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鸟尽弓藏的时代里,张良凭什么得以全身而退?

云破月来影玩你


(1)张良不带兵。

张良给自己定位是一个谋士,只负责出谋划策,这就意味着张良在军队里很难拉起一大帮子将士,这本身就很让刘邦放心了。

实际上,张良是很猛的,敢刺杀秦始皇,这份胆识绝对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刺杀失败还能全身而退,这就更牛了,遇到刘邦之前他还自己带了好多兵。

(2)张良无故友。

张良不是刘邦沛县旧人,也不是带着一帮兄弟来的,他就是一个人来到刘邦身边,也没见到张良和哪个人特别知心(项梁除外),这很让刘邦放心。

(3)张良不贪权。

刘邦封张良三万户,让他自选封地,张良却只选了贫瘠的留地,没有贪心。

张良在刘邦称帝之后,基本就去修仙了,不管人间世事,这也让刘邦放心。

(4)张良稳准狠。

刘邦要换太子,张良帮吕后出主意,一计定乾坤,刘盈的太子之位安稳了,吕后能不感激张良么?

吕后上了台,动谁也不会动张良,还很敬重他。

老皇帝喜欢,小皇帝喜欢,有权的吕后也喜欢,他自己无权无将不搞政治,一心修仙,不结派,只挂着一个虚名,这样的人自然是安享人生了。


师明礼闲聊中国历史


汉初三杰,韩信先封齐王,后徙楚王,手握重兵,又有独立的封国,操练新兵是无往不利,领兵打仗又是战无不胜,还特么年轻,死时才35岁。

萧何位居丞相,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经营关中及巴蜀多年,掌握朝政大权,素有威望。



可张良有什么?

张良从头到尾就是一个谋士。一无兵权、二无政权,就是孤零零的一个谋臣,顶多就是出谋划策,虽然运筹维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可那是辅佐别人,又不是自立门户?能有什么威胁?

你是刘邦的话,会认为韩信、萧何、张良,谁更有威胁?



张良没有威胁也就罢了,还偏偏体弱多病,经常生病卧床休息,想必张良身体不太好。而且张良从来也不曾单独领兵作战,只是作为出谋划策的谋臣,这么一个病怏怏的谋士,看起来弱不禁风的,能让刘邦产生威胁吗?

在刘邦统一天下后,张良基本上就很少出谋划策了。吕后因为刘邦有废立太子之心,就逼着张良给出主意,张良建议吕后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果然刘邦见到就不再有废立太子之心,因此吕后也很感激张良。



张良精通黄老之学,深知功成身退之理。不久张良就辞官云游四方去了,公元前186年,张良去世,善终,享年65岁。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鸟尽弓藏"在各朝各代都是一个权力游戏、古人云"人易共患难、难以共享乐"天下太平、皇上的谋臣和武将的利用价值已经到头了、因谋臣易乱政、武臣易造反、皇上也都是造反登基的、所以在他活着的时候、很希望这些谋臣良将都要死在自已前面、不然会威胁到自已的子孙、特别是拥兵自重的将领、很少幸免、不是他们不知道"鸟尽弓藏"的道理、而是舍不得放弃手中权力和皇上的各种荣誉和赏赐、使自已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当然、小编命题上的张良确实做得好:首先汉高祖对他封有"三万户"的侯、他拒绝了、只接受"数千户"的侯;在封侯榜上只排名第23位、他可是汉高祖口中的"三杰"呀、然后以托病为由、不担任朝中任何职务、也不与朝臣相互往来、而是云游四方、闲云野鹤、不问世事、除了有自已的封地外、跟老百姓没什么不同;所以对汉高祖来说张良对他的江山没有半点威胁、所以他能功成身退、我想:张良也应该是珍惜权力的、只因他愿放弃、放弃了人人都不愿放弃的东西!


嘘就当我没来过


汉高祖刘邦以布衣之身,成就两汉四百年基业。但就在鼎定天下后,助其称帝的功勋故旧,却几乎被诛杀殆尽。英雄如淮阴,老成如酂侯,都没能躲过高祖刘邦的猜忌。韩信死前感叹道: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享;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享!”但张良却成为了汉初功勋中仅存的几人。即便身处留侯位,仍躲过了汉初的刀光剑影,安然长逝。

后世多称赞张良为“人臣楷模”,原因在于张良懂得功成身退,不恋权位。但张良之所以能够在汉初的猜忌中片叶不沾身,背后还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在汉初功勋集团中,张良的出身最为高贵。刘邦不过一个亭长,萧何也只是基层小吏,张良却是韩国贵族之后,五世为相,家世显耀。秦国灭韩,让张良国破家亡,而促使张良加入刘邦集团的动机,便是亲手葬送秦国。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为震慑四方,数次出巡,秦国国势达到鼎盛。也就在那时,身无一物的张良募大力士,于博浪沙奋力一击,失败后亡命天涯。相比陈胜、吴广、项梁、刘邦,张良才是反秦潮流的第一人。正因为复国心切,所以张良在见到项梁后说:“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即便在之后追随刘邦左右,也只是作为刘邦的客卿,待刘邦入主汉中后,张良又回到韩王成身边,任司徒。


韩王成被项羽杀死后,张良不得不再次回到刘邦身边。张良此时的政治目标便从灭秦复仇变为灭楚复仇,此后直至汉朝建立,张良再无变更。刘邦登基后,张良国仇已报,于世俗层面而言,已无牵挂。正如张良自己所言:“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侯,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张良能够全身而退,并非只是出于其自身的原因,汉高祖刘邦对其完全的信任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不同于以战封侯的功臣,张良乃是“画策之臣”,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所以说,张良身为谋臣,”未尝将兵“,在军中并无威信。


同时,他追随于刘邦左右,并不像留守后方,在关中百姓中有着极高的威望的萧何。以此来看,张良只是一介依附于刘邦的臣属,对汉家天下并无半点威胁。这就是虽然张良几番易主服侍,刘邦仍完全信任他的原因。

除此之外,张良能够安然无事的原因还在于他的身体。在立国后,张良羸弱的身体就再也无法支撑繁重的公务。到高祖晚年,他的身体更是每况愈下。张良“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并非虚言,这正是他真实的身体情况反映。国仇已报,身无纠葛,体弱多病,虽功高却谦逊。种种原因最终让留侯张良在危机四伏的汉初功成身退。


1.《史记·留侯世家》


历史研习社


张良一生都在追求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心中抱负。秦朝时就曾使大力士试图以巨石击杀嬴政。秦朝末年,群雄并起,张良通过仔细分析选择了刘邦为主公,一路辅佐刘邦,并在刘邦得了天下后,没有膨胀,在别人忙着争功想着享受时,张良敏锐的发现刘邦出身草莽了解民间疾苦这是他的优点,但在权力的游戏中这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地方,缺乏人脉积累的他为了给自己和自己的后代消除权柄上的刺,他必须将所有可能对刘氏政权产生威胁的功臣铲除。所以聪明而冷静的张良预见到了这一切,这也救了他的命


萝卜雷特


张子房是历史上出名的谋士,凭着对世事的洞明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完成了自己出则运筹帏喔而决胜千里;退则终善其身的人生传奇!他助刘邦完成一统大业,也使自己实现了一报秦灭韩这一亡国之恨的政治报负。然后便遁入了道家自然无为的精神世界,隐入留坝的大山之中,与汉王朝做了适时的切割,不栈恋功名利禄,不对汉王朝构成威胁,自然能够平安地活下来!在留坝的张良庙,可以依稀寻访到先哲的生活和精神轨迹。


太白山人5911


刘邦在当了皇帝之后,特意让张良从齐地选择三万户。结果张良却说只愿受封留县(今江苏省沛县东南)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避免了众矢之的。其实说起来张良论功劳,比不过萧何。但是萧何60多岁的老人了,因为说错一句话,受牢狱之灾。比亲疏,又比不过小舅子老乡樊哙,然鹅刘邦临死前最后一道命令就是派遣陈平和周勃到前线力斩樊哙,张良早就让刘邦琢磨透了。


不滅龍鴹


张良为刘邦第一谋士,当然知道功成身退才可自保,这是天道。《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曲焕章


给刘邦有安全感,对刘邦没威胁的地方。做人谦虚低调不张扬。平时出谋划策和做人没那么卑鄙,给刘邦好印象。岁然有功不居傲。把同事关系处好,不会有人记恨,不会在暗地了下套子,不会在刘邦面前进馋言。

他没地盘和军队,也没在朝中拉帮结派,构架自己的势力。最重要的他主动辞官,淡泊名利,刘邦也是人精,根据他的表现刘邦肯定放过他,何必背个残害忠臣恶名呢。


ljs71420


这就是见好就收,明哲保身的定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