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東方“奧斯維辛”——濰縣樂道院

一、百年滄桑 樂道院

探秘東方“奧斯維辛”——濰縣樂道院

山東濰縣樂道院,坐落於現在的山東省濰坊市人民醫院及廣文中學一帶。始建於1883年,當年美國傳教士狄樂播及夫人阿撒拉來到濰縣,選址濰縣東部李家莊,開辦了男女中學、醫院與教會,自稱“樂於傳播道義的學院”,遂命名曰“樂道院”,濰縣人稱其“洋樓”。

探秘東方“奧斯維辛”——濰縣樂道院

狄樂播

1900年,樂道院舊址毀於義和團“反洋教”風潮,1904年重建,規模較之前更大,並將山東境內登州(今蓬萊)的“文會館”以及青州的“廣德書院”一併遷入,合併為廣文大學——這是中國的第一所正規現代化教會大學。包括理學院、道神學院和醫道學院,建有先進的科學館大樓、天文觀象臺、能容納千人的禮堂和理化儀器製造所,其師資、教學與設備當時都是全國一流的,美國人稱其為“中國的哈佛”。

探秘東方“奧斯維辛”——濰縣樂道院

探秘東方“奧斯維辛”——濰縣樂道院

廣文大學教學樓

樂道院醫院也頗具規模,有內、外、婦、兒等科室,能夠進行腸梗阻、膀胱癌切除等各種腹部手術,而且擁有X室、化驗室等現代化醫療設施、設備,樂道院醫院儼然已成為膠東一帶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醫院,遠近患者接連不斷。

探秘東方“奧斯維辛”——濰縣樂道院

探秘東方“奧斯維辛”——濰縣樂道院

在樂道院做禮拜的中外基督教徒

二、淪為魔窟 樂道不再

遠離大城市和港口,經濟和治安狀況良好,鐵路、公路、機場暢通;樂道院房屋眾多,環境優雅,有獨立封閉院落。然而,這些曾經成就樂道院輝煌的條件,卻給它帶來了災難。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美加澳等國紛紛對日宣戰,為防止日僑間諜充當別動隊向日本法西斯提供情報、搞破壞活動,美國將其國內的6萬多日僑集中到洛杉磯一帶統一看管。為施報復,日方遂在山東濰縣強徵樂道院地址,將在中國淪陷區搜捕到的英美等國僑民及戰俘集中關押於此。

1942年3月間,日方派憲兵隊包圍了樂道院,強佔於此,建立集中營:所有人員都趕出去;把X光機及其他貴重儀器、貴重藥品,全部洗劫一空;抓來民夫,砬伐樹木、拆掉院牆、壘起碉堡、架起電網、裝上探照燈、一批批外籍僑民先後被押入其中……昔日幽靜典雅的樂道院,瞬間變成了陰森恐怖的監獄。

探秘東方“奧斯維辛”——濰縣樂道院

變成集中營後的樂道院

探秘東方“奧斯維辛”——濰縣樂道院

運送僑民的汽車

探秘東方“奧斯維辛”——濰縣樂道院

僑民們佩戴的囚犯符號

探秘東方“奧斯維辛”——濰縣樂道院

關押人員名單

探秘東方“奧斯維辛”——濰縣樂道院

被關押的33名燕京大學外籍教授

在三年多時間裡,先後有2008名外國僑民關押於此,其中有奧運會冠軍利迪爾、燕京大學第一任校長司徒雷登、新中國成立後第二任美國駐華大使恆安石等多位世界名人。

把樂道院變成集中營後,狡猾的日本侵略者為了掩蓋罪行,製造了種種假象:樂道院的大門並未改動,依舊是原來“樂道院”的巨匾,電網做成原來鐵絲網的樣子,碉堡在圍牆邊上只露出頂部,很像原來的天文臺,從外面看,好像沒有什麼變化。

日本人自稱這裡是“敵國人民生活所”,在押人員的過著又是怎樣的“生活”呢?電影《辛德勒名單》有這樣的場景:圍著高壓電網的營房,每天出工前點名的空地……這也是濰縣集中營生活的真實寫照。

濰縣集中營裡臭蟲、蒼蠅到處都是,監舍擁擠得像沙丁魚罐頭,床挨著床,夜裡小便、打鼾的聲音清晰可聞。被關押的僑民雖然不穿囚服,但胸前都戴著標有國籍、所住房間號碼的囚犯符號。在日常管理上,與監獄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點名稍有拖延就會遭到看守的打罵,一旦違反違反所謂的“營規”就要受到關禁閉等嚴厲的懲罰。人們的主要飯食是發了黴的高粱粥,而且每人只有一勺,大多被囚者憔悴不堪。

看守們還想出各種花招壓榨剝削營內的僑民,他們用廉價食品將難民的錢幣、高檔服裝、名貴手錶、鋼筆換去。難民們一貧如洗,許多人幾乎衣不遮體,夏天男性多光著膀子,只有冬天才穿鞋,有的人手被嚴重凍傷。

三、困境中 不放棄希望

集中營裡的僑民們,沒有人能告訴他們戰勝何時結束,更沒有人知道自己在這裡呆多久,面對迷茫的未來,僑民們沒有放棄希望,他們積極行動,主動自救。他們通過民主選舉,推選出一個9人“自治管理委員會”,組成教育、綜合、紀律等九個委員會,分別負責管理集中營的各項事務,並負責與日本當局進行協調、談判,爭取權利和待遇。

大家各自發揮自己的專長,充當鞋匠、鍋爐工、麵包師等工作,大家輪流幫廚、燒火、清除垃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僑民們在惡劣的環境中得以生存。為了鼓舞大家的鬥志,一些有音樂才能的人自發地組織在一起,成立了“救世軍樂隊”,在苦難的歲月裡,給人們帶來了力量和歡樂。

集中營內關押的僑民中包括327名兒童,他們的父母大多不在身邊。僑民們想盡各種辦法最大程度地安撫孩們子幼小的心靈,不讓他們失去對未來的希望。經過多次與日本看守交涉,為孩子們爭取到了上學的機會,平時在室外上課,冬天就擠在床上、行李箱上上課。孩子們由於長期飢餓面黃肌瘦,有的孩子甚至停止了發育,為了孩子們的生存,僑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為給孩子們補鈣,他們將雞蛋殼磨碎給孩子們吃。

即使在那樣惡劣的環境裡,老師們也沒有放鬆對孩子們的嚴格要求,也從來不曾告訴孩子們深陷不幸,老師們教他們用畫筆描繪美好的世界、記錄下集中營生活的點點滴滴。

探秘東方“奧斯維辛”——濰縣樂道院

難友們組成的“救世軍”樂隊

探秘東方“奧斯維辛”——濰縣樂道院

被關押的孩子們

四、裡應外合,逃離魔窟

被關押的僑民們,努力與惡劣的環境抗爭著。

高牆和鐵絲網外的中國百姓,也沒有忘記這些外國友人。

在一個角落,隔著高牆和電網,僑民們用錢和衣物交換當地居的食物。垃圾清運工張興泰父子利用出入集中營清理糞便的機會,將僑民的需求信息帶出來,當地居民將物資用竹竿送入高牆內,僑民們再將他們的物品扔出高牆外,僑民們往往能獲得比物品價值更多的食物。這條秘密通道在一段時間內成為維繫僑民們生命的命脈。日本看守怎麼也想不到僑民們是怎麼與外界聯繫的,甚至一度認為集中營裡有電臺存在,為此幾次進行搜查,當然沒什麼結果。

為了防止僑民和當地居民交換物品,日本侵略者在樂道院的圍牆外加設了電網,要想到達圍牆腳下,需要在電網上鋪上木板絕緣,踩著搖晃的木板越過去,整個過程隨時都有觸電身亡的可能。危險沒有嚇倒當地居民,他們依然冒著生命危險為僑民們送食物,一名韓姓青年,在翻越電網的過程中不幸觸電身亡,日本看守為了恐嚇當地居民,故意拖延不收屍,讓身體在電網上掛了一整天。隔牆交換行不通,有人就利用進入集中營搞維修的機會偷偷地給僑民帶食品,這樣做冒得風險更大,一名當地居民就因此被日本看守打得死去活來,隨後失蹤。

為了打通集中營和外界的聯繫,僑民們醞釀了一個逃出高牆和鐵絲網的大膽計劃。經過觀察,僑民們發現了日本看守的巡邏和換崗規律。1944年6月9日,被關押者恆安石、狄蘭利用陰暗的天氣,趁看守換崗、電網停電清除雜物的機會,在其他難友的幫助下,翻牆而出,成功越獄。

逃出集中營後,他們被接到了游擊隊的駐地,在游擊隊和當地百姓的幫助下,在樂道院集中營周圍活動,溝通著集中營和外界的聯繫,他們將有關集中營的信息捎給重慶方面,英美使館得到情報後,1944年12月,將發報機和藥品等物資空投到了游擊隊駐地,經過多方努力,這些物品被送到了集中營內,對長期處於物資匱乏的集中營的人們以極大的幫助。

探秘東方“奧斯維辛”——濰縣樂道院

左五為挑糞工張興泰

1945年8月17日,美國鴨子行動隊的7名全副武裝的士兵乘坐飛機略過樂道院上空,他們跳傘落入院外玉米地後又衝入集中營,難民們也如潮水般向大門外奔湧,驚呆的日本看守們也無法阻止這股洪流,任由僑民們和營救隊員相互擁抱、歡呼……8月30日,美國在華駐軍正式接管盟國僑民集中營,開始組織僑民們撤離。

探秘東方“奧斯維辛”——濰縣樂道院

鴨子行動隊乘坐飛機樂道院上空跳傘

難民的撤離也費了一番周折,由於戰後公路滿目瘡痍,無法通行,鐵路也處於癱瘓狀態,難民撤離只好用飛機空運。起初,用B—24大型轟炸機試飛,不料跑道被壓壞,只好改用只能運送幾十人的小型飛機,效率太低,難民們按英文姓氏字母排列,依次向青島運送,直到兩個半月以後才才全運完。至此,樂道院集中營外國僑民三年多噩夢般的生活才得以結束。

五、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

歷史不能忘卻,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罪行更不能忘記!

集中營的歲月,成為曾被關押在這裡的每個人一生都無法抹去的烙印。

為了找尋記憶中的集中營,還原那段歷史,人們以各種方式進行著紀念活動。

當年在這裡被關押的僑民們,組織了濰縣集中營難友會、建立網站、寫回憶錄,努力找尋當年的記憶;美國花旗銀行副董事長司馬雷先生的夫人出生在集中營,她在今廣文中學設立了"司馬雷夫人獎學金",獎勵每年高考的優秀生;利迪爾基金會在香港成立後,與濰坊一起籌建運動場,代訓運動員,如今的廣文中學校園一角,矗立著利迪爾紀念碑。

探秘東方“奧斯維辛”——濰縣樂道院

利迪爾紀念碑

探秘東方“奧斯維辛”——濰縣樂道院

集中營親歷者參加紀念活動

探秘東方“奧斯維辛”——濰縣樂道院

樂道廣場

探秘東方“奧斯維辛”——濰縣樂道院

濰縣集中營紀念館紀念碑

探秘東方“奧斯維辛”——濰縣樂道院

狄蘭寫的集中營回憶錄

集中營的親歷者們努力地蒐集著在集中營的點點滴滴。他們拿起手中的筆,撰寫回憶錄,記錄下了那段苦難的歲月;一些專家學者對樂道院的歷史作了專門的研究,發表和出版以樂道院集中營為題材的文章和書籍;為了更生動直觀地再現歷史,一些電視劇和影片也相繼或即將搬上銀幕和熒屏。

探秘東方“奧斯維辛”——濰縣樂道院

探秘東方“奧斯維辛”——濰縣樂道院

時光荏苒,樂道院早已回覆了安寧與和平,學校復課,醫院複診,集中營的噩夢一去不復返。

樂道院這片熱土,仍然堅守著“教書育人”與“治病救人”的“樂道”精神。

回憶歷史,不是為了記住仇恨,而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戰爭帶來的災難,進而樂播道義、追尋和平!

(整理自凱風濰坊微信公眾號 作者 劉青 心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