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灭亡以后,朱元璋是怎样对待蒙古女子的呢?不见血但却很残忍?

髓颂sBeB4553




元朝的统治时间不长,只有97年,100年这个坎没翻过去。

元朝地覆灭,和元朝的等级制度有关系,人数体量最大的汉族人成为了四等人,而人数不多的蒙古人成为了一等人,享受各种良好待遇和政策倾斜。

这种视底层人民的生命如草芥,而苛税却又猛于虎的现状,让朱元璋等汉族群众群雄奋起,成为了元朝的掘墓人。

蒙古人对待汉族底层人民充满着残忍和残酷,那么朱元璋是如何对待蒙古人的呢?今天我们缩小范围,谈谈朱元璋如何对待蒙古女人。

允许“婚姻自由”



元朝失败后,元朝王庭开始北迁,一部分元朝贵族和老百姓也跟着元顺帝一路向北逃亡。但是,朱元璋不是个省油的灯,让那些优秀的将领们,比如常遇春、徐达、李文忠,包括后面的蓝玉等人,追赶着元顺帝,让其狼狈不堪。

元顺帝的家“搬了一次又一次”,随众被俘虏了一批又一批。对那些没北迁的元朝百姓,还有被俘虏的元朝子民,朱元璋并没有大开杀戒,毕竟都是老百姓。

不仅不杀,而且对蒙古女人们待遇非常不错,允许大范围的婚姻自由。什么意思?难道是想嫁谁就嫁谁吗?



看起来,老朱有这意思。但是,我们上学的时候,通过课本应该对“自由”有认识,没有“约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老朱的“允许婚姻自由”,也有限制条件,也是有约束的,那就是嫁人必须嫁汉人,嫁了蒙古人就给予“杖刑”。

这个福利不错,广大的汉族男士当时一定喜欢,因为多了婚姻地选择。

有人可能会问了,那蒙古男人怎么办?这个有点悲催,他也必须是娶汉人女子,汉人女子如果不嫁,就可能打光棍了,或者挨了板子再去找蒙古女子。

有人可能又会有疑问,那如何交流?毕竟不是同一民族。这个不是问题,因为老朱在此之前已经下令了:蒙古人要传汉服,说汉话。

朱元璋对蒙古女人的政策出于什么原因



对于蒙古女人的政策,朱元璋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通过影响蒙古女人的婚姻,可以实现民族的融合,这样就可以避免“蒙古人在大明境内的大力发展”,使蒙古人的根基很难形成,这样就不用担心所谓的“里应外合”。

老朱的民族政策无疑是高明的,“堵不如疏”,利用政策要比强硬杀戮来得高明得多。

朱元璋是这样规定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命令手下之人,元庭可以攻破,杀戮不得进行。

尽管如此,手下之人还是有违规的。大将蓝玉俘虏了元朝皇妃、贵族等一批人,在返回途中,强奸了元妃,气得朱元璋把封给蓝玉的“梁国公”改成了“凉国公”,后来又犯了几个错,被朱元璋剥皮。蓝玉被剥皮,和强奸元妃多少有些关系。

朱元璋“对待蒙古人的政策”对后世的影响



朱元璋对蒙古人,采取了:用汉名,传汉服,嫁娶汉人的政策。

这些政策,让大明境内的蒙古人同化很快,大明一朝,整个二百多年,境内没有出现一例所谓的蒙古人的叛乱,而且“朵颜三卫”(一支蒙古军队)还成为了大明重要的军事力量。

朱元璋的民族政策给后人们提供了一种解决民族问题的思路,值得称道。

综合来看,朱元璋对待蒙古女人,说不上残忍,虽然限制了蒙古女人嫁人,但和屠戮生命相比,轻得不是一点半点。



也许,老朱对待贪污腐败的官员很残酷,对待有反叛之心的人也毫不手软,但对于老百姓,哪怕是蒙古白姓,还是不错。


蓝风破晓


元朝灭亡后,朱元璋对待蒙古女子不仅不残忍,反而非常仁慈,甚至可以说达到了中国封建历史中不曾有过的优待。而且朱元璋也最大程度的赋予了他们权力,让她们可以自由的选择生活。



一般情况下,改朝换代之后,前朝的王公贵族或者百姓都会沦为新朝的奴隶。金国灭亡北宋后,发生了靖康之耻,所有被掳掠到北方的女性都成为了金国的奴隶,甚至有史料记载,宋高宗赵构的生母还被迫给金人生育了两个孩子。

元朝时期,蒙古人统治中原后,将中原土地上的百姓划分为四种,分别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汉人和南人基本等同于奴隶。

元朝律法《元典章》规定,蒙古人打死一个汉人,只需要杖刑,之后赔偿死者丧葬费用即可。而汉人和南人如果殴打蒙古人,则必须要处以死刑。另外在《通制条格》中,元朝政府规定,蒙古人可以随意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报。



蒙古人的诸多不平等政策,引起了汉族百姓的反抗,最终在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并且派出了徐达、常遇春北上进攻大都。

临行前,针对于当时的蒙古百姓,朱元璋对徐达和常遇春做出了指示,《明实录》中记载;

昔元起沙漠,天命入主中国将及百年,今其子孙怠荒,罔恤民艰,天厌弃之,君则有罪,民复何辜。前代革命之际,兵戈相加,视如仇敌……,克城之日,毋掳掠、毋焚荡、毋妄杀人,凡元之宗亲皆善待之。

这也就是说,朱元璋当时下令,虽然元朝国君有罪,老天爷放弃了他,但明朝的军队是为了拯救百姓,所以在克城之后,不能对百姓奸淫掳掠,而且还要善待元朝的皇室宗亲。



攻克元大都后,徐达上报战果。此战战果颇丰,擒获大量蒙古人。但朱元璋却履行诺言,善待这些蒙古人和色目人,下达了这样的命令;

第一、征用原来元朝的官僚,有才能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也可以入朝为官。第二、释放扣押在元朝皇宫的女性。

公元1387年,蓝玉深入大漠,消灭北元小朝廷,俘获北元百姓将近八万人,牛羊马匹无数。朱元璋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夸赞蓝玉是明朝的卫青、霍去病。但随后朱元璋仿效20多年前的方法,将这些俘获的北元百姓悉数释放,当然也包括一半左右的蒙古女子。

这些蒙古百姓被释放后,朱元璋允许了他们留在中原生活,并且将他们分别被安置在了河南、河北之地。随后,朱元璋还贴心的给予了他们农具,让他们可以自食其力的繁衍生息。



当然朱元璋也对他们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移风易俗;

第一、蒙古人曾经采取的是收继婚制,也就是当老爹死后,儿子会继承除了生母以外的所有小妈,或者是兄长死后,弟弟会继承所有寡嫂。这在汉人看来是乱伦,因此朱元璋下令取缔。

第二、大明境内的蒙古族人,禁止再穿着蒙古族服饰,禁止说蒙古语。一律改为汉服和汉语。

第三、蒙古族人不得自相婚配,蒙古女子只能嫁给汉人男子。违者杖责八十,将犯人收为奴隶。



这三点政策,是朱元璋为了同化她们而强制进行的。事实也证明,这项政策非常有效果,很短的时间内,这些被安置的蒙古人在服饰、语言、风俗上完全融入了华夏文明。至于政策的残忍,越关认为根本谈不上,如果没有同化政策,这些被征服的蒙古女子,或许会沦为奴隶,或者是被全部杀掉,最好的结果也是回到大漠风餐露宿。相比之下,让他们融入华夏文明,是她们最好的结局。


我是越关


蒙古女子其实在朱元璋做皇帝的时候还是蛮幸福的。

前不久听到一个说法,说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对蒙古人进行了残酷地屠杀,事实上这个说法是不对的。真实的情况是,朱元璋没有屠杀蒙古人,他采取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来处理这个问题,并且效果很好。

朱元璋在夺取江山的过程中,采取地是自南而北的策略,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南方打向北方,然后建立大统一政权的皇帝。朱元璋在南方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和明玉珍等地方势力后,然后经过短暂的休养生息,便派出了最强阵容向北方的北元势力发起攻势。

朱元璋当时兵强马壮,再加上李善长、刘伯温、常遇春、徐达和蓝玉等文臣武将的助力,朱元璋的军队一鼓作气将元朝皇帝赶到大漠去了。元朝的主力虽然被消灭了,但是留在明朝残余势力依然强大,再加上仍留在在明朝境内的蒙古人人数众多,这些都是很大的不安定因素。摆在朱元璋面前的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另一个大问题就是,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由于国家刚刚经历战火,民生凋零,百废待兴;再加上军队长期作战,已经非常疲惫,战士们无不盼望着早点回到家里与家人团聚。朱元璋在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来,尽快让国家安定下来。

于是,朱元璋一面发动民众重建家园,组织生产,减免赋税,保证人民的生活问题;一面派出精兵强将继续追击大漠和云南的元朝余孽。但是在处理明朝境内蒙古人的问题上,朱元璋实在是难以再动用武力了。因为动用武力只会激发蒙古人的反抗情绪,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再说蒙古人人数多且分散,武力也难以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于是,在这个十分特殊的时期,朱元璋采取了软硬兼施的策略来处理这个问题。

朱元璋下令,将蒙古大部分青壮年男子统统招入军队,分散安置,然后派到边境戍边;强令所有蒙古人必须抛弃蒙古姓名,改用汉族姓名;强令所有蒙古男子只能娶汉族女子为妻。这一招确实厉害,不仅能淡化蒙古人的民族意识,让其有生力量不仅无法反叛,还可以为己所用。

那么对于蒙古女人,朱元璋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朱元璋下令,所有蒙古女子不能与本民族男人结婚,只能与汉族等中原民族男人结婚。

这真是一个“断子绝孙”的大招啊。如果按照这样的婚姻法,数代至数十代之后,留在明朝的蒙古人将会被完全同化,明朝境内的蒙古人就此消失。

但是这个政策对于蒙古女子是非常好的,除了不能与本民族的男人结婚之外,其他的条件都放得很宽。她们有机会进入汉族家庭,从而改变因为国家颠覆所带来的地位变化,而且择偶范围和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可能有很大的提高。朱元璋还为此制定了很多针对于蒙古女子的优惠政策,让他们安心与异族人结婚。在那样一个环境之下能够这样,蒙古女子当然应该觉得幸福了!

本来按照朱元璋的秉性来说,这将是一场大屠杀。可是朱元璋在当皇帝之后,能够站在更高的位置看问题,这是蒙古人之幸,国家之幸!在这一套组合拳打出去之后,国家也逐渐复苏,元朝余孽也基本消灭,明朝境内的蒙古人也安分守己,过着幸福地生活。


围炉煮酒话春秋


朱元璋平定江南后,命名将徐达领兵25万北伐,一举将北元的残余势力驱逐至大漠。那么朱元璋是如何对待蒙古人的呢?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政治能力,他采用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方式对待前朝统治阶层,也就是愿意投降明朝的蒙古人、色目人可以获得国民待遇;坚持负隅顽抗的蒙古人则狠狠打击;文武之道,一张一驰,刚柔并济方可成就大业。朱元璋在他的《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中申明到: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因此对于顺势投降的蒙古人,朱元璋善待有佳,命两族人民相互通婚,当然实际执行时蒙古女子嫁汉人的居多。

元朝入主中原后,将人分为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是汉人,四等是南人。其中汉人与南人的地位较低,汉人是原来金国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汉人;南人则是南宋地区的汉人。汉人与南人受到蒙古人与色目人的压迫,除了政治上的歧视外,还在经济上进行掠夺,汉人的生存状态十分恶劣。据说蒙古贵族还有汉人女子新婚初夜权、汉人十户共用一把菜刀等野蛮的规定,对于这些特权与规定,笔者持怀疑态度,但是至少可以反应出当时汉人的生存情况十分堪忧。另外当时许多汉人的名字都是用数字来命名的,比如朱元璋的爷爷叫朱初一,父亲叫朱五四,他自己则叫朱重八。

朱元璋北伐后,为了减少人员伤亡,体现大明的仁义之师,朱元璋命令全军不可劫掠百姓,不可伤害已投降的蒙古人、色目人的性命与财产。这些政策让北伐十分顺利,除了元顺帝逃回大漠外,大部分蒙古人与色目人都投降了明军。对于愿意返乡的蒙古人与色目人,明朝允许他们返乡,不愿意返乡的则留在当地生活;为了促进民族团结与融合,朱元璋要求蒙汉通婚,于是大量蒙古女子嫁给了当地汉人。对于坚持顽抗的北元势力,朱元璋则狠狠的打击,一点不手辞手软。据说蓝玉领十五万明军北上大漠,在捕鱼儿海击破北元朝廷,元顺帝的王妃被蓝玉当场凌辱,事后朱元璋没有追究蓝玉的僭越行为,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威慑北元的追随势力。


大秦铁鹰剑士


元朝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它的创立者是忽必烈,但是在忽必烈之前就已经有蒙古的几位先驱为蒙古夺取了很大面积的土地,比如成吉思汗。随着他们势力的不断扩大,他们战争的魔爪,自然也就伸到了中原地区的宋朝。

直到后来忽必烈统一了国家,建立了蒙古族统治的大帝国。但是元朝并不是一个长命的朝代,它仅仅存在了九十几年就引发了很多的民间起义,其中以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势力最为强大,最终元朝灭亡,明朝开始。

创业容易守业难,忽必烈能够建立元王朝,说明他有着很强的军事战略,但是他并不会统治国家。

我们都知道,忽必烈是蒙古族,蒙古族人每天在马背上攫取食物,以部落群居生活,所以他们对中原汉族文化并不是很了解,他们不懂得怎样治理国家,统治大面积的土地和百姓。

和哪个部落有仇恨,就发展自己的力量去征讨,但一旦他自己手中拥有了权力,并不懂得如何平息矛盾,巩固国家。

所以,元朝建立以后,将人口分为了四个等级,而汉人是最低级的一种。

即使在战争中死伤了很多汉人,但是汉人的数量依然是很庞大。在一个朝代刚刚建立的时候,肯定有许多旧王朝的残余,那么如何处理这些人口以及军队显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元朝把汉人作为最低等人,并且欺压、压榨汉人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元朝后期发生了许多的农民起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再加上后期统治者的腐败,朝代的灭亡是必然的。

紧接着朱元璋建立明朝,那么朱元璋又是怎样对待元朝遗留下来的百姓以及部队的呢?

朱元璋起义之前的生活非常苦,小的时候在地主家中给地主放牛。之后的几年,年景很差。以务农为生的朱元璋还有朱家人不得不分散开走上各自逃荒的道路。朱元璋走投无路,削发出家,投奔了皇觉寺成为一个和尚。

但是寺庙中的日子并不好过,他每天干很多的粗活累活,不到一年的时间,寺院的方丈就打发他同其他人一起下山云游化缘。他又一次走上了流浪的道路,但是在这流浪的三年里他见识了人间的冷暖,开阔了眼界。

我想这段特殊的经历也为他日后成就大事业奠定了基础吧。

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之后,地位逐渐升高,最终得到众人支持成为了首领。并且在应天府建立政权登基。登基后继续北伐,把蒙古人赶到了中原以外的地方。

在战争时期免不了杀人,但当战争结束后,面对那些蒙古族遗留的蒙古族人,他全都一视同仁,把他们当作大明朝的子民。并他在关于处理蒙古人的方法上,他想出了一套很有效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就讨论一下。

首先,关于处理遗留军队,朱元璋并没有把他们赶尽杀绝,而是把那些愿意投降或者被逮捕的蒙古人安插进明朝的军队当中,当然并不是全部编成一个队伍,是把他们散乱的安排,让汉人对他们进行同化,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思想,不能让他们有反明的动机。

其次是在语言等日常生活习惯上进行了规定,要求蒙古人讲汉语,穿汉人服装,一律禁止穿戴蒙古族服饰。无疑,这是一种文化上的手段。

这些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您且听我慢慢道来。除去前面的户籍,生活习惯问题外,朱元璋还提出适婚的蒙古族女子必须嫁给汉人,要两族通婚。

这在元朝统治时期“高贵的蒙古血统”必然是不允许同“低劣的汉人”成婚的。朱元璋的这个改变我觉得也是在提升汉人在蒙族人眼中的地位,不让他们再把汉人当作低等人。并且通过通婚淡化他们的血统,对蒙古族人进行汉化。

看到这些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智慧。他的目的是明确的,我想也正是他这样的特点,才为大明朝奠定了三百年的基业,明朝的每一位皇帝也都把他当作学习的榜样。

我最喜欢他的一句话:“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小小嬴政


元朝的残暴加上天灾导致朱元璋十六岁就父母双亡,亲人离散。并使朱元璋沦为僧丐达八年,又一个十六年过去了朱元璋大败元朝开国称帝,国号大明。元朝北迁后,对蒙古有深仇大恨的朱元璋,对蒙古人、色目人尤其是蒙古女子简直可以用以德报怨来形容,所谓强以德胜是也。

以德报怨朱元璋

早在1367年时,朱元璋就请笔杆子宋濂写就《谕中原檄》(又名《奉天北伐讨元檄文》),他对齐鲁河洛燕蓟秦晋同胞说:“从来都是夷狄为中华藩属乃至一家,没有听说夷狄占据中华以成正统的。宋朝不给力,元朝入主中原,不只是人力更是上天注定。……我就是一个淮西草民,因天下大乱,被人拥戴,以成大业。我要奉天承命,救民于水火,复华夏于衣冠……像蒙古、色目虽然不是华夏民族,但大家都生于天地间,那些懂得礼仪,自愿为大明臣民的人,将享受和华夏臣民同等待遇。”


<strong>

而且在朱元璋称帝后,数次对元朝北伐都遵守着上面的原则。对于元朝官吏投降者予以量才使用,对于元朝蒙古、色目民众都给于妥善安置,分配土地,教他们男耕女织。对于曾经的宫女、嫔妃、公主、郡主等也给于了妥善安置,像王保保的妹妹嫁给了自己的儿子秦王,有种说法是就连明成祖的生母都是元顺帝的嫔妃。

下面福垊就说说题主所说的不带血却很残忍的事。

朱元璋称帝后两个月,就下诏,亮大招——衣冠恢复唐制、禁胡名、禁胡话、禁胡服、禁胡字、禁编辫子剃发。



尽管朱元璋起事时打得是宋朝的名号,然而朱元璋最热衷的还是汉唐,朱元璋的偶像就是刘邦,但朱元璋最佩服和想学习的还是唐朝。故而,他称帝后一扫元朝的风俗,规定统统恢复唐制衣冠。因为汉人在经历89年的元朝的影响,从衣冠、发饰、姓名、言语甚至习俗等都大肆冲击了汉人在宋朝的特征。朱元璋要做的是不仅要恢复汉唐,还要同化蒙古人、色目人。此后,汉人的姓名再也不是什么数字了,大明朝再也并没有这个帖木儿那个不花了。为纠正胡音,1375年朱元璋请专家专门考证普通话(雅音)而制定出了以南京官话为基础的《洪武正韵》。

《大明律》规定蒙古美女必须嫁汉人——蒙古、色目人须与汉人结婚,不然严刑重罚。



大家都有一个误会,认为元朝四等人跟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样,不同阶层的人不能通婚,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然而由于等级不同,还是一定程度限制了各民族(各等级)间的通婚。而朱元璋在《大明律.户律三》的“蒙古色目从婚姻”规定:强制要求蒙古、色目人娶汉人或嫁汉人,当然前提是两情相悦。绝不允许蒙古、色目间或内部嫁娶,如果违反,可是要扒掉衣服打屁股的,打八十大板。这还不完,还要罚做奴隶,永世不得翻身。

《大明律》对蒙古式的婚姻进行废除——废除的是收继婚制。

<strong>

收继婚制为匈奴、鲜卑、蒙古、满族等北方政权的旧俗。财产、爵位甚至汗位要么父死子继,要么兄终弟及,最可怕的是连女人也要被这样继承。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生子伊屠智伢师。呼韩邪去世后,又嫁给了新单于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若鞮(di),生有两女。复株累单于去世后,再嫁新单于搜谐若鞮(大行单于的弟弟)。由此,您能想到王昭君有多么郁闷啊!朱元璋才将此乱伦败俗的野蛮习俗以法律的形式彻底废除。

明太祖通过衣冠、姓名、语言、文字、通婚等政策,一定程度将蒙古人、色目人加以同化。福垊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到了洪武三年夏四月甲子朱元璋下旨,禁止蒙古人、色目人改汉姓,明太祖说这样做是保留他们的民族特色,使他们不忘祖先。而且朱元璋也继承了元朝的一些恶政,比如廷杖、人殉等。看来影响总是相互的,恢复汉唐的同时也保留一些细微的蒙古影响。谢谢大家。


福垊


元朝可以说是很强的一个朝代,因为开创它的是一直以来都有着以骁勇善战闻名的蒙古族人,这群人武力值爆表,依靠他们的铁骑横扫欧亚,但在脑力统治方面还是欠缺了不少,就是说入主了中原地带,却一直都是同他们在草原上马上治国、以武力治国这样的心态来统治国家,而且蒙古统治者非常残暴,平民百姓受到残酷的压迫,所以爆发了很多的农民起义。

元朝不善于治理国家,在我国历史上终究是一个昙花一现、短命的王朝。朱元璋的起义军逐步发展壮大,以势不可挡的姿态横扫了整个元朝,毕竟他会用人,也会看人,手下猛将无数,终究也是个军事领域的奇才,于是开创大明帝国可以说是必然是事情了。


我们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时心狠手辣,他养成了残忍、猜疑的性格,而且脾气非常暴躁,在他成为皇帝之后,杀掉了很多帮助自己取得天下的人来巩固自己手里的权力,加强明朝的统治,在当时是非常血腥的,那么朱元璋又是如何对待那些元朝遗留下来的数百万蒙古族人的呢?

其实朱元璋并不是个滥杀的人,他的铁腕手段都是有目的的,在对待这些遗留下来的残余势力和无辜百姓,朱元璋还是十分的理性,并没有将他们赶尽杀绝,而是采用“温水煮青蛙”的方法将他们逐步分化,慢慢同化,一手拿糖,一手拿大棒,让他们彻底的融入到汉人群体中来。

对那些残留在漠北的元朝兵力,朱元璋也没有将他们彻底的消灭,而是区别对待,让他们臣服于朱元璋的旗下;他赏罚分明,若是听话,朱元璋便将他们好好安抚,若是不听话,则是先礼后兵,先打你一顿,再安抚你一下,使得那些将士们很快臣服于朱元璋,朱元璋就这样轻易地瓦解了漠北,还收获了不少的将士们。


面对遗留的蒙古百姓,朱元璋更是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没有清楚他们,只是让他们慢慢学习汉族文化,汉族礼仪,逐步将他们同化。

1,禁止他们穿着蒙古服饰,要改穿汉服,说汉话,习汉字,吃汉食。

2,简化蒙古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

3,不允许这些蒙古人再回归到他们以前的居住地。

这些是对待元朝残留的百姓,朱元璋所采取的政策,他没有像前朝几代帝王那样将百姓赶尽杀绝,而是慢慢的将他们同化为自己的子民,不得不说朱元璋还是比较高明的。


对于遗留的蒙古族女人,朱元璋更是在《明律》中强调,蒙古族女子不能与同族的人结婚生子,只能够嫁给汉人,与汉人传宗接代,谁违反了就会受到杖刑,罚做奴隶,朱元璋的方法很明确,就是要通过通婚的方式逐渐淡化蒙古族人的血统,把他们同化为自己人,有了共同的文化认识之后,蒙古后裔就不会再造反了。

元朝的百姓通过逐步汉化和与汉族通婚,慢慢的将自己作为汉人更会拥护朱元璋建立的明朝,这也是朱元璋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而做出的决定。





遗产君


元朝灭亡以后,朱元璋颁布了禁止蒙古人同类自相嫁娶命令:

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务要两相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

这道命令其实并不残忍,结合当时的情况来说,应该说是非常宽容了。

蒙古人灭宋以后,实行了歧视汉人,特别是原南宋境内汉人的民族政策,汉人政治地位低下,遭受着沉重的民族压迫,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蒙古人采取这么极端而露骨的民族歧视政策无非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过这一切适得其反,过度的压迫使得反抗斗争日益增多,最终元朝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此时北元依然存在,对明朝还有很大的威胁。而此时散居在中原大地上的蒙古人、色目人为数不少。这些蒙古人有些是在征服南宋过程中移居中原的,有些是元朝建立以后戍守各地最后滞留中原的,还有则是躲避战乱而来,还有一些则是被明军俘虏的。根据《蒙古源流》一书所记载,当时的蒙古人有大约85%滞留在明朝统治疆域内,数量约有百万之众。

数量这么多的蒙古人无疑是一群不安定因素,不过元朝时代蒙古人虽然属于特权阶层,但是穷苦的蒙古人也不少,所以朱元璋的部队里,也有相当数量因走投无路而参军的蒙古人,明军中还有专门的鞑军和鞑官。

因此显然对于在中原的蒙古人不能采取简单的杀戮方式解决,而是需要将其同化。朱元璋颁布的禁止蒙古人同类自相嫁娶命令就是为了尽快的同化蒙古人,这个命令看似残酷,但是在当时已经算非常文明了,避免了用血腥方式解决蒙古人。


不沉的经远


和很多人凭空想象的相反相比蒙古人统治时期的残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不但没有系统的报复蒙古人,反而对蒙古人极为优待。蒙古女子自然也受到朱元璋的善待。

朱元璋怎么对待蒙古女子,我们看一个最典型的案例,朱元璋是怎么对待倚天屠龙记中赵敏的历史原型的。

倚天屠龙记中的赵敏,是察罕铁木儿的女儿,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的妹妹。历史上也的确有一位这样身份的女子,嫁给了朱元璋的第二子秦王朱樉为王妃。

察罕帖木儿父子是元末农民战争中元朝最杰出的将领。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察罕帖木儿组织了一只强大的地方武装。在元朝政府军纷纷败退之际,察罕帖木儿的地方武装显示了强大的战斗力,北方红巾军势力基本为察罕帖木儿所镇压。

察罕帖木儿的角色,类似于大家更熟悉的曾国藩,只不过察罕帖木儿是蒙古人。察罕帖木儿的军事才能,也远胜曾国藩百倍不止。

察罕帖木儿,可以说是元末各路农民军最狡猾凶恶的敌人。察罕帖木儿不意外被杀的话,朱元璋一统天下的难度会加大很多。察罕帖木儿死后,义子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继承了察罕帖木儿的势力,继续成为明军的大敌。王保保虽然屡次被明军击败,但跟随元朝残余势力逃亡草原后,也数次大败明军,给明军造成很大麻烦。

王保保跟随元顺帝逃往草原时,察罕帖木儿之女王氏没来得及跟随逃亡。朱元璋对这位王氏非常善待,让第二子秦王朱樉娶其为王妃。

秦王朱樉是朱元璋嫡子,在朱元璋儿子中地位仅次于太子朱标。朱元璋儿子们娶的正妻,大多是地位崇高的开国功臣之女,如太子朱标娶常遇春之女,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娶徐达之女。

朱元璋让秦王朱樉娶察罕帖木儿之女王氏为正妻,即是显示招降王保保的诚意,也是向蒙古人表示朱元璋甚至可以让蒙古人进入明朝的核心统治集团。王氏在当时全天下女人之中,地位可以说仅次于皇后和太子妃,是排名第三尊贵的女人。


仁勇校尉


元朝是首次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仅仅过了98年后,就被以朱元璋为首的起义军推翻。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此时末帝元顺帝带着皇室子弟及族民仓皇北逃。

朱元璋为了彻底扫除北元势力,于1388年5月命蓝玉乘胜追击,明军横跨戈壁至捕鱼儿海(蒙古国贝尔湖)击溃元军,俘虏八万余人,至此北元彻底灭亡。



元朝为何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究其原因就是实行了一项极其错误的民族隔离政策。

蒙古人占领中原后,人为的把全国各族人民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等人是蒙古人;二等人是色目人(即帮助蒙元建国的少数民族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即长江以南曾经南宋时期的汉人)。

元朝这样做无疑把自己孤立于汉人之上,这就陷入了汪洋的人民战争之中,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这就是元朝很快灭亡的原因。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来,被俘虏和迁移内地的蒙古人很多,他是怎样对待蒙古女子的呢?

朱元璋是个睿智的帝王,加上有神机妙算刘伯温辅佐,他从前朝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了促进民族融合,朱元璋制定了蒙古女子必须嫁给汉人为妻。同是作出了具体说明,即蒙古女子必须穿汉服,说汉话。




假如有触犯者没嫁汉人嫁了蒙古人,朝廷规定必须解除婚约,更不允许生子,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情节严重者处死。

从以上做法来看,朱元璋实行的是强制民族融合办法,民族融合的办法有自然融合和强制融合两种。

比如第一次民族融合“胡服骑射”就是实行的强制民族融合,强制民族融合有立竿见影之效果。

朱元璋鼓励汉民娶蒙古女子,他自己也以身作则,据说他把元顺帝的妃子纳入了宫中,以至于传说他的儿子朱棣是元顺帝的遗腹子,说朱元璋把元顺帝妃子纳入宫中时,元妃已经怀有三个月的身孕了,元妃暗暗向天祈祷,保佑儿子晚出生三个月吧。结果很灵验,朱棣呆在元妃肚里13个月才落生了,这才躲过了朱元璋的怀疑。



当然这只是野史传说,这从侧面说明朱元璋很重视蒙古女子必须嫁汉人这条政策。

结语:朱元璋没有实行激化民族矛盾的政策,虽然北元曾制定了一些压迫汉人的政策,但朱元璋没有以牙还牙,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都是自己的子民,何必要分个三六九等呢?你觉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