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雲門山最詳細的介紹了

雲門山位於青州市城南,主峰大雲頂海拔421米,自古為魯中名山,是國家AAAAA級風景區、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被譽為“中華古壽文化第一山”。

雲門山是綠色生態景區,這裡的天然氧吧負氧離子含量極高,被譽為“天然氧吧”。景區內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文物古蹟眾多,歷代文人墨客的題記遍佈山崖,可以說雲門山本身就是一幅天然優美的歷史畫卷。

這可能是雲門山最詳細的介紹了

這可能是雲門山最詳細的介紹了

雲門山山門

金黃色琉璃瓦覆頂,匾額上“雲門山”三個大字是被毛主席稱讚為“黨內一支筆”的紅軍書法家舒同所題。舒同是江西東鄉縣人,中國書法家協會的創始人和第一任主席,1954年至1960年,舒同任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是共產黨內學者型的高級幹部。

長壽路

從牌坊到山頂大壽字的登山路稱為長壽路,恰好999級石臺階,久久長久,寓意著延年益壽的美好祝願。雲門山佔地面積150公頃,山上的綠化覆蓋率達到90%以上,整個山體以種植松柏樹為主,鬱鬱蔥蔥形成了一座天然氧吧。

觀壽亭

始建於隋朝,是一座兩重簷五重梁的仿古高亭,曾取名為“增怡亭”寓意在此就可以欣賞到風景秀麗的雲門山,直到明朝山上刻上“壽”字,此處為觀壽的最佳角度,於是改名為“觀壽亭”。原觀壽亭毀於1947年解放戰爭,於84年按照隋朝記載的模式重修。在觀壽亭內有六個石鼓形的凳子,是用青州的特產青鋼石製成,上面分別刻有貂禪、西施、李清照、王昭君等美女、才女的形象,亭子上方繪有八仙、觀音、壽星的圖案。

山神廟

小型石制建築。您可不要因為它小而小瞧它,這裡住的可是雲門山的主人---雲門山山神。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自然這廟也不在大,有神則靈。山神廟香火很旺,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都會有眾多的香客來祈福求拜。

龜背路

因路面紋理酷似摩肩接踵的“龜背”圖案而得名。如果仔細看,這些花紋也特別像一片片翻騰著的雲朵,所以這裡又被稱作“雲海路”,寓意著人們踩著雲海,騰雲駕霧來拜壽。

其實這條路面上的花紋形成於五億年前的奧陶紀時期,這裡最早是一整片薄層狀灰巖,經過流水侵蝕,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樣子。

漸入佳境

這四個字刻在這塊小石壁上,有點信手塗鴉的感覺,這是明朝書法家雪蓑在雲門山上的第一處題記。相傳有一次雪蓑酒後登山來到這裡,他看到山下大霧瀰漫,山上卻是春光明媚,一個個山頭像是海上浮出的仙島,他以為自己看到了人間仙境,便寫下了“漸入佳境”四個字,雖似信手拈來,其中卻隱含深意。他的意思是說雲門山的景緻從這兒就漸入佳境了。

望壽閣

正門匾額上“望壽閣”三個大字是我國原書法協會主席啟功的題記。望壽閣的正殿為四面透窗的高大建築,殿內供奉的是福、祿、壽三星,門楣上的牌匾為三星共照。其實人的一生有了福、有了祿、有了壽也就別無所求。福、祿、壽分別象徵著幸福、官祿、和長壽。福星——福分為五個方面1、壽(命不夭折且福壽綿長)2、富(錢財富足而地位尊貴)3、康寧(身體健康且心靈安寧)4、攸好德(生性善良寬厚寧靜)5、考終命(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期)。祿神——祿:指官職祿位。祿神是掌管文運利祿的神靈,是吉祥神。祿神原來也是星神,稱為祿星。在北斗星之上有六顆星,合起來稱為文昌宮,其中第六顆星即人們崇拜的祿星。壽星——壽的原型同樣為星宿。壽星的形象非常具有喜慶色彩,深受百姓喜愛,乃為白髮老翁,白鬚飄逸,長眉間透著慈祥,手持龍頭柺杖,最突出的是那長而大的光禿禿的腦門,民間稱為“壽星頭”。(關於壽星的特大號腦門,還有一則傳說。壽星母親懷上壽星九年,尚不能分娩。母親十分著急,就問肚子中的孩子:“兒啊,你為什麼還不出來?”壽星在孃胎中說:“如果家門口的石獅雙眼出血,我就要出生了。”這話被隔壁的屠夫聽到了,就用豬血塗在石獅雙眼中,母親告訴了肚中的兒子。壽星便急忙從他母親腋下鑽了出來。因為未足年份,壽星的頭就變得長而隆起了。這則傳說講到壽星超乎尋常的懷胎時間,無非是要說明壽星天生神異,故能賜給人們長壽。)中國人認為五福壽為先,因此長壽乃人生第一福,人若無壽既為無福。而望壽閣為觀賞天下第一壽的最佳角度,於是我們把望壽閣也作為是祝願天下人健康長壽、幸福成功的一處風水寶地。

東邊廂房裡供奉著泰山老母、送子娘娘、眼光奶奶。泰山老母指的就泰山上的碧霞元君,全稱為"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因坐鎮泰山,又被尊稱為泰山聖母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萬山奶奶等。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嶽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在民間也有"北元君 南媽祖"的說法,"碧霞"意指東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則帶有濃重的道教色彩,是對道教女神的尊稱。泰山老母兩側的送子娘娘和眼光奶奶也是老百姓熟悉的兩位女神。古時候,那些有錢人若是求子得子,便鑄個銀孩兒獻給送子娘娘,得眼疾又重見光明的,便鑄個銀眼珠獻給眼光奶奶,以示他們的謝意。

西邊廂房供奉的是關公和文武財神。《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廣為流傳,那位紅臉的美髯公關羽更成為正義的化身,他既是佛教中的護法神伽藍神,同時也是道教的護法神之一。關公供奉在此意寓保平安之意。

財神可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兩類。文財神是比干和范蠡。我們此處供的文財神是比干丞相。比干是商紂王的叔父,為人耿直。比干見紂王荒淫失政,暴虐無道,便直言相諫,結果被紂王刨心而亡。正因為無心,也就無偏無向,辦事公道。自古道:“無商不奸!”把比干這位公正無私、童叟無欺的正派君子敬為財神,當然人人信服而無異議。

武財神趙公明為道教神明,是個虛構人物。道教說他姓趙名朗,字公明。

望壽閣建在雲門山最北端,左右及後面三面懸崖,屬雲門山的一處風水寶地。一路行來,無論天氣有多麼炎熱,在此處也可以感到涼風習習的,而且還可以觀賞到四周美麗的景緻。

站在望壽閣向西望去,青州著名佛教文化勝地—駝山盡收眼底。駝山位於青州城西南4公里處,主峰海拔408米,屬於沂山山脈。站在此處,遠望群山山峰如千匹臥著的駱駝的駝峰。明朝嘉靖年間《青州府志》記載:“因山形似駝,故名駝山”。駝山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駝山東南面峭壁上,大小並排著石窟六座,石佛造像638尊,保存非常完整,是山東省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石窟造像群,被譽為“齊魯石窟之冠”。駝山之所以聞名遐邇,不僅是因為山上眾多的石佛造像,而且在駝山上可以觀賞到世界上最大的青州巨佛。位於駝山東南面,雲門山的陽坡前面,有一座奇妙的山體巨佛。佛像從髮髻到喉結全長2600米 ,由九座山頭組成,經專家考證,這尊巨佛是公元552年—576年的南北朝時期密教在此修鑿的山體千尋巨佛。巨佛表現的是佛祖的法身像——毗盧遮那佛。密教認為他們的所有大法都是毗盧遮那佛傳下來的,所以稱他為密教“第一祖”,是密教的最高尊神,代表大法、大智、大慈、大悲。其實他還有一個名字叫“廣博身如來”,意思是身體廣大,具備各法界一切事物。所以青州密教造像時,首先突出的就是佛的巨大。

北望——古城青州全貌盡收眼底。歷史文化名城青州,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自古以來就是名城重鎮,有著“東方古州”的美譽。遠古時期,大禹治水,改堵為疏,排除洪澇,按照當時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國劃分為九個州(冀、兗、青、徐、梁、揚、雍、豫、荊),青州就是其中之一。中國最早的地理專著《尚書.禹貢》中記載:“海岱為青州”“濰淄其道”,海即渤海,岱即泰山,意思是說從渤海之濱到泰山腳下這一大片的青山綠水之地都為古青州的所在地,並且在境內有濰河、淄河等河流。青州的地理位置位於華夏最東方,按五行學說“東方屬木,木色為青”,所以被稱之為青州,又因為這裡是第一個見到太陽昇起的州,又被譽為“東方第一州”。

眼下這座被松樹林覆蓋的山,像一隻展翅的鳳凰,名為鳳凰山。鳳凰為傳說中的一種神鳥,相傳它要到一個很有靈氣的地方繁衍生息,於是它便不遠萬里飛翔尋找,當它飛到青州時,被雲門山的景緻所深深吸引,於是定居下來化身鳳凰山。

東望——天氣晴朗時,您會發現東方有一條潔白的玉帶在輕輕飄浮著,那就是彌河。明清時期,青州府有兩種進京貢品,一種為彌河銀瓜,產自彌河岸邊的沙灘上;另外一種是青州的蜜桃。雲門山附近種植的青州蜜桃最為純正,因此處地處山勢,晝夜溫差大,光照足,氣候乾燥,果實在樹上的果期比較長,所以這裡產的桃子特別甜。

這可能是雲門山最詳細的介紹了

這可能是雲門山最詳細的介紹了

海岱雄風

原江蘇省書法協會主席武中奇的題記。海:指渤海。岱:泰山。即從渤海之濱到泰山腳下,這一片的青山綠水之地為古青州的所在地。旁邊的竹林圖為我省著名畫家於希寧的作品。

狀元樹

這棵樹上系滿了紅絲帶,非常喜慶,長得也很奇特,樹頭上天然長出的小柏樹像不像一支筆直的“毛筆”?相傳為清嘉慶十九年(1814)武狀元丁殿祥栽植。丁殿祥,是青州回族人,善騎射,有百步穿楊之功,武功高強,官至廣西參將。青州自古文運昌盛,歷史上共出了6名狀元,其中宋朝狀元王曾和明朝狀元趙秉忠最為著名。王曾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官至宰相,京劇《秦香蓮》中有一位剛直不阿的王老丞相,深受人民的喜愛,這個藝術形象的原型就是名相青州人王曾。明萬曆二十六年青州考生趙秉忠參加殿試,高中狀元,而且當年的那份殿試狀元卷真跡現在還珍藏在青州博物館,是我國唯一的一份明代狀元卷。

蓑老臥豆巖

路邊的這塊平坦的大石頭,剛好容納一個人躺在上面,石臺上方寫著“蓑老臥豆巖”,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明朝書法家雪蓑留給後人的一處字謎。相傳,有一次雪蓑酒後登臨雲門山,走到此處曾躺在這塊岩石上小睡,晚上忽然下起了大雨,大雨順著岩石流淌下來,淋溼了雪蓑的半邊身子,他一時興起,寫下了“蓑老臥豆巖”的題記。他人不解,問其含義,雪蓑笑而不答,指指自己的腦袋。後來這處題記經郭沫若教授所釋義:繁體字“頭”的半邊淋溼了,去掉“頁”字,就剩下“豆”字了。

敬神如神在

此處題記刻在路邊的石壁上,非常醒目。這是孔子的一句至理名言,後面加上一句“不敬是泥胎”就表達出一個完整的意思,可見孔子是最早具有辯證思想的人,是一位大智者。

“壽”

當我們踏著999級美好的祝願來到壽字跟前,眼前豁然開朗。在山陰石壁上鐫刻著我國古代最大的摩崖巨刻“壽”字。這個字端莊大方,結構嚴謹。通高7.5米,寬3.7米,僅壽字下面的寸字就有2.30米,故有“人無寸高”之說,被譽為天下第一“高壽”。這個壽字為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九月初九,衡王府內掌司冀陽周全為給衡王祝壽所獻,寓意著“壽比南山”的含義。根據《辭海》的記載,壽比南山這個成語就是起源於青州的雲門山。自從明朝山上有了這個大壽字,來雲門山拜壽的各地官民、中外遊人就絡繹不絕,雲門山的名氣也越來越大。無論是長壽路、觀壽亭、望壽閣無一不是因為壽字而得名,也因此形成了青州所獨特的“壽”文化,我們熱情好客的青州人常把這最珍貴的禮物健康長壽送給來自各地的賓朋,在此我也借花獻佛,祝願大家拜壽增壽,壽比南山。

青州有座衡王府,王府裡住著衡王,那已經是明朝弘治年間至清朝初年的事兒了。自明成化二十三年憲宗朱見深封他的第七子朱祐楎到青州做衡王,至清順治初年第七位衡王朱由棷去世,傳六世七王,歷一百六十年。在這一個半多世紀的時間裡,衡王府在青州大地上留下了眾多的遺蹟遺物和傳說故事,雲門山的大壽字便是衡王府的內掌司周全獻給第二代衡王朱厚燆的壽禮,關於這個壽字在青州當地還流傳著一個奇妙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雪蓑獻壽戲衡王”。那年,衡王過壽,按照慣例,誰獻的禮最多最厚,就可以坐壽筵的首席首座。一時間,文武百官、豪紳貴族們為了討好衡王,拼命的爭富比貴,獻上自己認為最珍貴的禮物。可是到了壽筵的這一天,將近中午,仍沒有人敢做壽宴的首席首座,因為大家都不敢肯定自己所獻的禮物是否最厚。這時,從門外走來一個穿著破舊的老道士,他就是雪蓑。傳說雪蓑為半仙半道之體,有著非凡的能力。只見他大搖大擺,旁若無人的徑直到首座上坐了下來,大家都驚歎嫉妒不已,紛紛上前質問雪蓑:“你究竟獻的什麼壽禮,敢做這個位子!?瞧你穿的這副窮酸樣,能獻什麼好東西?”雪蓑不慌不忙的站起來,對大家說:“各位請隨我來!”他帶著大家來到院子裡,抬手往南邊一指,只見南山上出現了一個金光閃閃的大壽字,光芒直逼衡王府。衡王非常高興,可仔細一瞧,壽字下面的寸字少了一點。衡王忙問雪蓑是怎麼一回事,雪蓑說:“你只會以貌取人,不辨賢能,這一點就隨他去吧!”衡王再三請求,雪蓑才讓衡王拿來綢團,命文武百官一起磨墨,然後拿起綢團,往磨盤中一蘸,隨手向南扔去,綢團向南飛了五華里,正好補上了這一點。隨著這一點的形成,又是一陣強烈的金光閃耀,耀的眾人眼睛都掙不開了。據說這光向北一直照到了渤海之濱,青州城的北邊便出現了壽光縣。這神奇的現象讓大家驚歎不已,雪蓑也在壽宴上出盡了風頭。酒足飯飽後,衡王帶領大家浩浩蕩蕩的來到了南山觀壽,一路上還暗自盤算雪蓑用了多少金子才鑄成了這個壽字。可是到了壽字跟前一看,衡王才發現自己上當了,原來這個壽字是用紅泥巴糊在山崖上,外面貼上一層麥秸皮,陽光照在上面一反射,就感覺金光閃閃。衡王惱怒之餘,卻又捨不得這個壽字,便找來了青州最好的石匠,把壽字刻在了山崖上。壽字是留住了,金光卻永遠的消失了。這便是廣為流傳的“雪蓑獻壽戲衡王”的故事。故事來源於民間,老百姓把壽光縣也融入到故事中來,生動有趣,其實壽光縣的名字早在漢朝就有了。

這可能是雲門山最詳細的介紹了

神在

壽字旁邊“神在”這兩個大字,是故事的主角雪蓑的傑作。其實雪蓑並不是神仙,他是明代的大書法家,本名蘇州,自號雪蓑子,河南杞縣人,與青州衡王為至交。這處題記筆墨飽滿,架構矯健,雄渾生姿,恰似“敬神如神在”之意。

馬丹陽浮雕像

在壽字西側,這處金代道士馬丹陽的浮雕像價值極高,非常罕見。刻於明嘉靖年間,為衡王府弘揚道教的歷史見證。馬丹陽,道教“全真七子”之一,金代著名的道學家和醫學家,曾與丘處機在青州佈道。浮雕像凸面高約半釐米,為頭部側面像。雕刻十分細膩,刀法精湛,雕像五官比例適當,面部清瘦,鬍鬚飄拂,表情寧靜,正在凝神東望,仙風道骨的形象被表現得惟妙惟肖。

“雲洞天開”、“東齊秀色”為明代山東右布政使湯紹恩的題記。“雲龍之門”則為軍中書法家李鐸的題記。近年來,在修復雲門山古蹟的同時,先後徵集我國當代書畫家武中奇、舒同、李鐸、高啟雲、於希寧、史進前等名人字畫,精心鐫刻於崖壁之間,為了和山上的古蹟相互區別開來,我們特意把新增題記塗抹成藍色,給古老的雲門山增添了新的生氣。

雲門洞

雲門山主峰大雲頂有一處天然形成的門洞,高闊過丈,南北貫通,遠望就好像懸在高空的明鏡,近看又似拱璧月門。夏秋季節,雲霧繚繞,穿洞而過,如滾滾波濤,將山頂廟宇託於其上,虛無縹緲,宛若仙境,古人稱這一盛景為“雲門”或“雲門仙境”,雲門山也因此得名。

關於雲門洞的來歷,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那就是“衡王招親”的故事。明朝青州衡王有個女兒,才貌出眾,人稱“詠絮公主”。那年公主正值豆蔻年華,許多王孫公子都來攀親,但衡王夫婦愛女如掌上明珠,不願輕易許婚,公主也要自己挑選個品學兼優,有才能的如意郎君。於是她讓父王發出告示:誰能在南山上掛一面能在王府的繡樓就能看清的鏡子,她就嫁給誰,凡年齡在16—25之間的青年都可應試,那些王孫公子、富人子弟聽到這一消息,都爭先置辦銅鏡,有的竟不惜賣掉家產。銅鏡鑄造得如此之大,數十人才能抬到山上,令人懸掛山上,但終因相距太遠,因為沒有太陽光的反射,在王府難以看到,王孫公子、富人子弟紛紛敗下陣來。這時,青州城西南井塘村的一個小石匠說他能辦到,並說十天後來回話。小石匠帶了錘釺、鑿子等工具來到雲門山大雲頂底部早已看好的地方鑿了起來,他不分晝夜,終於在第十天的早上,打出一個南北貫通、高闊過丈的大洞,襯著山前的陽光,從衡王府邸望去,這個洞恰似一個高懸太空的明鏡。小石匠聰明勤勞,堅定不拔的毅力感動了公主,這位“詠絮公主”雖然出身名門,卻心地善良,不重門第之分,她決定嫁給小石匠,衡王夫婦也因有言在先,拗不過女兒,就同意了這門婚事。公主下嫁後不靠婚資生活,與小石匠勤儉持家,至今仍是村中的一段佳話,而古青州八景之一的“雲門拱璧”就此誕生。

二龍池

雲門洞北側的兩個池子名曰“二龍池”,聽老年人們講這兩個池子原為泉眼,池子裡水清甘冽,清澈見底,是山頂的兩顆明珠。近年來,水位下降,池子裡多半積攢的雨水,但即使天氣再旱,這兩個池子也沒有幹過,可見山多高水多深是有一定含義的。

雲門山石窟造像群與題刻

雲門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山上三種文化鼎力,分別為佛家、道家、儒家。穿過雲門洞我們來到了佛教聖地—雲門山石窟造像群。在雲門山陽坡石壁上大小並排著石窟五座,石佛造像308尊,它與西邊的駝山石窟造像共同組成了青州石窟造像群,被譽為齊魯石窟之冠。在石窟旁邊的崖壁上歷代名人的題記遍佈山崖,可以說雲門山本身就是一幅美麗的歷史畫卷。雲門洞上方“雲門山”三個篆體字,形象地體現出雲門仙境名字的意境。此處題記為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官居吏部尚書、太子太保加少保的山西樂平人喬宇的題記。“鬼斧神功、“超塵離夢”、“玄之又玄”都是雪蓑的題記。“鬼斧神功”四個字位於雲門洞南端內側懸崖之上,雲門洞貫穿南北,終年靈氣迴旋,煙霧繚繞,世稱雲門仙境,遊人至此,穿洞而行,涼風習習,眼境豁然開朗,不禁感嘆此洞渾然天成,猶如鬼斧神功。“超塵離夢”位於雲門洞上方,四字飄逸靈動,清奇瑰麗,給人以不食人間煙火,超凡脫俗之感,表達了雪蓑對生命之感悟,對人生之感嘆,展示了他欲駕九天祥雲,乘風而去的瀟灑情懷。“吐納風雲”為清朝順治進士吳六一的題刻。吐納;為道家打坐的一種調氣方式,而吐納風雲則預示著此山為道家修行養生的勝地。“雲門山大雲寺”這個題記為唐朝所保留下來,據《新唐書》載唐天授元年,青州雲門山雲門寺的法明和尚通過武則天的男寵薛懷義,獻《大雲經》給武則天,說武則天是彌勒佛下凡,應該主皇權,做皇帝,武則天非常高興,詔令全國各地都要刻印學習《大雲經》,各州縣都要建大雲寺,這個時候青州雲門山的雲門寺也就改成了大雲寺,現在這個大雲寺已經蕩然無存了,只留下了這六個大字。

雲門洞上方的三窟石窟造像風格相同,都為一佛、二僧、二菩薩、二天王或二力士像。最西邊的窟中供的是釋迦牟尼像,兩邊有身著甲,手執叉,腳踏魔鬼的天王像,與龍門、莫高窟等石窟群中所雕的唐天王像,各地唐墓中出土的天王俑完全相同。中間一窟所供的主佛也是釋迦牟尼像,左右兩邊分別有二僧、二菩薩像和上身袒露、肌肉隆起、下著裙、赤腳的唐代力士像,頭上的冠雖然看不清楚,但雙鳥尾卻清晰可見,這些力士像不僅是當時一般武士的形象,而且反映出唐代力士像的特徵。最東邊的石窟內有唐開元十九年益都縣令唐照明的“雲門山功德錄”刻字,由此可知這一窟的開鑿年代,這三窟的造像題材佈置和作風相同,從而也就知道了前兩窟開鑿的時間也在開元前後。這一窟中還有一種特別的造像,佛坐下有益都縣令唐照明和夫人韋氏的像,稱為“供養人像”。即有錢人出錢作功德,把自己或親人的像在石壁上刻出來,所刻的就是供養人像。

繼續往西走,石壁上有一個進深兩米多,沒有佛像的石窟,稱之為葬窟,與遍佈山崖的方形小龕相互關聯,這些小龕稱為“骨灰龕”。在古代,得道的高僧和住持圓寂時在葬窟中坐化,靈魂昇天後,弟子便把他們的遺體從葬窟裡抬到空地上焚燒,骨灰放入骨灰龕中,外面鑿一塊與骨灰龕同樣大小的石碑把它蓋住,並把他們的姓氏和籍貫刻在上面。其形式類似於今天的牆壁式公墓,但並不是所有的和尚都可以把骨灰放到這裡,只是寺院的住持才可以,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解釋,不妨這樣認為:有一定級別的人才可以享受這種待遇。因為年代太久了,石碑掉下來,骨灰也隨風而去,只留下這遍佈山崖的石龕向後人講訴著這過往的歷史。

這一山石自然裂縫,口如井狀,深不可測,稱為“雲窟”。每逢夏秋之際,常有云霧從窟中泛出,穿雲門洞而過,將山頭包於雲霧當中,所以雲門山的名字由來雲窟功不可沒。相傳在隋朝時,青州有一位財主叫李清,他這年正值六十大壽,卻對朋友們說,什麼金銀財寶都不要,只要每人送他一丈草繩便可。李清把這些草繩連起來,一端綁上一個筐,他手裡拿著一面鑼,坐入筐中,讓家人把他放入窟中,並約好,當家人聽到敲鑼聲後再把他拉上來。可是家人在上面等了一天一夜後也沒有聽到敲鑼聲,於是把筐拉上來,卻發現裡面空無一人,沒有辦法,家人只好回去了。李清究竟去哪裡了呢?原來,李清在窟底敲鑼,上面卻聽不到,李清只好順著窟底往裡走,走了好長一段路,正好看見兩個白鬍子老頭在下棋,他便站在一邊看棋,卻沒發現身邊的樹是一會兒發芽,一會兒長葉,一會兒又枯黃了,俗話說;“窟底一日,世上百年”。李清便在這裡住了下來,老人告誡他,北邊牆上的這扇窗戶不能隨便打開。可有一天,李清忍不住把這扇窗戶打開了,發現窗外就是家鄉,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他讓老人把他送出雲窟,可等到回家時,早已是物是人非,好幾代都過去,後人早已不認識他了,李清很傷心,又回到窟底,從此再也沒有出現過。看來李清是得道昇天了。明朝馮夢龍所著《醒世恆言》中有一篇《李道人獨步雲門》,就是根據這個傳說演義而成的。

雲門山是國家地質公園,喀斯特(岩溶)地貌特色鮮明,這處“雲窟”就是喀斯特地貌表現最有代表性的一種 落水洞。落水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進口,表面形態與漏斗相似。落水洞的形成,在開始階段,是以沿垂直裂隙溶蝕為主。當孔洞擴大以後,下大雨時,地表大量流水集中落水洞,衝到地下河。洪水攜帶著大量的泥沙石礫,往下傾瀉,對洞壁四周進行磨蝕,使落水洞迅速擴大。有時巖體崩塌,也可使落水洞擴大。因此落水洞是流水沿垂直裂隙進行溶蝕、沖蝕並伴隨部分崩塌作用的產物。

雲窟旁邊的兩窟為北齊和隋朝開鑿的石窟,主要為西方三聖像:即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據佛經說;古印度有一位國王和他的兩個兒子追隨釋迦牟尼出家修行,後來,釋迦牟尼給他們父子改了名字,父親稱“阿彌陀佛”,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兩個兒子稱“觀世音”和“大勢至”,他們三人合稱“西方三聖”。在這一窟中有隋開皇九年(589)至仁壽二年(602)的十餘處題記,主體造像開鑿於隋朝初年,最後完成於公元589年之前。東邊一窟為中型窟,開鑿於北齊,這一佛龕,在雲門山的造像中形式最大,肋侍菩薩雕刻得最為工細精美。這一龕選擇了石壁前尤為開闊的最佳位置,這是為了接納更多的修行者來此做法事。這些特點,表明了這一龕在雲門山造像中的重要性。

尤其是這一龕東側菩薩的飄帶上,有一男一女裸體《雙身修法圖》。雙身修法不是“合歡”,密教認為,男是禪定,女是智慧,只有禪定和智慧相結合,才能入大定入佛智。這表明,這一龕是最為規範、規格最高的密教造像。因此可見,這一龕在雲門山造像中,具有“首席”的意義。。青州石窟造像眾多,最引人矚目的有兩絕:一個是駝山石窟中穿翻領西服大衣的波斯人像,另一個就是這尊菩薩裙帶上所刻的裸體男女雙修圖。

在雲門山北壁有一處題刻,是一篇較長的文字,字跡大都看不清楚,惟有幾個清晰的字跡,把第二龕稱為“壁龕”。 首先,這是密教的教義所允許的。密教認為,“一切諸法從心生”。“法”是世間萬物。修行者面對佛龕,通過入定、感悟,在應有佛像的石壁上,想象佛的形象,就可以得到法從心生的效果。這一龕的設計者,是一位極具藝術造詣的人。他使自己的作品,為觀賞者留下了再創作的天地。其次,密教的修行論中,、有一條有別於佛教其他宗派的重要教理—“方便為究竟”。“方便”包括技藝、技巧、途徑、方法等。“究竟”有獲得佛的覺悟的意思。“方便為究竟”的內涵之一是:重視技巧和方法,就可以達到目的、獲得佛智。因此,密教是非常注重技巧、注重方便的。這個方便,主要是指隨機應變而採取的措施、方法。密教在解釋方便時說“隨意皆成”。為修行者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留下了極大的餘地。

這是青州密教開創壁龕的理論依據。與此同等重要的,還有云門山特定的具體狀況。這就是雲門山南面,有一座舉世唯目的巨佛。全長2600米的巨佛,是青州密教秘密開鑿的隱形佛像,塑造的是密教的尊神毗盧遮那佛。神秘的巨佛,只有在駝山才能看清。雲門山的佛窟佛龕,雖然都是正對巨佛,但由此看到的巨佛,並不是規整的佛像。青州密教把這一龕內應該塑造佛像的石壁,看作一面具有法力的鏡子,通過這面“鏡子”,修行者以“神悟”能力看到的,似乎就是一尊完美的巨佛形象了。因此,青州密教把雲門山的首席佛龕,做出了這樣奇特的處理,這在世界上是唯一的一處,可稱得上是超國寶了。

三豐洞

大家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全真武當派祖師張三丰吧,這處仙洞就是張三丰當年練功清修的地方,史稱“三豐洞”。明朝嘉靖年間《青州府志》記載:“張三丰,永樂間隱於雲門山之陽,修煉洞中,太宗賜號三豐,今有張仙洞。” 明崇禎年間御史黃宗昌在《嶗山志》中也有記載:“永樂間張三丰者,嘗自青州雲門來於嶗山下居之。”

劈山

站在此處向南望去,劈山的劈縫清晰可見。關於這道劈縫,在當地還有一個神奇的故事。相傳,二郎神跟眾神仙打賭,說他能擔著兩座山追趕太陽,眾神們不相信,於是他一頭挑起劈山,一頭挑著雲門山追趕太陽。當他走到青州的地界時,挑劈山的地方豁口了,無法再挑了,於是就放在了這裡,二郎神怕無法和眾神仙們交待,就從扁擔上拿下一個寨子,隨手在地上畫了一個“十”字做記號,於是在青州雲門山南面有了一個十字村,還有一個寨子村。當二郎神把扁擔抽出來時,雲門山上便出現了雲門洞,這是關於雲門洞來歷的又一個傳說。二郎神繼續往東追趕,忽然覺得鞋子裡有一塊小石頭硌腳,就脫下鞋子來一磕,這塊小石頭滾落地下就形成一座小山,雖說是從鞋子裡磕出來,也不能稱為臭山吧?乾脆,取名香山得了,這就是鄭母鎮香山的來歷了。

大雲頂

雲門山的頂峰稱為“大雲頂”,當我們登天梯來到大雲頂,“雲門仙境”盡收眼底。此處碑文為,明朝萬曆壬子年按察司副史平灤公高第立,因明末清初戰亂被損,清順治庚子年,時任青州知府的夏一鳳重建。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在離雲門仙境碑不遠處有兩個大大的腳印,這又是誰留下的呢?(相傳,帝堯時,天上有十個太陽,曬死了草木,烤焦了莊稼,百姓們奄奄待斃。於是堯帝派天神后羿下凡,到人間救助百姓,於是后羿做了東夷族的首領。后羿劍術高明,武力強大,后羿用弓箭一連射下了九個太陽,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不料,被射下的九個太陽是天帝的兒子,天帝十分震怒,就把后羿和他的妻子嫦娥都貶在人間不得上天。但他倆還想回到天界,聽說西王母有不死之藥,后羿便去尋找。西王母同情后羿的遭遇,便把藥給了他,並說:“這藥吃了保你們夫婦不死,要是一人吃了還能昇天成神呢。”誰想,嫦娥有了私心,就一人偷偷吃掉了,果然身輕體飄飛上了天。后羿發現後,緊緊追趕,當他追到雲門山顛時,發現此處雲霧繚繞,猶如天宮,可是仔細尋找卻沒有發現嫦娥的蹤影。原來嫦娥怕眾仙們恥笑,只好奔往月亮。這時後羿驚奇的發現,今天的月亮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於是后羿只好望月興嘆,頓足長嘯,留下了這兩個大大的腳印。)實際上,這兩個腳印是碾藥的工具。在離腳印不遠處有一處地基,據山頂碑文記載,這裡原是一處祠堂,曾住著一位在雲門山清修的道人,此人醫術高明,淡泊名利,醫治病患,分文不取。因此,許多窮苦百姓慕名而來,請他醫治。而這兩個腳印就是他當年碾藥的工具,前方的圓孔則為搗藥之用。

三皇殿

建在雲門山頂峰中部,供奉著華夏族的祖先—伏羲、神農、軒轅,即天皇、地皇、人皇。

迎旭門

意為在此可以迎接初升的太陽。

這可能是雲門山最詳細的介紹了

天池

迎旭門旁邊,平坦的地面上鐫刻著蒼勁有力的“天池”兩個大字,這處題記刻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池:在古代有兩層含義。一是作為蓄水的池子,二是代表城池,這裡“天池”則為天上的城池—天宮。

天仙玉女祠

是雲門山上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始建於元朝,全石無樑結構,老百姓稱這種建築為無樑殿。原來此處建築為蒙古包式,後因忽必烈崇尚道教,於是下令將此建築改為道士帽形狀,以示對道教的崇敬。天仙玉女祠是為紀念多情的七仙女而建,話說七仙女和董永自由戀愛結為夫妻,過著男耕女織的美滿生活,卻因天命難違,不得不返回天庭,當她來到雲門仙境時回頭對她無比眷戀的人間深情地望了一眼,然後就含淚消失了。人們認為雲門山是七仙女飛往天宮的地方,因此建了天仙玉女祠世代供奉多情善良的七仙女。

《重修雲門山碑記》

採用雲門山青石製作,包括碑首兩字,全文554字,正楷書寫,做工精細,雖久歷滄桑,至今保存完好。據碑文記載,清朝康熙年間,青州知府夏一鳳曾對雲門山進行過大規模的修建,敘述中間作者夏一鳳重筆描寫了雲門山瑰麗的山水風景,記述了眾多的文人墨客遺留的墨跡,賦予青山綠水以豐富的歷史內涵。碑文的作者夏一鳳,清甘肅寧遠(今寧遠縣)人,順治至康熙年間任青州知府,在任期間,修復富弼、歐陽修兩公祠,整修雲門山,對青州名勝古蹟保護有重大的貢獻。

玉皇殿

原為元朝古建築,毀於解放戰爭初期,於84年重修。玉皇大帝是道教中最高級的神明之一,在道教中,玉皇的地位在三清尊神之下,但在世俗的心目中,玉皇大帝卻是中國最大的神,是眾神之王。相傳,他本是極其遙遠年代的光嚴妙樂國的王子,後來捨棄了皇位,在山中學道修真,輔國救民,度化群生,經歷了三千二百劫,才當上了玉皇大帝。

“萬春洞”

明朝嘉靖年間衡王府開鑿,內有北宋名道陳摶枕書長眠的高浮雕石像,安祥悠然,憨厚可掬。據傳說也是壽的象徵,吉的祥物,是與山上的大壽字一緣而來。當地老百姓有諺語:“摸摸陳摶頭,一輩子不發愁,摸摸陳摶腚,一輩子不生病。”因此,石像已被人們摸的周身發亮了。陳摶,生活於五代末至宋代初,是繼老子、張陵之後的道教至尊,當時的道教門徒都稱陳摶為陳摶老祖。陳摶推崇內丹修煉能強身延年,常常一睡就是百餘天,所以又被稱為“睡仙”。

陳摶睡像石雕前上方有雪蓑的《山居吟》摩崖題刻:

夜宿石床類洞天,斗笠脫放海東邊。

夜深熟睡白雲起,莫管龍來榻下眠。

詩中大意是雪蓑生活理想的寫照。雪蓑一生蔑視權貴,與世無爭。在他看來,不管是野宿還是洞睡,都是一樣愜意。青山為床,白雲作帳,天涯海角,但願長睡不醒。尤其“莫管龍來榻下眠”一句意味深長。宋代皇帝趙匡胤有名言:“臥榻之側,豈可許他人鼾睡。”皇帝的權勢和利益不容別人侵佔。雪蓑反其意而用之:我睡我的大覺,又該礙皇帝什麼事情?

陳摶洞口還有明代姜雲谷的詩刻:

君睡容我醉,我醉學君睡;

醒者徒紛紛,未許同把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