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有六个儿子,个个都很优秀,为何最后选择刘弗陵继位?

-零度易水寒-


汉武帝跟孙权很像,都是在位时间超级长,造成太子在位时间太久,中间生变,于是父子生隙,酿成惨祸。汉武帝与太子兵戈相向,孙权赐死太子,都是人间悲剧。太子死后,汉武帝的其他儿子也都很优秀,为什么最后选择了最小的儿子刘弗陵继位呢?我为大家分析一下。

先说那个可怜的太子吧。太子刘据出生前,汉武帝一直没有儿子,时间长达15年。当汉武帝29岁时,卫夫人为他生下一男,即为刘据。汉武帝很高兴,大赦天下,祷告上天。因为刘据的出生,卫夫人也晋升为皇后。

刘据当太子期间,前后有严青翟、石庆、赵周、周勃之孙周建德等宽厚之人为太子少傅,受他们影响,太子刘据仁慈宽厚,这是好事,也是坏事。为什么这样讲呢?

当时汉朝政令一统,天下太平,正需要一位仁厚之君主政,因此,汉武帝对刘据很满意。但是汉武帝是一个热衷征伐的君主,作风强硬,所以从心底的另一面,他又嫌弃刘据太过软弱。正是因为此,两人之间有了矛盾。

汉武帝连年征伐匈奴,开拓边疆,造成多年积蓄的国力濒于崩溃。太子刘据时常劝诫皇上要息战养民,减轻徭役。汉武帝总是笑着对他说:坏人由我来当,以后四方敌人消灭了,天下由你来治理。

本来父子两个只是政见不同而已,如果沟通顺畅,不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后来,汉武帝重用小人江充,造成事情开始慢慢起变化。

江充是个十足的小人,喜欢谄媚汉武帝,因此太子刘据很讨厌他。江充怕太子登基后对他不利,于是时常在汉武帝面前诋毁天子。怎么诋毁呢?

太子刘据鼻子很大,又一次汉武帝生病在甘泉宫静养,刘据前去问安。江充骗刘据说:皇帝最讨厌看见大鼻子,你进去后要用衣袖遮住鼻子,不要影响皇帝的心情。刘据于是照做,谁知道等刘据走后,江充便对汉武帝说:太子嫌弃您身上有味,所以才掩鼻的。汉武帝听了之后,很生气。

当时虽然由于刘据和汉武帝之间有矛盾,但是也不至于酿成大祸。为什么呢?因为太子也有靠山,谁呢?舅舅卫青和姨夫公孙贺。当时卫青为大将军,公孙贺为丞相,有他们两个在,即使太子犯错,也没人敢怎么样。

公元前106年,卫青病逝。公元前92年,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诬告与阳石公主(汉武帝之女)私通,公孙贺遭到连累入狱,别酷吏折磨致死。至此,刘据没有了靠山。

随后,江充借汉武帝生病之际,自导自演了巫蛊之祸,逼反了太子。太子率部众起兵反叛,遭到汉武帝的镇压,最后太子刘据自杀身亡,就这样,一个好好的儿子因为汉武帝晚年昏聩而死。

太子死后,汉武帝很后悔,因此对太子之位很忌讳。他还有五个儿子,那么这五个儿子怎么样呢?为什么最后会选最小的刘弗陵呢?

先说二儿子刘闳,刘闳比较简单,他在太子巫蛊之祸前自然病逝,因此不在汉武帝考虑之列。而三儿子刘旦怎有意思的很。为什么这样讲呢?

刘旦跟后来的曹丕一样,争太子之心太明显。汉武帝正伤心呢?本来就忌讳谁再提太子的事情,他却明着往枪口上撞。

当时汉武帝生病,时常在甘泉宫养病。于是远在燕地的刘旦上书说:请求让儿子驻留京师,侍奉您老人家吧。汉武帝是何等聪明之人,生气的说:当初就应该将刘旦封在齐鲁之地,让他多接受仁义礼数的教诲。如今他长期呆在燕国这种蛮荒之地,果然生出争权夺利之心。

于是汉武帝以私藏亡命之徒、违反汉律的名义削去刘旦三个县邑,以示警戒。这样一搞,刘旦算是消停了,彻底没有了机会。

再说四儿子刘胥,刘胥很奇葩,天生神力,身材高大,勇猛异常,喜欢于熊、老虎等猛禽搏斗。但是性格粗放,行为乖张,因此汉武帝就当他是个粗人,从来没有将他考虑为继承人。

再说五儿子刘髆,刘髆自己对太子之位没有什么想法,但是他身边的人想法太多。刘髆之舅李广利能力一般,但是却胆子很肥。他见汉武帝久久不立太子,于是伙同丞相刘屈氂暗自谋立刘髆为帝。具体怎么做呢?

当时李广利准备出征匈奴,他自认为手握兵权,可以搏一把,于是暗自联络丞相刘屈氂,一边诅咒汉武帝赶快死,一边准备反叛拥立刘髆为帝的事宜。后来,事情被内者令郭穣告发,阴谋败露,两人被处死。

就这样,六个儿子,死的死,没用的没用,失望的失望,最后只剩下一个年龄最小的刘弗陵。那么刘弗陵怎么样呢?

刘弗陵虽然年龄小,但是很聪明乖巧,深得汉武帝欢心。汉武帝觉得时日无多,于是抓紧时间安排身后事宜。为了能使江山永固,他狠下心做了两件事情。什么事情呢?

一是赐死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汉武帝生怕当年吕雉垂帘听政的事情再发生,于是强行将刘弗陵之母赐死。

其二是给刘弗陵配备了一个霸权的托孤大臣,谁呢?霍光。

汉武帝没有想到的是,他赐死钩弋夫人,成功的防止了外戚专权,但是他没有防止住权臣霸道。霍光就是如此,霍光欺负刘弗陵,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什么后果呢?刘弗陵无后。

刘弗陵的皇后为霍光的外孙女,霍光为了能使皇后怀孕,阻止其他侧妃接近刘弗陵,连宫女也没有机会。为了防止刘弗陵于打野食,霍光让所有宫女都穿上一种“穷绔”的内裤,这种内裤有许多系带,不方便解开。

于是在霍光的严密监视下,皇后得到刘弗陵专宠。可笑的是,到最后皇后也没有生育,直到刘弗陵病死。如果汉武帝在天之灵知道了,不知道作何感想。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汉武帝有六个儿子,大儿子是太子,被汉武帝作死逼反,其他几个儿子都要么不争气,要么争权夺利之心太明显,要么早死。最后汉武帝选择了最小、也最无害的小儿子刘弗陵做继承人。结果,最后被霍光欺负的没儿子,真是笑死人!


每日趣评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刘彻有六个儿子。但并非个个都很优秀,是帝王的合适人选,最终选择幼子刘弗陵,也是很无奈的选择。下面就一一道来。

戾太子刘据,汉武帝的嫡长子,生母为卫皇后,生于元朔元年(前128年),于元狩元年(前122年)被立为太子。刘据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深为朝野瞩望,在武帝巡游天下之际,经常监国在京。 武帝晚年宠信奸邪苛酷之臣,这些人由于平素不为太子不喜,所以在武帝面前不断地诬陷、诋毁太子。 征和二年(前92年),巫蛊案发,武帝命佞臣江充为使者治巫蛊之案,以此罪牵连冤死者达数万人之众,京城内外人心惶恐。同年,江充诬陷太子刘据,称在太子东宫中挖到用于诅咒的桐木人偶。此时,武帝在甘泉离宫中养病,不能通音信,刘据不能自证清白,情急之下矫诏发兵杀死江充及其同党,最终刘据兵败出逃,不久便遭到地方上的追捕,刘据因不堪受辱自杀。刘据之孙汉宣帝(刘据长孙,巫蛊之祸时留在长安)即位后,追谥他为戾太子。

齐怀王刘闳,汉武帝次子,生母为王夫人,元狩六年(前117年)被册封为赵王。由于王夫人极度受宠,所以刘闳也深为武帝所喜。封王六年后,刘闳因病早夭,享寿不详,谥号为怀。因刘闳无子嗣,死后封国被废除。

燕刺王刘旦,汉武帝三子,生母李姬,元狩六年(前117年)被册封为燕王。刘旦能言善辩、广有谋略,喜好招揽游侠武士,屡有不法之行,逐渐引起武帝的疑忌。刘据自杀后,刘旦自以为按次序当被立为太子,遂上书武帝请求宿卫京师,结果遭武帝严斥并被削去三个县邑,以示惩戒。 幼子刘弗陵继位,让刘旦耿耿于怀。刘旦一面在民间散布昭帝刘弗陵并非武帝亲生子的流言,一面跟大将军霍光的政敌鄂邑上官桀父子及盖长公主等勾结,图谋里应外合,共同造反。元凤元年(前80年),谋反事件被告发,上官桀父子伏诛,盖长公主自杀,刘旦则遭到朝廷斥责,自绞而死,封国被废除。

广陵厉王刘胥,汉武帝四子,生母为李姬,元狩六年(前117年)被册封为广陵王。刘胥膂力惊人、喜好游乐,力能扛鼎,空手能与熊、野猪等猛兽搏斗,但所行多不法,故在太子刘据自杀后,不被立为储君。 昭帝在位时,刘胥觊觎帝位,经常使女巫诅咒皇帝,宣帝在位时依旧如此。五凤四年(前54年),刘胥诅咒宣帝之事败露,朝廷遣使斥责,刘胥畏惧自杀。

昌邑哀王刘髆,汉武帝第五子,生母为李夫人,天汉四年(前97年)被册封为昌邑王。太子刘据自杀后,左丞相刘屈氂暗中勾结贰师将军李广利(刘髆的舅父),准备立刘髆为帝,事泄被杀,刘髆也因此失宠。

昭帝刘弗陵,汉武帝第六子,生母为钩弋夫人赵婕妤。刘弗陵自幼体格健壮、聪明伶俐,武帝以为跟他少年时期很像,再加上其它诸子或死或不成器,便在临终前册立他为太子,并由霍光、金日磾、车千秋等人辅佐。 后元二年(前87年),武帝驾崩,刘弗陵继位,是为昭帝,时年才7岁。昭帝在位期间,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纠正武帝晚年的错误,扭转帝国颓运,重现“百姓充实,四夷宾服”的盛况。 然而就在昭帝成年,准备亲政之际,却离奇地驾崩于未央宫,年仅20岁。


沧海拾遗录


就事后诸葛亮来判断,汉武帝眼光不错。选择一个相当不错的接班人。他绝非霍光的傀儡。可惜,早慧易折。刘弗陵的过早的驾崩。导致历史发生了转折。


但汉武帝为何立刘弗陵为帝?当时有资格当太子的是三个人。刘旦,刘胥和最小的刘弗陵。刘旦能力是有,但为人轻佻,不是当皇帝的料。刘胥连能力都没有。天天走马章台。头脑简单。更不行。而刘弗陵年纪虽小。但最有前途,最大的特点就是类己。就是说,汉武帝觉得刘弗陵像自己小时候。有培养前途。虽然年纪小。但三岁看大。武帝觉得刘弗陵应该是一个出色的皇帝。可以说,西汉历代皇帝正常继位的,既不嫡又不长的只有汉昭帝一个人。

至于说,武帝不怕主少国疑吗?武帝赐死钩弋夫人,说明武帝已经预防外戚干政的局面。至于地方诸侯国,已经基本清除干净,匈奴也已经是秋后的蚂蚱了。在武帝看看来,只要做好辅政大臣(权力平衡)安排,基本上问题就不大。武帝让霍光,金日磾,桑弘羊,上官桀,田千秋五人辅政,政权架构安排不错,事实也证明这个辅政班子运作正常。但没有想到金日磾早死。失去战略平衡。桑弘羊,上官桀二人又‘’谋反‘’这样就造成霍光与田千秋单独辅政。又加上刘弗陵早逝。这就超出了武帝安排。但后来证明总算是平稳。有惊无险。

再就是汉武帝立太子比较仓促。武帝一直在追求长生不老。又加上原太子刘据死的太惨。群臣也不敢提让武帝立太子的事情。也就是在武帝驾崩前三天才把他立为太子。而在前几个月武帝与宗室诸候王聚会的时候。压根就说都立太子这回事。武帝出于防范不和宗室说,可以理解。但不和重臣商议就不正常了,也可以说,武帝立刘弗陵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实在是来不及和没有合适的人选了,但可以确定的是,武帝应该和霍光,金日磾,桑弘羊,上官桀,田千秋这几个辅政大臣商议过。刘弗陵,汉昭帝,八岁登基,在位十三年。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刘弗陵是汉武帝的最小的儿子,他能继承皇位实际上是汉武帝的无奈之举,不过事实证明刘弗陵是个不错的选择。

汉武帝一共有六个儿子,我们分别说一下。

长子刘据,是汉武帝和卫皇后所生,嫡长子,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刘据也在六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汉武帝对他非常喜爱曾寄予厚望。

刘据为人宽厚温和,施政方面以德治国,具有明君的潜质,但是受到小人陷害被牵连“巫蛊之祸”,被迫起兵,最终兵败自尽。

次子刘闳,死在前太子刘据之前,所以储君和他没关系。

三子刘旦,如果他多一点儿耐心,或许太子之位就是他的了,在刘据自尽后,刘旦实际上成了长子,在继承顺位上比较有利。

据记载,刘旦“能言善辩,广有谋略”,或许是太急于登上皇位,他竟然上书给刘彻,要求进京宿卫,武帝大怒,削去了他三个县的封地。

刘弗陵继位后,曾两度谋反,最终自缢而亡。

四子刘胥,是一个喜好玩儿乐之人,《汉书》记载其“动作无法度,故终不得为汉嗣”。

五子刘髆,其母李夫人深的汉武帝宠爱,但是刘髆却有个不靠谱的舅舅,李广利在出征匈奴前,密谋立刘髆为太子,事发被迫投降匈奴。

刘髆因为不知情,所以没有受到牵连,但是太子的位置已经离他远去了。

刘弗陵的五个哥哥相继落败,刘弗陵最终在汉武帝临终前被立为太子,继位为汉昭帝。


一点点历史


哪里优秀?都是政治上不成器的材料,汉武帝这也是无奈之举。

这里说的政治上不成器,不是说其本人没有才学或者才能,因为才学才能高低和能不能做政治家是没有必然的关系的,是说他们政治情商低下。

(1)废太子刘据。

这个就不用说了,巫蛊之祸被逼自杀,对他对汉武帝来说,都是一场悲剧。

(2)刘闳。

这位皇子早早的就死了,没什么可讨论的。

(3)刘旦。

这个人在政治上是个傻瓜,没有政治情商,跟优秀不沾边。

当时废太子刘据自杀之后,刘旦就成了年龄最大的儿子的,他自认为自己是当太子的料,在汉武帝病重的时候,竟然派使者特意去老爹那里,请求入宫宿卫。

汉武帝自然气个半死,这不是诅咒他早点死么,另外也是赤裸裸的暴露了觊觎太子之位的野心,汉武帝立马将使者斩了,惩罚刘旦。

刘旦自此以后就丧失了被立为太子的资格了。

(4)刘胥。

这个就更没谱了,年纪轻轻的就喜欢玩耍游乐,据说力大无比,空手还能和熊搏斗,但是这样的人怎么能做接班人呢?

汉武帝从始至终也没将他列入考虑人选。

从刘胥的一生看,这个人有点二,有点愣,有点虎。

(5)刘髆.

刘髆很悲剧,他自身还是不错的,可惜他生母和母舅太着急了,废太子刘据一死,就忙着图谋让他上位了,事败之后,母舅李广利被灭族,刘髆自然也失去了接班人的资格了。

(6)刘弗陵。

刘弗陵运气好,因为他年龄小,来不及做政治蠢事,以上几位大哥都断送了政治前程,只有他可选了,所以就做了接班人了。


师明礼闲聊中国历史


一个在位时间长,且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下一届是弱势的,这即是皇权集中的必然,也是心理因素的必然。

在封建社会,皇权大于一切,雄才大略的皇帝一定想着做一番事业,那就必须牢牢把住手中的权力,如果哪位皇子表现比较突出,就会动摇他手中的权力。因为大臣的心理是想着拥立之功的,前期的投入一旦成功,那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了避免大臣有二心,一定要废除有实力有野心的皇子,留下听话的,懦弱的,或者隐忍的;

从心里因素看,在位时间长了,必然极端自傲,长期的制高点,容易让皇帝行成“老子天下第一”的思维,这个时候若是有儿子表现突出,必然会影响自己的威信。


Andy朱4


汉武帝是中国众多帝王上少数能跟秦始皇齐名的帝王,在其位期间的文治武功,对中国历史发展中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汉武帝的寿命也是很长的,从公元前156年出生,到公元前87年驾崩,活了整整70岁,在位也是长达50多年,其有六个儿子(不算很多),如题,但并不是各个都很优秀,至少从他们谥号:四子刘胥谥号“厉”三子刘旦谥号“剌”等可以看出(在此不做细致介绍),但为什么最后选择六子-刘弗陵继承皇位,那就需要从汉武帝、当时太子(刘据)以及其他儿子了解:

先简单介绍汉武帝的那六个儿子:

长子刘据:

刘据生于公元前128年,刘据的出生,使得年近三十得长子的武帝兴奋异常,随即命人为刘据作《皇太子赋》,这就等于提前昭告天下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就是未来的太子了,其后将母亲卫子夫由夫人立为皇后,并大赦天下,7岁的刘据被立为太子,刘据自幼聪慧,性格宽厚仁爱,深得汉武帝的宠爱和重视。汉武帝每次外出巡视,都把朝政交给刘据处理,是非常合格的皇位继承人。但到公元前91年,刘据因为与江充等人不和,江充害怕武帝去世之后被刘据诛杀,江充等人诬陷,刘据因不能自明而起兵反抗诛杀江充等人,汉武帝误以为刘据起兵谋反,派兵镇压,这就是著名的“巫蛊之祸”。最终,刘据兵败自杀。之后的四年里武帝一直没有立太子

二子刘闳:

刘闳生于公元前128年,生母是宠妃王夫人,公元前123年封为齐王,当然按照古代的礼法,皇子被封为诸侯王之后,是要被送往封地,镇守一方的,所以刘闳在还是六七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母亲,前往齐国。在齐国的生活毕竟没有在皇宫好过,半大的孩子,本该是在父母的宠爱下幸福的度过童年,但是刘闳并没有,他过早的担上了不属于他这个年纪的责任,所以也就导致了他的英年早逝。刘闳死后,齐国封地被废除。

三子燕王刘旦:

刘旦,生母是宠妃李姬,刘旦与刘闳、刘胥同日册封,刘旦为燕王。在武帝长子即太子刘据在“巫蛊之祸”中自杀死去,次子刘闳又早逝,这样刘旦就成了武帝的皇长子了,产生争夺太子之位的想法。前88年,汉武帝病重,在这敏感时期,刘旦擅自从封地回到长安城,汉武帝得知后大发雷霆,削去他部分封地(按照规定藩王没有皇帝的命令,不能私自离开封地回长安)。至此也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了。

四子刘胥:

刘胥(现代话来说,粗人一个)生年史料没有记载,生母是宠妃李姬,也就是武帝三子刘旦同母弟,前117年封广陵王。刘胥天生神力,能举起大鼎,能与猛兽搏斗,非常勇武。但刘胥为人奢侈,喜好游乐,行为举止毫无法度,武帝并不喜欢他,他也就失去皇位的争夺。

五子刘髆:

刘髆生年史料没有记载,生母是宠妃李夫人,大将军李广利的外甥,前97年封昌邑王。在汉武帝幼子刘弗陵尚未出生时,刘髆深得汉武帝宠爱。但公元前90年,李广利和丞相刘屈氂谋划立刘髆为太子,事发后,李广利投降匈奴,刘屈氂被腰斩。公元前88年,正月,即汉武帝去世的前一年,刘髆去世。谥号“哀”,

六子刘弗陵:

刘弗陵是汉武帝最年幼的儿子,公元前90年,汉武帝认为,年仅五、六岁的刘弗陵体格健壮、聪明伶俐,很像他少年之时,因此特别宠爱刘弗陵,对他抱有很大期望。汉武帝有意传位于刘弗陵,就命内廷画工绘制“周公辅成王”的图画,赐给奉车都尉霍光,暗示群臣,自己欲立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为了防止自己死后主少母壮、汉初吕后之事重演,汉武帝将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赐死,公元前87年,二月十二日,汉武帝病重,将年仅八岁的刘弗陵立为皇太子,二月十五日,刘弗陵登基为帝。


综合以上种种因素,像是命中注定,但又存在着机会与巧合,六子刘弗陵,汉武帝最小的儿子笑到了最后,年少的汉昭帝在霍光辅佐下,继承武帝末年的富民政策,对内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外则与匈奴和亲。因此,昭帝之世,"百姓充实,四夷宾服"。若天假其年,汉昭帝将大有一番作为


谢谢大家查阅, 欢迎大家指正与关注并与“刘家五叔”一起谈论古今中外历史趣事


刘家五叔


个个都很优秀,这个优秀标准一定很低吧,至少在汉武帝来说,这几个龟儿子还是秉性天赋各异的,而且如果把汉武帝放到快死的那一刻,恐怕也只有他的大儿子太子刘据,才有资格也有才能接他的班!(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汉武帝杀人成瘾,最后竟然没收住手把自己的儿子杀了,这样在皇位争夺战中,长子刘据也就退出了竞争的序列,老二齐王刘闳是个短命鬼,没等到汉武帝驾崩,确切地说没等到巫蛊之祸刘据“谋反”,刘闳就死了,当时才18岁。

老大刘据、老二刘闳死了、那么按照正常的宗法继承制的话,这皇位是不是该三子燕王刘旦,其实连刘旦自己都觉得这皇位非自己莫属了,便抖着胆子给他爹汉武帝写信,说他愿意回去帮他爹收拾烂摊子。


不过虽然都是儿子,但得到的宠爱永远不会一般多。汉武帝就不喜欢刘旦,就很郁闷的回复了一封信,大概就是“哪凉快哪呆着去”,让刘旦死了继位的心。

老三也出局了,这时候兴奋的该是老四广陵王刘胥了,刘胥的老娘舅是李广利,就是那个投降匈奴的贰师将军,太史公司马迁还因为此挨了宫刑,而李广利在出事以前一直在谋划帮助刘胥继位,但不了事泄,汉武帝大怒,诛李广利三族,在前线的李广利也麻溜的投降了匈奴。

刘胥也就因此退出了帝位争夺,接着就到了老五刘博,但汉武帝也不喜欢他,相对来说汉武帝晚年最宠幸的钩戈夫人儿子刘弗陵运气就比较好,有一种躺赢说的就是刘弗陵这种人,他因为他母亲受宠而得到汉武帝青睐,并最终登上帝位,但他的母亲钩戈夫人则以“子贵母死”的方式被赐死!


历史三日谈


汉武帝的儿子并不是个个都很优秀,而且他之所以选择刘弗陵继位,我认为除了他说刘弗陵很像自己小时候,因而很宠爱他这个原因之外,最大的原因便是其余的儿子太不成器,所以选立刘弗陵也是无奈之举吧,为何这样说,请往下看。

长子刘据,乃皇后卫子夫所生,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被立为太子,刘据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虽然汉武帝晚年外出巡游时常将政事交付给刘据,但刘据的行事风格常引起汉武帝的不满,因为太子宽厚,而汉武帝却多任用酷吏施酷刑,父子二人的做法几乎完全相反,所以在朝廷中,那些用法严苛的大臣皆常围在汉武帝身边,诋毁刘据,公元前91年,刘据被江充,韩说等人诬陷行巫蛊之术,欲谋害汉武帝。刘据起兵欲诛杀江充等人,而汉武帝误信奸臣所言,以为刘据谋反,遂派兵镇压,刘据兵败拘捕,最后自杀。

次子齐怀王刘闳,王夫人所生,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去世,年仅18岁,所以汉武帝驾崩之前,他就死了。

三子燕王刘旦,李姬所生,与刘胥为同母兄弟,本来在刘据,刘闳死后,他作为长子是最有可能继位的,而且他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巫蛊之祸后,这位兄台在汉武帝年迈病重后,派使者到长安,请求准许他派兵宿卫长安,刘旦的这点心思,英明大半辈子的汉武帝怎会不知?刘旦表面是想守卫皇宫,实则是在自荐太子。见到使者和刘旦的信后,汉武帝勃然大怒,立斩来使,并下令削掉其封国的三个县邑,从此之后汉武帝认为刘旦性情狡诈,不适合继承大统,直接将他排除了,后来刘弗陵继位,刘旦先后两次预谋篡位,第一次刘弗陵念及兄弟之情赦免了他,可是第二次刘旦企图联合辅政大臣上官桀,桑弘羊谋反,最后上官桀,桑弘羊被杀,刘旦自杀。

四子广陵王刘胥,刘旦的同母弟,这位兄台和他哥哥刘旦比起来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史书记载,刘胥身材高大,体魄健壮,喜好游乐,力能扛鼎,空手能与熊,野猪等猛兽搏斗,他行为没有法度,所以汉武帝直接将他排除在外,可是他和他哥哥一样,在刘弗陵即位后,对皇位也有了觊觎之心,曾请楚地巫女诅咒刘弗陵(写到这不得不可怜一下刘弗陵,竟遇上这么些不省心的哥哥),后来刘弗陵驾崩,昌邑王刘贺继位,他接着诅咒,刘贺退位后,接着诅咒汉宣帝刘询(这位仁兄在诅咒的道路上很是持之以恒啊),后被告发,最后自缢而死,可以说刘胥就是典型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种人又怎么会被立为太子呢。

五子昌邑王刘髆,李夫人之子,他本来也有可能被立为太子,可惜他的舅舅贰师将军李广利与左丞相刘屈氂欲立刘髆为帝的计划东窗事发,最后刘屈氂被腰斩,妻儿枭首,而李广利因出征在外,最后投降匈奴,于是刘髆也被汉武帝排除在外了,虽然刘髆没能当上皇帝,但他的儿子刘贺却过了一把皇帝瘾,虽然只做了一个月,但也算是实现了刘屈氂,李广利当年的心愿了吧。

所以综上来看,虽然汉武帝有六个儿子,但最终也只有刘弗陵最合适了。刘弗陵在位期间,政绩颇佳,只是除了在铲除上官桀,桑弘羊,刘旦的谋反中独立行使过皇帝的权利外,从他登基到驾崩的十三年里,他都从未亲政过,国家大权一直掌握 在霍光手里,对刘弗陵而言,这也算是最大的遗憾了吧!

我是咸鱼,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咸鱼闲聊


汉武帝确实有六个儿子,但不是个个都很优秀。次子刘闳获封诸侯王的第八年就去世了,因年少无子去世后封国废绝,并未在史书上留下太多痕迹。

长子刘据仁恕温谨,但是被武帝嫌弃其才能少,认为和自己不相似,所以不甚得武帝喜爱。而且因为父子间的沟通、交流少,施策行政上意见相左,两人相互猜忌,以至于有了后来的巫蛊之祸。

三子刘旦能言善辩、广有谋略,但是在太子刘据被杀之后,太子之位空悬,武帝病重之时,主动上书请求进京宿卫,被武帝削其封国。在刘弗陵继位后两次谋反,最终自杀谢罪。

四子刘胥体魄强健、喜好游乐,但是行事不尊法度,所以也没有被封为太子。最终因诅咒皇帝事发被赐死。

五子刘髆是李广利的外甥,在汉武帝去世的前一年,刘髆去世。而且李广利和丞相刘屈氂曾策划立刘髆为太子,失败后,李广利投降匈奴,丞相刘屈氂被腰斩。

幼子刘弗陵,母亲赵婕妤得宠,年幼的刘弗陵体格健壮、聪明伶俐,很像武帝小时候。武帝对他特别宠爱,而且在长子刘据死后,其他的几个儿子又各有污点,所以刘弗陵就成为了皇帝的最好人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