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存普洱茶的朋友还多吗?

庆云同学01


普洱茶属于后发酵茶,只要陈放在一个合适的空间里,后期持续氧化反应,茶性从原来强烈的苦涩之味,慢慢转变温和、醇和的口感,所以茶界公认普洱茶的特定属性的越陈越香,由于普洱茶这个特质,市场上开始出现存茶的人,放在家里让它自然转化,可以非常好的应对市场经济的变化,喜欢喝茶的人,可以保证经年之后,仍旧有老茶可以喝,我身边的朋友就是属于这类人,每次都笑着说:现在搬茶忙,老了喝茶香。我也要去存点茶去。

当然,存茶要注意茶品质要好,否则存放多久都没啥意义;同时要特别注意存储普洱茶的环境要干净、通风、无异味无污染。


茶醉小妖


我身边的朋友存茶都很理性,根据自己一年喝茶的量及送亲朋好友的量来决定购买量!

如果是才开始喝普洱茶,又不知道该怎么存!给大家一点小建议!

1.喝茶量的简单计算,每天按14克计算,一个月也就是420克,一年是5040克,这个计算已经是茶瘾大的人了!如果朋友多,每天也有很多茶友聚会,一年最多也就是8000克左右!按357克的茶饼计算是23片!

2.喝普洱茶口感会产品一个习惯性,才开始喝不要买多,口感适应了以后再加量!

3.购买的季节要选择在春茶出的时候,或者是秋茶出的时候,也就是所谓的新茶!这个时候价格不高,也就是自己存茶,新茶买了存到明年喝。存茶要合理,不要什么品种都存,适合自己最为重要!

4.存放的条件是通风、干燥、不要有异味、不要打开笋叶的包装。

5.平常喝多少打开多少,打开的茶撬成7克左右的小片状,放置到陶瓷罐中。普洱茶吸味很快,室内最好不要有异味!

以上观点实属个人意见,喜欢的朋友可以点赞+转发!有不同意见的也可关注并一起探讨研究


一道集品普洱茶


存茶的朋友还是比较多的,但是会存茶的并不多。

为什么要存茶?无非三种情况。

一是骨灰级的老茶客。他们真心喜欢普洱茶,从普洱茶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当然,他们清楚山头茶的不同风格,也懂得如何选择藏品,知道如何收藏。

二是新手。品过好茶,听说过普洱老茶的价值。但是限于自身条件,不知如何选择老茶,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茶才更有收藏价值。他们很可能买一点茶叶收藏,但不一定能找到收藏的乐趣。

三是投资型收藏。应该说这部分人比例最大。自己收入比较高,但股市多变、楼市不稳、金价难测,通胀压力,个人投资缺少出口,理财成为了难题。都知道,普洱老茶是能喝的古董。但是什么样的普洱茶?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古董?如何变现?这才是收藏的意义。

无论你是哪一种情况,收藏普洱茶都可以看作是实物期权的一个标的物,是你投资组合或家庭理财的一部分。但是作为金融属性的产品,你的收益率能否跑赢通胀,能否顺利行权,关键看标的物的收藏状况。

我的观点:在个人资产保值增值压力大,投资缺乏出口,缺乏安全感的时候,收藏普洱茶可以成为你篮子里的菜,可以是你投资组合的一种选择。但对具体藏品的选择一定要谨慎。

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的请关注点赞。欢迎讨论。






正源居古茶坊


如果比较懂茶(普洱),那么现在是比较好的存茶时候,原因有三:

第一,喝茶是一种经济现象,无非是有钱有闲。历史上喝茶最盛的朝代是唐宋。近代普洱茶的流行传承也是从港澳台、东南亚韩国再到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现在的北方京津冀山东西安和长三角也开始热起来。从这些喜欢茶的发展脉络很清晰的看到,茶在经济发达地区、在先后富起来的地区被人喜欢。

当中国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中产,自然有更多的人喜欢上喝茶,喜欢存茶。如果说大益下关这些大厂培育了大量的喝茶人群,那么在此基础上,有很多人再提升到品饮的阶段。

第二,现阶段的茶可能算是比较好的阶段,特别是普洱茶质量 ,无论是原料还是工艺,这为存茶提供了能存茶的另一个条件。

无论是明清遗留下来的号级古茶,还是五六十年代的印级茶,甚至是8、9十年代的部分七子饼都是天价茶了,存不起。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到2007年之前,基本都是台地茶的天下,而且由于普洱茶断代的原因,工艺上也有很大的欠缺。所以这个阶段的茶大多是质差不可存。

最后就是2007年茶灾之后到现在,人们开始按树龄生态茶园管理方式来区分质量,就有了名山名寨古树茶,这部门茶只占总量的3~5%,质好量少,自然价格非同一般,人们就更讲究工艺,所以这部分茶很值得收藏,特别是这个阶段的越早期越好,因为贪婪的人们在过去的十年里薅的茶树快要死去,采摘过度带来质量的快速下降。

但在2014年国家放开国有林、古树茶这一年经过震荡(茶市的茶灾还是震荡都是因为过度的价格上涨与茶质量的不匹配造成的下跌)以后,市场开始选择国有林古树茶、国有林高杆茶 ,这是目前还处于价值洼地,仍有价值红利的地方,也是最有收藏价值的类别,再叠加当前更科学的制茶工艺。

总之,没有原料和工艺为基础的存茶都是非理性的,是做无用功的。

梳理下来,就这几点,一是现在是存茶的好时候,无论你认不认可,经济规律发生作用,有钱有闲的人不断增加,茶越兴旺。

那存什么茶好呢?一是8、9十年代之前的好的老茶古董茶是天价,存不起也不值得存(大土豪另议)。二是90年代到2007年这个阶段大部分原料不好和工艺也一般,不值得。三是2007到现在,又分为两个阶段,2007到2014,越是前期的名山名寨古树越值得收藏;2014到现在,古树要区分了,有些价格过高性价比一般,有些由于采摘过度过度质量下降非常厉害不值得收藏.最后,还值得收藏的是国有林古树茶国有林高杆,它只占总量的0.3%。

知道了存茶的历史趋势,哪些茶可以存以后,再来谈个人存茶。就一点,喜欢以喝为基础的存茶,也就是追求高质量的收藏茶。那如何保证高质量的茶呢?

一是自己上茶山自己做,这对很多人做不到。

二是找到自己信任的茶商,特别是高信誉、以追求高质量为己任的小众茶商,比如杯渡古茶等。永远记住,茶叶市场,有量的地方很难保证质的;有的人说喜欢大品牌大厂的产品,我不喜欢,量大无质量。这对于新手不会选茶的人来说是可以自我慰籍的话,只有小众茶商做出高品质的东西,另一个就是自己做来收藏。

三是部分中级茶厂的部分产品可以收藏,比如陈升号和斗记的部分产品。收藏中级厂的部分产品无非是能关注到价格变化和中级的品饮价值。

关于收藏的量,喜欢就好,能承担就好,以计算自己一天喝多少然后算出存多少量,其实抹杀了存茶变化的乐趣,喝茶的乐趣,价值变化的乐趣,赠人茶的乐趣。只要是条件允许好茶自己喜欢自己能承担就买些,自己喝完多出来可以转让可以赠人可以传承家人等等。反正,不要把爱好给予太多的定义和束缚,不然,少了很多乐趣,一家之言不喜勿喷!


wucyhz


坐标东莞,身为存茶的朋友还挺多的,不过不是炒茶,很多都是控制不住自己越买越多。当然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身边的朋友普遍都喜欢喝茶的,而且在东莞这个普洱大茶仓里基本家家户户都有茶。

就我身边的朋友来说吧,一般住民居的普遍存茶会更多,因为地方大,也容易找到地方存放;一般入茶喜欢进大厂茶,小厂茶一般进的比较少,大益、下关、老同志这些都是进的比较多(虽然说不是炒茶,但也会考虑品牌),布朗茶在山头里面是比较多人喜欢的,一般喜欢整件购买(批发价),然后一群人瓜分;藏茶喜欢与人分享;古树、大树他们真的藏得不多,一般都是进少量自己品尝!

当然我的普通非茶圈的朋友是这样,茶圈的朋友藏茶一藏精品二藏经典炒作品,其他的都是买卖产品!

大家身边的朋友喜欢怎么藏茶的,欢迎下方评论留言,因为我一直对其他地方喜欢藏什么茶很感兴趣!


书剑仙童


多啊 每年都存 我是个茶商周边的朋友也一样是茶商 无论市场上如何波动 对我们来说 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主要影响是 那些中高端茶叶 跌涨弧度大 低端茶则没有什么影响 市场越差对我们来说就越赚钱 市场差的时候 有一些品质好的茶叶 由于市场的因数价格就会变得很低 我们就大量收购 大量的囤货 总之最少都是几百吨的量吧 等到来年市场涨价的时候 在全部出手 这里面的差价可是很大的 正常来说也有10来块 甚至是几十块的差价 我举一个例子吧 07年 有个叫陈升的破产商人 来到版纳 那个时间市场崩盘 老班章茶叶80一公斤 他把整个老班章给买断 后来市场复苏 一公斤1万块 就是这样一夜暴富 才有了后来的 陈升号


user9286725591723



天普茶业


这个问题很好,先回答一下,存茶的朋友不多。我觉得有几方面的原因:

1. 源头的产量每年百分之十的增加,台地茶小树茶占了绝大的数量,对于一般的茶客,这些茶叶也足够满足日常所需,随时可以买到,也不用特别藏茶。

2. 真正的好茶还是存在于古董级的茶商手中,这个东西的总量有限,在圈子里不断流转消耗,一般的普通人很难涉入,就算想涉入,动辄万级的报价也足够吓退很多人。真正好的东西永远不会便宜,你懂的。

3. 就算你手头有好茶,茶叶的变现能力并不强,资本占用成本高,相较于股市和理财,人们更喜欢活钱和快钱,喜欢存茶并不是好的投资渠道,除非你有足够多的闲钱,而且愿意耐住性子经受漫长的等待。

4. 目前大的经济环境并不好,虽然茶叶市场仍然有资金的进入,还是已稍显疲态,没有持续的增量资金,市场就会像现在的股市房市一样,所以后市谨慎乐观吧。

5.茶是用来喝的,好喝是唯一标准,反对一切虚头巴脑的炒作。


星掠残阳AYR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群体,只是兴趣爱好都不同

像喜欢普洱茶,受到生场地的影响,在生产地喝普洱的,云南的喝普洱的明显多一点,全国各地

有的喜欢红茶,绿茶,白茶等等,身边可能会觉得不多,但是放眼全国有心的搜索普洱爱好群,微信群等你会发现志同道合的朋友天南地北的非常多

如果喜欢就去坚持,慢慢的你会带动身边的朋友也会喜欢上


壹说紫砂


对普洱茶,身边不乏有一些茶痴,碰上对口的茶,又符合自身的经济条件,自然会买下存着,有的是自己喝,有的是和圈子里的茶友分享,但是喜欢藏茶,始终是一种高雅的爱好,适合自己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