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村不见房 闻声不见人 距离西安60公里仍有人“穴居”


在中国的北部地区,分布着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著名的中国式窑洞民居就分布在这一广阔的地区,形成了具有北方特色的生土建筑群。黄土高原窑洞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的穴居时代。陕甘宁地区的黄土层非常厚,人们创造性地利用高原有利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崖窑应用较多,下沉式窑洞是最为独特的一种。

在距离西安60多公里的乾县,因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南缘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多山地、丘陵、黄土高原和河谷阶地。从乾陵旅游区驱车向北大约20公里,过了峰阳镇政府不久就攀上了黄土台塬,塬顶地势相对平坦,峰阳镇的李家村、吴家村、铧咀村等几个村子里就保存着大大小小数百个下沉式窑洞,当地人称作“地窑”或“天井窑”。

在相对平坦开阔的黄土地面向地下挖掘出一个个深达两丈、或方或长的大坑,夯实地面形成一个露天的地下院落,院落的大小从几十平方到上百平方不一而同。然后再在院落的四壁横向开挖窑洞,院落中的窑分为主窑、副窑、厨窑、牲口窑、粮窑、柴草窑、门通道窑等各种功能的窑洞。坐北朝南的主窑给老人居住、东窑给妇女儿童居住,西窑放杂物,最后在角落处打一孔留作门洞,修成斜坡通上地面。


下沉式窑洞,是基于我国风水理论产生的四合院型建筑设计规则,闭合环绕的建筑空间带有上见天、下接水的天井。天井式的建筑模式,阻挡了室外污染的进入,能够保持院子和房间有良好的气候环境,也不影响院子里进阳光、雨水和新鲜空气。同时,看似简单的“地窑”还蕴含着丰富的低碳建筑理念。

首先,修地窑除门窗外玻璃,几乎不用建筑材料,建筑成本低廉;然后,住过窑洞的都知道窑洞冬暖夏凉,这是因为黄土层的保温性能好,窑洞里的温度变化总是落后于外界温度变化,而且温差变化不大,所以窑洞能保温也能隔热,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

黄土高原冬季干燥寒冷,常有冬旱,因此地坑窑院中要挖一口深约10米的渗井,井口上缩小,略低于地面,用来收存雨水和生活排水,作为生产生活的非饮用用水,在西北干旱降水少的气候环境中也可发挥一定作用。综合了这些特点,窑洞被称为“绿色建筑”也就不为怪了。


千百年来,下沉式窑洞不断适应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沿用发展至今,是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更是人类穴居式建筑的典型代表。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富裕,政府建设新农村的惠民政策普及,很多地方的窑洞、地窑都被废弃,村民在附近盖起来新房,但依旧有许多老人不愿意离开这里,想要在这里守护他们一辈子的梦想。

窑洞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这种源于自然的形式体现了传统思想“天圆地方”的理念,在以单调的黄土为背景的情况下,圆弧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波。“窑居”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产物,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不仅如此,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建筑无不反映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凝聚着祖先们智慧的民居建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