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作为普通人最重要的资产之一,以后将越来越难获得

中国房地产市的分水岭大概有三次,1998年以前的福利分房时代

:“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是福利分房的典型特征。那个时候的人们并不担心没有房子住,只是时间长短、房屋面积的大小问题。我们以为排队等待就能分到一套房子,随着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和2003年土地招拍挂(卖方决定市场)等一系列制度创新,这场起始于1980年代后期“土地财政”得已不断完善。正式开启了商品房时代,当时,依靠农业部门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积累的模式已难以为继。深圳、厦门等经济特区被迫仿效香港,尝试通过出让城市土地使用权,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从此开创了一条以土地为信用基础,积累城市化原始资本的独特道路。这就是后来广受诟病的“土地财政”。2017年开始,共有产权、租售同权、长租房等成为新的热词。继而开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第三篇章:租房时代

房产作为普通人最重要的资产之一,以后将越来越难获得

解决住房的途径越来越多,而相应的居住的标准实际上是在不断下降的。住得越来越远,拥有的人均绿地和空间越来越小,同时,作为每一个个体,要付出更长时间更多收入来获得一个住的地方。

美国房地产数据库Zillow一份最新报告显示,2017年美国约有4300万租房者,他们在租房上花费4856亿美元,比去年增加49亿美元,创历史纪录。去年,租房者的平均家庭支出接近11300美元,纽约和洛杉矶的租金最高。美国人的房租负担已经上升至历史新高,以千禧一代(18-29岁)为例,与2000年相比,他们收入水平实际在下降,但房租支出却增加了75%。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2017年,以中铁等国企巨头、有万科为代表的房企大佬、有链家为代表的中介服务商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势力,纷纷杀入租赁市场,开启形态各异的长租房域竞争。不过,不要高兴得太早。这些企业的介入租赁市场并不是要给租房的人群送来什么福音。而是赚钱。或许是更多的钱。

高房价的连带效应产生一个新的市场,《福布斯》杂志指出,高房租和高房价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虽然租金没有像房价一样上涨那么多,但往往会吸引那些本想买房却被高房价吓退的人。这实际上导致了租赁市场的畸形发展——

更富有的租户直接与收入较低的租户竞争,并造成许多地区过度拥挤。以深圳为例,深圳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80%的人租房居住。全市1040万套住房中,70%的房子在出租。73.8%的城中村住房租金在2000元以内,26.1%的租金水平在1000元以内。为这些人本来也不会成为所谓长租房的潜在客群,一方面长租公寓不可能在价格上会给城中村的租赁住房的价格形成压力,另一方面,居住在城中村的租户也不太可能愿意花更多的钱租这样的公寓。生存空间的竞争从买房烧到租房。如果你连租房都有压力,没关系,还有“按居贷”,要薅你的羊毛,谁都跑不了。

房产作为普通人最重要的资产之一,以后将越来越难获得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引发美国的房价暴跌,但也并没有让美国人感到住房体验更好,年轻一代的租房者已经越来越不可能存到购房首付款了,部分人因为房租压力开始外迁。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识到买房对于培养财务意识(资产价值的理解、对冲房租上涨的能力)的重要性。即便美国对房地产课以重税,依然没有遏制经济复苏下房价的上涨态势。所以期待房产税成为调节房价的长效机制的朋友们也可以洗洗睡了。决定商品价格的是商品本身及供求关系。而税收的本质是对私人利益的侵占,而直接税在这个意义的理解上更明显。2006年1月1日我国废除《农业税条例》,正式取消了农业,中国交了几千年的“皇粮”于现代终结,可以说是德政,同时本根原因也很简单,收税的技术性成本高于税收本身,同时也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房产作为普通人最重要的资产之一,以后将越来越难获得

同样,长租房也并不是解决房价高企的长效机制,发达国家如美英法德尚且有半数的人租房,那些号称房子可以是租来的,而幸福不是租来的人们,只是已经买不起房了而已。长租房的推出本质上是承认房价高企,未来我们注定会有一部分人只能一辈子租房。真正的长效机制也许就是我们的收入增长跟上或超过房价的涨幅,成为每个城市里那1%的人选。努力工作的目的,也就是争取在这块土地上拥有一个署自己名字的房子,也算是福泽后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