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至清各代都称“朝”,为什么不叫“国”?

华娱周文王


这个题问的很好。中国古代有出现过“朝”、“国”、“代”的说法,但“国”除了中华民国和“金国、辽国”等外,秦到清这段时间没出现过。

我解释下这三个之间的关系:

  • 朝,为“面对、面向”的意思。引申为“君臣朝见”和“朝会”,即君臣相见处理国家政事。所以,“朝”是“政权”、“政府”的意思。在史学语言下,特指中原王朝继承了法统的中央政权。

  • 国,乃“疆域”的解释,先秦时期有特指“都城”。以后又慢慢的转变成“有土地、人口、政权的政治实体”的意思。接近类似国际政治的国家概念,即“领土、人民、主权的政治实体”。

  • 代,拆开解释为“人”与“戈”的意思。本意是“人际的迁移”,有特指传承过程中的某个节点,后面引申为事物发展的改革(取代、代替),并特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时代、年代、世代。

从秦至清朝为何不用“国”?

  1. 严格的来说,中国从古至今只是一个国家,因为至三代以来中国的法统、道统就没有断绝过。从夏商周到民国,只是中国四千年的不同国号、不同政权。四千年的历史中,只有在五代十国期间短暂的断代过一次和南北朝分裂过一次。
  2. 只有继承了法统和道统的君主才有资格被承认为“天子”,也才有资格称为“朝”,不是随便一个国号或政权都可以称作“朝”。自古以来中原大地能够称“朝”的只有,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十二朝。

曹魏有法统,但没有完全控制九州(缺:杨荆益雍),不算中央政权,所以不能称“朝”。更多被认为是汉晋的过度政权,与秦汉之间的“楚差”不多。

(辽、金)未继承中原法统,更不被中原道统承认,以中国古代视角的历史的叙事形式,只能称他们为“辽国”、“金国”。

3.以汉朝为例,“汉”指的是“汉朝封建中央政权”,性质类似“人民共和国”一样。中国古人喜欢言简意赅,不会称为“中华大汉帝国”什么的。“汉”,国号。跟“德意志第三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一样,主要用于跟独立政治实体进行外交时使用。

“汉代”,汉朝统治时期的意思。只有“汉代”才包含了“时代”的意思,而“汉朝”不包含“时代”的意思。


这里介绍下“朝”和“代”的区别

王莽有“新朝”,武则天有“周朝”,但都是篡位的性质。即夺了前天子的位置,控制朝政,进而改了“国号”。虽然手段是非法的,但因具备法统,因此可以称“朝”。

但他们的“朝”仍然是“前朝”的法统,且无法改变这个性质,到最后还是要归还于最终合法继承人(刘氏、李氏),因此算是“改朝”没“换代”。

所以“王、周”能称“朝”,但不能称“代”。因为王莽的“新朝”仍属于“汉代”,武则天的“周朝”也仍属于“唐代”,他们只是在“代”延续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转折点而已,并没有发展到了下一代。

此外,还有“换代”而没“改朝”的情况,比如秦汉之间的“楚”。项羽虽然灭了秦,但“西楚”未继承法统,建立新的中央政权,所以“西楚”不能称“朝”。

而太史公则把“秦朝”灭亡后的时点作为“汉元年”,刘邦称帝已是秦亡五年后,这时的“秦代”已经彻底结束,时间已经步入了“汉代”了。


大国布衣


这个问题问的好。但是,此问题的很多回答都是错误的,不得不在此加以更正。

“朝”是超国家的政治组织。古人将所有土地称为天下,而建立王朝的人为天子,为天下共主。王朝由主体国与各分封国、附属国、藩属国、朝贡国一同组成。朝的地位是顶级的,而国的地位要低一级。夏商周三朝的天子称王,所以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说法,而各分封的诸侯国的君主称公。但是战国时代周朝的诸侯国无视周王,纷纷称王,周朝名存实亡,周王的称号及地位下降。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彊拓土后,建立秦朝,自封为始皇帝,从此皇帝称号就意味着凌驾于天下各国国王。此后各朝天子都称皇帝,而各国的君主只能称国王。在朝的体系之内,所有国王及继承人都要由皇帝敕封才具有合法性,并要定期履行向天子朝贡的义务。

为此,秦与两汉都是代表天下的王朝。

三国时代,因魏蜀吴三国的主要活跃时期汉天子仍在,这三国国主都未称帝,所以称为三国。虽然曹丕废汉天子称帝、刘备随后也称帝,但互不承认,而且时间短暂,很快被晋帝所取代,晋帝统一天下成为共主。所以史家仍称魏蜀吴为三国时代。

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最后南北政权都称朝称帝,互不臣服、互不承认对方具有更高地位,所以史称南北朝,为史家公认的分裂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都是朝,君主都称帝,而十国君主都是低一级的国王或国主,所以史称五代十国。而后晋皇帝石敬瑭向契丹自降身份为“儿皇帝”,使辽朝的地位首次超越中原王朝。

辽金宋时期比较特殊。辽与金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后世一些史家出于民族歧视或大汉族主义思想,矮称其为辽国与金国,而称北宋为宋朝。但实在不好意思称南宋为宋朝,就简称为南宋。但在历史上,辽、金、宋的君主都称帝,自称辽朝、金朝、宋朝。辽与北宋所签的和约《澶渊之盟》,约定宋与辽为兄弟之国,北宋每年向辽提供岁币白银30万两,绢二十万匹。兄弟之国的约定使双方名义上具有平等地位,但北宋向辽缴纳岁币的事实,使北宋的地位事实上低于辽。而西夏先臣服于北宋、后接受辽帝的册封,使辽比宋更具有朝的地位。所以,后世很多史家仍称辽为辽朝。称北宋为宋朝,只能算是勉强可以。而金自完颜阿骨称帝后,先灭了辽朝又灭北宋,金与南宋所签第一个和议《绍兴和议》规定:金是君,南宋是臣;明确双方边界,不得再妄议“收复”之事;南宋每年给金岁贡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第二个和议《隆兴和议》规定:金与宋两国皇帝以叔侄相称,金为叔,南宋为侄,改“岁贡”为“岁币”,银、绢各减五万。第三个和议《嘉定和议》规定南宋向金増加岁币为30万两,绢30万匹,宋向金赠军银300万两。这些协议使南宋的地位先降为臣、又改为低一辈儿;而“岁币”不过是“岁贡”的委婉用词。所以,金显然具有朝的地位,应称其为金朝而不是金国。而南宋虽然称帝,但地位较低。所以,辽、西夏、宋、金与南宋,虽然全都称帝,但谁都没有掩有天下,是大分裂时期。

此后的元、明、清都是一统天下的天朝,无可非议。

但清朝末期时,清朝的所有附属国、藩属国和朝贡国全部丢失,再也无法维持天朝地位,只好接受外国强加的大清国称号。因帝位未失,又可称为大清帝国,但帝权仅及版图之内。从此开始与各国平等交往,标志性的变化是成立与各国平等交往的外交部,撤销代表天朝上国主持朝贡事务的礼部。

此后,朝在中国历史上消失。此后的中华民国等只代表中国本土,再无天下共主的含义。


几无成规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句话反映了古人的价值观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的天下、国、家,实际就是指社会组织形式或社会组织单元。“天下”,就是指天子统治的地方,理论上就是指所有土地和人民,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所谓“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左传》昭公七年)“国”是指天子分封给诸侯统治的地方。“家”是指卿大夫统治的地方。诸侯国君在其统辖范围内,再将部分可耕地建立采邑,分封给卿大夫,称为卿大夫之家。各卿大夫之家,再将所属范围内的土地分封给士,士是最低等级的贵族,他们一般只有少量的土地和少数的劳动人手,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要自己亲身参加劳动,才能维持一家生计。卿大夫统治的地方是大家,而士所统治的地方只是小家,或称为室。



“国”字繁体为“國”,从囗(weī)从戈从口从一,“一”表示土地,“口”表示人口,“戈”表示武装力量,“囗”表示四至范围。有土地、人口和一定的用以维护统治的武装力量以及确定的四至边界,就是一个国。在井田制下,诸侯国的土地是由天子分封的,所有权属天子,诸侯只有占有权、使用权、受益权,而没有处置权,不能自由买卖和转让,所以理论上没有领土主权。“国”的最初意义就是指诸侯统治的地方,是一个隶属于天子的没有完全主权的政治和经济实体。



秦统一天下之後,废除分封制,改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但由于历史原因,从秦到清,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封王封侯的现象或封建割据的现象,如历史上的“七国之乱”、“八王之乱”、“三国鼎立”、“藩镇割据”等,都是这种现象的反映。诸侯国的概念一直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国只是王朝下的附属,所以从秦到清,凡大一统的王朝都不称国,只称自己所建立王朝的名号。称国的都是表示还未统一天下,未敢称帝。比如曹操虽建立魏国,名义上还是汉丞相,加封为魏王,一直末敢称帝,死後谥为武王,而曹丕称帝後,才追尊曹操为高祖武皇帝。



世袭的封建帝制被推翻後,民主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国”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国不再是诸侯统治的地方,家也早就不是卿大夫统治的地方,“国”或“国家”成为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由共同领土、人民(民族,居民)、文化和政府四个要素组成的并拥有主权的社会群体,是完全的国际法主体。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又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成为唯一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是完全的国际法主体,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台湾虽然还没有最终解放,但却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领土。中国人民都统称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居民,都受着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现代中国就是一个现代国际法主体概念。

最後说明一下,本题提问有点不严谨,从秦到清不是历代王朝都不叫国,而是大一统的王朝都不叫国,因为大一统之前,还是有许多叫国的政权组织。(子夏故坛原创)


子夏故坛


  • “朝”:帝王世代相传的整个统治时代,称之为“朝”。使用“朝”来称呼一个古代“王朝”,往往具有很强的中央法统地位。比如以夏朝为基点,往后延续了周朝、秦朝、汉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都属于中原正统王朝。所以,在古代历史当中,延续了中原王朝的合法统治地位的国家,才能称作“朝”。

  • “国”:“国”在古代往往是封建王朝内部的属国或者周边的藩国,才称之为“国”。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诸侯的封地都被称作“国”。比如齐国、楚国、赵国、燕国、魏国等诸侯国,这些都周天子的封国和属国。比如东汉以后,有三国、东晋十六国、五代十国。由于三国时期,没有统一的中原王朝,合法的政权无法确立,史学家只能把他们划分为三个诸侯国。除了三国时期,无法确立中原正统王朝,其它朝代都有合法的中原王朝存在。所以,“朝”比“国”已经高了一个等级。到了近代已经形成了“国家”的概念,比如“民国”、“中国”、“英国”、“美国”等等,在古代是指封国,现在意思是指一个国家,两者已经区分开来。
  • “代”:是指历史上划分的某个时期。如周代、商代、汉代、唐代等等。“代”往往与“朝”合并使用,称作“朝代”。最典型的就是“五代十国”,五代其实就是五个朝代,加上十个属国。因为“五代”当中的梁、唐、晋、汉、周,在历史上已经出现过,于是在朝代前面加了一个“后”字,成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都属于中原合法的正统王朝,那“十个国家”不属于中原正统王朝,所以只能把他们当做“属国”来看待了。

谋士说


这个问题还真有点扯淡,颇有点哥德巴克猜想的意思。但也不是无解,我们只要分清楚朝(cháo)、代和国之间的的定义,才能入手。

朝(cháo”)是指向着、对着,引申为封建时代臣见君、亦指宗教徒的参拜,封建时代帝王接见官吏、发号施令的地方;在史学上是指“政权”、“政府”,特别是中原王朝时,继承法统上的中央政权。

代,从“人”、从“弋”,是更迭、代替的意思,引申为事物发展沿革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时代、年代、世代)。

国,从“口”、从“或”,本义是邦国、疆域。《说文解字》:或者,邦也;邦,国也。周礼注曰:大曰邦,小曰国。

据考证,国字的出现最初是从封地开始的,贵族接受封地,有了封地才有邦国。而早期的“国”,大多是受封的城邦,或一些部落,彼此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此后经过时代的变迁,才逐渐演变成“包含领土、人民、主权的政治实体”的现代化国际模式。

可见,朝或朝代是时间概念,国是地域上的区分。中国的历代史学们认为,中华民族是一脉相承的,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只有不同的国号,不同的政权,而不能象西方那样视为不同的国家。因此就以“朝”来称呼历届不同的政权(或者称政府)。盘点下来,历届中原王朝中,能称为“朝”的共有十二个朝代: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


高山流水品历史


先简单说一下朝代和国家最大的区别,某个朝代,某一王朝,“朝”这个字它更倾向的是一个时间的概念,通常指的是某一帝王世系建国之后,由此延续传承下来的一个统治时代,而国指的是国家,一个国家的名字,国号称谓,比如:李渊建国后,定国号为唐,唐就是这个国家的名字,包涵了他整个统治疆域的国土,而唐王朝,则是指自李渊起到唐哀帝李柷亡国,这一整个帝王世系的统治时期。

题目中问的春秋战国时代,各国为什么叫国而不称朝,虽然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十分混乱的时期,但是这些国家他们是诸侯国,诸侯国和国家是有本质区别的,诸侯国的土地是周天子按功劳分封给他们,让他们在这世袭统治,所以也许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是国家的实际统治者,但是别忘了他们之上还有一个名誉的统治者是周天子,他们虽然身为一个诸侯国的国君,但是同样的他们也是周天子的臣民,诸侯国是隶属于某一王朝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这些诸侯国也都是周朝的产物。

那么可能有人又要问了,为什么秦国后来称秦朝呢?秦国和其它诸侯国还真不一样,他干了一件非常牛13的事,灭了六国统一中国,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战国七雄的其他六个国家: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都称霸一时,但是唯独秦国从商鞅变法后,养精蓄锐统一了天下,这时周王室早已不存在了,秦始皇取而代之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也是一个新的帝王世系统治时期的开始,改朝换代已经完成,所以秦也由一个诸侯国变成了全中国王朝的称呼。

但是中国历史还有一些特殊的时期,比如三国,五代十国,宋朝时期的金国和辽国,蒙古国,为什么不称朝,而叫过国呢?因为从古至今我们始终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只有正统的君王,保证整个中国统一的政权,我们才称职为朝代,像三国我们讲的常常是三国时期,因为魏蜀吴没有一家统一中原,后来晋统一中原也就成了一个朝代的称谓,唐朝之后五代十国,也是割据政权纷争不断,直到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统一的宋王朝才正式建立,虽然之后辽国金国不断入侵,但是始终没有统一中原,所以也被称为国,直到蒙古灭了南宋,统一中原,才变成了我们之后认同的元朝。

所以朝这个称谓是认同这个政权是合法,正统的,才称之为朝,而国一般则是对外使用的称谓,或者是对一些没有统一中原,正统地位没有得到承认的地方割据政权才被称为国。


玄坤


这个提问很历史、很文化,涉及华夏文化传统之根源,值得一探。

为什么地球上“四大文明”大部分都中途夭折、仅存华夏文明延续不断?这就是华夏文明始终贯穿着一条根——无论怎样征战杀伐、分裂统一,即使仇雠为对、不共戴天,所有华夏民族都始终认为这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一次的征战杀伐,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新朝廷的建立,都是仅仅为了夺得这个大家庭的实际控制权,所以每一次国体的更迭仅仅是为了“改朝换代”,这个东方龙的传人的国度,从来没有一天被截断灵魂——虽然元代宋、清代明都被时人认为亡国灭种,但是实际国也未亡、种也未灭,仅仅是变换了形式的又一次民族大融合——所有新建立的朝代都毫无二致地自觉自然地延续华夏文明——龙的文化。

“朝”与“国”,何为大概念?

在华夏的历史上,天为最大,天子为最尊,天子之廷称为“朝”。西周建立,分封诸侯国,诸侯要依制朝天子。在天界,天廷为最高;在人间,朝廷为最尊。“朝”为重、“国”为轻,一朝(天子)覆诸国(侯)。

秦灭六国,取周而代之,定制度、立郡县、称皇帝,以火德取代周之金德,秦朝替代周朝君临天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始终天下不变,所变动的仅仅是遵从天意改换天子,所以,华夏历朝历代,都认为自己是改朝换代,是前朝失德,而尊崇天意由新的天子君临天下。所谓“皇帝轮流做”而已,每一朝都认为自己是正统、是正宗龙的传人、是真龙天子,所以华夏几千年文明能够延续不断。

每一个新建立的王朝,仅仅认为前朝失德,不配再龙御天下,而没有认为前朝后代是两家。即使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清朝廷一旦立国都立即承继起前朝一贯的华夏文化。所以,改朝换代的历代都认为自己是这个文化体系中的一员,没有一个宣称——我是另外,不属于龙的传人、华夏文化。

所以,历代都称朝,当朝称“前朝”,至于“帝国”是后来概念,是对外关系概念,与华夏大一统的内部体系是两个概念。


一夫之


看到这个问题,就不长篇大论了。简单的说说个人看法。

在秦统一前,都是封邦建国,形成一个个的诸侯国,比如齐国,楚国,秦国……,周天子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这些诸侯国也是偏安一隅的政权。

到了秦始皇统一后,诸侯国没了,秦成了天下一统,改叫秦朝。

朝,一般是指能基本统一天下,特别是以中原为核心地区,且国祚较长的政权。例如:汉朝,唐朝,明朝,清朝。

通常是指诸侯国,周王室建国以后分封诸侯国,历朝历代也分封诸侯国,存在于王朝之中。

总之“朝”是“国”之上的另一种概念,代表着天下之主。


蓋世楠爵


朝者,天下一家也。国者,一族之领地也。统一王朝的疆域内,只有一国一朝,没有其它割据政权,因此被称为朝。战国七雄都是周朝下面的诸侯,是割据政权,只能是国,不能是朝,秦统一诸侯国后,由国升为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是说天下只能有一朝,但是可以有多个国家。统一王朝都是朝,尽管域外还有其他国家,但是王朝都认为华夏是天下中心,四夷都是蛮夷,他们就算是一个国家,也是天朝的蕃属国,并不能称之朝。



魏蜀吴称为三国,因为华夏大地没有统一,晋称为朝,因为华夏已经统一了。五代十国都是国,因为他们都是华夏的割据政权;宋被称为朝,因为他统一了华夏大部分地区。至于华夏之外的国家,他们不论是否臣服于统一王朝,他们都是蕃属国,断不可能成为朝代!


大秦铁鹰剑士


通俗点说,夏商周三代,自秦至清历朝,朝代主要代表的是统治者的变更,地域尽管有所变化,但是天朝华夏的国家概念没有太大变化。

夏的最高统帅称后,商周称王,管辖着几千到几百个国,后来这些国不断兼并,直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而他之后郡县制与分封制长期并存,所以天朝当中也就一直有几十个或者十几个的国。孔子称汤武革命,说的就是商汤与周武王推翻了前朝统治,代行天命,指的就是执政的合法性。

所以,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有点像美国英国的国的概念,有中央集权,也有地方自制,朝代的更迭只是执政者的变更,国家还是那个国家。

理解了这层含义,也就理解了为什么蒙元与满清两朝,不能算是亡国,只是皇帝换了种族,其他一切照旧。西方人不能理解为什么蒙古人满清人定都北京,而华夏还是华夏,是因为在他们那,胜利者从来就是毁灭者,新的胜利者的到来,就预示着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意味着失败的那个文明即将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