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记|六老汉,三代人,一片绿洲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六老汉”治沙

“六老汉”三代人在甘肃省八步沙苦干38年,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育草37.6万亩,把一片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了如今生机勃勃的绿洲。

年轮记|六老汉,三代人,一片绿洲

“沙丘向着村庄跑,每年逼近七八米,压田地,埋庄稼,‘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捋着花白胡须,说起当年的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张润元脸上云淡风轻。

1981年,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老支书石满第一个站了出来:“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现在我们要顶着沙进,治沙我算一个。

紧接着,同大队的贺发林,台子大队的郭朝明、张润元,和乐大队的程海,土门大队的罗元奎积极响应。他们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八步沙集体林场,投身治沙造林。他们6人所在村庄都紧挨着八步沙,相距不过三四公里,被人们称作“八步沙六老汉”。

年轮记|六老汉,三代人,一片绿洲

消息传开,有人疑惑:别人承包良田,他们承包沙漠,是不是精神出了问题?

外人冷嘲热讽,家人也扯后腿。老婆劝:这把老骨头,要把命搭进沙漠里。儿女拦:又不是不养活你们,别受那份罪。

“六老汉”不由得吹胡子瞪眼:“八步沙治不住,今天享清福,明天你们就喝西北风!”打定主意,老汉们卷起铺盖、背着干粮,走进沙漠深处。

按照计划,“六老汉”决定第一年先治1万亩。他们跑遍了附近和邻县的林场,解决了一部分树苗,不够的还在自家承包地上种上了树苗。

6个家庭40多口人全部上阵,在浩瀚大漠里栽下一棵棵小树苗。

年轮记|六老汉,三代人,一片绿洲

到了来年春天,树苗成活率竟然达到七成,“开始我们高兴极了,没想到几场风沙过后,活下来的树苗连三成都不到。”造林不见林,“六老汉”心急如焚。

只要有活的,就说明这个沙能治!

“六老汉”没有灰心,经过反复摸索尝试,他们研究出了用麦草固沙、保护树窝的方法,就是这样,“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成为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里最经济实用的造林方法,树苗成活率大大提高。

沙漠离家远,为了省时间,“六老汉”吃住都在八步沙。张润元说,每人带点面粉、干馍馍和酸菜,用几块石头支起锅。更艰苦的,是没有住处。沙地上挖一个深坑,上面用木棍撑起来,再盖一帘茅草。这个当地人叫做“地窝子”的深坑,就是“六老汉”的家。

十年过去,4.2万亩沙漠披绿,六老汉的头白了,甚至过早走完了人生路。1991年、1992年,66岁的贺老汉、62岁的石老汉相继离世。后来,郭朝明、罗元奎老汉也相继离世。组建林场之初,“六老汉”就约定,无论多苦多累,每家必须出一个后人,把八步沙治下去。

年轮记|六老汉,三代人,一片绿洲

1982年,62岁的郭老汉病重,经常下不了床,30岁的郭万刚接替父亲进入林场。

现任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当年被父亲郭朝明“逼”着回家治沙。当时他在土门供销社上班,端的是“铁饭碗”,父亲要他回来治沙时,郭万刚极不情愿:“治理几万亩沙漠,那是你们几个农民干的事?能治过来吗?”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郭万刚,直到1993年5月5日,才打消了回供销社上班的念想。“那天我正和罗老汉一起巡沙,中午地上突然就起了‘黄浪’,有50多厘米厚。

在沙漠中迷失方向的罗老汉和郭万刚,直到深夜才摸回家。从那之后,郭万刚一门心思扑在造林上。

年轮记|六老汉,三代人,一片绿洲

昏倒在树坑旁的第一代治沙人贺发林,被送到医院时已是肝硬化晚期。弥留之际,当着老伙计们的面,贺发林安排后事。“娃娃,爹这一辈子没啥留给你的,这一摊子树,你去种吧。”他对儿子贺中强说。

父亲临终前叮嘱,不要埋到祖坟,祖坟前有个沙包,挡着他看林子。要埋在八步沙旁,看着我们继续治沙……

1991年,21岁的贺中强在父亲倒下的树坑旁捡起铁锹,进入林场;1992年,22岁的石银山接替父亲进入林场;2002年,30岁的罗兴全接替父亲进入林场。

就这样,郭老汉的儿子郭万刚、贺老汉的儿子贺中强、石老汉的儿子石银山、罗老汉的儿子罗兴全、程老汉的儿子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接过老汉们的铁锹。“六兄弟”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

2003年,“六兄弟”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

2017年,郭朝明的孙子郭玺加入林场,成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

绿色在八步沙不断延展。如今的八步沙林场,历经“六老汉”三代人38年的坚守,已从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年轮记|六老汉,三代人,一片绿洲

2010年,八步沙林场实现了企业化转型,探索“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为林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8年,八步沙林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枸杞、红枣,发展经济林,帮助从山区下来的移民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如今,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已建成9个戈壁农业生产基地,有效带动4640户贫困户发展产业。

八步沙林场用一个个治沙奇迹,生动诠释了大漠黄沙可以转变为绿水青山,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让我们做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精神的弘扬者、传承者,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年轮记|六老汉,三代人,一片绿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