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龙的书拍成电视剧后反响都一般?

蕙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由古龙和金庸的小说改编成的武侠大片这些年可谓是赚足了观众的眼球,诚然,相比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由古龙的小说翻拍成的电视剧热门度要差一些,但是要说所有的电视剧都反响一般,又有些太绝对了。

想当年,《楚留香》《绝代双骄》《小李飞刀》等等,那可是火遍了两岸三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只不过,近些年,金庸主笔的小说一直在不停被翻拍,古龙的小说却好像无人问津一般,渐渐淡出了观众的视野。

那为什么古龙的书拍成的电视剧没有金庸的书拍出来的电视剧那么令人印象深刻呢?有书君总结了以下三个原因:

一、古龙的小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改编电视剧主题总是跑偏

相比金庸创造出来的有历史依据、有完整架构体系的武侠世界,古龙所建造的武侠世界要更虚无缥缈的多。

他的主角,无门无派,最擅长的是一招毙命。他的描写,大多是人物内心和意境,情节甚是单薄,推动剧情十分跳跃。

并且,古龙小说里的人物还极擅剑走偏锋,有时候性格极端到了极点,比如傅红雪。

这种充满了矛盾点的人物,在文字阅读里轻易就能挑起读者的兴趣,可要改编成电视就不那么容易了。

尤其是,这些大人物还是“被神话”过的。比如说“小李飞刀,例不虚发”,见过小李飞刀的都是死人。

但是,具体这个飞刀怎么发,有什么特点,古龙一句也没有提到。如果是小说的话,这种留白会给予读者尽情想象的空间,可要拍成电视剧,就太为难编剧了。

毕竟,所谓武侠电视剧,不就得打来打去嘛。可古龙的小说倒好,高手对招,往往在电光火石之间就分了胜负,比游戏里出一个“KO”的时间还用得少。

作者不给注解,逼急了编剧只能自己上,可编剧也是半路出家,哪能瞬时就创造出一个完美的武功体系。

于是,为了“自圆其说”,编剧只能尽情地把人物往“魔幻”这条路上带。

结果,观众看到明显用力过猛的人物造型和夸张的武术动作,又嫌与原著差别甚大。

至于台词,编剧更是无奈,类同于当下“梨花体”的台词,放在纸上看来是有格调,直接念出来绝对会被当成是神经病。但其实,那些台词往往又是小说里的点睛之笔。

没办法,编剧为了改编出有完整剧情、矛盾高潮、悬念伏笔的电视,只能要么靠想象,要么靠大量灌水。

或者,索性迎合观众喜好,将武侠剧改编成武侠言情剧,这样一来,电视剧除了原著是古龙外,其实半点古龙的味道都没有。

可想而知,这样粗糙滥造的电视,又怎么会有观众买账呢?接手改编、拍摄过的编剧、导演呢,也因为在改剧本、拍摄期间大受折磨,再不肯花心思去翻拍。久而久之,古龙的小说便渐渐成为了影视圈轻易不敢染指之物,影响力自然也就变差了。

二、古龙的小说所反应出来的价值取向不符合当代大众审美,少能引起共鸣

古龙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没有金庸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那么深入人心,还因为古龙的小说主题过于前卫,价值取向不符合当代大众审美,代入感不强。

观众看电视,一看人物,二看剧情,但都希望有共鸣。

比如金庸的剧,他的人物多取材于历史,再不济,背景也是真实存在过的。书中的人与当时的时代命运相连,有蒙古大军屠城,就有郭大侠的以身守城。

观众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因为价值取向与电视角色一致,喜怒都是同步的,所以共鸣度比较好。反观古龙的剧,人物大多扭曲绝望,性格也轴得不像话。行为处事全凭“小爷高兴”,完全不顾当下的社会时局,甚至有些自私偏执。

那种直面人性阴暗面的写法,虽然很容易给读者带来冲击力,但是放在感官刺激更强烈的电视剧里,观众就有些接受不了了。

并且,当下的大众审美趋向于“爽剧”,像郭靖一样蠢笨但却最终成为大侠的故事比之一出场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大人物的故事更能触到观众的爽点。

虽然毫无疑问古龙的小说内涵更为深重,但对着现在只求放松,懒于思考的年轻观众,还是没有几个导演敢冒险去改编或者翻拍古龙的小说。

毕竟,有共鸣,有感同身受,收视率才有保障,大家都要吃饭不是。

三、受编辑、拍摄、特效、演员等因素限制,由古龙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大多质量粗糙

古龙的书拍成电视剧反响一般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受剧本改编得不成功,拍摄得不到位,特效太五毛,演员演技太蹩脚等因素限制,电视剧本身质量粗糙,受到观众抵触。

由于古龙英年早逝,生前对版权又不重视,90年代之后,胡编乱改甚至挂羊头卖狗肉的古龙剧一度让观众看得是眼花缭乱,差评不断。

其中,固然有古龙的特殊文学手法限制了编剧改编的因素,但编剧改变不走心,抛弃小说基本逻辑,只纠结于支线部分的多角恋爱,才是最大的锅。

并且,古龙在生前亲自操刀做过编剧,拍摄出来的《萧十一郎》就极为卖座,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赏。

所以说,不是古龙的小说不好改编,而是没有遇到真正读懂古龙小说的好编剧。再者,古龙的小说比较天马行空,武术表演比金庸的剧需要更多更好的特效。

倘若能遇到顶尖的技术指导和导演,再辅之以现在高超的武术特效,古龙笔下的那些大人物也能像金庸笔下的大侠一样肆意游走于江湖,两人再一较高下,古龙不一定会输。当然,还得有好演员。

古龙小说里的人物,男的皆惊才绝艳,视功名利禄为粪土,女的皆倾国倾城,不食人间烟火。

要将这些如世外高人一样的角色演绎得超凡脱俗,深厚的演技功底是必不可缺的。以往古龙的部分剧备受诟病,很大程度上也都是因为演员表演不到位。

所以,可以想见,当电视剧制作团队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观众的审美情趣得到提升以后,古龙的小说精髓终将在大荧幕上再次绽放出其独特的芬芳。

当然,最遗憾的还是古大侠早逝,倘若他能像金庸一样高寿,中国的武侠影视市场,都不知道会掀起怎样的热潮。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好的电视剧往往都由好的小说改编而来。古龙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作家,所写的武侠小说,大约有73部,拍成电视剧的其实不少,也不能说反响一般。

至少,他的《天涯明月刀》、《绝代双骄》、《陆小凤传奇》、《萧十一郎》、《小李飞刀》、《楚留香传奇》等六七部,都是比较经典的了。大家围炉相聚,偶一谈及,画面感即便有些模糊,但印象还是深的吧。所谓新武侠小说三大宗师,我自己觉得在影视改编上,相较之下,最不见效果的,是梁羽生,而不是古龙。

但是,平实地讲,古龙的小说改编之路,若拿去和金庸度短衡长,确实又是比较失败的。金庸才是小说电视剧化运作的奇迹,古龙这点成绩,要去跟金大拿争奇斗艳,只能说马马虎虎。

这里面的原因,若辩称只是因为古龙命短1985年就去世,无“暇”顾及,恐怕也是说不过去的吧。


这里面,最核心的缘由,老生常谈,我以为是古龙作品的性质决定的。武侠电视剧最吸睛的,是打怪升级,什么秘籍流、吃药流、抗战流,这些俗套,古龙统统罢免。

一句话,古龙文如其人,太拽比,不按常理出牌,当“案头文学”意淫爽歪歪,可要真的搞成电视画面呈现,编剧只怕都会焦虑成便秘。要知道,新武侠三大宗师之中,古龙个性最狂放,文笔最奇异,加上也可能成名最晚,有金庸、梁羽生两大佬珠玉在前的缘故,他势必需要突围,更导致其文风、故事、情节,那种求新、求变、求突破的格调最明显。而这些反传统武侠套路的写作,使他在最大化赢取年轻读者、当代读者欢迎的同时,其实不自觉地,也更加远离了被电视改编的可能性。

本来,我们都知道,武侠面众的核心,是塑造江湖世界,是贯穿侠义恩仇,是通俗的,是大众的,是讲故事的,是说传奇的,是谈武功的,是颂英雄的,是有历史感的,是有现实投射的,这样的武侠才是最常规的,最保险的,也最适合做影视改编的。

古龙偏偏反其道而行,是以可以在文字经营上别具匠心,但真弄成拖沓的电视剧,这种毫无历史背景、情节时常断连、人物天马行空、注重内心活动、讲究氛围调适的武侠电视,不仅改编会很费劲,也让古龙小说的精髓大半流失,更会让观众看了也莫名其妙。

由此,可以说,相比之下,古龙小说,本身就是比较小众的。多数男观众觉得不够爽,女人对打打斗斗感到无聊,年纪大点的又嫌弃他不够厚重,是众口难调。


还有,就是古龙作品,历史感极其不足,搞成连续剧让人为难。因为历史感的确实,也就断了现实感的投射,结果说奇幻不是,说历史剧不是,说武侠剧又没啥传奇打斗,尽都是些男男女女莫名其妙的爱来爱去,弄成文学可以,整成画面很熬心。

像金庸和梁羽生这两大咖,最大的长处就是将武侠写得真实可感,构建江湖大环境,甚至直接和历史挂钩,改编起来就成了武侠传奇点缀的历史剧,足以大获成功,屡编不止。古龙简直就是武侠小说界的古龙.美斯特·邦威,不走寻常路的,基本不大理会这些。

比如,金庸作品,《射雕英雄传》放在宋元之交,呈现宋、元、金几方力量的博弈;《倚天屠龙记》讲元末中原武林各大门派最终走向反蒙之路,都更最好地让观众接受这些故事,还欣赏里面的侠客形象。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诸作,更都是直接和中国历史攀附的,家国情怀,儿女情长,有始有终,看的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是以导演徐克,是最爱弄武侠改编的了,什么还珠楼主,什么金庸,什么梁羽生,都反复不厌其烦改编,唯独古龙的东西,他直接罢手。看他访谈所说,不是不喜欢,也不是陌生,而是不敢。以他阅读之多之熟,以他才情之好,以他改编能力之强,都是噤不敢受的,何况其他庸才?


以上所说这些条件, 古龙有么,不说没有,至少也是极弱势的吧。再加推论,不仅如此,他的作品,时间、人物、情节其实都是缺失的、是支离破碎的,是混乱的。

他的作品,什么《小李飞刀》、《浣花洗剑录》之类,酒、男女、友情这三者才是核心,什么情节、什么打斗、什么武侠,基本都是陪衬。甚至说,他干脆消解了历史和现实,故事与人物纯属虚构,根本不理会历史、背景和现实因素。我们作为观众,对郭靖、杨过生活在宋末,张无忌生活在元时,陈家洛生活在满清,都耳目能详,但是有几人知道李寻欢、楚留香、谢晓峰、陆小凤、萧十一郎是哪朝哪地的人呢? 这样的小说,一切天马行空,任情任性,甚至要找到符合的演员都难,比如上官飞燕,任何女人来演,都容易演成狗屎。

古龙会这般操作,客观上是因他的现代派的文学理念,还有与为人的洒脱个性有关,但主观上,得坦白说,也是和他才情所限相关的。梁羽生、金庸这两位,出生早,家学渊源,是有深厚的历史学养的。金庸不说了,海宁查家,数百年诗书名门,自身所期就是要做一名史学家;梁羽生呢,毕业于岭南大学,曾师从太平天国史研究大家简又文,史学功底是极好的。


古龙呢,是淡江英专(淡江大学前身)背景,只是在那的夜校部读过一年书,既无金庸之家学渊源,也乏梁羽生的际遇,西方文学读的多,对中国史的谙熟程度基本上和我等常人无异。是以他肯定无法和梁、金二人那般熟练地驾驭历史材料,游刃有余地在中国历史中撷取素材进行创作。

加上他一生落魄潦倒,根本无法安心创作,除了有几部写的真不错,其余都不免有混稿费之嫌,像中后期的作品,似乎从未超过十六个字,除开《流星.蝴蝶.剑》和《楚留香》,剩下的越看多了越烦,几乎都是一个套路。原因在哪,其秘诀在以行算稿费而已,既然都混了,质量肯定下来。

这一点,他肯定不如金、梁,这二位爷几乎都精打细磨,是不是都是经典不说,至少都是认真的,是更完整的结构,自然也更容易改编成影视剧,而古龙能拿去改编的,也翻来覆去只能取《小李飞刀》、《绝代双骄》等寥寥数部,尽管他一共写了70多部,论数是最浩繁的。

他的这种学问路数、教育背景、生身经历等,实际也导致他的作品,不仅历史感不足,也是难以接地气的。那些哲学性的表述,诗化的语言,虚化的框架,人物呢,情节呢,环境呢,几乎什么都没有,连制造情绪和氛围都比故事重要。这等架构,早期邵氏公司拿去弄电影可以大受欢迎,但编成电视剧真是勉为其难。连他的文笔,其实也是富有争议的,爱的人爱的欲仙欲死,挑剔的读者会觉得纯口水,纯装逼。

可以说,古龙的创作生涯,自1960年第一部武侠小说《苍穹神剑》发表开始,迄于1984 年的《猎鹰·赌局》封刀,一以贯之都是如此做法。这种文风和取向,风格非常西化,写意飘渺,怪诞、象征、隐喻都成为文体要素,有着最大化的文艺范和西洋格调,最不符合世俗,与最通俗化的影视剧观众,必然也是有距离的吧。

不过,我想,是不是改编成电视剧,或者成功与否,对于古龙这位当事人来说,都不再重要了。逝者已矣,再多的名利、再多的热闹,都和他无关了。对于喜欢他的人来说,他永远都在那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2019,3,16,晚,闲谈几句


刘愚愚


1938年出生的古龙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泰斗级武侠小说家,若不是在1985年仅仅活了47岁就英年早逝,想必,他的成就和影响力会更大。

在金庸、梁羽生、古龙三大武侠小说宗师中,古龙无疑是最具个性的一位,他喜欢美酒和美女,视金钱如粪土,他有屈原的耿直和孤傲,有李白的桀骜不驯和狂放不羁,有苏轼的旷达和率真。

俗话说,文如其人。他的这种性格强烈影响了他的思想和习惯,也注定了他的行文风格。

比起金庸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善于从历史背景和人文景观,以及家国情怀,在武侠小说中体现中国式的伦理价值和文化观念,金庸的小说,更像是对整个民族心理进程的剖析和呈现,始终把英雄主义情结安放在宏观的历史故事中来叙述。

这样写作的好处就是,整个故事和细节牵引着人物在行走,有声有色,能呈现出起伏跌宕,情节曲折的故事场面,能用丝丝入扣的情节吸引读者一直读下去。

并且,金庸在武功招数和套路上的描写要更加细致和讲究,每一种武功的一招一式都有精彩而细腻的描述,如同把一个个连贯性动作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非常具有带入感,观者在心理上没有隔阂感。

而古龙的写作方式完全不同,一是金庸把这种写作手法推向了极致,他若鹦鹉学舌,肯定超越不了金庸,所以,他就独辟新径,用另一种写作方式寻找自己的风格。

如果说金庸是从历史,从社会,从宏观层面来构建武侠世界,那么,古龙则是从个人,从心理,从微观层面来构建属于个体世界的武侠世界。

这源于古龙在早期的阅读积累。早期的古龙,是以散文家和诗人的身份走上文坛的,在此期间,他大量阅读了西方名著,像什么心理小说,意识流小说,书信体小说,等等。这些小说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弱化了故事性和情节性,善于从精神层面挖掘人物的性格,对叙述语言往往采取一笔带过的描述,很少用浓墨重彩来渲染。

正因为早期的文学营养来源于西方名著,因此,古龙在武侠小说创作中,自然向西方小说的文本风格靠近。

喜欢使用短句,喜欢使用诗化的语言,喜欢跳跃式叙述,喜欢在文本中时空转换,喜欢心理独白式的叙述,几乎每本武侠小说中都大量存在心理描写。对故事的起因和经过往往点到为止,不过多浪费笔墨言说细节,常常是碎片式的叙述。对一些武功招数喜欢采取神化的描述,只展现出它有多么厉害,而厉害到底是怎么来的全然不知。这些都是古龙小说的鲜明特征。

古龙的这些写作风格催生的文字语言,因为缺乏连贯的故事框架,若要改编成剧本,转化成镜头语言,恰恰是短板,难度极大,会非常考验编剧的再创作能力。镜头语言不善于展现人物心理,只能从动作和对话来表现故事和人物的性格。

金庸的小说在故事情节上都很饱满和丰富,若改编剧本,完全可以自由切换,不会那么费神,古龙的小说就让编剧望而生畏了。

这也是古龙虽然创作很丰富,也被改编成许多影视剧,但观众能记住的并不多,《小李飞刀系列》和《楚留香》算是比较成功的,其它的大多拍不出小说的原汁原味,不过,古龙小说的阅读体验要更好一些。

而金庸小说改编成影视剧后,差不多部部是经典,许多还被翻拍了。


鸿鹄迎罡


能够在金庸统治的武侠江湖另辟蹊径,脱颖而出的,也只有奇才古龙。

古龙的作品在前期有模仿的痕迹,但是在后期他的特点就相当突出,文笔,情节,推理等等都是极具个人风格。

他的文字功底深厚,恣意洒脱又回味无穷;他的推理让人拍案叫绝,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他的人物刻画入木三分,浪子多情和侠客好酒!

当然,古龙的作品有几个系列非常精彩:如《多情剑客无情剑》系列(包括《多情剑客无情剑》,《边城浪子》,《九月鹰飞》《飞刀又见飞刀》等),如《楚留香传奇》系列(包括《血海飘香》《大沙漠》《新月传奇》《蝙蝠岛》等),如《陆小凤传奇》系列(包括《决战前后》《绣花大盗》《剑神一笑》《幽冥山庄》等),以及几部单独的作品,如《大旗英雄传》,《绝代双骄》,《萧十一郎》,《武林外史》,《浣花洗剑录》,《七种武器》,《欢乐英雄》,《三少爷的剑》,《流星蝴蝶剑》等等。

当然,古龙的作品远远不止这些,以上罗列的只是相对出名的,还有很多不怎么出名的,就不再一一罗列。

喜欢古龙作品的人对其崇拜不已,不喜欢古龙作品的也有不少,当然,古龙作品大多是为了赚稿费匆匆而作,后来他又突然离世,所以他的作品里面有很多代笔的痕迹,又有很多良莠不齐的情况。这也是古龙作品让人诟病的一方面。



说古龙的作品拍成电视剧都反响一般肯定是不对的。

古龙的作品翻拍次数比较多的就是《楚留香传奇》,《多情剑客无情剑》,《边城浪子》,《陆小凤传奇》,《绝代双骄》。

当初,郑少秋版《楚留香传奇》一经问世,也是相当受欢迎,就像83版《射雕英雄传》一般,真可谓风头无几。后来,郑少秋都成为了香帅的代名词。

后来焦恩俊版本的《小李飞刀》横空出世,泡面头造型的李寻欢可谓迷倒万千少女,当年吴京也是甚是稚嫩,而这部《小李飞刀》也是美女云集,如萧蔷扮演的林诗音,俞飞鸿扮演的惊鸿仙子,贾静雯演的孙小红,以及范爷演了惊鸿仙子的丫头杏儿,真是经典不再。当初这版《小李飞刀》的影响力在当时不弱于黄日华版的《天龙八部》。

林志颖和苏有朋演的《绝代双骄》也是相当经典,里面的移花宫两位宫主,以及小辣椒,每个人物都是很到位。

还有一部《策马啸西风》,根据《边城浪子》而来,主角人物是傅红雪和叶开,也是很精彩。

包括《武林外史》,王艳扮演的白飞飞着实惊艳了青春。

还有吴奇隆版本的《萧十一郎》,朱茵扮演的沈璧君一颦一笑都让人难忘,而主题曲《转弯》时时在听。

还有《三少爷的剑》,当时也是相当的火热,片尾曲《精忠报国》到现在还是霸气外漏。

《陆小凤传奇》自然是张智霖的系列电影版本比较经典,每一部都是跌宕起伏,精彩纷呈。

这些古龙作品影视剧也伴随着年少岁月,每一部都是精品,让人怀念。



当然,古龙的作品拍成的影视剧大都改编的极大,甚至很多剧情与原著完全没关系。

这需要是因为古龙作品情节有很多的跳跃性,有很多的不完整,相比金庸作品,逻辑性和完整性都要逊色不少。

像经典的《小李飞刀》,惊鸿仙子是电视剧添加的人物,因为原著的根本就没有这个人物,包括里面很多的情节都是编剧创作的,不过这些编剧也是相当用心。

可见,古龙的作品不可谓不经典,相比金庸的影视剧作品,古龙的作品翻拍的次数没有那么多,但是也是不少的。《楚留香传奇》看过三个版本,《边城浪子》看过两个版本,《绝代双骄》看过两个版本,《萧十一郎》看过三个版本,当然,这只是岳老三看过的,可能还有其他版本岳老三没有看过的。

近年来古龙的作品翻拍的不是太多,而且翻拍的都是相当的烂,最主要的原因是翻拍古龙的作品需要一定的实力,很考验编剧的功底。可见,古龙作品翻拍比金庸作品难度更大,要想拍好更是不容易。

所以说,古龙作品还是有很多影响力极大的影视剧,有一些质量甚至不弱于金庸的经典作品!



*忠肝义胆岳老三聊武侠第305期*


忠肝义胆岳老三


最近又有一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被翻拍成电视剧,那就是《倚天屠龙记》,已经开播了,出现以后,反响平平,比较容易引人注意的恐怕是曾经饰演周芷若的周海媚在这里饰演灭绝师太了。但是从已经播出的情况来看,估计掀不起什么水花。现在古装剧主要往玄幻或者宫廷剧的发向发展,或者是大女主类的电视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就算是曾经十分热门的金庸小说改编武侠剧,在以后也会逐渐淡下来,这是时代欣赏品味带来的冲击,而不仅仅是古龙作品。

而如果翻开以往的作品看,古龙作品改编影视剧绝对也是大火,绝不像题主所说的那样反应平平,估计题主还是没有好好了解古龙。

古龙生于香港,成长于湾湾,写武侠小说自成一派,很有味道,自从他的小说出名以后,找他拍影视剧的络绎不绝。曾经有一段时间,古龙先生是写一部拍一部,古龙先生自己也做了编剧,甚至还有了一部先出剧本后成书的作品《萧十一郎》,这样还能说不火?

除开电影不说,就单说电视剧,其实有多部很轰动。比如说最著名的当属《楚留香》,当年香港几家电视台竞争激烈,当年丽的推出一个《天蚕变》,逼得无线毫无还手之力,这种情况下紧急拍摄了《楚留香》救场,时间之短是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的,无线头头提出准备到开播仅仅十天时间,基本上是边拍边播,把主演郑少秋直接累病了。按理说,时间如此仓促,制作也不精良,逻辑上也有很多欠缺的地方,可即便如此,几位演员硬是凭借精彩的演绎一举拿下收视冠军,而且造就了一代经典。后来电视剧传到湾湾,亦是引起极大轰动,万人空巷形容一点不过分。以至于古龙先生都要吃郑少秋的醋,说人们只知道郑少秋而不知道古龙,仿佛郑少秋就是楚留香。湾湾的一些演员更是有意思,甚至联合起来要求停播楚留香,因为大家都去看这部剧了,他们担心因此丢掉饭碗。这种情况恐怕今天也看不到了吧,《楚留香》当年就是那么火。当然因为时代原因,这部长剧进入大陆比较晚,后来是将近二十年后的郑少秋杨丽菁主演的《香帅传奇》在大陆开播,好评不断。



这是一部最著名的古龙作品制作电视剧,影响力和轰动效应不下金庸先生的八三版《射雕英雄传》,但是如果看过古龙小说的人就会发现,尽管《楚留香》如此经典,但是剧情已经改的面目全非,大规模的改动一直是古龙作品制成电视剧的一大特色。

除了《楚留香》,还有一部十分有名的新加坡电视剧《莲花争霸》,这部作品虽然是新加坡制作,却有大量采集取景都是在大陆进行的,一经播出,立马引发轰动。相信里面的白玉川女生扮相很多人都无法忘怀,是很多少女的梦中情人。这部电视剧改编的就更厉害,直接名字都改了,但是剧情基本就脱胎于《流星蝴蝶剑》。而且这部作品特别容易被人改名翻拍,比如还有刘松仁主演的《剑啸江湖》,后面吴京主演的《策马啸西风》,皆是源于此。这样的改编其实都可以算作是古龙的作品。




至于像焦恩俊的《小李飞刀》,黄海冰的《武林外传》,林志颖版的《绝代双骄》,张智霖版的《陆小凤传奇》,虽然说不上是引发轰动的作品,但也都称得上经典,反响不错。总体来说,古龙作品变成电视剧,虽然没有像金庸作品那样塑造了那么多经典,甚至反复一拍再拍,但是总体的反馈还是不错的。

当然了,古龙作品里主观色彩较浓,特别是提到女性角色时,要比金庸作品里的女性成熟妩媚性感的多,金庸先生只写小姑娘,古龙则是小姑娘到熟女到半老徐娘一应俱全。而这些风情万种的女性往往过于美艳,古龙的文字又能极大的调动人的想象力,影视作品是很难展现出来的,所以看了书再看电视剧,会觉得意犹未尽,很不过瘾。

还有一点,古龙小说乐衷于营造匪夷所思的奇诡场景,像特别明显的比如《血鹦鹉》《铁血大旗传》里面,这些场景读起来就觉得已经超出自己想象了,真要电视剧演绎出来,会觉得远远不如个人想象的绚丽。

实事求是的说,如果最火的《楚留香》完全按照古龙写的那么拍,未必会那么火,古龙电视剧改编,十分考验编剧导演甚至演员的功力。

如果看金庸电视剧,书中大概的情节都可以了解个八九不离十,如果真的想好好读懂古龙,单单凭电视剧是远远不够的,还是要好好看看书的。


一览众河小


为什么古龙的剧都反响平平?

原因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

因为,人们可以承认“流氓”有才华,但必然不会推崇他。

王家卫曾说过:“因为古龙是流氓,有才气的流氓。所以我拍的时候会想,要是古龙去写这场戏,他会怎么去写啊?我喜欢反差,就试着用古龙的口吻来讲金庸的故事”。

这部古龙的口吻、金庸的故事,就是《东邪西毒》。

古龙说:“一个人如果沉溺于酒,必定有他伤心的事,而伤心的人必定是多情的人。”

豪饮。多情。

于是。

世上有了醒不了的谢晓峰、醉不倒的李寻欢。

人间有了翩翩人凤陆小凤、独一无二楚留香。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以下引号内内容摘自知乎郑小乔):

"金庸:XX末年,张家村有个李大爷,大爷有个小孙子叫小李子,小李子外出打猎,不小心掉一个坑里了,没想到坑里居然有秘籍!!小李子苦心修炼终成一代大侠。(完)

古龙:大漠 ..风沙..男人武功高强的男人..女人..艳若冰霜的女人..酒..烈酒..唯有沉默(完)"

是的!金庸作品中的人物更符合大众的期待,平凡的孩子神奇的际遇,各路名师齐上阵,教功夫还送内力,总之一路打怪升级,瞬间神功大成。不仅如此,主角光环满满的他们,在人品修为上几乎没有任何污点(韦小宝不算)。即便杨过断臂难续、无忌年幼孤苦,可除了命运对他们的捉弄,他们本身的人设几乎完美。

古龙从不去迎合观众,去描述那些年少至成名的美好。他笔下的沈浪、傅红雪身负血海深仇,李寻欢在爱恨之中痛苦,楚留香、陆小凤看似游戏人间,实则深情之人自有他的无奈与束缚。

金庸的作品,是让平凡的人变得伟岸,一步步走向光辉;古龙的作品,是扒开了那些伟岸的人身上的光辉,让你看他们流着血的平凡。

不仅如此,金庸笔下的大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国恨家仇的背景下,慷慨澎湃,让人心潮激荡;然而古龙笔下的大侠,都把柔情留给了最爱的人,他们冷漠疏离傲世独立,不问正不问邪,只问我心。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蔚然不动。

显然,主流价值观更倾向于前者。

因此,你会看到,古龙的小说拍成剧,要改、要大改,删掉不能演的、改掉演不出的,改编过后,编剧只能在忠于古龙风格和讲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之间,尴尬地权衡。毕竟,古龙笔下阴郁压抑的氛围,不是人人都欣赏;毕竟让主角既闪耀人性光辉也暴露人性丑恶,不是人人都接受。

个人认为,金庸的作品都在写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有头有尾有始有终,连贯有序,这样的作品适合拍成电视剧;古龙的作品大多再讲某个人某段人生的一件“事”,他不想交代原因,或许没了也没个结果,这样的作品更适合拍成电影。

有人说,古龙的作品多一气呵成,即便有瑕疵也绝不改,或许改一改,拍出来更好看。

可是,没机会改了。

因为,古龙本身就是他笔下的浪子。

他爱酒、爱女人,很多酒、很多女人。

他不在乎命是否长久,只看他心是否愿意。

所以,他去那个他心中热爱的世界仗剑驰骋、惩恶扬善去了。

古龙的剧并不是不好。它们是热爱者心里的热爱,却无法像金庸剧一样让所有人爱。

推荐几部古龙的好看的剧刘德凯版《流星蝴蝶剑》,如果你想感受古龙笔下那强烈醉人的氛围,就去看它。

《武林外史》,虽然经过很大改编,但是不影响它非常好看。王艳的飞飞很棒,黄海冰的沈浪很浪!

张智尧的《楚留香》、张智霖的《陆小凤》。

它们播过,它们不火。

可是真正的热爱,谁管他火与不火?

最后,怎能说反响都一般?秋官的香帅、四爷的萧十一郎、林志颖张卫健两版的小鱼儿与花无缺,焦恩俊的李寻欢,难道不都曾大热过?在那一代人心中留下恒久的烙印?


苏的小福


读过古龙小说的人都会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越看他被翻拍的武侠剧,会越觉得与原著相去甚远,甚至完全不同,然后许多人都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古龙的小说能称得上是武侠小说里最难被影视化的。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羽菱君个人认为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影视作品拍不出他小说文字中的那种意境,二是他的小说缺乏足够被影视化的情节和场面。



古龙的小说,缺少激烈的武打场面,也很少有武斗时招式的解析,他的小说更侧重于环境的烘托和人物心理的变化。

作为武侠小说,却很少有直接呈现的武斗画面,我想这是古龙小说最大的一个特点。相比于写武斗场景时从正面入手,去解析武学和招数,以过招时的如何激烈来描述每一场恶战,古龙先生更擅长于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变化,从侧面来制造紧张的气氛,烘托出武斗中的惨烈。这是他所建立起来,独树一帜的风格。

然而古龙写环境,并不是简单的在写一花一草,一树一叶,他写环境的文字更像是一段诗词,而诗词中带出的画面,我们往往称之为意境。这是因为诗词中许多被诗话的场景,是只有诗人自己才见到过,而有些更是像李白那样,他们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现实中未必会有那样的场景出现,而且诗人眼中的画面,还会夹杂着自己的情绪。因此我们读诗词时,只能通过文字的表达,去揣摩诗人当时的情感,在脑海中去自由地想象出其中的意境。读古龙小说中的这些情节,同样如此,只是我们揣摩的情感,更多的是小说中人物的情感。



“雪将住,风未定,一辆马车自北而来,滚动的车轮碾碎了地上的冰雪,却碾不碎天地间的寂寞……”诸如这般诗意浓浓的文字,在古龙的小说中,太多太多了。

可是诗词的意境,又怎么会是那么容易就能被拍出来的。而且一万个人都会有一万个人不尽相同的意境,这个影视剧作品的导演将他想象中的意境刻画出来,就不一定是万千读者各人脑海中的那个意境,能不能引起共鸣,也就自然难上加难了。因而很多时候古龙小说中的这些情节,这里面的精髓,就只能靠意味,根本就不能用简单的画面来传达。其实这就是文学作品里,文字的魅力,简单的文字,总能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

除了小说侧重环境的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变化,古龙小说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小说中的很多情节和推进,往往都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完成。

正所谓“快意江湖”,武侠影视剧的节奏大多应该是比情感剧较紧快的,情节上的推进和冲突这些都不会拖泥带水。不过,假如翻拍古龙的小说,假如真的是按照小说那样来拍,往往是达不到这种理想的效果。相比于武侠影视剧中讲究的紧快节奏,古龙小说的一些情节设置其推进相对来说缓慢得多。


有时一场快意恩仇的交手,一场重大的决战,都能用大篇幅的对话,来覆盖和代替双方交手时本该有的那种激烈场景。甚至在交手、大战前夕,对双方情感上的描写,比交手时的着墨还要多。小说中的高手过招,往往都是一招定胜负。这种画面,呈现在武侠影片里,观看的人估计都会昏昏欲睡。

不过看小说,却完全没有这种感觉。在古龙先生文字的穿插下,交织出的那一张张江湖飘逸的画面,不自主的在脑海中揣摩出来的意境,都能狠狠的勾住读者的欲望,让人欲罢不能。这样的功力实在是令人忍不住拍手称奇,或许这就是古龙,这也才是古龙。也许古龙的小说,就是来看的,而不是来拍的,影视作品注定难以拍出古龙小说的意境和精髓。

也正是因为这样,古龙小说的影视剧,创作者为了吸引观众的观看欲望,拍出的往往都是对原著经过大改编的作品,有些更是只借助一个外壳去编写新的故事。这些作品,往往都是会弥补武打场景,减少言情处理,增加影视冲击效果。少有的,像张智尧版的《楚留香新传》这些,照着原著拍,制作也算精良,但往往收视都不太好。



这也就免不了给古龙小说的翻拍,造成这样一个结果:经过大改编的作品,对读者观众(原著党)来说,属于不尊重原著,背离原著中的设定,自然受到避不可免的抨击。遵循原著的作品,对普遍观众来说,钩不起观看的欲望不说,原著党还是会从中去探讨有没有拍出原著中的意境,可毕竟一万个读者都会有一万种意境,又哪能那么容易做到共鸣,自然就还是很难受欢迎了。


羽菱君


感觉没人说到点子上。

前两天还有人跟我讲金庸小说翻拍拍不出意境,而古龙翻拍就很容易。

实际上古龙小说非常难翻拍,能拍出原著十分之一的意境我都会给编剧跪了。

比如《圆月弯刀》,白古无敌的颜值,加上编剧的改编,这部小说基本上已拍出圆月弯刀的意思了。

而张智霖张智尧的《陆小凤》系列,也是非常还原原著了。

但为人熟知的《小李飞刀》和《萧十一郎》还有《武林外史》,别说十分之一的意境,几乎是借小说主线一用。

钟汉良的《天涯明月刀》,直接是借人物名字一用,重编了个故事,还抄了部分《边城浪子》。

这就可以看出问题不全在古龙身上,也在编剧身上,在观众身上。

我分条细说:

1、不是爱情

武侠小说就是武侠小说,不是武侠爱情小说。

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事,很多人,我们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事业,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爱情,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

在浩瀚的江湖中,有很多等着我们,我们为什么总要围绕着爱情打转?

可以看诸多武侠小说,都是爱情为主线,写一对男女如何相爱,如何冲破层层阻隔结合。

回头看看我们的电视剧吧,武侠爱情剧,盗墓爱情剧,抗战爱情剧,谍战爱情剧,玄幻爱情剧,职场爱情剧,宫廷爱情剧······

古龙小说里有爱情,但爱情很少做主线。

多情剑客讲的是李寻欢和阿飞的故事,天涯明月刀讲傅红雪战胜自己的故事,楚留香讲的是他自己传奇的人生和经历,陆小凤讲他的朋友和他的麻烦,武林外史讲一场冒险,萧十一郎讲正义的背面········

有人说女性在古龙小说的存在感很弱,其实间接性想表述,爱情故事篇幅太少了,这没有噱头也没有看点,观众不会喜欢的。

《肖申克的救赎》告诉我们,一部优秀的作品并不需要女主角或者爱情故事。

《我的团长我的团》只有两个女性角色,可是我们百看不厌。

武侠作品能够振奋人心,并不是因为里面有英雄美人,而是因为内在的精神。但后来武侠作品关心的地方在于女主角是谁,长得好不好看,她什么时候出场,什么时候有感情戏。

古龙小说里有时候没有什么明确的女主角,于是编剧很慌,他就是编也得编出来一个女主角,把不是女主角的角色拉出来,甚至去创造女性角色。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他们就是为了消遣,为了看感情戏的。

但文学作品的功能不是消遣,是为了给人提供力量的。编剧们不知道做何想法,他们切菠萝的时候把果肉扔了,留下菠萝叶子,再嫁接半个桃子。

我们想吃菠萝的满满的惊讶,而只是想吃水果的人吃的很古怪,咬一口就扔了。

于是人言可畏:这是什么烂剧情,什么烂作品。

2、不是套路

古龙小说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太天马行空了。

如张旭笔走龙蛇,凡人只能叹为观止。

就好像这广阔的江湖,我们将遇到很多人,又将与很多人擦肩而过,还将和某些人永别。

这江湖太大太广阔,每天都遇到很多新鲜的人和事,毫无章法和头绪。

谁能将这广阔而无头绪的江湖搬进荧幕?

所以编剧在改剧本过程中,简直要发疯,他就像一个笨拙的摄影师,想拍张旭现场写草书,但张旭忽东忽西,前颠后倒,他跟不上张旭的步子,也不知道该拍他的手还是拍他的字。

若这个摄影师懂草书,他还能随着笔势起伏,拍不到手就拍字,拍不到字就拍手。若这个摄影师什么都不懂,你就不要奢望他能拍出张旭的神态,更不要奢望他能把张旭的字拍出意境来。

摄影师拍不出效果,于是人们便说这张旭也不怎么样啊,乱七八糟写,鬼画符一样,这让人怎么拍。

难道一个人写字还要考虑摄影师的难处吗?

所以张旭泼墨,应有吴道子画图才能成功。

这世上张旭也少,吴道子更是少之又少了,不懂的人极尽嘲讽,却是无知者无畏了。

3、不是英雄

这一点我似乎写过很多次了。

古龙笔下的人都是些很平凡的人,很平凡的地方。

但观众喜欢什么呢?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人间胜地。

普通人总是不喜欢看自己日常生活的模样,不喜欢无名的小镇子,也不喜欢无名的小角色。

成吉思汗、耶律洪基、朱元璋、康熙、鳌拜、袁崇焕、乾隆,这些鼎鼎大名的人物,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我们一提起他们,简直比我们自己还要亲切。

我们热爱传奇,不热爱连名字都没有的小酒馆和脏兮兮的流浪汉。

其实宏图大业和我们没什么关系,万里江山也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我们能主宰的其实只有自己。

可平凡总是不值一提,永远比不上惊天动地。

张无忌轻而易举学会了乾坤大挪移,当上教主,我们兴奋。

而傅红雪终于找到那个小镇子,找到从良的周婷的时候,那么多人觉得平淡至极。却从来没有想过傅红雪是怎样从那深深的痛苦与绝望之中走出来的,周婷又是多么困难地坚持着活下去。

我们喜欢给英雄鼓掌,但从不给平凡人鼓掌的。

4、不是不是

有人说古龙絮絮叨叨,总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对话。而打斗场面也总是一瞬间结束,没有观赏性。

想起一部电影,王家卫的《东邪西毒》。

这是一部很古龙的电影,里面大量对话,不连贯的故事情节,莫名的人物性格。

但这部片子令人难以忘怀。

其实你并不是不喜欢古龙,只是你不了解古龙。

也许我的说法也不是根本原因。

---------丸---------


祁门小谢


古大侠也火过啊!说句大不敬的话就是祖上也曾经富过!只是近年来才呈式微之势。

我读的第一本武侠书,看的第一部武侠剧就都是古龙先生的,书是《风云第一刀》,俗称“小李飞刀” ,电视剧是《天涯明月刀》。

根据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当时读武侠的人群中对两人的喜欢程度基本持平,金庸先生可能稍稍占点优势。

可是,古大侠的真正铁粉对金书那是不屑一顾的。

而不像金迷那样可以兼容并济,老少通吃。对古大侠,梁羽生先生,以及后来写《四大名捕》出名的温瑞安先生的书都看。

即使从作品被电视剧的改编来看,当时两人也成分庭抗礼之势。

金书有《射雕英雄传》、《鹿鼎记》(梁朝伟,刘德华版)、《侠客行》(梁朝伟版)。

古大侠也有《天涯明月刀》、《楚留香》、(郑少秋版)《陆小凤》(万梓良版)、《九月鹰飞》(刘松仁版)、《绝代双骄》(梁朝伟,吴岱融版)等。



并且感觉那个时候的电视剧都拍出了古龙式的意境,特别是《天涯明月刀》和《九月鹰飞》,堪称经典。

另外在电影方面,古大侠似乎还要略胜金庸先生一筹。狄龙就是因为拍摄古龙的武侠而出名,他塑造李寻欢的形象后一度成为古龙剧的御用演员。而1978朱江版的《小李飞刀》,更是红透半边天。,其中的主题曲风靡整个东南亚,据说主唱罗文不论到了那儿演出,这一首都是观众必点,他的必唱曲目:人生几许失意,何必偏偏选中我……

现在的影坛巨星成龙在一次访谈中说,自己当年就曾为了能尽快出名,专门拜托大导演楚原约古龙出来吃饭,想在他的剧中出任主角。虽然最后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成行,但也足见当年古大侠在电影界火到什么程度。

只是近年来,古大侠的作品确实被翻拍的少了,翻拍出来也平平无奇。即使在许多人心目中奉为经典的焦恩俊版的《小李飞刀》,其实也被原著党表示不接受。不但内容被改编了许多,人物形象和古龙式意境的表现也差强人意。

就不说李寻欢的泡面头了,其实我觉得书中李寻欢的形象和《神雕侠侣》中十六年后的杨过差不多,落拓、沧桑、憔悴,还有一些白发在生长。

就说阿飞吧!那时吴京还是一张娃娃脸,却饰演书中酷到天际,一天说不了三句话的问题少年阿飞。不说演技,就是形象上也是天生的真不合适。

古大侠的书被翻拍的少除了那种古龙式的意境很难呈现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他的作品确实已经没什么嚼头了。

金庸先生的书里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东西,毫不夸张的说就是包罗万象。喜欢武打的有各种吊炸天的武学;喜欢爱情的有凄婉、有缠绵、有终成眷属;喜欢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有碧海潮生曲,珍珑棋局,魑魅魍魉,琴瑟琵琶;喜欢宫斗的有笑傲江湖,等等不一而足。

所有人物形象的层次感,经历也很丰富,这就会容易让人们以各种角度解读,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趣味性。比如我们经常会见到各式各样的关于金书中的问题,甚至有的问题相当奇葩,比如说完颜洪烈和包惜弱为什么没有亲生的孩子?比如虚竹的后人是不是黄药师?

而古大侠书中的内容就没有这么饱满,到了《陆小凤》和《楚留香》系列,基本就成了探案集,而对于破案剧来说,一旦谜底揭开的话,也就索然无味了。

他塑造的人物就都像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一样。

你不知道他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只知道他很帅、很酷、很牛叉。

最让人诟病的是,古大侠塑造的女性形象过于单薄,苍白,基本沦为花瓶角色。如果拍电视剧的话,朱七七、孙小红、李红袖等等这些角色让任何一个女演员演都不会有违和感,因为都感觉差不多,只要别太丑就行。

而金书就不一样了,比方说小龙女,就觉得李若彤才符合那个气质,陈妍希就是包子铺的老板娘。

古龙作品没有足够的丰富的内容和引起热议的话题,这对拍摄电视剧来说也就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了。

最后说一句,什么是古龙式的意境或者古龙范儿呢,我个人理解就是装逼时别让人看出来!


田获三狐



​/<font>首先,金庸对人物的师承来历写得非常清晰。比如郭靖一开始由江南七怪传授武功,期间偶遇全真教的道士马钰学了全真教的气功,后来遇见丐帮掌门洪七公,一是这小子运气好,也是黄蓉嘴皮子会说,加之厨艺不错,所以七公传给了降龙十七掌的前十几掌,后来又补全了後几掌。在桃花岛时,老顽童周伯通骗他学了九阴真经、又学了空明拳和双手互搏。

古龙就不是这样,比如他写李寻欢飞刀厉害,但是哪个门派的,谁传的,怎么练的,练了多久,都没说。

另外,金庸的武侠小说建立了一个庞大完整的武侠体系。差不多几本书看下去,就很清楚武林主要几大宗派,怎么开创,代代又有什么厉害人物。这个和上一点是有联系的。对古龙小说还没做到通览,不敢肯定,但是就我所知,这个和古龙也不同。

​​
还有,金庸的武侠小说取材历史,联系历史,甚至频繁有历史人物出镜,这个写作特点和我之后要提到的金庸的写作风格也有关。比如射雕英雄传的成吉思汗,更明显的还有鹿鼎记,很多人说鹿鼎记的暗线就是康熙盛世。在金庸小说中,历史既是背景,也是情节推动,书中人物亲身参与、见证、甚至左右着历史,或者被历史做左右,书中人物的人生观和最终的命运,也和时代紧密联系。比如郭靖曾见证过蒙古大军屠城,这个和他后期“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思想是有紧密关联的,所以才会有后来的殉城,不得不说,他身处的时代和他的个人际遇决定了他的思想,进而又决定了他的命运。


写作手法来说,
差别太大,完全不同,古龙当年写作据说是按行付钱的,结果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他特殊的文字风格。金庸的手法很有古文底蕴,所以他写历史背景的东西不是不犯错,但是就文字上到底驾重就轻。
嗯,放一段感受一下。‘
/<font>
​很经典,也很多段。
金庸小说比如 天龙八部的第一章叫 青衫磊落险峰行
再比如《神雕侠侣》
/<font>

​情感表达,
个人感觉,金庸是,虽然也有写作主旨,比如鹿鼎记很重要的立意是,借韦小宝来反面讽刺官场甚至为人处世之间的虚伪狡诈,某种程度上有点类似“雪隐鹭鸶飞始见, 柳藏鹦鹉语方知。”但是他中间有意无意也会表露出很多人世间的其他情感,比如小玄子和小桂子之间的感情还有放一段倚天屠龙记中心爱的段落。
/<font>
殷离这一段,实在很触动人心,很显人生洞见和经历。但是退一步说,这个洞见,助推了情节(否则张无忌可能还要和殷离在一起),也是作者有意无意的一个情感流露点。
金庸的情感表述,一方面自然要借力于复杂、好看、体系完美的情节,另一方面也会被情节束缚,金庸构造一个完整的体系,就是所谓的“戴着镣铐跳舞”。架构分明,舞姿动人。/<fo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