哈哈


也就是李云龙手下扔手榴弹的兵


用户83903916492


称谓而已,就是普通的步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