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為何沒有較大型的湖泊?

地理那些事


黃河流域有沒有較大型的湖泊,不知道是什麼標準,在歷史上,除了襲奪淮河後形成了南四湖、駱馬湖、洪澤湖、高郵湖等一些的湖泊之外,目前黃河主河道邊還真沒有形成非常穩定的比較大的湖泊,這主要與黃河的水文特徵比較特殊有關。

一般河流形成的湖泊,是因為河流側蝕,沖刷凹岸,河道變的越來越彎曲後,最後衝直,形成牛軛湖,這是靠河水的沖刷之力形成。黃河雖然論長度是我們國家第二條大河,但是徑流量卻不多,在我們國家才排第16位,還不及長江的支流漢水、大渡河、湘江等徑流量,沒有那麼大的水量,何談河流造湖?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吧。

其次,黃河與長江不同,泥沙含量舉世無雙,黃河在東出小浪底水庫後,地勢平擔,河流變緩,試想,如果在華北平原上發育著一個類似長江邊上的洞庭湖,僅以黃河水泥沙的含量,年輸沙量16億噸,分分秒秒被於平。所以說高泥沙河流邊很難形成大型湖泊。

第三,黃河因泥沙於積河床過多而形成了地上河,而黃河下游位於季風區,降水四季分配不均勻,主要集中在夏季,很容易造成洪水氾濫,歷史上黃河”搖頭晃腦“,三年一決堤,百年一改道,於積成了北黃泛區和南黃泛區構成的華北平原,河道不固定,形成的湖泊沒有穩定河水補給,很難維繫生存。南黃泛區襲奪淮河入黃海,下圖為奪淮後形成的串珠狀湖泊。

如今黃河主幹道上水利工程樞紐的順利實施,黃河不在象過去那樣狂野,實際上演變成被馴化的河流,河床的於高被控制,河流的水文特徵按照人類的意志發展,自然形成的湖泊更沒有希望了。


地理縱橫


不知道題主問的是黃河流域的現在,還是過去,或者未來?現在黃河流域的烏梁素海也算是我國第八大淡水湖吧。下游的東平湖也成為了南水北調重要的蓄水湖,上游也有扎陵湖、鄂陵湖等高山湖泊,如果這些都算不上題主的較大型湖泊,只能從過去尋找。

黃河流域流經的銀川盆地、河套盆地、渭河盆地、汾河盆地都曾經發育過湖泊。渭河盆地甚至形成了西至寶雞東到三門峽的“古三門峽湖”,現在的運城鹽池就是當時見證,沉積了巨厚的湖相沉積,這樣的湖泊應該夠大。

但這發生在黃河干流沒貫通前,因降水減少,這些湖泊萎縮了,湖盆變為河流發育。盆地之間發生了水系襲奪,黃河得以貫通,黃河甚至切割了渭河盆地了。

為什麼降水減少,主要因青藏高原隆起改變黃河中上游的氣象條件,變為了相對的乾旱區。換句話說,黃河中上游有形成大型湖泊的地質條件而但沒有氣候條件。

黃河下游現今沒有大型湖泊,主要因為黃河從中上游攜帶大量泥沙,把湖盆給淤積了。例如東平湖原來就是大野澤-梁山泊,隨著黃河泥沙的淤積和水量減少,縮減到現在的規模。所以黃河中上游和下游形不成大的湖泊的原因不一樣的。



崑崙還東國


您好,首先感謝題主對黃河的關心。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華夏五千年文化得搖籃,毛主席在1952年到河南視察黃河是曾說,“你可以藐視一些,但是不可以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整個中華民族。”

如果說自然角度形成的黃河湖泊,很遺憾,沒有!

黃河跟長江併成為姊妹河,發源於青海的巴顏克拉山,上游河水清澈,但自西向東經過黃土高原時候攜帶了大量黃沙,所以形容黃河水是“一碗水半碗沙”,河水呈現出琉璃黃的狀態,當黃河奔流而下到達小浪底時,終於突破了最後的峽谷進入平原,原本狹窄的河道變寬,湍急的流速變緩,黃沙開始沉積在河南,河床抬高,形成地面懸河,經常發生水患,如“花園口事件”引發的“1942”。

從人類改造自然的角度看有湖泊—三門峽天鵝湖,洛陽小浪底萬山湖,這兩個湖泊是新中國成立後修建的三門峽水電站和小浪底大壩後形成的湖泊,現在也是重要的旅遊勝地!

最後希望我的回答能夠讓您滿意!






清輝旅行—周佳


我認為黃河流域沒有大型湖泊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黃河中游流經的地方是黃土高原,少雨缺水,再加上水土流失嚴重,不利於蓄水;而是黃河下游流經的地方都是平原,不利於形成湖泊蓄水。


藍劍812


黃河以前從河北入海,河北南部邢臺市北部有一個大湖,大陸澤,後來慢慢變沒了!


魏武萌得


黃河流域水面遼闊水淺不適合大型船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