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的住,長安居大不易,我等小民京城的房子是買不起的

唐代建築就如大唐一樣大氣,一般都是建築宏大,室內和建築之間空間開闊。

唐代建築遺留下來最著名的實物是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其建築、雕像、壁畫、題記藝術成就都很高。該殿晚唐武宗滅佛時曾經被拆除,但很快就在唐宣宗時期重修。不過佛寺大殿不是用來居住的,我們還是找一找資料,看看有什麼其他唐朝時期能夠居住的房子的記錄。

唐的住,長安居大不易,我等小民京城的房子是買不起的

(五臺山佛光寺)

【按規定,所有人都有住房標準】

根據史書記載,“宮室之制,自天子至士庶有等差”,房子不是隨便住的,要根據主人身份地位符合相應的標準。

皇宮不用說了,唐代是怎麼寬敞、怎麼高大怎麼來,唐以後的皇宮建築雖然更加富麗堂皇,但開始向小型化發展,現在我們看到的明清故宮正殿就已經夠大了,卻不如唐朝時氣派;

唐代皇宮特有的建築風格是雙重斗栱和藻井,“諸王公以下,舍屋不得施重拱、藻井”;

房屋數量也有限定,兩柱之間稱為一架,皇帝的宮殿正殿房屋十三間、十一間、九間不等,三品以上高官的正房不得超過九架五間房子,五品以上不超過七架五間,五品以下的不超過五架;

樓閣是皇帝專用,其他所有官員庶民的府邸私宅都不允許建造,避免在高樓上監視別人的宅院;

唐的住,長安居大不易,我等小民京城的房子是買不起的

(大明宮遺址公園麟德殿)

烏頭大門只有五品以上才能使用(一說六品),是身份地位的代表,宋代之後改稱為欞星門;

其他一些裝飾性的建築結構也與身份有關,只有一些每天上朝參見皇帝的官員叫“常參官”,他們允許修建軸心舍、施懸魚、對鳳、瓦獸、通栿乳梁裝飾,連低級官吏都不允許,更不要說商人和普通平民了。

違反這些律令的,按《唐律疏議》規定,要處以笞刑(鞭刑)和杖刑,但可以“贖銅”,也就是花錢免罪。於是,這些建築方面法規的法律效力比較低,基本上只是對最底層的平民百姓有約束作用。

唐的住,長安居大不易,我等小民京城的房子是買不起的

(曲阜孔廟欞星門)

【從幾畝到2000畝,高中級官員們的住宅佔地面積差距很大】

長安城的住宅可以分為高官第宅、中級官員賜宅、中下級官員租宅和普通住宅四種,各種住宅分佈在長安一百一十個坊市之中。這些坊市都是有圍牆的獨立建築,一般東西南北四個門,一部分皇城正南的小型坊市只開東西兩個門。

以位於緊鄰朱雀大街西側、皇城南隔二個坊市的安仁坊為例,根據考古發現,安仁坊是個小型坊市,小雁塔就在這裡。安仁坊長寬都是三百五十步,考古發掘確定東西長562米,南北長540米,基本是個正方形。

安仁坊內有各種建築院落十餘處,除了小雁塔所在的薦福寺之外,最早的名人是初唐的凌煙閣功臣唐儉,之後還曾經居住過唐睿宗的老丈人劉德威、李隆基的女兒萬春公主、楊國忠的恩主章仇兼瓊、中唐宰相元載、杜佑、中唐和白居易齊名的詩人元稹。這是個位置非常好的坊市,從住戶的身份地位就能看出來,算是長安城裡的高檔住宅區。

唐的住,長安居大不易,我等小民京城的房子是買不起的

(薦福寺和小雁塔)

由於安仁坊只有東西兩個門(三品以上高官可以在坊牆上開門),且內部只有一條東西向15米寬的主幹道,相當於是一個只有一條大街的小城市,坊牆下有10米左右寬度的環牆路(未必是貫通的),並由2-4米寬度的小道“曲”再繼續分割。

小雁塔所在的薦福寺肯定是佔地面積最大的一個,應該佔整個區域的四分之一,相當於100多畝,7萬平米;其他的大宅子佔整個的八分之一,50畝;再小一些的佔十六分之一,25畝;最小的佔三十二分之一,約6畝,3000多平。而北京標準四合院佔地面積不過4、500平米,最小的院落也是豪宅了。

中唐時的郭子儀覺得多大都是小,就佔據了長安城內南城牆下安化門邊的大通、大安兩個坊市,這都是比安仁坊大一倍的大坊市,加起來總面積接近2000畝,130多萬平米,相當於120多個標準足球場大小,趕上一個中等城市飛機場面積了。

唐的住,長安居大不易,我等小民京城的房子是買不起的

【從居不易到白居易,只有當大官才能買得起房子】

低級官員或平民百姓肯定是沒這麼大面積的宅院,房子也是不太容易買得起,只能租房住。唐朝政府有機構專門負責管理這些公共住房,租給外地來的中低級官吏使用。

白居易剛入仕途的時候在長安常樂坊租房居住。常樂坊是一個東城牆下緊鄰東市的區域,離皇城也不遠,算是鬧市區,但明顯不是富人區,現代大型批發市場周圍租房子住的人很多,一般社會治安稍微差一些。

白居易自己詩云“茅屋四五間,一馬二僕伕”,估計是個小院子,四五間房子也就是正房三間,廂房左右各一間,應該不過一二百平。而且他住在茅屋裡,整個常樂坊其他建築估計也大多是茅屋;

唐的住,長安居大不易,我等小民京城的房子是買不起的

(大唐西市,平民百姓只能擠在一起)

剛入仕途的白居易自己說“俸錢萬六千,月給亦有餘”。那時他不過是個正九品上的秘書省校書郎,月薪一萬六隻能租住這種茅草房,但家用、吃喝加上與朋友交際還算寬裕,應該與城市中的一般平民家庭居住條件差不多;

後來白居易升官了,月薪好幾萬,先是在長安昭國坊換了一套大房子租住。昭國坊在南城,緊挨著大雁塔。“柿樹綠陰合,王家庭院寬。瓶中鄠縣酒,牆上終南山。”雖然仍然是租住,上班也遠了一些,大概要騎馬走三公里才能到辦公室,但居住寬敞了許多,風景也好一些,在院子中就能遠遠的看到終南山;

熬了二十年,白居易終於在長安城內——還是買不起房子,只能在城外郊區渭南縣買房,又曾經在廬山自己蓋草廬居住。直到官職升到了五品,躋身大唐高級官員行列之後,才算逐漸攢下了家底,能在洛陽買得起房子了,還是大別墅。

唐的住,長安居大不易,我等小民京城的房子是買不起的

(杜甫草堂,白居易的茅屋應該也差不多)

【大唐百姓活人死人都要被管】

大唐的百姓是有福利的,蓋房子的土地由國家供給,叫“園宅地”。分良口、賤口,每三人或五人一畝地,不算永業田或口分田。但是,京城的土地不按這個原則分配。也就是說,穿越到大唐,好不容易混了一個良人身份,想分配長安城內的宅基地是不可能的,能在長安郊區蓋房子就算不錯的了;

有了地才能蓋房子,而蓋房子需要進行審批,想在自己的0.33唐畝土地上蓋皇宮是不可能的,符合身份標準的茅草房應該是首選;

其他的官方建築,相當於現代用財政經費的建設項目審核比較嚴格,由尚書省或者太常寺負責審批,重大工程還需要皇帝最後確認;地方上的建設項目需要州郡一把手審批,重大的也要上報給皇帝;地方上的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是常規工作,一般可以直接建設,但需要向朝廷報備;

唐的住,長安居大不易,我等小民京城的房子是買不起的

房子蓋好了還沒完,唐朝曾經有過歷史上最早的房產稅,就是中唐德宗時期的“間架稅”,按兩架為一間,向長安市民收每間五百到二千錢不等,這個數額不算少。後來鬧出“涇原兵變”這個大亂子,唐德宗逃出長安,回去後就取消了間架稅,前後實施剛好半年,但也收了不少錢。後世五代到明清,一旦國家財政緊張,就會想起這一招,一般叫屋稅或房稅。

活著要住房子,死了要有地方埋,陵墓也有明確的等級區別。陵墓佔地和墳高有限制,比如一品“方九十步,墳高一丈八尺”,六品以下以及平民“並方二十步,墳高不得過八尺”,墓碑、棺槨、隨葬品數量、墓前的人偶石馬、墓地圍牆都根據身份有不同的規定。

長安西郊是墓葬區,但估計普通人未必能達到規定的上限,二十步就是30米,將近兩畝地,買墓地估計也要花些錢財;

關於墓碑還有個有意思的規定,要求碑碣“其文皆須實錄,不得濫有褒飾”,看來當時墓碑碑文普遍往好裡寫,以至於需要用法律規定不許吹得太過分了。

唐的住,長安居大不易,我等小民京城的房子是買不起的

總之,從居住方面來看,大唐和現代沒什麼太大的區別,長安、洛陽這些大都市就如現在的北上廣深,居之不易。當年大唐一批一批的“西漂”前仆後繼湧入長安、洛陽,從租房開始,混得好的能買得起房子,混得不好的還是要哪裡來回哪裡去。

唐的住,長安居大不易,我等小民京城的房子是買不起的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