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德國二戰中的擲彈兵,請問他跟普通步兵有什麼不同?哪個更厲害?

和風漫談


擲彈兵 (grenadier, 德文拼作 grenadiere) ,起源於十七世紀,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個高大上的存在。比如,英國的著名軍歌《擲彈兵進行曲》幾乎見證了日不落帝國的每場戰役,至今仍是英聯邦國家閱兵必演曲目。


我上課時也提到過擲彈兵高大上的地位,結果,同學們都表示很不屑——“不就是個扔手榴彈的嘛。”

實際上,在滑膛槍配黑火藥(前裝槍,沒膛線,不好瞄準,速度也慢)的熱兵器時代,要當擲彈兵,得滿足三個條件:1、身材高大威猛;2、有一定的知識素養和應變能力;3、心理素質好,膽識過人。

所以,在西方的近代軍事活動中,幾個世紀以來,擲彈兵幾乎等同了精銳部隊的概念,甚至某些情形下,擲彈兵就是一種榮譽稱號,並不指的是真用來投彈的士兵。

直到20世紀,武器性能早已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擲彈兵的建制一直傳承了下來,還跟機械化作戰兵器結合在了一起。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就是二戰的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1943年後還加了個“大”字,叫“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

二戰中,德軍為了激勵士氣,將許多部隊改編為擲彈兵師(畢竟,直接叫”步兵“顯得老土,而且給人一種無所謂的“炮灰”的感覺)。

不過,國防軍中的“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的確稱得上是精銳之師,由魏瑪共和國時代的柏林衛戍團擴編而成,戰績相當不錯,與黨衛軍的“帝國師”平列為德軍中獲得榮譽最多的師級部隊。

要講“擲彈兵”跟步兵什麼個區別,照實說,幾乎就是步兵改了個名字;而所謂的“裝甲擲彈兵”,那就是機械化步兵,搭乘裝甲戰車作戰,跟“擲彈”沒什麼特別的關聯。

1942年初,德國兵敗莫斯科城下,德軍第一次產生了“挫敗感”。此時,古典主義情節嚴重的小鬍子,為了鼓舞陸軍士氣,鼓勵國防軍與黨衛軍的繼續合作,同時表彰波蘭和法國戰役中步兵的英勇戰績,特別下令,將“大德意志團”中的步兵師,改編成“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

既然是裝甲擲彈兵,那就得像電影中“演的”或者照片“擺拍”的那樣,穿著筆挺的制服夾克,威風凜凜立在一系列的老虎( 虎式 虎王、獵虎),熊,象,豹,黃鼠狼(步兵戰車)上才對。

而實際情況是,這裡不開玩笑,除了這些動物名的裝甲武器,大量“裝甲擲彈兵”炫酷的“裝甲戰車”總是伴隨著大量貨真價實的動物,比如騾子、馬,還有驢.....這種現象,越到戰爭後期,越明顯。給裝甲擲彈兵補給的往往是畜力車。比如電影《兄弟連》最後一集,美軍接受大批德軍投降,美國大兵穿的不講究,但都是坐機動車,德軍士兵穿的挺講究,卻趕著畜力車。

造成此種情況,跟德國的戰爭潛力,尤其是資源和補給有很大關係。

整個戰爭中,除了德軍的半履帶裝甲運兵車產量一直都不能滿足軍隊的需求,油料的運輸補給都是問題(資源、生產能力、過長的戰線和游擊隊的破壞等等),大部分的擲彈兵還是依靠卡車進行機動作戰的,不是特別著急的就火車運送。這種情況,在東線更為明顯,到了聚集地下車,再靠11路,或者畜力車繼續前進。

所以,二戰中,德軍的"擲彈兵" 大部分只是用11路慢慢走的 "步兵" 的同義詞罷了。

此時,只有擲彈兵中的“精銳部隊”~裝甲擲彈兵,才能做到機械化戰鬥,不過,還是畜力車補給。

只要有德軍的地方,總是會隱約見到畜力車的身影。裝甲擲彈兵明顯比普通“擲彈兵”佔據了非常大的機動和火力上優勢。裝甲擲彈兵是乘坐半履帶裝甲車上進行機動作戰的,這意味著他們擁有更強的機動能力和防護能力。此外由於裝甲擲彈兵班比步兵班多一到兩挺機槍,在火力上也要強於普通步兵。然而,到了戰爭的中後期,德國缺車、缺油、缺駕駛員,部分裝甲擲彈兵很多時候,也淪落的坐火車或者畜力車了。

另外,除了國防軍外,黨衛軍也很流行搞擲彈兵師。最著名的有,柏林戰役中,議會大廈保衛戰的主角——武裝黨衛軍“諾德蘭”第11裝甲擲彈兵師,主要由來自北歐和少量法國、荷蘭的志願者組織。打起仗來,比德國人還要玩命,讓紅軍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代價。

不過,黨衛軍中的擲彈兵師也有混飯吃的“廢柴部隊”。比如,主要由烏克蘭人組成的加里西亞武裝擲彈兵師,初登戰場就險遭滅亡,最後還臨陣倒戈。就這麼著,竟受到了當今烏克蘭青年的頂禮膜拜。

下圖,2012年,烏克蘭,成百名當地新納粹成員上街遊行,紀念二戰中納粹黨衛軍的烏克蘭師成立69週年。作為被納粹屠殺了無數同胞的國家,居然還有人如此崇拜其理念,民族的仇人反而成為了偶像和精神領袖....

到這兒,事還沒完,從世紀90年代開始,一些仍健在的烏克蘭黨衛軍“擲彈兵”,開始向德國政府討要“養老金”。

因為,在第三帝國時期,希特勒曾經頒佈過政令——“無論國籍,黨衛軍成員都可以像其他國防軍軍人一樣有權獲得養老金”。加之,西歐、北歐的那些“戰友”們到了一定年齡,還真的按時拿著了現在聯邦德國政府發的養老金,於是,他們也去討說法。據說,這個願望已經得到了德國政府的滿足。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堅持不懈創作的人”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在德意志民族的歷史中,擲彈兵出現於18世紀中葉,隨著火藥武器的發展,歐洲陸軍出現一個新的兵種,這就是擲彈兵。至於擲彈兵最先出現於德國還是法國,至今沒人說的清楚,兩國都說擲彈兵起源於自己的民族,誰也不肯認輸。不過民間普遍認同於起源德國說。

(最早出現在戰場上的擲彈兵▲)

顧名思義,所謂的擲彈就是將手榴彈丟擲到對方陣地的士兵。不過當時的手榴彈並沒有現在小巧,也不具備現代手榴彈的威力,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危險係數高,稍有不慎,手榴彈還沒等丟擲出去就先行爆炸。更麻煩的問題是當時的手榴彈個頭比較大,因此也比較重,需要人高馬大的壯漢才能勝任這份工作。

(二戰時期德國擲彈兵師官兵▲)

綜合以上這些因素,擲彈兵成為步兵中的精銳兵種,但也是死亡率很高的兵種。首先你要時刻小心手榴彈自行爆炸,另外投擲這種重量的手榴彈,就必須要冒著槍林彈雨接近敵方陣地或者防禦設施,只有達到有效距離才可以投擲,距離遠了除了浪費彈藥外,起不到任何殺傷作用。

(二戰時期,第16黨衛軍裝甲擲彈兵師低階軍官和士兵,他們身穿帥氣的迷彩軍服,配備手榴彈及短刀。▲)

直到一戰時期,擲彈兵依舊存在,但過渡二戰之時,擲彈兵基本不作為一個單獨軍種存在。而是改編為“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由“非洲軍團”裝甲部隊和摩托化步兵師改編而成。這些都是德國的老牌師團,作戰經驗十分豐富。

(一個標準的“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的機槍班,由一名下士(手持望遠鏡者)帶領,有一名機槍手、一名觀測員及一名通訊員。▲)

1943年6月23日,德國統帥部成立第25裝甲擲彈兵師團,該師由精銳組成,組成即日起便擔負重任,調派至庫爾斯克突出部陣地北翼戰線的最北端,防範蘇軍在該戰線發起的攻勢。

1943年9月,第25裝甲擲彈兵師在德國新魯平軍事學院以由北非戰場撤退的第五戰車團殘部為骨幹,成立新第五戰車營,該營有四個戰車連和一個補充運輸連。

(柏林戰役結束,兩輛裝甲擲彈兵師士兵的屍體被發現在一輛被擊毀的SdKfz 251 Ausf D型半履帶裝甲運兵車旁,從裝甲運兵車身上的閃電標誌可看出該兩名士兵隸屬黨衛軍。▲)

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戰績彪炳,曾經協同裝甲師在東線戰場多次擊退發動“第二次斯大林突擊”的蘇軍坦克軍團,更轉戰至西線戰場,轉屬B集團軍,擊退盟軍的猛烈攻勢,阻止美軍第三軍團對德國本土的進攻。

((法國戰場)美軍士兵正檢視一輛被擊毀的四號突擊炮戰車。四號突擊炮戰車是西線德軍裝甲擲彈兵師的主要反坦克武器,曾經跟隨B集團軍裝甲師進入科坦登半島,嘗試阻截美軍第101空降師佔領諾曼底以南的據點。▲)

由於是精銳部隊的緣故,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配備先進的坦克及反坦克武器,當中包括虎一型及虎二型重型坦克、豹式坦克、後期型三號突擊炮戰車、四號突擊炮戰車、黃蜂自走炮戰車、野蜂自走炮戰車等。這在當時的戰場上無疑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強大的師團。不過無論多麼強大,勝利依舊不屬於德國。

士兵迷茫的眼神▲

柏林戰役後,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幾乎全軍覆滅。同盟國最終贏得勝利,德國的這些強大裝備被瓜分,從此德國強大的擲彈兵師被寫入歷史之中。


大獅


古代擲彈兵需要投擲大鐵殼子炸彈,丟的前面還需要點火,所以一手持彈,一手持火,身上還要揹著另外幾顆沉重的炸彈,這樣這些士兵就不但需要力氣,還需要勇氣,衝陣時死亡率很高,多選戰場經驗豐富的老兵,不過這種擲彈兵一衝上來,那麼戰鬥也可以結束了,沒人能擋住炸彈,所以擲彈兵是一個用勇氣和犧牲,贏得光榮戰功和榮譽的兵種。

二戰德國發明瞭坦克大規模裝甲集群突擊戰術,這種戰術當然也需要坦克後面跟隨步兵,這些步兵就是擲彈兵,當時德國普通步兵也只達到騾馬化的水平。



但是跟隨坦克突擊的步兵,靠騾馬化肯定跟不上坦克突擊速度,所以出現靠卡車拉著跟隨坦克進攻的摩托話步兵,以及乘坐裝甲車伴隨坦克進攻的機械化步兵,希特勒為紀念腓特烈大帝,把這兩種步兵都改稱擲彈兵,摩托化部隊是普通擲彈兵,機械化部隊是裝甲擲彈兵,裝甲擲彈兵步兵班組都有自己的裝甲車,所以跟普通德國步兵班組只有一挺機槍不同,每個班有兩挺機槍。

德國撕布機吃子彈太厲害,普通步兵班,擲彈兵班所有人都要幫機槍手背子彈,還是不夠它造,裝甲擲彈兵有兩挺機槍,但也從來不遠離自己的裝甲車。擲彈兵都是德國老牌軍團,以及黨衛軍改編而來,裝備,戰鬥經驗,戰鬥意志都高於普通步兵,那是肯定的。


李三萬的三萬裡


17世紀,由於歐洲武器裝備革命,出現了鐵殼手拋火藥炸彈,也是今天手榴彈的雛形,歐洲軍隊中也出現了專門的“擲彈兵”。他們必須膂力過人,在步兵方陣隊列最前方,將炸彈投向敵人陣線,試圖用炸彈殺傷敵人或者引起敵軍恐慌,使得敵軍戰線出現混亂和缺口,利於己方戰友進行突破與衝擊。第一個將"擲彈兵”作為陸軍常備兵種的即是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法國陸軍每一個步兵營中都配備了一個擲彈兵連。

隨著燧發槍,尖頭子彈等技術的普及,作戰時雙方開火的距離越來越遠,已經逐漸脫離了手拋炸彈的攻擊距離,但“擲彈兵”作為對精銳陸軍士兵的榮譽稱號卻保留了下來,比如普魯士國王的波茨坦擲彈兵團,拿破崙的近衛軍擲彈兵團,英國皇家擲彈兵團,俄羅斯的皇家近衛擲彈兵團等等。

第三帝國納粹政權建立後,迅速開始了重新武裝,按照“閃電戰”的理念,步兵必須與戰車部隊一起推進,才能獲得更大的威力,並擴大戰果,所以1937至1939年間,納粹德國首先建立了4個機械化步兵師,標準編制16445人,配備492輛軍用卡車和1600輛以上其他車輛,1323輛摩托車,由於在閃擊歐洲的戰鬥中卓有成效,1940年下半年又有八個機械化步兵師被建立,然後武裝黨衛軍也建立了三個機械化步兵師,分別是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師,帝國師以及後來的“維京師”

1942年6月,面對東線逐漸不利的戰爭局勢,希特勒為了鼓舞士氣,用舊普魯士時代陸軍的榮譽感激發士兵的戰鬥精神,宣佈將裝甲師內配屬的機械化步兵以及機械化步兵改稱為“裝甲擲彈兵”,而機械化步兵師則稱為“裝甲擲彈兵師”

1943年式國防軍裝甲擲彈兵師,每個師都增配了一個自行反坦克營和一個突擊炮營,增配了40多輛坦克殲擊車和40多輛突擊炮,另外由於德軍逐漸失去了制空權,每個裝甲擲彈兵師都配備了大量的防空火力,包括42門20毫米輕型高射炮和8門88毫米重型高射炮。

而武裝黨衛軍的裝甲擲彈兵師,裝備則更為“豪華”。以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師為例,它擁有兩個裝甲擲彈兵團,以及一個裝甲(戰車)團,和一個突擊炮大隊。以及一個炮兵團(兩個150毫米重型榴彈炮營和一個105毫米輕型榴彈炮營)和一個高射炮大隊。每個裝甲擲彈兵團包括三個擲彈兵連,一個機槍連和一個重火力連。

到了1943年,前期被改編為裝甲擲彈兵師的幾個武裝黨衛軍師很快“升格”成了裝甲師,戰鬥力更升一級,隨著在東線戰場逐漸處於守勢,德軍更傾向於將有限的機械化兵力集中使用。1945年3月,瀕臨失敗的德軍最高統帥部決定把裝甲師和裝甲擲彈兵師編制合併統一,軍事研究者稱之為1945年式裝甲師,理論編制為一個裝甲團,兩個裝甲擲彈兵團,以及一個裝甲炮兵團,以及一個反坦克營。兵員和裝備缺乏的師則被編制為1945年式裝甲戰鬥群,包括一個裝甲團,一個裝甲擲彈兵團,一個炮兵團。實際上,當時德國絕大多數裝甲擲彈兵師和戰鬥集群都已經變成了兵源裝備不足的空架子。

截止戰爭末期,德軍組建過的裝甲擲彈兵師和裝甲擲彈兵集群包括

國防軍:

第3,10,14,15,16,18,20,25,29,60,90,233裝甲擲彈兵師,勃蘭登堡,大德意志,統帥堂,庫馬克裝甲擲彈兵師

黨衛軍:

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師,第2“帝國”師,第3“髑髏”師,第4“警察”師,第5“維京”師,第9“霍亨斯陶芬”師,第10“福隆德斯伯格”師,第11“北地”師,第16“全國黨衛隊領袖”師,第17“古茲.馮.伯利辛根”師,第18“霍爾斯特.威賽爾”師,第23“尼德蘭”師,第28“瓦隆人”師

戰術:

裝甲擲彈兵的基本戰術是緊緊跟隨戰車突破敵人防線上的薄弱地段,然後向兩側內卷擴大突破口,分割敵人各據點之間的聯繫,及時消滅敵人的反坦克火力。裝甲擲彈兵戰鬥的基本單位即步兵班,由12到14人組成,乘坐一輛半履帶裝甲運兵車,一個班又分為兩個組,包括4到6名使用步槍基本武器的擲彈兵,以及使用MP40/44衝鋒槍的指揮官(班長以及副班長),以及一到兩個個由兩名機槍手組成的機槍組。當乘坐sdkfz251半履帶裝甲運兵車行進時,班長負責車頭部位的7.92毫米MG42機槍,副班長在車尾負責艙門的開閉。裝甲運兵車距離戰車一般保持150米的距離,由於自身防護性有限,在攻堅戰鬥時基本不會駛到距離敵人陣地400米的距離,車輛之間的間距必須保持在50米左右。

一旦到達400米距離,擲彈兵必須迅速下車成為步兵作戰,運兵車的停留時間一般不超過15秒,此時戰車則作為重火力支援,班長一般指揮機槍組進行近距離火力壓制,副班長指揮其他擲彈兵前進攻擊,如果戰鬥需要兩位班長同時指揮近距離肉搏,那麼機槍組則由軍銜最高的一等機槍兵指揮。

在步行行軍時,擲彈兵或排成間距5步的一路縱隊開進,如果處於隨時遇敵狀態,那麼會以散兵隊形前進,全員以機槍手為中心,前半部分由班長帶領,負責警戒隊伍的右方至前方,副班長率領後半部分,警戒隊伍的左方與後方。

在攻擊地段寬度方面,一般是班級負責100米正面,排級負責200米正面,連級200到400,營級400到1000米。在主攻點上進攻的部隊被稱為核心部隊,擁有最多的武器支援,一旦突破成功後,其他部隊的行動必須尾隨核心部隊進行,每當一個戰鬥時段結束後,向敵軍陣線內部滲透最多的部隊,自動稱為“核心部隊”,而友鄰其他部隊則必須全力對其進行支援,並由其指引行動,這就是德軍中行之有效的“自由換形戰術”


晴天有時下豬


擲彈兵一詞最早出現在18世紀中葉,是指軍隊中投擲手榴彈的步兵。當時的手榴彈不像現在,個頭大份量重,和小炮彈差不多,點燃導火索以後用力扔出去,所以要比較強壯的士兵才能使用,而且心理素質要好。

所以各國軍隊裡一般都是挑選高大強壯的老兵來當擲彈兵,久而久之,擲彈兵就類似精銳部隊的稱呼了。

後來擲彈兵這一兵種已經不在單獨存在,只是成為一種傳統和榮譽的稱呼,意思就是這部隊以前就是精銳部隊。




不沉的經遠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擲彈兵是普魯士時期的一個兵種。

當年火器還是比較落後的,步兵缺乏高效的殺敵武器。

於是,擲彈兵就出現了。他們負責將小型炸彈,也就是類似於今天手榴彈,用臂力投擲到敵人的火槍方陣中。

這些炸彈爆炸後,就可以給敵人造成較大的傷亡,等於是步兵手上的火炮了。

自然,當時已經是火槍時代,雙方距離較遠互相射擊。

而我們知道,即便是輕型手榴彈,今天解放軍高手也不過投擲六十多米。

那麼,擲彈兵想要將炸彈投擲到敵人群中,必須具有很強的臂力。

所以,普魯士的擲彈兵全部都是高大魁梧的壯漢,是軍隊中的精英士兵。

另外,當時雙方火槍射程往往都是100米以上,大部分也是在百米左右。


而炸彈只能投擲幾十米,那就必須讓擲彈兵衝出自己的陣營,走出陣營的前面幾十米投彈。

敵人自然不會眼睜睜的看著你投彈,必然會用各種火槍優先射擊擲彈兵。所以擲彈兵的傷亡非常高,很多時候心痛送死,必須很勇敢才行。

所以,擲彈兵不但高大強壯,還要英勇無畏。

久而久之,擲彈兵就成為德軍精銳的一種代名詞。

到了二戰,德軍也有擲彈兵。


擲彈兵分為廣義和狹義。

廣義的擲彈兵,就是德軍的所有的機械化步兵、摩托化部隊。

以裝甲師下屬的裝甲擲彈兵來說,他們有很多種編制,從旅到營。有的是摩托化步兵,有的則是機械化步兵。

他們主要跟隨裝甲部隊作戰,作為協同坦克作戰的機械化步兵或者摩托化步兵。

裝甲擲彈兵的任務是在進攻中,幫助坦克消滅敵人的各種反坦克火力,掃蕩敵人堅固工事和敵人佔據的複雜地形(坦克進不去),幫助裝甲部隊佔領陣地並且固守。

裝甲部隊如果處於防禦中,裝甲擲彈兵不但要掩護坦克防禦消滅敵人反坦克火力,更要能夠同敵人的步兵作戰。

大家都知道,裝甲擲彈兵既然是協同坦克高速突進,他的數量自然是不會多的。

數量不足,就必須要求裝甲擲彈兵都是精銳的士兵。

所以,二戰期間德軍裝甲擲彈兵也是非常精銳的,無論武器、訓練還是戰鬥意志。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玩過遊戲《近距離作戰》。

這個遊戲裡面,擲彈兵是最強悍的步兵單位,裝備非常精良,尤其有大量步兵反坦克武器。

需要說明的是,還有狹義的擲彈兵,

這就是德軍的裝甲擲彈兵師和裝甲擲彈兵旅,則是另外一回事。

它就是機械化步兵師或者旅,而不是裝甲師。

裝甲師的作戰骨幹是坦克,而機械化步兵師骨幹則是步兵,只是採用機械化方式機動而已。

1943年型裝甲擲彈兵師包括2個裝甲擲彈兵團,每個團3個營、1個炮兵團、1個裝甲營、1個自行反坦克炮連、1個高射炮營、1個偵察營和1個工兵營。總計有468名高級軍官,2720名士官和10688名士兵。裝備有81毫米迫擊炮52門、120毫米迫擊炮24門、20毫米高射炮63門、48門75毫米反坦克炮、8門88毫米防空炮、12門105毫米榴彈炮和12門150毫米重型榴彈炮。裝甲營和自行反坦克營合計有48輛4號坦克、44輛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12輛150毫米自行步兵炮、12輛黃蜂自行榴彈炮和6輛胡蜂自行榴彈炮。


薩沙


1942年開始 希特勒出於對腓特烈大帝的敬意

把所有的步兵和摩托化/機械化步兵

改名為擲彈兵和裝甲擲彈兵

Infanterie→Grenadier

Schützen→Panzergrenadier

實際上是沒有什麼特別含義的,就是把步兵改了個名稱。

然後這個名字就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槍炮知識一大筐


以德國二戰大德意志師為例,一個小隊十人,一名隊長持衝鋒槍,兩組四人機槍手,兩個擲彈兵,一個士兵持衝鋒槍,兩個步兵持步槍。


楊哈哈哈哈


也就是李雲龍手下扔手榴彈的兵


用戶83903916492


稱謂而已,就是普通的步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