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事变中的慈禧太后:主和与主战的大臣都被处死

晚清时候内忧外患,政局动荡。朝廷常常不能准确判断形势,以至于草率决策、朝令夕改,这难免让办事大臣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举例来说:1894年,日本在朝鲜挑事,主流舆论一直认为,必须要打一仗教训教训这个“蕞尔小国”;北洋统帅李鸿章则认为,清军已非日军对手,主张和平解决,反对动武。结果呢?举国之人痛骂李鸿章为“汉奸”。无奈之下,他奉旨去打甲午战争,以大败亏输收场。

庚子事变中的慈禧太后:主和与主战的大臣都被处死

李鸿章。

在主战还是主和方面,晚清的统治者往往流于意气用事,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1894年对日本战与和的争论,只是一个普通事例,最极端的,要数义和团运动期间对列强的战与和的抉择。

我们先从下面这张拍摄于1898年-1899年间的老照片说起,照片中的人物是美国公使康格尔与几位朝廷要员,左一为徐用仪,左三为赵舒翘。

庚子事变中的慈禧太后:主和与主战的大臣都被处死

美国公使康格尔与朝廷要员。

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庚子事变),徐用仪任兵部尚书兼总理衙门大臣,赵舒翘任刑部尚书兼总理衙门大臣。二人同在总理衙门任职,但政治态度完全不同,而最终的结局又完全一样。

义和团日益蔓延之时,慈禧太后命赵舒翘赴涿州调查。两天后,他得出结论,上奏朝廷:应当扶持义和团攻打气焰嚣张的洋人。加上端王载漪、协办大学士刚毅的煽风点火,慈禧遂于6月21日决定,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

庚子事变中的慈禧太后:主和与主战的大臣都被处死

慈禧揽镜自照。

很明显,赵舒翘属于端王一党的主战派。他们对义和团与列强的实力都没有充分的认识,盲目相信依靠义和团的“神术”和人数,就能杀尽洋人。

徐用仪多年从事外交工作,视野比较开阔,他对时局的认识是:“奸民不可纵,外衅不可启。”反对扶持义和团,反对与列强开战。他性格耿直,多次在慈禧面前直言进谏:“用兵非中国之利,且衅不可自我先。”

当时慈禧太后壮志凌云,铁了心要对列强“大张鞑伐,一决雌雄”,她的底气来自“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这种情况下,她怎会有耐心听徐用仪的和平论调?

庚子事变中的慈禧太后:主和与主战的大臣都被处死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之后。

所以,她悍然下旨,逮捕徐用仪,未经任何审问,在8月11日将他处斩。徐用仪获死刑的罪状是:“屡次被人参奏,声名恶劣,办理洋务贻患甚深”。这哪里是什么罪名啊,分明是借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同一天,户部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也因主和被斩。

其实,徐用仪有机会免于一死。7月28日,两位主和派干将——吏部左侍郎许景澄与太常寺卿袁昶被杀,只要徐大人引以为戒从此闭嘴,看着太后的脸色说话,他自然就没有性命之忧了。但是,忠君爱国之心促使他直言不讳。

庚子事变中的慈禧太后:主和与主战的大臣都被处死

八国联军挖开城墙修铁路。

话说回来,主战的赵舒翘笑到最后了吗?众所周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以后,清军与义和团作鸟兽散,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也逃到了西安。联军在与清廷谈判时坐地起价,甚至声称要捉拿慈禧。此时,慈禧早已没有了与列强“一决雌雄”的豪气,反而向列强低头妥协,以处死主战派大臣来换取联军早日退兵。

1901年2月21日,她在西安发布了一道谕旨:“(赵舒翘)昨已定为斩监候,著即赐令自尽,派陕西巡抚岑春煊前往监视。” 当天,赵舒翘在家中吞金,3个小时之后并无大碍;吞鸦片,2个小时仍不死;又服砒霜,呻吟至半夜气未绝;最后,家人用绵纸塞住七窍,灌以烧酒,才将他闷死。

在慈禧太后手下,大臣都是棋子,随时都可以牺牲的。

参考资料:吴永《庚子西狩丛谈》,马勇《1900年中国尴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