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大刀王五是一个怎样的人?

新村969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诗中的两昆仑,一个指的是南海康有为,一个是侠客大刀王五。

燕赵多有慷慨豪迈之士,沧州人性格豪爽耿直,是闻名遐迩的武术之乡,也是名门镖师的故里,王正谊正是来自这里。

王正谊,字子斌(生于1844-1900遇难,享年五十六岁),家中排行老五,因刀法娴熟,人称“大刀王五”。

王五出生贫寒,三岁父亲去世,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小时拜肖和成为师,打下坚持基础。沧州当时有名的武师双刀李凤岗,王五又拜其为师,经过几年传教,王五功夫已不再师父之下。为了让他成为全面人才,师父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兄刘仕龙,带王五押镖,行走江湖。

行走江湖十几年后王五在京创办了源顺镖局,王五的镖局有四条规矩:

一,重要的镖车自己的押送。

二,凡是来访的朋友,只要提到大刀王五就要热情款待,走时要返回他盘缠。

三,冬、夏要为穷人施舍衣物。

四,春节时,镖局的车马装上东西救济穷人。

1875年,源顺镖局开张的一周年,当时燕京著名的五路镖师之一的胡致廷想王五收谭嗣同为徒。师徒两人交往期间,谭嗣同的维新变法思想慢慢的影响了王五,希望他能够加入变法的行列。


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了《定国是诏》,即“戊戌变法”,谭嗣同以为朝廷已经同意变法。但此时的清廷正陷于慈禧、荣禄为代表的“后党”和光绪为代表的“帝党”斗争。谭嗣同等人希望变法可以成功,但无奈手中没事实权,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手握兵权的袁世凯身上,让袁世凯杀了荣禄,然后派兵包围颐和园迫使慈禧答应变法。但袁世凯却向荣禄告密,出卖了谭嗣同,“戊戌变法”仅仅只持续了103天就失败了。

1898年9月21日,“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杀害。

王五冒着风险为谭嗣同收尸,然后在自己的住处密设灵堂,祭奠7天后送往浏阳安葬,然后年末返回北京,联系各路豪杰,等待时机再次变法。同时王五计划刺杀荣禄等人,为谭嗣同报仇,但因为荣禄等人范围森严,从未得手。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大师兄张德成等人请王五出山,赴天津共建灭洋大业,王五答应。义和团在天津的老龙头火车站、北仓等地和八国联军展开战斗,王五身先士卒劈砍鬼子多人。战斗结束后说:“这把刀,今天才是真正的刀,因为它开了洋荤,我王五也不枉称大刀王五了,我对得起这把刀,对得起祖宗了。”

义和团失败后,王五逃回北京,本想暂避塞外,再图发展。谁知北京许多友人都过来投奔他,把顺源镖局住的满满的。这些人拖家带口,不能随王五出关外,也不能丢下不管,王五只能冒着风险留了下来。

10月25日,清兵将源顺镖局包围,王五众人寡不敌众被捕,而后被八国联军枪杀于前面,死时56岁。王五被杀后,头被挂在城门上,家人无法给他入殓。天津的霍元甲知道后,立马赶来,夜里将王五的头取下、埋葬。

大刀王五的事迹后来被邵氏影业拍成电影《大刀王五》、《神州第一刀》、电视剧《大刀王五》和李敖的小说《北京法源寺》。


大国布衣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谊,字子斌,因他拜李凤岗为师,排行第五,故有王五之称。王五和董海川、黄飞鸿、霍元甲、王子平、杜心五、韩慕侠、燕子李三、孙禄堂、郭云深并称晚清十大高手。

王五祖籍河北沧州。这里是中国有名的武术之乡,其习武之风兴于明、盛于清,至于清末已形成八极、劈挂、六合、燕青(迷踪)、明堂、太祖、功力、螳螂等52种拳法,占中国拳种的40%。

尽管王五诞生在武术之乡,可他家并不是习武之家: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王五生于一户贫寒人家,家里还有一个弟弟。王五三岁时父亲又疾去世,他和弟弟只得与母亲相依为命,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他很小就开始干各类杂活。12岁时王五到烧饼铺当学徒。少年时代的王五只是一个为生计而奔波的穷小子,也许是受沧州民间盛行的习武之风的熏陶,也是为了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那时的王五渴望成为一名镖师。

王五15岁的时候开始到沧州成兴镖局偷艺自学,成兴镖局的掌柜李凤岗是当时武林中赫赫有名的双刀大师,后来李凤岗得知王五在偷学自家武功后见王五精壮有力骨骼宽大,价值练功极为刻苦,觉得王五是个可造之材。然而李凤岗是回民,而王五是汉人,当时回民的功夫都是不传教外之人的,后王五经人说合改为回族并拜李凤岗为师,由于在师兄弟中排行第五,于是师兄弟们称本名王正谊的他为王五。

王五拜在李凤岗门下后屡屡跟随师傅李凤岗出居庸关、越八达岭,足迹遍及热合、张家口、绥远、包头等地,在跟随李凤岗的十几年走镖生涯中王五的武艺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也结识了不少江湖豪杰,形成了一个交际广泛的人脉圈子。王五30岁时前往京师打拼,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绰号山西董的高手并跟随他学习了一套单刀的刀法。由于王五臂力惊人,所以特意命人效法关帝爷的青龙偃月刀打造了一把大刀,据说重达100斤左右,是世间上乘兵器,时人将其誉美为青龙偃月大刀。从此大刀王五的名号不仅享誉京师,也威震塞外。

也是在这一时期王五在京师创办了源顺镖局,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在镖局创办之时他和弟弟王子亮一起拍摄了他生平唯一的一张照片。关于王五走镖的事迹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是这样记载的:“王五为幽燕大侠,以保镖为业,其势力范围,北及山海关,南及清江浦,生平以锄强扶弱为事。”王五不仅是一名武林高手,同时也是源顺镖局的管理者,对他而言:江湖上的人脉圈子和镖局的管理制度同武功一样重要。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他亲自为源顺镖局定下了四条规矩:重要的镖车要亲自押送;凡是来访的朋友只要提到大刀王五都要热情款待,走的时候还要给予盘缠;严冬要为贫困的人施舍寒衣,酷暑则施舍单衣;春节期间镖局的车马装上东西去接济穷人。王五这样做一方面也许是出于自己早年的贫寒经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业界树立良好的口碑、培育人脉。

甲午战败后御史安维峻上书弹劾李鸿章,结果被削职为民发配边关。像安维峻这种贬官很是落魄,行走江湖不免危险——不仅沿途的盗匪可能会对他构成威胁,朝中的政敌也难保不会趁机落井下石。王五得知此事后主动找到找到安维峻,不仅一路护送,还亲自照料安维峻沿途的饮食起居。此事传开后王五又多了一个京师大侠的外号。也是在和安维峻的交流过程中王五从一个为生计奔波的武林高手、镖局管理者向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者转变:回到京城后他就开办了文武义学,免费招有志青年入学。在王五创办的学校中他亲自教授学生们武功,同时特聘专人教授文化课程,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王五创办的学校中学生们学习的文化课程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四书五经,同样也包括当时的新学。

在王五的这些学生中有一个极为特殊的人物——谭嗣同。为什么说他极为特殊呢?因为他随王五学习过单刀和七星剑,二人有师徒之实,但对外不以师徒相称。之所以如此还是由于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结构决定的:谭嗣同是官宦世家出身,相比之下王五是个出身寒微的大老粗,尽管我们今天说英雄不问出处,可身处其中的王五又怎能不顾及到两人巨大的身份落差而以谭嗣同的师傅自居呢?也许谭嗣同一开始向王五学艺的确是出于对武学的兴趣,不过随着他日后维新变法理念的日渐形成之后他和王五之间已不单纯只是武学上的切磋了,说得直白一些:王五走镖需要自己的人脉圈子,而谭嗣同变法也需要自己的团队,而王五正是谭嗣同希望收纳到自己的团队之中的人物。平时二人见面谭嗣同称王五为五爷,这令出身寒微的王五深感知遇,于是年长的王五也投桃报李地尊称谭嗣同为三哥,两人就这样结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变法维新运动进入高潮,谭嗣同应诏入京,任四品军机章京,参预变法。在此期间王五担负起了谭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安工作。在变法的紧急关头谭嗣同和王五甚至策划过控制慈禧以瓦解朝中守旧派势力的方案,未及付诸实施慈禧先下手为强发动戊戌政变:光绪皇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位维新志士被押赴菜市口开刀问斩,王五试图组织任命劫法场,监斩官刚毅改变了囚车前往菜市口的预定路线,使王五扑了一个空。王五为给谭嗣同报仇多次犯险只身刺杀监斩谭嗣同的刚毅,由于对方守卫严密而始终未能得手。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意八国组成的联军侵入京津地区,王五带着镖局的弟兄们加入义和团,参与到打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个人武艺终究抵挡不住训练有素、装备先进的正规军,在和洋人的战斗中王五的源顺镖局损失惨重,被迫退回镖局内暂避。由于当时社会秩序混乱,一时间京城百姓蜂拥涌入源顺镖局寻求庇护。王五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和镖局内避难的百姓主动承担了组织义和团杀洋人的事,后来清政府为换取八国联军的撤走就将王五移交给德国军营,德军随即将其枪杀于前门。王五死后其头颅被砍下悬挂于城门示众,无人敢出面收尸,当时身在天津的霍元甲听说后连夜进京将王五的头取下、埋葬。王五死后留下一把一百多斤重的“青龙偃月大刀”,一直保存到1958年,此后在大连钢铁的过程中被投入炼钢炉,一同投入的还有谭嗣同生前用过的剑。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在清末民初期间,武林中曾出现过“十大高手”,其实所谓的“十大高手”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只有四位,而且排名第一的高手,最后还被迫成为了太监。

董海川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河北省文安县人,八卦掌的创始人,晚清时期的第一高手,海川为他艺成之后想海纳百川之意。

董海川少年便拜九华山云盘老祖门下,艺成之后名震江湖,董海川曾与太极门高手杨露蝉比武。杨露蝉三下陈家沟,经十八年练成太极拳,人称“杨无敌”。杨露蝉在比武之后亲口承认:我与董先生比武只能比个平手,胜其很难。

然而董海川却因为杀死过朝廷命官,在苏州打死了强抢民女的知府而成为朝廷命犯,最终被迫投靠肃王府当了一名七品首领太监。据说清朝的太监来源有二,一者自幼家境贫寒,倚此做为谋生之路。二者因犯有重罪,净身当差可免处死。董海川虽然做了太监,但并没有影响到他在武林中的威望。据位于万安公墓董海川墓志铭上的记载,他的门徒多达六十九人。

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谊,回族,河北沧州人。因他排行第五,又因他的刀法出神入化,故被尊称为"大刀王五"。

王五出生于贫寒之家,三岁时丧父,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为了活命,王五拜在当时沧州最有名的武术大师“双刀”李凤岗门下学艺,几年之后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光绪三年,王五利用自己的积蓄,加上朋友的帮忙,在北京半壁街开了一家顺源镖局。

甲午战争清朝失败之后,王五便在香厂开馆收徒,期间他与时任四品军机章京的谭嗣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00年,王五率门徒与义和团众并肩作战,后被八国联军包围,最终被德军枪杀于前门外东河沿,时年56岁。大刀王五被杀后,他的头颅被八国联军残忍的挂在城门上。据说还是霍元甲连夜从天津赶来,将王五的头颅取下并埋葬的。

黄飞鸿

黄飞鸿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号飞鸿,幼名飞熊,清朝末年的洪拳大师,岭南武术界之一代宗师。

黄飞鸿3岁便随其父黄麒英习武,尽得其家传的虎拳、鹤拳,黄麒英为晚清“广东十虎”之一(王隐林、黄澄可、苏黑虎、黄麒英、周泰、谭济筠、黎仁超、陈铁志、苏灿、梁坤),后又遇铁桥三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最终成为了一代武学宗师。

黄飞鸿精通虎鹤双形拳、工字伏虎拳、铁线拳、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单双虎爪、五郎八卦棍、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绝技,而且医术也相当精湛。他在广州仁安里开设了“宝芝林”医药馆,福军首领刘永福曾亲自为宝芝林题写“技艺皆精”的匾额。此外,黄飞鸿极善舞狮,有着广州狮王之美称。

霍元甲

霍元甲字俊卿,祖籍河北省东光(属沧州地区),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今属天津市),迷踪拳第七代传人,著名的爱国武术名家。

霍元甲的父亲霍恩第,为迷踪拳的第六代传人。霍恩第弟兄三人,共有十个儿子,按年龄排列分别为霍元贞、霍元善、霍元栋、霍元甲、霍元和、霍元卿、霍元良、霍元祥、霍元忠、霍元臣。

霍元甲在大排行中排第四,因他自幼体质羸弱,不具备习武的“潜质”,霍恩第怕他毁了迷踪拳的声誉,所以禁止他习武,而倔强的霍元甲却偷练迷踪拳,其成就远在霍恩第之上。1890年,有一武师来到霍家踢馆,想不到霍家十兄弟中武功最高的霍元卿竟不是对手,霍恩第见状便要亲自上阵。忽然霍元甲站了出来,几个回合便将对手击败。从此,霍元甲才得到父亲的认可。

1901年,一俄国人来天津卖艺。他在报纸上登出广告,自称是打遍中国无敌手,霍元甲当场质责俄国人:“为何辱我中华? 我霍某要与之决一雌雄。”此俄国人迫于霍元甲威名,在登报道歉之后灰溜溜的离开了天津。

1909年,英国大力士奥比音在上海登广告,称中国人是“东亚病夫”。于是霍元甲也在报上刊登广告:“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并声言专收外国大力士,吓得奥比音未敢交手即逃之夭夭了。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精武体操会”1910年9月,日本柔道会会长率十余名柔道高手与霍元甲比武,全部败在了霍元甲的手下,日本人便在奉以的酒筵席间下毒。9月14日,霍元甲中毒身亡。


刀墓手札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谊,王五是清朝光绪年间,京城一位大名鼎鼎,侠肝义胆的侠士。因拜师排行第五且其刀法纯熟,故江湖人送称号“大刀王五”。

王五武艺出众,以保镖为生,由于他行侠仗义,好抱打不平,因此河北山东一带的绿林好汉都很敬重他,奉他为首领。而那些打家劫舍的强盗,摄于王五的威名,行为都比较收敛。也有人假冒王五,四处作案,败坏其名声。

王五在江湖规定那些绿林好汉,不许作出伤天害理之事,严禁抢劫百姓财物,对象只能是贪官污吏。光绪五年,京城接连发生数十起大劫案,惊动了朝廷。朝廷命官府迅速破案,以稳民心。京城捕快追查数日,毫无线索。此案非同小可,不能不及时结案。这些官吏就将目光投向了大刀王五,抓他结案。

此案上报刑部后,官兵开始捉拿大刀王五。但王五似乎根本没有跑的意思,他认为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官兵将王五住宅团团围住,但都不敢冒然进攻。一夜之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王五竟然自己去了刑部。

刑部主官濮青士不知王五的真实意图,只见王五神情自若,气质非凡,心中不禁暗暗敬佩。王五对自己手下人以前干过的劫案予以承认,但此案与他们毫无关系,此行只想讨还一个清白。濮青士听了,觉得王五此人光明磊落,为自己声誉不惜冒险。为了不引起别人怀疑,濮青士将王五打了二十大板,便了解了此案。

王五由于有濮青士的照应,只受了点皮肉之苦。但他敢作敢当,临危不乱,既保全了名声,又通过交涉了解此案。与濮青士的一面之交,让王五觉得如此黑暗的朝廷,竟然还有正直廉明的官员。光绪九年,濮青士走任河南南阳,因缺少路费难以动身。王五得知后,面见濮青士说:“小人蒙受大人再生之恩,无以报答,此次带来二百两银子,权且作为路费。”

濮青士坚决推辞,王五以到任后写下借据为由,才使得濮青士收下银两并与王五一同前行。在河南卫辉府,他们因大雨被困十几天,银两所剩无几。王五便骑马带刀出行,到夜幕降临时,王五带着五百里银子来到濮青士房间。濮青士以为是王五抢劫来的,便严词拒绝。其实这些钱是王五从一个商人处借来的,濮青士得知后,向王五道歉。

王五护送濮青士直到南阳,这才返回京城。此后,又有许多有关他帮助正直官员或读书人的故事,在各地广为流传。清朝末年,王五结识了著名的变法人士谭嗣同,两人相见恨晚,很是交心。王五佩服谭嗣同的所作所为,并帮助变法人士做了不少事情。

戊戌变法失败后,王五得知朝廷要捉拿谭嗣同,他便冒着危险,要保护谭嗣同离开北京城,但谭嗣同已决心做中国变法“流血之第一人”,要用鲜血惊醒民众。王五没有办法,眼睁睁看着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

好友谭嗣同的死,也让王五明白,清政府是没有什么指望了,于是他也投身到反抗清王朝的斗争中,他曾经聚集几百个绿林好汉,企图发动起义,但最终归于失败。

王五后来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不幸的是,在这次运动中,王五被清政府抓捕后,被八国联军枪杀与前门。一代大侠就此落幕,令人惋惜,但他的行为,却值得后人敬仰。


野史也是史


大刀王五是一个真实的人物,此人武艺高超、为人豪侠、善于使刀。在师兄弟中排行第五,相熟的人都叫他“小五子”。他在平日里走镖与行侠,一把大刀从不离手,所以江湖中的人都叫他“大刀王五”。



话说有一年冬天,王五去内蒙走镖,这内蒙在冬季是属于苦寒之地,冬天走镖环境恶劣,又容易遇上马匪。当王五走到一个叫托克托的地方,遇见了几位走镖的同行,只见这几位镖师,蜷缩在冰天雪地之中,镖车翻到在地,一看就是遇见马匪了。王五二话没说,赶忙上前搭救,相问之下,连马匹都被抢走了。

于是王五把自己马车上的套绳解下来,放到了那几位镖师的马车上,在王五的一路照顾下,一行人终于回到了北京。后来被救的几位镖师,给王五送了一块匾额,上面写道“重义解骖”。



王五在当时的北京城也是侠名远播,很有威望。经常调节一些江湖上的纠纷。在京城内的回人与汉人的关系不合。时有械斗之事发生,衙门根本就不管这些社会乱斗,只是出了人命,才会出来抓人。

王五宅心仁厚,经常出来做“和事佬”,避免了许多类似回人与汉人这样的械斗,避免了不必要的伤亡,又在中间调解,感化双方。这一点有点像《史记》中记载的游侠郭解,帮人调解江湖恩怨。



当然,王五最出名的事迹,是想用一把大刀,杀掉所有入侵的洋鬼子。在好友谭嗣同死后,他对清政府更是恨之入骨。而为了杀洋人,他参加义和团,可最后,还是死在了清廷与洋人的合谋之中。

王五一生英雄仁义,是晚清时期最具有侠名之人,他行侠仗义的故事,坊间也是口口相传。在解放之后,王五的老宅曾被占用,改造为公厕,而他那块“重义解骖”的匾额,也被人拿去当了床板。


杂七杂八的事


大刀王五一生仗义豪情走四方,最后才明白,什么样的功夫都抵不过洋枪。

古时候民间尚武之风盛行,象大刀王五这样的镖师很多,如果不是和谭嗣同关系密切,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多少人知道他。

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谊,字子斌,河北沧州人。王五家境贫寒,三岁时便没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拜师武师肖和成习武。年纪稍长后又拜沧县有名的武师“双刀李凤岗”为师,在师兄弟中排名第五,人称小五子。后来走上江湖之后,因为颇有侠义之风,经常做扶危济困之事,擅使一把一百多斤重的大刀,因此被民间百姓奉以“大刀王五”的雅号。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称他为“幽燕大侠”。

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大刀王五从河北沧州来到北京崇文区半壁街开设了“源顺镖局”和“父武义学”武馆。一边从事镖局的生意,一边招收弟子学习武艺,帮助国人健身强体、抵御外侮。由此声名大振,京津两地的很多武师后来都效仿王五开起了武馆,教授武艺,在民间掀起了一股尚武之风。

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北京五路镖师之一的胡致廷介绍谭嗣同向王五学习单刀和七星剑,由此二人成为莫逆之交。维新变法失败后,王五曾经前往谭嗣同住处要帮助他逃走,但是谭嗣同拒绝了好友的好意,最后在菜市口被杀害。谭嗣同死后,王五冒着生命危险为谭嗣同收殓,设密室灵堂祭奠七天后送往浏阳将谭嗣同安葬。为了给谭嗣同报仇,王五曾多次策划暗杀荣禄,但因为防范严密,始终未能得手。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893年)十月,甲午战争前夕,清政府面对日本海军的频频挑衅出现了主战和主和两个派系。时任都察院福建到监察御史安维峻不顾个人安危,以谏官的身份上书弹劾掌握军权的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人,在其任职的十四个月时间内,接连给清政府奏疏六十五道,给光绪皇帝奏疏六十三道,怒斥投降派卖国求荣、置国家黎民百姓于不顾的无耻行径,光绪三十年(公元1894年)十二月,上书光绪皇帝《请诛李鸿章疏》,请求朝廷诛杀投降派李鸿章,并以太监李莲英干政事件影射慈禧把持朝政的事实。慈禧太后闻报后大怒,下谕旨要严惩安维峻,后经恭亲王弈䜣等重臣求情才从轻发落,将安维峻革职发配张家口军台效力赎罪。安维峻离京时,大刀王五怕安维峻遭到投降派的暗害,亲自护送安维峻上路,并给予资费盘缠相助,使得安维峻顺利抵达张家口军台。

义和团运动兴起以后,义和团大师兄张德成亲自从天津来到北京源顺镖局拜访王五,恳请王五出山,赴天津共图灭洋大业。王五跟随张德成去天津加入义和团以后,负责整顿义和团队伍,义和团在发展壮大中混进了很多来路不正的小混混,这些人打着杀洋人的旗号,在队伍里干尽坏事,对于王五整顿义和团队伍是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

1900年10月25日,义和团在天津的老龙头火车站、北仓等地与八国联军展开激战。王五带领大刀队与装备了后膛枪炮的洋人奋勇厮杀,王五在用大刀劈死十几个洋鬼子之后,被敌人的洋枪射杀。

义和团战败退走后,王五的头被汉奸砍下挂在城墙上示众,家里人不敢为他收尸。津门大侠霍元甲不忍他遭此凌辱,于深夜潜入城楼,将王五的头颅盗走、埋葬,使其入土为安。

大刀王五死后,源顺镖局被洋人和汉奸抢掠一空。那把曾经斩杀无数人头的大刀,在一九五八年的大炼钢铁运动中被投入了炼钢炉,化成了无用的铁水......

头条作者徒步说史期待您的关注;


徒步说史


他一生行侠仗义,曾支持维新变法,参加义和团运动,杀洋人,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他与燕子李三、霍元甲、黄飞鸿等武林高手齐名,是晚清十大十大高手之一。那么,他是谁,他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他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大刀王五,他不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在历史上确实存在的。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谊,自幼贫寒,父亲早逝,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他拜双刀李凤岗为师,学得一身功夫,因惯用一把大刀,因此被称为“大刀王五”。他出师后,做过一段的镖师,后来自己也开了一家镖局。



甲午中日战争后,王五深受爱国主义思潮的影响,积极地投身于爱国救亡的运动中。他与谭嗣同结交,王五教授谭嗣同刀剑之法,两人互称兄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戊戌变法期间,大刀王五主动担负起了谭嗣同的衣食住行和安全工作。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决心赴死,王五心急如焚,联系武林人士,买通狱卒,决心要将谭嗣同救出。但谭嗣同坚决拒绝了王五的营救,决心以死唤醒世人。

在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后,王五悲痛欲绝,更加仇视清廷。他多次组织武林人士进行暗杀活动,但终未果。1900年,大刀王五参加了义和团运动,与义和团众人一起攻打教堂,杀洋人,与八国联军作战。后来,清廷出卖了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一起联合绞杀义和团成员,而大刀王五也被清兵围困在镖局,终因寡不敌众被清兵抓捕。最后,他被八国联军枪杀于前门,死时56岁。

据说大刀王五被杀后,清廷将其头颅挂在城门上,无法下葬。后来,霍元甲听说后,将其头颅取下,交给家人安葬。一代大侠大刀王五,他之所以被世人所称颂,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武功高清,而是他有一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心。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历史上的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谊,字子斌。今河北沧州人。河北沧州这个地方本来就是武术之乡,民风彪悍,八极拳、劈挂拳等拳术的发源地。王五自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只是王五的生活并没有这么顺利。

王五幼年丧父,他和弟弟2人全靠母亲给人做针线活来养活。王五自幼学习拳脚功夫,后来拜得名师,学成后做了古代的押运~镖师。王五本来为人就一身侠义心肠,再加上自己武艺高强,逐渐把自己的名声打了出来,也有许多人找王五护镖。后来又结识了霍元甲,并和黄飞鸿、霍元甲等被江湖推崇为晚清十大高手。

清末时期,国家受列强欺辱,清朝内部也是卖国求荣,大好河山被搞得乌烟瘴气乱像丛生。光绪皇帝不堪做亡国之君,秘密接触康有为、谭嗣峒,决定采用变法强国!而王五和身为中国人,对变法十分拥戴,和谭嗣峒还是好朋友!之后戊戌变法失败,谭被杀害,还是王五给谭收的尸。后来王五成为朝廷通缉的要犯,再后来王五就在江湖上销声匿迹了!一说王五死于清政府的折磨,一说王五在和八国联军的作战中牺牲。至此,一代好汉大刀王五在历史上落幕!

王五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看他结交的朋友!谭死后,王五冒着生命危险去帮他收尸!而王五死后,据传尸体被挂在城门示众!是霍元甲帮王五收的尸体!试问有这种以命相交的朋友,那王五的人品不会差。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王五依靠自己的一身本领为国效力,抵抗入侵者!这种爱国情怀也不一般!试问,中国多些这类豪杰,怎么会被列强欺负?

物理吐槽,白话历史,传播文化,欢迎各位点赞评论!


历史吐槽


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谊,河北沧州人,沧州是中国武术之乡,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风”之说,八极拳、劈挂拳都起源于沧州。

王五三岁丧父,随母亲生活,日子过的十分艰苦,习武是改变命运的一条捷径,他先是拜肖和成为师,长大后又拜沧州当地名气最大的双刀李凤岗为师,学习刀法,因为在师兄弟中排行第五,所以人称:王五!

王五学艺勤奋,加之天赋高,几年时间武功就已经不在师傅之下,李凤岗又把王五推荐给师兄刘仕龙,王五跟着刘仕龙一边学艺,一边押镖,武艺更进,几年后王五辞别师傅,独自闯荡京城!

1877年王五在北京半壁街(现在的崇文区)自开了一家镖局,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源顺镖局,由于做人实在,本领高强,源顺镖局办的红红火火,北到山海关,南到江苏上海都有王五的生意。

王五不但是个镖师商人,还非常有侠气,甲午战争失败后,御史安维峻上书议和被朝廷革职戌边,王五古道热肠,主动护送安维峻上路。维新派大臣谭嗣同,更是与王五交情匪浅,两人以兄弟相称,谭嗣同入狱后,王五多方组织营救未果,为了给谭嗣同报仇,王五多次只身刺杀监斩谭嗣同的刚毅。

1900年义和团兴起,对洋人十分憎恨的王五依然加入,却遭到清廷的背叛,为了保护镖局同仁,王五主动自首,被清兵抓获后交给洋人,尔后被八国联军枪杀于前门,死时56岁。

搞笑的是,辛丑事变后八国联军追究义和团责任,点名要刚毅的脑袋!

王五死后,头被砍下悬挂城门示众,无人敢出面收尸,大侠霍元甲听说后,只身从天津赶来,夜里将王五的头取下、埋葬。

王五死后留下一把一百多斤重的“青龙偃月大刀”,一直保存到解放后,58年大炼钢铁,被投入了炼钢炉。。。



日慕乡关


有一部电影《大刀王五》,大刀王五是黑旗军首领。王五营救改革人土谭嗣同,去独闯监狱,与大清高手决斗,结果胜利。但谭嗣同执意留在监狱,用他的死唤醒摇摇欲坠,腐朽落后的清朝。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王五,谭嗣同等戊戌变法六君子千古英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