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能夠成功,朱元璋卻不能成功,這是為什麼?

beyondwusheng


二人同樣是“釋”兵權但目的和自身實力不同,當然反應也就不同。

(1)弱勢的宋太祖,他想強也不敢

宋太祖之所以要“杯酒釋兵權”,一者希望“皇權控制兵權”,二者宋太祖並不能“控制軍隊”他只是“軍隊勢力中最大的一方”。

正如我在“周世宗對趙匡胤有知遇之恩,趙匡胤為什麼還謀反”問答中說的:唐末五代“無父無君”的時代,趙匡胤採用強勢“釋兵權”也未必不會步劉承祐後塵。趙匡胤只是最大的軍頭兒,但不是唯一的軍頭。

相反朱元璋嚴密控制軍隊,朱元璋的隊伍裡他是唯一的軍頭兒!

(2)宋太祖以“讓軍人貪汙為代價”換取軍人的忠心,而這對宋朝的軍人戰鬥力影響太大了

在“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中,趙匡胤說過類似的話,即:人生苦短,白駒過隙。眾愛卿不如多積金寶,廣置良田美宅,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如此,君臣之間再無嫌猜,可以兩全。

很明顯,朱元璋是希望軍頭們去貪腐、去搞“盈利性業務”、去搞“權色交易”,希望用“金錢腐蝕掉軍人們的企圖心”。宋太祖也做到了。

石守信是趙匡胤主要關注對象,在“杯酒釋兵權”之前,他對軍事較為仁慈,對錢財看得也比較淡,對趙匡胤也是忠心耿耿。“杯酒釋兵權”後,石守信變了模樣,石守信在內的曾經很“正”的軍人在做節度使過程中,都非常“貪腐”。

史料中說他“專務聚斂,積財鉅萬,尤信奉釋氏,在西京建崇德寺,募民輦瓦木,驅迫甚急,而傭直不給,人多苦之”。

對此,趙匡胤毫不在意。

(3)朱元璋則以強勢勢力,要求“軍人必須匍匐在皇權之下”。宋太祖對軍人說“兄弟們,只要不造反,金錢美女隨你們的便”,明太祖對軍人說“天下是老子和我們朱家的,現在國家很窮,你們都先忍著吧。未來如何,看著辦吧”

宋太祖的勢力是依靠“官場秩序”憑藉“戰功”得來的,但這種勢力更多的是一種“平衡”的藝術。

明太祖的勢力則是從死人堆裡,在不斷地背叛中利用刀劍和人頭殺出來的,這種勢力的崛起其實不需要“平衡”的藝術,只需要刀劍說話。

也許,有人說宋太祖和明太祖出身不同,所以導致了二人採用方式的不同。但其實,更重要的還是,他們所經歷的環境不同所致。宋太祖升官速度很快,靠柴榮提拔。其他許多人也是如此。但在農民起義中,朱元璋所經歷的則未必是明主,更多的是比他差很多的農民起義領袖。

大家都是政客,那就用政客的玩法兒;

大家都是刀客,那就只能刀法比試了。


坐古談今


我知道題主肯定是看朱元璋電視劇中,他有對握有兵權的大將,試著去杯酒釋兵權。但是歷史上卻沒有這樣的記錄。所以可能並沒有發生這回事。但是你既然這麼問,我可以嘗試回答一下。

宋太祖是什麼人?他出生於一個軍人家庭,家裡世代為官,也算地主出身吧。他的手下呢?像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他們一開始就是效忠於後周。常年混跡於官場,出身也比較高。朱元璋呢?一個放牛娃。他的手下基本上跟他差不多,特別是那些武將。他們這些人跟石守信他們比起來,出身低賤,又沒有什麼官場經驗。常年餓慣了,好不容易熬到頭了。不去跟朱元璋強皇帝就不錯了,你還想讓他們回家養老啊?石守信他們很明智,多年的官場經驗告訴他們,如果不回家養老,面臨的會是什麼情況。說到底,就一樣東西,長遠的眼光。湯河最終倖存下來,就是因為這個。

接下來我們再來談談為什麼朱元璋不願意採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主要有三點:1、朱元璋自身的性格問題。2、明朝建立的特殊大環境。3、杯酒釋兵權有著特有的弊端。

1.朱元璋的性格

無可否認朱元璋是一個擁有雄心壯志的梟雄,貧苦出身的他深深瞭解底層勞動人民的需要,當社會逼迫他連一個和尚都做不成的時候,多年的流浪生活讓他養成了堅毅果決的性格,也為他骨子裡的殘忍嗜殺埋下了伏筆。朱元璋加入起義軍之後,對於派系鬥爭感到深深的厭惡,在無形之中堅定了他集權的決心。正至十三年,李善長的出現對於朱元璋來說無疑是天大的際遇,二人一見如故,李善長向朱元璋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 為朱元璋今後的大業奠定了基礎。就是這樣一位重臣,最後的境遇也是著實悽慘。

這也就不難看出,每一個開國皇帝都是踏著屍骨過來的,然而嗜殺成性的養成基本是個人性格的原因,朱元璋一路經歷了太多坎坷,他的心理在一路的征伐中漸漸扭曲,從他對兒子的態度也可見一斑,朱元璋二兒子死前有劣跡,然而下葬之時朱元璋不僅不悲傷,還列舉其十大罪狀,命令其地下有知,定要痛改前非。此時的朱元璋在身居高位之後,已經開始養成了可怕的精神潔癖,他的王權地位是不容許別人染指的,所以當他將屠刀伸向一起打天下的開國功臣,並且在“胡惟庸案”,“藍玉案”一舉株連幾萬人的舉動也就不奇怪了。

2.建立的特殊大環境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同年明軍攻佔元朝首都大都,元順帝北逃,中國進入明代統治。看似開始穩定發展的大明其實背後還有一些不安定因素。蒙古人雖然北逃,但是朱元璋還是不放心。怕給了蒙古人喘息的機會,讓他們捲土重來。明朝剛剛建立,國內也不安定。明初起義規模較大的是洪武十四年廣州人曹真和蘇文卿聯合山區裡的單志道、李子文等人發動的起義。起義者據險立寨,有眾數萬人,戰船一千八百餘艘,佔領了番禺、鹿步、清遠大羅山等處,又攻打東莞、南海及肇慶、翁源諸縣,聲勢浩大。面對於如此的內憂外患,老朱倘若真的給這些老將放假回家。那這大明朝靠誰打仗啊?朱元璋只有一個,他暫時還是不能放這些人回去的。

3.杯酒釋兵權的弊端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奏效了,將領們都把權力 交出來了。而這些將領們也被許諾了一生的富貴。可是他們還是不放心。因為之前戰功赫赫, 威望太高,怕皇帝對自己痛下殺手。於是有很多人為了讓皇帝放心。他們便故意做一些壞事來自汙。趙匡胤想:既然已經解除了他們的兵權,已經對我沒有什麼威脅了。一些小吵小鬧總是難免的,由他們去吧。於是這些享受著富貴的人,更加猖狂了。

比如有個名叫王繼勳的武將,是彰德軍節度使王饒之子,王皇后的胞弟。據《宋史》記載,這位國舅爺性情殘暴,是個貪財漁色“專以臠割(將活人身上的肉割成一片一片的)奴婢為樂”的食人魔王。一天,王繼勳府中圍牆因大雨坍塌,大量奴婢逃出牢籠,跑到宋太祖面前告御狀,把王繼勳駭人聽聞的罪行全都捅了出來。但是太祖前腳剛對他判處流放的處理,後腳他就又被封為右監門帥府副帥。據統計,直到太宗即位后王繼勳被處死時,僅在973年到977年這短短的五年時間裡, 王繼勳親手殺掉和吃掉的奴婢就多達100多人。威脅解除了,然而黑暗的禍根便從此埋下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同樣的方法,用到不同的朝代不一定有效。


小慶聽歌


朱元璋和劉邦不一樣。劉邦的時代,沒有先例可循,在處理功臣問題上,一路跌跌撞撞,殺了不少人,殺得連他自己都有些膽戰心驚,深為後悔。但是朱元璋在處理功臣問題上,其實歷史上已經有成功的例子,那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

(朱元璋畫像)

既然已經有成功的例子,朱元璋為什麼不照搬照做,也來一個“杯酒釋兵權”,反而還要用劉邦自己都不太喜歡的殘殺打擊方式呢?

第一,朱元璋缺乏自信。

朱元璋是從最底層一路拼殺,經過了艱難險阻,打敗了無數勁敵,最後才成功當上皇帝的。朱元璋的人生地位,在幾年之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種變化,常常讓他自己都覺得不真實。讓他總覺得,和他一起打江山的人,會覬覦他的皇位。畢竟之前大家都是一樣的人,而且都是一起在戰場上拼殺過來的。要說功勞的話,那些兄弟們的功勞,其實並不比他小。

所以,他就算採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把那些大將們的權力解除了,但是,只要這些人還在,其號召力就還在。某一天,這些人振臂一呼,很可能又會推翻他的江山。

而實施“杯酒釋兵權”的趙匡胤,以及給功臣們建“凌煙閣”的李世民不一樣,他們並非出生於平民家庭,祖上都是貴族或者官員。古人是祖先崇拜,他們認為,後世之所以能發達,是祖上積下的陰德。趙匡胤、李世民祖上比較闊,在當時的人看來,積下陰德是有可能的。而朱元璋祖上赤貧,就沒那麼容易積下陰德了。所以,趙匡胤、李世民都比較自信,朱元璋不自信。

(杯酒釋兵權)

第二,朱元璋沒辦法用。

趙匡胤可以用“杯酒釋兵權”,而朱元璋卻沒辦法用。為什麼呢?

趙匡胤為人寬厚,與他兄弟們的關係比較好。他要奪的兵權,主要都是他曾經的義社兄弟們。他把話說在明處,所以兄弟們比較信任他。畢竟之前有趙匡胤被大家擁戴,奪了後周天下的例子。而且趙匡胤也說了,不是害怕你們造反,是害怕你們手下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身不由己。對這樣一個理由,他的兄弟們自然無話可說。趙匡胤用這個辦法,就比較靈。

朱元璋的情況不同。他雖然也有徐達、常遇春等許多兄弟,但是,一者,掌權的並非是他的這些兄弟;二者,朱元璋和他的功臣們也不是一種可以坦誠相見的關係。因此,朱元璋無從使用這個辦法。

第三,朱元璋用了也不靈。

趙匡胤用“杯酒釋兵權”,解決的是將領的兵權。文臣們大都是從後周來的,他們沒有那樣的權力。也就是說,趙匡胤只要把兵權解除了,事情就搞定了。

但是,朱元璋那麼掌權的功臣,還不僅僅是武將,還有胡惟庸、李善長這樣的文臣。他可以讓武將回家裡去休息,卻不可能對胡惟庸、李善長等人說,你們也回去休息吧。他們回去休息了,朝政怎麼運轉呢?朱元璋就是想取消宰相,也得把這些人處理以後,再行取消。所以,朱元璋用這個辦法,顯然是不靈的。

(加官進爵的功臣們)

第四,功臣們不願意放權。

朱元璋的功臣們,都是和他一樣,從底層殺上來的。好不容易嚐到權力的滋味,他們怎麼可能那麼容易就放權呢?再說了,朱元璋又沒有讓他們放權的說辭,他們當然不願意放權了。

第五,朱元璋殺功臣有複雜性。

朱元璋殺功臣,不只是奪權,其實與功臣們驕傲自大、為非作歹、把持朝政不無關係。朱元璋同時也是在治理腐敗。如果要治理腐敗,顯然用“杯酒釋兵權”是不能解決的。因此,朱元璋把殺功臣,剝奪他們的權力,與治理腐敗同時進行。他也因此可以掩人耳目,起到更好的效果。


張生全精彩歷史


趙匡胤剛剛當上皇帝之後,的確是有人不服的,當時有兩個節度使直接就要造反,趙匡胤平息叛亂之後,立即叫來心腹大臣說了這件事,大致就是說君弱臣強,地方勢力大,要是有什麼辦法能夠把權利都集中在自己手上就好了,趙匡胤杯酒釋軍權也並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一開始就是叫來自己的老兄弟說這件事,這是第一次杯酒釋兵權。

第二次杯酒釋兵權是在八年之後,趙匡胤是做好各種準備才這樣做的,而且趙匡胤為這些功臣準備的東西,足夠滿足他們幾輩子的吃喝,在當時的歷史中,北方遼國虎視眈眈,這些功臣們都確定好了趙匡胤並不會殺他們,而且因為遼國的緣故,這些人相信,遲早有一天趙匡胤還會繼續重用自己,所以權利才能夠和平交接,因此趙匡胤能夠做到杯酒釋兵權也是有時代因素的,這一點是朱元璋所不具備的。

朱元璋一開始並沒有想到要殺這些功臣,畢竟朱元璋可是從一無所有和這些人在一起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當然建國之後君臣矛盾還是有的,只不過因為朱標的緣故,朱元璋才不用殺那些老哥們,朱標自幼就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朱標在軍中的地位很高,那些開國功臣也都是看著朱標長大的,他們和朱標有著很深的感情,

開國功臣願意追隨朱標,朱標也很有能力,等他繼位之後,這些功臣都是輔佐之人,可是朱標突然暴斃,這一切就變了,朱允炆可壓不住這些功臣,朱元璋本就是個生性多疑之人,自然要替朱元璋解決一切。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看看當時的實際情況。宋太祖發動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奪取柴家天下,靠的就是他的那一幫拜把子兄弟,所以他對那些小弟是恩寵有加。能用金錢和爵位解決的問題絕對不會對兄弟們下狠手,這反映了趙匡胤同志對兄弟們還是有感情的,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趙匡胤個人素質的體現,他生在官宦之家,父親趙宏殷是北周的檢校司徒。趙匡胤個人也是受過較高的教育,他的那些個兄弟本來都是北周的大將,大部分也都是靠著祖上的恩蔭才做了官,從綜合素質上來說他們這些人還都不錯。是一群有文化,有夢想,關鍵時刻還都敢站出來跟大哥一塊兒造反的官二代。


大將石守信、曹彬、潘美等人深得趙匡胤信任,個個擁兵自重。所以天下平定後,杯酒釋兵權時,趙匡胤一席話大家心中都明白,石守信帶頭放棄兵權,大家一塊回家頤養天年,趙匡胤之所以能夠解除兵權成功,是因為他對軍隊的絕對控制,他可是北周的殿前都點檢,和父親共同掌管中央禁軍,勢力已深深滲入軍隊之中。大家從軍這些年,心裡都明白,打打殺殺這些年不就是想過封妻廕子的好日子嗎?現在榮華富貴近在眼前,誰還冒著滅族的危險去造反啊,即使造反勝利的可能性有多大誰也不好說。

陳橋兵變後,後周的皇帝及舊臣都得到了妥善安置,這些出生入死的兄弟們也都不斷加官進爵,大哥對兄弟們的情誼比起漢高祖劉邦那是好太多了。就憑不殺功臣降將這一條,歷史上做的好的也就東漢光武帝劉秀和宋太祖趙匡胤二人。所以趙匡胤在歷史上獲得了很高的評價。

反觀明朝,太祖朱元璋起於草莽之中,家裡窮的連衣服都穿不上,父母去世連棺材板都沒有,至於政治資源,那更是一無所有。但是他有眼光,也有魄力。自己靠著努力一步步成為農民軍的領袖,在他成功的路上,一塊兒長大的兄弟湯和、徐達等人可謂是功勳卓著。朱元璋擊敗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後,揮師北伐,最終徐達、藍玉等人擊敗元朝名將王保保,一舉攻克元朝大都,成功幫朱元璋奪取了天下。


奪取天下後這些大將個別人日益驕橫,有點不聽使喚了,這些將軍出身草莽,沒有很高的文化,不知道急流勇退,卻想著天下是大家打下來的,理應大家共治。這些人的政治覺悟跟宋太祖時期的石守信和曹彬等人相差甚遠。隨即大將軍藍玉驕橫,犯謀反之罪,被剝皮實草,受牽連者1.5萬餘人,丞相胡惟庸謀反案,牽連者又數萬人,其中不乏功臣名將,這兩起大案,受牽連之人是不是真的參與謀反,我們無從考究,此兩案,讓人看到老朱的真實面目,太子朱標英年早逝,皇太孫朱允炆年紀尚幼,這班元老重臣在他活著時尚且驕橫,那麼他去世後誰人可以鎮得住。他效法漢高祖劉邦,為了後代能夠穩定天下,最好的辦法就是一勞永逸,將這些功臣宿將殺死,正所謂“狡兔死,獵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另一個朱元璋殺功臣的原因有可能真的是定鼎天下後這班人認為老朱對他們分封不均,確實想造反,大家只可同患難,不能共富貴,只是老朱先下手了,從洪武年間的“藍玉”和“胡惟庸”案可以看出老朱手段之殘忍,絲毫不留情面,打擊面過大,也為朱元璋的一生留下了汙點。

由此可見,宋太祖和明太祖在解決大將兵權時所採取的手段不同,但是都成功解決了大將的兵權,只是宋太祖的手段更為平和,他能讓這些大將自動交出兵權,來自於他對軍隊的絕對控制,黃袍加身時可都是他的嫡系部隊,可以說那些大將只是有帶兵權,至於統兵權還是在皇帝手中,所以他們想謀反的前提得是先弄清自己有幾斤幾兩。相對於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明太祖的手段更為血腥和殘酷,這也許與當時的形勢有關,由於後期朱元璋不直接掌管軍隊,軍隊的直接指揮權在一線大將手裡,他們跟隨徐達和藍玉南征北戰,將士同心。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兵士人人只知有大將軍徐達和藍玉,而不知有皇帝朱元璋,老朱發現這個問題後,先下手為強,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老朱大殺功臣的後果很快在他去世後顯現了出來。由於沒有能打仗的將軍,幾年之後他的孫子朱允炆就把皇位給丟了,歷史就是這麼循環,今天種下的什麼因,明天必然會得出相應的果。


大飛哥愛歷史


誠邀,如題。宋太祖的將軍和朱元璋的將軍可不一樣

宋太祖趙匡胤是一步一步從軍隊底層爬上來的

宋史記載,太祖皇帝歷任後周校尉,殿前都虞侯,宋州節度使,義成節度使、檢校太保,殿前都點檢,歸德節度使,檢校太尉等,所以趙匡胤屬下的將軍一直是趙匡胤的下級,對這些將軍而言,服從趙匡胤的話已經成了天職。

再者,宋朝建立時各位將軍既非同鄉也非血親,相互聯繫較少,不能團成團與皇帝對抗,皇帝對付一群將軍會有顧慮,對付一個嘛,還是很容易的。於是趙匡胤很容易的就達到了杯酒釋兵權的目標。

朱元璋時期就不同了

首先,朱元璋與他的將軍並非一開始就是上下級,比如中軍三帥——湯和徐達常遇春是朱元璋的兄弟,藍玉陸仲亨是朱元璋的義子,這樣無形之間朱元璋在將軍面前就少了分威嚴,多了點“情分”,眾將以為老朱不會下狠手,自然也就敢於提出不滿。
此外,朱元璋的朝廷有兩大特色,一個是驕兵悍將,另一個就是淮西漢子。明初封的爵位(公侯伯),淮西人佔了九成。在朝廷裡,淮西人鄉音鄉情鄉黨,抱成團相互取暖,今天這個出事了,明天就有一群淮西勳貴來求情,於是老朱也不敢硬來,自然杯酒釋兵權就做不到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這個問題不需要說那麼複雜,單從兩位君主的經歷就能看出來。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要知道趙匡胤武將出身,和柴榮更是關係很好,但是他還是奪取了柴家的天下。當他坐在殿堂之上看著當初擁立自己的兄弟,就會感覺到堂下站的是一位位“趙匡胤”。

當他和手下們商量兵權的事時,將領們那還能不明白趙匡胤的意思。皇帝就是靠兵權竊的位,你抓住兵權不放是想效仿當年之事?只要不傻的都會放棄兵權,並且極力自汙。

表示皇帝你看我沒那個心思,我只想吃喝玩樂混吃等死。趙匡胤也很滿意,大家都很懂事。

朱元璋只能共苦不能同甘

朱元璋就不同了。大家都是從泥腿子裡打出來的,過命的交情。說不定就有幾個混賬偷看過馬皇后洗澡,關係太鐵了。直到朱元璋登基,一竿子武將還沒從兄弟情誼轉化為君臣關係。

朱元璋想削權啊,但他不能直說啊。於是他就一直給手下使眼色,想讓他們明白過來自己請辭。誰知道手下的兄弟們把他看成拋媚眼了,於是玩的就更嗨了。

你指望一幫泥腿子懂多少政治智慧?

然後朱重八就生氣了,你們敬酒不吃別怪我敬你們罰酒。最可怕的是當一個老功臣廖永忠被拿出來“殺雞給猴看”,這群“猴”還看的津津有味,絲毫沒感覺到有什麼不妥。

這也是沒救了。

還是有聰明人的,朱元璋一打眼色劉伯溫拔腿就跑,誰攔都不好使。


日月當空歷史文化傳播


這個不敢苟同。

明代的政治制度,一定程度上講,是沿襲了宋制,即以文制武,但又不等同於宋代那麼極端的以文抑武。

武將的地位從明建國之初就確立下來了,在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以後,文臣最高品級就是六部尚書這個級別的正二品,(三公三孤這樣的虛銜雖然是正一品,從一品,但只是一種榮耀。)但你再看看武將的級別,最高級別是五軍都督府左右都督正一品,從品級上講,武將是要高於文臣的。



即便後來有了內閣制度,但是內閣首輔,其最高品級一般也就是兼任六部尚書,正二品!

在官方地位上來看,貌似武將是要比文臣高一點,但實際上呢?老朱搞的是屯兵制,軍屯與地方政務完全分離,但是軍屯衛所是受到地方行政文臣大佬的轄制的!一般總兵官這個級別的武將,定品級是最低從二品,但大多數是正二品,其所轄之兵,一般也是一省之兵,而文臣呢?一省之巡撫,布政使也就是從二品,但在職權上,完全受巡撫的管轄。

這就是老朱厲害的地方,看起來武臣地位上要略高於文臣,但在權力上,根本無法超過文臣。



而且明朝兵權並不完全武將手裡啊,朱元璋始設五軍都督府,職能是掌管天下兵馬大權,這個權力很大的部門在明初也確實名副其實,但著本來元代只有大都督府,他一分為五,把開國勳貴們都扔了進去,五軍各有左右都督,他們之間互不統屬,是平級的啊。

這種制度演變到後期,導致勳貴子弟們在裡面混日子,然後逐漸就被兵部所掌控。

老朱實際上並不需要搞杯酒釋兵權那一套,他的老兄弟們,又不是跟趙匡胤那樣的義社十兄弟,也沒有趙匡胤那種半路黃袍加身的經歷。其從一開始便是被奉為主的。

而且,兩者之間的兵制不一樣,宋初沒有杯酒釋兵權之前的制度是唐代府兵制,將領權力極大,而明初是五軍都督府統領天下兵馬加衛所制這樣軍與政分離,而一方面在有兵事時又要受到文官轄制的制度。



明初的戰將們在成為勳貴以後,其中勳貴之首魏國公後來的中山靖王徐達,最高的職位是右丞相, 是文職呀,是以武將的身份議軍國事,但其實徐達大部分時間都跟蒙元打仗,到1380年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後,丞相制度也成為歷史,徐達也就沒了這個職位。

相對於宋,明在軍政方面的制度更加靈活,武將從一開始就很自覺,畢竟有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例子,大家都心裡都清楚,國家建成後,武將們會是個什麼情況,而老朱對勳貴們也不錯,起碼不是還有五軍都督府這個權力比較大的實權部門,只是後來土木堡之變以後,勳貴戰死大半,而衛所制也不堪世用,後來才有了募兵的制度,也就形成了另一番九邊軍鎮的權力格局。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大家討論交流!


青年折緣


  

  宋太祖是出了名的仁厚之君。當然,他之所以能夠杯酒釋兵權,之所以敢把那些名望素著的大將留在世上,還有更為深層的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宋太祖有足夠的自信,也有足夠的能力駕馭軍隊,駕馭麾下大將。

  一些朋友提到趙匡胤出生軍人世家,出身比較高貴,於是說趙匡胤因此能夠容人。其實,這二者之間其實沒有必然聯繫。

  真正的原因,與趙匡胤的出身關係不大,與趙匡胤20來歲參軍之後的經歷則有著密切關係!

  經歷一、親眼目睹郭威黃旗加身,多年後活學活用。

  趙匡胤20歲開始從軍,親眼目睹了郭威如何發動兵變,如何黃旗加身,成為一國之主。多年之後,趙匡胤黃袍加身其實就是郭威黃旗加身的翻版。

經歷二、親手打造強大禁軍,心腹大將遍佈機要。

  另外,趙匡胤從高平之戰開始得到周世宗信任。周世宗厭惡那些老牌將軍,於是欽點趙匡胤組建新軍。趙匡胤利用職務之便,將許多心腹插入禁軍中成為重要將領。以後與他一同升遷。

  加上趙匡胤本人就是一代名將,是後周最為重要的高級將領之一,因此,趙匡胤在軍中的威望無人可比。

經歷三、南征北戰,戰功赫赫。

  其他帝王諸如劉邦、朱元璋、宋高宗為什麼要殺功臣?因為不自信,因為擔心軍隊不聽自己的,因為自己不會帶兵。

  可是,宋太祖都沒有這個顧慮。他本身就是殿前司都點檢,禁軍最高統帥,所有大將都是他的部下,他本人就是絕代軍事奇才,誰也翻不出他的手掌心。

  因此,乾隆皇帝說了句公道話:太祖退藩鎮之兵,只在杯酒片言之間,君臣之分,情義兼隆。而儉約是務,治定功成,制禮作樂,傳之來裔,為萬世法。其成功緻治之盛,幾乎唐太宗。而規模之正,則又過之矣。

  在乾隆看來,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保全君臣情義十分難得。治國之盛,接近唐太宗貞觀之治。並且,宋太祖立下種種製毒,周正深遠,這點又超過了唐太宗。


葉之秋


為什麼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能夠成功,而明太祖朱元璋卻不能成功。這個問題從何說起呢?朱元璋嘗試過杯酒釋兵權嗎?並沒有。但是,之所以趙匡胤使用了杯酒釋兵權這種溫和的方式,而朱元璋最終選擇了直接動刀子解決問題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趙匡胤之所以選擇杯酒釋兵權,與其自身的自信和仁慈是分不開的。趙匡胤生於高級武官家庭,家庭美滿、幸福,自幼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可能正是這種美滿的家庭和良好的教育,鑄就了趙匡胤的自信心和仁慈心。趙匡胤不嗜殺戮是眾所周知的,不僅是對自己人仁慈,對於敵人也是如此。因此,面對手握重兵的將領對於皇位可能存在的威脅,趙匡胤接連上演了兩出杯酒釋兵權,在不流血的前提下,一舉解決了手下將領對於皇位的威脅。同時,趙匡胤也自信,他的這些“老兄弟”們會明白自己的一片苦心,會主動交出兵權。如果趙匡胤是一個沒有自信的嗜殺之人,這一切也就都無從談起了。



同時,趙匡胤麾下的將領們的素質也是一個重要方面。趙匡胤手下的將領大多出身官宦之家,受過較好的教育,行伍出身的並不多,基本都是一些有理想、有抱負的富二代、官二代。正所謂響鼓不用重錘,趙匡胤上演杯酒釋兵權時,話一出口,這些人就都明白是怎麼回事了,第二天全部以各種理由上書請辭,這也算是君臣之間的一種默契了。



反觀朱元璋。朱元璋為什麼沒有上演杯酒釋兵權?首先要從朱元璋的出身說起。朱元璋出身赤貧,家人幾乎全部死於災荒,自幼沒有讀過什麼書,四處漂泊,甚至還當過和尚。從後來朱元璋的一些舉動來看,朱元璋內心對於自己的出身多多少少還是有些自卑的。因此,在成為皇帝之後,朱元璋更加害怕失去這一切,面對但凡會對自己皇位產生威脅的一切,都會不遺餘力予以消除。說到底,其實這還是一種內心缺乏自信的表現。因此,杯酒釋兵權這種需要君臣默契且留有尾巴的處理方式,朱元璋是不會、也不願、更不敢選擇的,他要的是一勞永逸,尤其是在懿文太子朱標去世之後,這種願望變得更加迫切。因此,動刀子解決便成了最為直接有效的處理方式。



再看朱元璋麾下的淮西悍將們,基本上都是出身赤貧、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大老粗。要這些人主動放棄拿命換來的權力,難度很大。甚至在這群大老粗中的不少人心中會覺得江山是一起打下來的,理應一起坐,不是嗎?更何況,朱元璋在這些人心中也不過就是草莽出身,甚至不少人還親眼見到過最為落魄之時的朱元璋。朱元璋的威信更多是建立在殺伐決斷和利益關聯的基礎之上,而不是人格魅力。這些人自然也不會心甘情願交出權力。再者說,這幫大老粗也並不是什麼響鼓,朱元璋就算費心費力錘上半個月,這些人也未必就能聽得出弦外之音,不是嗎?因此,對於朱元璋而言,杯酒釋兵權根本行不通,那就只能動刀子解決問題了。



實際上真正心甘情願交出權力的人,朱元璋並沒有下黑手,諸如徐達、湯和,最後不都得以善終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