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是用英語交流嗎?但是那個時候中國的文盲率很高,是怎麼保證水兵都會英語的?

jiaoyangdier


清朝+北洋海軍+英語。這幾個事情揉到一起,現在看起來是絕對的混搭,但這就是19世紀80年代北洋海軍的真實面貌。

(在威海劉公島上列隊操練的北洋海軍水兵。照片中右側的小隊是北洋海軍的西式軍樂隊。照片拍攝:美籍洋員馬吉芬)

北洋海軍怎麼使用英語

首先要說明一點,英語在北洋海軍中並不是主要作為交流語言使用,實際上是大量用作軍語、口令,諸如“開炮”“起錨”“轉帆桁”等等。不僅僅是因為這些名詞、口令大多是舶來的外來語,在當時還沒有完成徹底的漢譯,更重要的一層,北洋海軍自身其實有過專門的解釋。

之所以軍語、口令要使用英語。北洋海軍的官方解釋很有意思,他們認為,艦員們平時談話、聊天主要是中文,如果遇到緊急情況,還是用中文下達口令的話,很有可能水兵們不自覺地以為還是在和他們聊天,引不起立刻的緊張。而大家正在說著中文,突然軍官冒出英文口令,大家一下子就會條件反射,知道這句話是命令,而不是聊天。這實際上是北洋海軍採用英語口令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採用英語口令和簡單的英語會話,還和海軍的國際交往多有關,而且北洋海軍自身也有很多外國顧問。從目前留存的一些史料看,很多普通的北洋海軍水兵除了口令之外,似乎也能掌握一些基本的英語會話。

還有一點有趣的是,北洋海軍的很多工作簿冊,以及軍艦內部的每日佈署表之類的文件,其實也是英文或中英雙語的,這也顯現了這支海軍的西化程度。

怎樣培訓水兵學習英語

清末中國的文盲概率確實很高,不過文盲是進不了北洋海軍的。

北洋海軍的水兵主要在膠東沿海地區招募,根據《北洋海軍章程》規定,招募新兵除了家世清白、身體健康、身高達標、年齡合宜等等條件,還有一項文化條件,要求應募的新兵必須自書姓名,略能識字。可見,純文盲是進不了海軍的。這也是北洋海軍的兵員素質整體優於同時期陸軍的一大原因。

(北洋海軍在劉公島上進行水兵陸戰訓練)

和清代的陸軍絕大不同的是,通過了上述的考核,被招募進營的新兵,在北洋海軍還不能作為水兵,必須先進練勇營當練勇(學兵)。

因為海軍是技術軍種,而且又有上述語言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入營的練勇要先上練習艦學習一年,而後可以參加晉級考試,合格的從三等練勇升為二等練勇,不合格的繼續學,或者退營。考上二等練勇後,再學習一段時間,可以參加下一階段的晉級考試,考上的升為一等練勇,考不上的繼續學。

(北洋海軍”威遠“練習艦上的水兵、練勇合影)

此後,如果海軍買了新軍艦,或者艦上崗位空缺,需要補充水兵時,會向練習艦、練勇營下達名額指標。可以直接將一等練勇調撥為三等水手,即最低階的水兵。

此後,三等水兵如果要晉級,需要參加考試,進行全軍選拔。晉升到二等水兵後,如果遇到一等水兵有名額空缺,則從全軍的二等水兵中組織考試選拔,此時的考試內容裡,除了傳統的船藝、武備操作等等之外,就多出了一條和外語緊密相關的,即必須能夠說英語,能夠用英語下達各項口令。

(進行陸戰訓練的北洋海軍水兵)

由上面可以看出,北洋海軍的水兵入營之後,需要經過層層培訓、考核、選拔,而英語口令的運用,也就在這一過程中進行了培訓。所以,哪怕是真的文盲入了營,估計也得給鍛鍊打造成適應海軍需要的新任。而上述所列出的這些步驟,最終晉升到的還只是一等水兵,尚沒有資格操作火炮,如果要當炮手,還得從一等水手再進行培訓、考核,逐級測試。

所以,北洋海軍和傳統的清代軍隊有個絕大的不同點,就是這支軍隊建立了類似西方的士兵教育、考核體系,他們能普遍聽懂英語口令,而且部分人還能說英語,也就不足為奇了。


海研會


水兵會英語有什麼難的?現在面向外國遊客的旅遊區小販,哪個不掌握幾門外語?實用的英語不追求語法正確,掌握一些常用單詞就好,數量不會超過幾百個。


每天背幾百個單詞,熟悉含義和讀音,有幾個月訓練就OK了,我們看看清朝的英語教材。




我愛你”就是“愛老虎油”


1865年後,上海聚集外國人人數上萬,於是英語成為當地老百姓必須具備的一項生活技能,於是誕生了著名的“洋涇浜英語”。

洋涇浜英文是一種十分獨特的上海方言,雖然沒有文法,發音不準,但仍能起到與外國人溝通的作用。


我自己有過體會,我英語四級都沒過,工作後有一段時間被推到外貿崗位上,負責和數位外國客戶郵件往來,但2個月裡突擊學學外貿英語,也就夠了。

北洋水兵們在軍艦上常用的英文口令數量不會太多,記熟每個崗位所需要的主要口令就好。


閉家鎖的紅楓


誠邀,如題。自改革開放以來,英語對於國人的需要也是越來越高。出國旅遊要英語,國際社交要英語,升學考試要英語,甚至於開個車,車上的許多功能也是用英語標註的。英語的強大也是夠夠的了,這也導致許多人不願學英語,將英語視為人生路上的一大絆腳石。但是你知道嗎?在百年前的那個文盲率極高的清末,也有一隻中國艦隊的英語水平極為出眾。它就是中國第一隻近代化的水軍,北洋海軍。



北洋海軍有多強大呢?看看排名就知道。

當時的西方國家為了知己知彼,依據戰艦噸位的大小,士兵訓練的程度將世界各國的海軍一一排名。其中大清帝國的北洋海軍就被列為世界第九,亞洲第一。別看大清被英法德美欺負,但是大清隨便拉到列強之外的任何一個國家,那也是妥妥的列強級別。可惜的是,兵雄壯架不住將熊熊,由於大清朝廷的腐朽無能,連海軍打仗的炮彈都敢剋扣,甲午一戰,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再也沒能在海上稱雄!



那麼北洋海軍的士兵都說英文,這是真的嗎?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北洋海軍本就是洋務運動的副產品。所謂洋務運動,就是李鴻章等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具體行為。拿北洋海軍來說吧。北洋水師總教習為英國人琅威理,採用西式訓練,主要學習英國,不僅如此,真實作戰時的口令也是用英文的。所以士兵自然要學習英語,至於怎麼學?好吃好喝的供著,有老師教,只要不傻怎麼都會學會的。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1888年12月17日,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北洋海軍在劉公島正式成軍,冠以北洋水師不確切。

北洋海軍建軍之初,完全以西方近代化海軍為藍本,無論是購置當時最先進的鐵甲鉅艦——定遠和鎮遠,還是官兵培養訓練等,都是一支完全歐化的軍隊,絕大多數將領,像劉步蟾、林泰曾、方伯謙等到英國,或者法國留學,作為世界通用語言的英語,他們都會熟練運用,包括生活方式也是完全歐式的,可以說完全與西方接軌。

另外,北洋海軍作為近代新式兵種,尤其是一個高科技軍種,必須有專業的海軍技術人才,除了選派部分人員留樣,清廷還開辦了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以及劉公島水師學堂,也完全用英語教學。儘管官兵入學之初沒有受過英語教育,但學習刻苦認真。

這裡以劉公島水師學堂洋教習馬吉芬收藏的一份答卷為證。

中國文史愛好者從馬吉芬故鄉華盛頓鎮的歷史協會驚喜查到,馬吉芬1892年任職威海水師學堂時的部分考卷,這也間接地獲得了其較為清晰的有限的珍貴的任教檔案信息。

在檔案中獲知,馬吉芬主要教授航海技術和基本理論,所有的課程都是英文授課,考卷自然也是英文回答。協會收藏的考卷有3道問答題,第1題是學生自述,談談自己的概況以及為什麼要參加海軍,第2題是個三選一的問答,可選的題目包括孔夫子,新世界以及中國傳統節日,第3題是個時事討論,分析中日韓的未來關係。

整體看來這些答卷的英文書寫都非常漂亮,語句也基本通順。這些學員大都來自福建,加入海軍前大都沒有受英文教育,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還需兼顧英語學習,用很短的時間掌握航海本領和武器操作。


泰來三哥


北洋海軍並沒有在制度上規定必須用英語交流,但在日常的訓練和操作中,又不得不使用英語。

因為中國第一批海軍軍官都是由福建船政培養的,所以大多數是福建人,少數是廣東人。北洋海軍的水兵卻是在綠營登榮水師的基礎上組建的,招兵範圍也是在山東沿海(這裡是北洋海軍的駐防區)。

北洋海軍的軍官們初期全都是南方人,直到天津水師學堂成立後才培養出一批北方軍官

所以南方軍官和北方水兵遇到一起,都說中國話的話就是雞同鴨講——那個時候官話還沒有普及。你不用指望山東水兵聽得懂軍官的閩南語或者粵語。

北洋海軍的駐地在山東威海(另一個駐地旅順當時還沒有多少人煙),所以水兵都是就近招募的


於是,操作中說英語就成了最方便的手段。首先,軍官們從小學習英文,全都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其次,水兵不需要懂英語,只要知道自己所在崗位的幾個英語單詞就行了,因為軍官們下令都是很短促的。例如舵手,只要知道正舵 midships、左舵 port、右舵 starboard、把定steady等單詞就行了。

而且水兵並不是文盲,北洋海軍招兵要求粗通文字的,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記住所需英語單詞的中文諧音完全不成問題。就像我們初學英語的時候都知道踢一球 teacher,對不對?


海軍史研究會員


海軍是高技術兵種,需要很多現代化知識儲備,而很多教材都是使用原版的。很多都是從幼童開始培養的,訓練週期很長,去看看馬尾紀念館當時海軍學員的練習冊別的不說看人家當年寫的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