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村不見房 聞聲不見人 距離西安60公里仍有人“穴居”


在中國的北部地區,分佈著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著名的中國式窯洞民居就分佈在這一廣闊的地區,形成了具有北方特色的生土建築群。黃土高原窯洞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人類早期的穴居時代。陝甘寧地區的黃土層非常厚,人們創造性地利用高原有利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崖窯應用較多,下沉式窯洞是最為獨特的一種。

在距離西安60多公里的乾縣,因地處陝北黃土高原南緣與關中平原的過渡地帶,多山地、丘陵、黃土高原和河谷階地。從乾陵旅遊區驅車向北大約20公里,過了峰陽鎮政府不久就攀上了黃土臺塬,塬頂地勢相對平坦,峰陽鎮的李家村、吳家村、鏵咀村等幾個村子裡就保存著大大小小數百個下沉式窯洞,當地人稱作“地窯”或“天井窯”。

在相對平坦開闊的黃土地面向地下挖掘出一個個深達兩丈、或方或長的大坑,夯實地面形成一個露天的地下院落,院落的大小從幾十平方到上百平方不一而同。然後再在院落的四壁橫向開挖窯洞,院落中的窯分為主窯、副窯、廚窯、牲口窯、糧窯、柴草窯、門通道窯等各種功能的窯洞。坐北朝南的主窯給老人居住、東窯給婦女兒童居住,西窯放雜物,最後在角落處打一孔留作門洞,修成斜坡通上地面。


下沉式窯洞,是基於我國風水理論產生的四合院型建築設計規則,閉合環繞的建築空間帶有上見天、下接水的天井。天井式的建築模式,阻擋了室外汙染的進入,能夠保持院子和房間有良好的氣候環境,也不影響院子裡進陽光、雨水和新鮮空氣。同時,看似簡單的“地窯”還蘊含著豐富的低碳建築理念。

首先,修地窯除門窗外玻璃,幾乎不用建築材料,建築成本低廉;然後,住過窯洞的都知道窯洞冬暖夏涼,這是因為黃土層的保溫性能好,窯洞裡的溫度變化總是落後於外界溫度變化,而且溫差變化不大,所以窯洞能保溫也能隔熱,是天然的溫度調節器;

黃土高原冬季乾燥寒冷,常有冬旱,因此地坑窯院中要挖一口深約10米的滲井,井口上縮小,略低於地面,用來收存雨水和生活排水,作為生產生活的非飲用用水,在西北乾旱降水少的氣候環境中也可發揮一定作用。綜合了這些特點,窯洞被稱為“綠色建築”也就不為怪了。


千百年來,下沉式窯洞不斷適應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沿用發展至今,是歷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順應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結晶,更是人類穴居式建築的典型代表。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的富裕,政府建設新農村的惠民政策普及,很多地方的窯洞、地窯都被廢棄,村民在附近蓋起來新房,但依舊有許多老人不願意離開這裡,想要在這裡守護他們一輩子的夢想。

窯洞從外觀上看是圓拱形,這種源於自然的形式體現了傳統思想“天圓地方”的理念,在以單調的黃土為背景的情況下,圓弧形更顯得輕巧而活波。“窯居”是黃土高原特有的產物,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不僅如此,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建築無不反映著當地的歷史文化,凝聚著祖先們智慧的民居建築,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