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元吉三箭没射死李世民,李世民却能一箭射死李建成?

历史一书生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绝地反击的关键一战,在这一站里,李世民一举扭转了乾坤,打败了他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向皇位迈去。这是一场生死之战,双方肯定都会使出全力来厮杀。

我们知道,李世民在大唐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无论是谋篇布局、出谋划策,还是带兵打仗,李世民都可以说是很强的。

不过,李元吉的射术也很厉害,有人还拿李元吉和汉朝的飞将军李广相比呢。那么,在玄武门之变这场生死大战之中,为什么李元吉三次拉弓不成,反而让太子李建成惨遭李世民的射杀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一边是早有准备、以逸待劳,一边是猝不及防,你说谁会赢?

众所周知,玄武门之变是由李世民发起的,为了消灭李建成和李元吉,让自己反败为胜的战役,所以说李世民方面一定要有准备,而且要制定周密的计划,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那种。

因为这要是不成功,就只有死路一条了。而且,一定要将两个竞争对手全部消灭,因为当时的皇帝还是李渊,李世民自己通过政变来夺权毕竟不是光彩的事情,他只能、也必须将他的竞争对手全部消灭掉才能牢牢抓住皇帝的宝座。

这个时候,李渊已经老了,再过不久就将要去世,如果继承人只剩下李世民自己的话,那么李渊只能将太子之位传给他了,别无选择。所以在战前准备上,李世民方面绝对是下足功夫的。

而李元吉呢?对于,李世民及其所带领的士兵们猝不及防,面对突如其来的对手,李元吉他们毫无准备。虽然李元吉的射箭本领很强,但在急急忙忙、慌慌张张的情况下,无法命中李世民也是正常现象。

心理上的冲击给了李元吉一种威慑感和恐惧感,难免会使自己瞄准得差一些。

我们知道,李世民可谓是在战场上成长出来的人。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李世民的势力不断壮大,李世民身上的气场、意志也在不断增强。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他们面对的可不仅仅是李世民而已,还有大量的士兵,以及程咬金和尉迟恭。当年和李元吉比试,并把李元吉吊打的人正是尉迟恭,面对这样的“阵容”,昔日打败自己的对手,李元吉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从心理素质上看,李元吉比起李世民差得太远。一个久经沙场,长期带兵打仗的人和一个平时很少上战场,甚至连比武都很少比的人,在面对即将到来的厮杀时绝对是不一样的。

李世民久经战阵,杀人如麻,而李元吉在唐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多数扮演的是可有可无、打酱油角色,很少独当一面。

这样的话,面对真刀实枪的厮杀,他哪里还会表现出战斗力来呢。

反观李世民这边,气势汹汹,早有预谋的布置好了伏兵,安排好了军队。并且李世民打了那么多年的仗,面对部下,秦王李世民向来都是关心爱护,其部下肯定忠心耿耿、奋勇杀敌。这种情况下,李元吉是难以和李世民抗衡的。

总而言之,李元吉三箭没能射中李世民,是心理上,行动上受到震撼导致的原因。


小小嬴政


在这一次关系到个人生命前途的时刻,李元吉试图拉弓防卫,以回应李世民。却是“再三不彀”



彀,读作gòu,意思是将弓张满。

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李元吉怎会一而再,再而三没能将弓拉满呢?我认为有四个方面。

李元吉,母太穆皇后窦氏,窦氏生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他排名第四,性格娇纵,生活奢靡,极度爱好狩猎,宁肯三天不吃饭,也不能一天不打猎。时间的加持下,射术自然不赖。

可是,李元吉临场发挥不行。小场面热闹惯了,到大场面,却是怯场。

平常要么让人穿战袍,做打仗游戏,要么打猎取乐,要么在一群人的保护下作战。总之,李元吉没上过战场,见过刀光血影。

生死存亡间,方显英雄本色。李元吉这个皇家公子怯场,手抖。自然拉不满弓,进而射不中李世民。

其次,李世民是有预谋,早有心里准备,相反,李元吉是没有



李建成从张婕妤那里得知,李世民告发了他们秽乱后宫。忙叫来李元吉,商量一下,下一步该做什么?李元吉被李渊赐居武德殿,离太子的东宫较近。

李元吉建议李建成,“托病不去,调动府兵,以观形势,伺机而动。”但李建成不赞同,“审问之际,宫内守卫自是森严,我们该亲自动身,打探消息,早做准备。”

不料,李世民不按套路出牌,突然出现,招呼他们。李元吉本能反应,慌忙中拉弓射箭。自然拉不满弓。



第三,阳光晃眼

玄武门在太极宫的北面,军事政治地位极为险要,是门户所在。后来李世民在这里设左、右屯营飞骑,飞骑之后又改名羽林军。神龙政变、唐隆政变也是在这里。

当时李渊在海池泛舟,海池在哪里?太极宫有三海,近凌烟阁,远玄武门,在东的就是东海池,南海池、北海池离玄武门近,尤其以北海池为最,李建成李元吉两兄弟是到临湖殿才觉察有变,所以排除东海池(如下图)。



二人打算调转马头,向东返回齐王府以及东宫,寻求府兵庇佑。而李世民呼喊“大哥…”

当时,太阳初升,阳光正媚,李元吉马上拉弓射箭响应,直接或间接受到阳光的影响,导致他始终没拉满弓,丧失最佳反击机会。

第四,拿错弓箭

根据《唐六典》记载,唐朝有四种弓,七种弩,一般来说,骑兵用角弓弩、角弓,配竹、木、兵、弩四种箭。慌张间,李元吉有可能拿错了箭。使得无法将箭射出去。

人生如棋,一招错,满盘皆输,而这一招,也很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李世民趁机射杀李建成。待尉迟敬德领七十骑兵赶到时,在飞箭攻击下,李元吉坠马,落荒而逃…终被尉迟敬德射死。


史小二记


李世民主动设伏当然胸有成竹,李元吉仓猝应变难免手忙脚乱

开国皇帝李渊和皇后生有四子,玄霸夭折,建成、世民、元吉跟着李渊战场上一路征战,都是砍人的一把好手。李渊登基后,太子位选定了长子建成,身为太子,自然留守京都。秦王李世民则被外派征战关东等地,几年功夫,关东被李世民扫荡干净。大唐天下看似稳定团结,皇朝的第一家庭的内部却已是风起云涌。

李世民在关东维稳作战的过程中,招纳了很多才华横溢的豪杰,势力日益膨胀,这就让太子建成害怕了,他指控世民私蓄力量,图谋不轨。就这样,天下最有势力的两大帮派的决斗即将上演。

自关东回到京城的世民,加速了两大团队的对立,各方人士纷纷选边站,小弟李元吉站在了太子大哥李建成的一边,长期经营长安的李建成私下豢养了二千多的死士以备不时之需,朝堂上,恪守礼数的大臣们,多是以太子为皇位天然继承人,自然支持建成。刚入长安的李世民显然实力不如大哥,面对如此不利的局面,世民决定采用霹雳手段迅速解决问题。

世民出手了,他找到老爸李渊告了建成和元吉在后宫秽乱的状,李渊诏令兄弟三人第二日上早朝会审此案。

世民提前搞定了上朝必经之路的玄武门守卫长官常何,提前带着尉迟敬德等几个得力兄弟和七十位死士埋伏在了玄武门内的宫道两侧。李建成和元吉一大早带着卫队赶到玄武门,自然按规矩吩咐手下在门外等候,自己和元吉步入了玄武门。

注意,敲黑板了!以下的细节很重要!

久经战事的李元吉,进门未及,便感觉到了异样。顿感气氛不对的李世民等立即杀了出来,突变之下,面对哥哥李世民,堪称悍将的李元吉三次拉弓不成,错过了反击的绝佳机会,顷刻间,世民射出的箭已然命中战略目标李建成!而李元吉已经失去了拉弓的信心,扔掉了弓箭,趁世民跌倒之际,试图用弓弦勒杀世民!危急之时,尉迟敬德一脚踹走了元吉,结果了元吉的性命。

接下来,就简单了,李渊默认了现实,世民先是登了太子位,接着坐上了龙椅。

从事变的细节可以看出,李世民属于事先计划的一方,率手下尉迟敬德等大将和七十死士设伏,而建成和元吉二人入宫,实力对比悬殊。李世民将自己在整个长安城内的绝对弱势转化成了玄武门内的绝对优势,实在是令在下佩服之至。话题扯回来,面对绝对优势的世民,又是事发突然,纵然是久经沙场的李元吉,电光火石间就要决断如何应对这皇室兄弟的性命对决,怎能不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呢?反观李世民,决心一下,已然违规带队入宫,射出的那一箭早已是胸有成竹,势在必得了!


重舟难过千重山


李世民文治武功远远超过李建成与李元吉,论文治太子建成不是李世民的对手,论武功齐王李元吉十个打不赢李世民。因此在玄武门之变时,李元吉三击李世民不中,而李世民一箭就击毙了李建成。另外李建成跟李元吉中伏击后慌忙逃命,李元吉射技本来就不高,又打折发挥,因此三箭都落空了;精心准备的李世民箭术高超,又超常发挥,故一击而中,当场射杀建成兄!


李世民是大唐的实际奠定者,击灭各路豪杰,绞杀各地叛乱,都是李世民在操作,以李世民的能力与威望,他当皇帝是名至实归。正是因为李世民的赫赫战功与在军队中的崇高威望,让李渊与建成父子如坐针毡,必欲除之而后快。李渊希望李世民帮他南征北战,但是不能夺权篡位;李建成作为太子,对军队的影响力十分有限,李世民是他最强大的竞争对手。父子俩一合计,就打算一步一步剥夺李世民的军权,再软禁李世民终身,有战事让李世民去冲锋陷阵,有好事则让李世民靠后站。

李世民凭借他的军功开府理事,秦王府跟太子府分庭抗礼,太子府多谋臣,秦王府多战将。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秦王府跟太子府的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建成在李渊的支持下打算先下手为强,预备武力解决李世民。听得风声的李世民在谋臣武将的支持下决定先发制人,他们买通玄武门守将,在玄武门设下天罗地网,目的就是一举击杀太子李建成以及齐王李元吉。秦王府众家将奋力击杀建成卫队,李元吉连发三箭皆被李世民躲过,然后李世民两箭射杀建成跟元吉。


建成跟元吉死后,太子府跟齐王府家丁围攻秦王府,长安城杀声震天。李世民直接进宫面圣,说他已经把建成跟元吉诛杀了,李渊痛失两子,不愿意再失去李世民,于是传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李世民取得太子之位后,一不做二不休,又逼迫李渊退位当太上皇,自己当了皇帝。建成跟元吉的儿子们被李世民尽数诛杀,妻妾们被李世民择优录取,女儿们则一个不杀的养起,以显示他皇恩浩荡!元吉的爱妻杨氏后来成为李世民的爱妃,还生育了一个儿子。


大秦铁鹰剑士


其实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前夜,李渊对于选锥做接班人,已经有了決断,决定李建成为太子,而李渊深知,太子仁孝,留在身边可保平安,而李世民凶残,留在身边,必有兄弟相残祸起箫墙,故命李世民为秦王,到东都洛阳报到,摆在李世民面前两条路,一条是听从父命,心甘情愿的做秦王到洛阳,一条是挺而走险,谋权篡位。而手下的将士,谋士都为了以后的富贵,放手一缚!所以第二天一早,秦王将士埋伏在玄武门,待太子李建成,兄弟李元吉,而李氏兄弟,根本就没有防备,李建成身死,而李元吉慌忙逃走的路上,李世民落马,李元吉返身想杀李世民时,为尉迟恭所杀。而李世民杀了李建成,李元吉以后,手下将士不免心虚,又来逼宫,李渊眼见儿子身死,切肤之痛,然总不能再杀李世民报仇吧!又惧怕李世民加害自己,只能立李世民为帝,自己做太上皇罢了!


勿以善小而不为144


历史的味道我知道。

关于玄武门之变,历史上有三大记载,分别是五代版的《旧唐书》和宋代欧阳修编撰的《新唐书》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而我们熟知的玄武门之变大都是电视剧中的版本,也就是欧阳修的《新唐书》,因为它的故事性更强,剧情丰富,李世民将其兄弟二人斩杀于玄武门之下更是对他来了个特写。看过骆宾王骂武则天的檄文就知道,古代越出名的文人,有个毛病就越重,啥毛病呢!善用夸张手法。毋庸置疑,欧阳修的水分很大。

首先,要明确欧阳修和司马光,一个是写编年史,一个是写记传史,司马光所写的是更正规的历史。司马光个人不夸张,他的自传中都没为自己砸缸的壮举留下一个字。所以,我更倾向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留下的版本。

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絓,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可以看到,建成和元吉并不是如电视剧中所演常德叛变将玄武门关闭致使二人被射杀。依照李元吉神射手的称号在电视剧中四面环墙的玄武门内射死李世民那是易如反掌,三箭都没射死,这说明了一个原因:距离。李世民根本不在李元吉的射程之类,因此没射中。反过来想,李世民也知道弟弟元吉是神射手,站那么近让他射是不是傻?

正如司马光描述的,三人根本不是在玄武门下。李世民看见建成想跑,就喊大哥,李元吉一听声音,就心急如焚地朝李世民射了三箭,不要说什么李元吉未经战场此情此景心态不好的问题,那是电视剧中的李元吉,在这样一个你不死我就亡的生死关头,李元吉肯定是开挂的。

李建成被李世民一箭杀死,这个很好解释。可以看到后面李元吉放了三箭后,没射中就跑,李世民就在追,追的人肯定比跑的人快,在李世民看来先得让建成完蛋,建成不死这太子咱就当不了了。因此,李世民欲杀李建成的心是暴走的。

不要管到底是谁先埋伏好的问题。在争夺帝王一事上,李建成与李世民都不是善茬,两边绝对都有准备,先下手为强,谁都懂这个道理,有魏征作谋士的李建成,岂会不知这个道理?李元吉配弓进殿见爸爸就是最好的解释。所以他三箭没射中李世民也就是因为距离的问题。以上是我的看法。


读文学史诗


最主要原因是个人武力问题。我们参考下虎牢关之战。

虎牢关之战,李世民只有2500名轻骑兵,而窦建德前来支援王世充的兵力高达10-12万的夏军。

窦建德率领军队扎营未稳,李世民带领500骑兵队窦建德进行骚扰,秦琼和程咬金各率500在左右翼埋伏,出发前李世民曾对尉迟敬德说:凭我这张弓,凭你这杆枪,这天下还没人能够靠近我们。可见李世民的武艺高强,尤其是射箭术天下无人能与之争锋。虎牢关之战的最后结果是李世民3000兵马打败了窦建德,并活捉了窦建德。

因此,李元吉三箭都射不死李世民,而李世民能够一箭射死李建成就很正常了。据史实记载,玄武门之变时,由于李世民兵马不多,李建成骑马马上要逃脱,正是李世民追赶,一箭射死李建成。


历史观察眼睛


玄武门兵变,是李世民突然发动袭击,并设伏兵。李建成及李元吉并无设防,毫无思想准备。遭到突袭,难免惊慌失策,肯定要逃跑。所以连发三箭未射中李世民,但李元吉也并不是吃素的,与李世民撕打在一块,差点用弓弦勒死李世民,幸亏尉迟恭及时赶到,一槊刺死李元吉,并将其斩首。李世民得救后,上马追击李建成,李世民射箭本领不是吹的,又使用硬弓,射程较远,一箭射死亲哥李建成,并斩其首。秦王李世民将兄弟二人首级高举,向李建成及李元吉部下大吼,你们的主人已被斩杀,赶快投降。大部分人纷纷逃散,许多将士投降了李世民,李世民对投降的将士颇为优待,大多重用,如魏征等。


别当真58


从古至今,皇家当家做主的哪个不是心狠手辣之辈。

1、李世民比李元吉的心狠,也许李元吉根本就没想要李世民的命。

2、李世民毕竟是靠军功上来的,临危不惧的本事比李元吉强。

3、李世民手下能人无数,保护他的人能是个草包?

4、历史都是赢家书写的,谁知道射杀李建成的那一箭是不是李世民。即使是,你怎知是一箭呢?


不散不司


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李元吉在现场对李世民发了三箭都未射中,而李世民却一箭把李建成射死,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其实,如果这段符合史实,也并不难理解,鄙人才疏,也斗胆分享几点自己的想法吧。


第一,双方角色不同,处境不同,造成了结果的差别。无论李世民对史书做出如何的粉饰,都难以掩盖一个事实: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处心积虑的一次政变。试想一下,一个是静等猎物的埋伏者,一个是毫无准备的中计者,谁能占得上风?显而易见是埋伏者占上风,李世民早已瞄准李建成,没等他做出反应就已经将其射中落马,而李元吉是慌乱之中拔出弓箭向李世民攻击的,哪里有那么容易击中呢?

第二,玄武门之变刚刚发生时,李世民气势汹汹,占据士气优势。根据史料的描述,李建成仅仅率领少数随从前往玄武门,感觉到气氛异常,正准备撤退时,突然伏兵四起,喊杀声震天,李世民突然放箭撂倒了李建成。面对这种局势,李元吉不可能从容应对,在士气上就已经输了,说不定拔弓的时候手都在抖,根本不可能认真瞄准,射不中才是正常现象。



第三,从心理素质上看,李元吉比起李世民差得太远。这个很好理解,新兵和老兵在战场的表现绝对不会一样,一个道理,李世民久经战阵,杀人如麻,心理素质肯定硬得很,而李元吉在唐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多数扮演的是打酱油角色,很少独当一面,面对真刀实枪的厮杀,他哪里还会表现出战斗力来呢。


好了,我就分享这些吧,如果您有不同意见或者有补充意见,欢迎留言讨论,但谢绝语言攻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