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历史大家知道有哪些?

文心采露苑


1965年,东南亚不满两岁的联邦国家将华人为主的新加坡逐出;半个世纪以来,这个由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三大族裔组成的国家,一直苦寻共同的文化价值,“一个马来西亚”或许是个答案。

马来西亚联邦由马来半岛南部(称“西马”)和加里曼丹岛北部(称“东马”,包括沙捞越和沙巴)两块组成,面积33万平方公里,人口3118万(2016年)。

人口构成中有马来人(占62%)、华人(24%)、印度人(7%、多为泰米尔人),另有马来半岛土著、沙捞越和沙巴土著和现代移民(多为来自印尼、泰国和菲律宾等邻国的劳工)三部分。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国教,另有相当数量的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徒。马来语是国语,通用英语,汉语和泰米尔语使用广泛。

应当指出,马来西亚一词的历史远逊于马来亚,其意是“马来人的土地或国家”,包括现今的西马和东马。而马来亚仅指马来半岛部分,它涵盖了当地历史的绝大部分。

即使今天,学者也很遗憾地指出,“很难准确地重建”15世纪初以前的马来亚历史,这里没有吴哥窟、婆罗浮屠那样宏大的建筑或碑铭,多数文字记录来自中国古籍,也只涉及与中华关系或某些见闻。已知公元初该地出现古国,随后的千多年时有与古代中国或印度的贸易记载,直至1400年马六甲王国建立,才有清晰的马来亚历史。15世纪,伊斯兰教随阿拉伯商人传入马来亚,马来人很快成为穆斯林。

1511年,葡萄牙人作为西方殖民先驱攻占马六甲城,马来亚其他地区分为几个小苏丹国,苏丹行使行政和宗教的双重权力。1641年,荷兰人从葡萄牙手中夺取马六甲,长期驻守该地没有扩张,区域强国暹罗此时也无力进一步南下。又过了百多年,英国崛起为海上强国,它先于1786年占领马来的槟榔岛,可惜那里不适合做海军基地。1819年,英国人莱佛士在新加坡建立基地。1824年,英国与荷兰厘清两国在该地区的势力范围,包括马六甲的马来亚归英国,荷兰控制海峡南部的苏门答腊。

一段时间里,英国人以控制该地重要航道为中心,把注意力放在马六甲海峡沿岸的海军和商业基地,而对炎热潮湿、野草丛生、难以通行的马来亚本土,英国人视为难以穿越的荒蛮地,认为不值得占有。当地锡矿和橡胶在全球品质最好,利益的驱使让英国人很快改变了主意,遂有锡矿开采与橡胶种植不断扩大。马来亚热带雨林与亚马逊环境条件相似,1877年,英国从伦敦植物馆引来原产巴西的天然橡胶。20世纪初产品上市,为全球初兴的汽车产业提供轮胎原料。英国人不失时机大量招募华人和印度人充当劳工,以清除丛林照料种植园,或投入锡矿开采。从1900年到二战,由于锡矿、橡胶以及工商业不断扩展,马来亚一直吸引着大量移民,大宗资源为殖民者带来滚滚财源,加之期间治安稳定,马来亚成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橱窗”。

殖民政策还直接造成马来亚人口结构的变化,1930年以前,因为没有任何移民限制,当地人口急剧增加。到二战结束时,马来亚500万人口中,华人超过38%,马来人50%,印度人11%,而在马来人看来,华人似乎占据了整个国家!

英国殖民者的“分而治之”在马来亚也是因地制宜。经济上,他们认为马来人懒惰,只适合做农民,没有刻意为当地人创造机会。华人贪财,他们活跃于矿产、种植、工商贸易和资本等领域,貌似华人驰骋经济,实则财富大头被殖民者拿去。在政治上,马来亚精英受到英国人格外关照,政府职员全部由马来人担任,只有马来人有土地所有权,而要获得马来亚国籍,需要满足“马来人、穆斯林和遵循马来传统”三个条件,这就意味着华人付出再多、赚钱再多,在马来亚充其量是“异乡人”。

1941年12月,日本袭击英国在新加坡基地,并登陆马来亚,七周后,当地13万英帝国军人向5万日军投降,成为“帝国史上最大的灾难和最糟糕的投降”(丘吉尔语)。日本统治马来亚3年里,对马来人和印度人较“宽容”,大东亚共荣圈曾给马来人以幻觉:一个包括马来亚和苏门答腊统一的马来人国家。华人却是大祸临头,日军对华人残忍和暴行是二战中最恐怖的,大大超过他们对英国和印度战俘的苦役,致使约50万华人逃进丛林深处。


1957年,马来亚独立。1963年9月,包括新加坡和北婆罗洲“两沙”的马来西亚诞生,而被环抱的文莱选择不入。1965年8月,新加坡被迫退出。

英国媒体曾指出,从历史上看,马来西亚历来具有这样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使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结合在一个不稳定但最终却可行的折中方案之中,正是这种能力使得马来西亚发展成为东南亚第二大经济体。

马来西亚独立至今堪称一帆风顺,原因诚如英国人津津乐道的:权力平稳转移,沿着英国设计的轨道,包括行政法律、自由选举、繁荣的商业经济。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和伊斯兰教政治化影响的当下,马来西亚仍能平衡好亚洲价值、伊斯兰教和民主的关系。在不改变“布米普特拉”(马来语“土地之子”,特指马来人)政策导向的同时,努力在发展中调和种族矛盾。马哈蒂尔当政22年,他严厉批评西方的自由人权和对外干涉,坚持集体、互惠和忠诚的新亚洲价值观,其最大的成就是保持经济年均增长7%,双子塔的象征意义在于国企国家石油公司和国外资本的有机结合,它成为亚洲模式成功的标志,还有跨世纪的多媒体超级走廊项目雄心勃勃,一时间吉隆坡堪比迪拜。

自诩亚洲最具活力的经济体,马来西亚实至名归。从上世纪70年代起,它在继续保持锡与橡胶出口地位的同时,努力实现经济多元化,在油气开采、电子加工、汽车制造等领域有长足发展。20世纪90年代起,鼓励发展服务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现占经济总量的58%,其中旅游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外汇来源和第五大产业。2016年实现GDP2963亿美元,预期寿命74.8岁。


ruixuezhaofeng


我来说一下马来西亚的历史。2014年马航370出事的第二周我第一次踏上了这片土地,在10天的旅途中,接触到不少马来华人,被他们身上的传统华人气息所深深感动;于是我开始去了解马来亚的历史,同时又多次重返马来西亚进行探访,我个人觉得马来西亚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莽荒时期、殖民时期、独立之后


莽荒阶段(1786年以前):马来亚半岛在1786年英国殖民者到来以前,是一片莽荒之地,除现在马来西亚北部的吉打州、霹雳州、玻璃市属于暹罗附属的吴氏王国以外,其它各州均处于原始未开发状态,马来族裔形成的部落村庄散布在马来半岛的沿海及河畔,主要过着刀耕火种的自由日子,偶尔与来自中国、荷兰、西班牙等国的商人进行着简单的贸易。由于它的无政府化,加上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菲律宾、印尼饱受西班牙、荷兰殖民者屠戮的早期南洋华人开始纷纷转移至此进行开垦,并和当地人进行融合,过着自由的田园生活。


殖民阶段(1786—1957年):1786年英军登陆槟榔屿开启了马来亚的殖民时代,英国由北向南逐步进行侵蚀,一方面北上占据了原本属于暹罗的吉达和霹雳,一方面南下占据物产丰富的马来亚半岛中部片区;至1819年占据新加坡为标志;马来亚半岛(西马)完全被英国控制。1867年随着英国殖民势力的如日中天,英国从荷兰殖民当局手中接管婆罗洲北部区域(即东马);开启了马来西亚全面殖民时代,此时的马来西亚被英国分为马来亚殖民地(总督府位于槟城)和海峡殖民地(总督府位于新加坡)。由于马来族裔本身比较懒散,在殖民地的管理上,英国殖民者大量启用勤劳的南洋华人进行管理和经营(这也为马、华两族日后的矛盾埋下了祸根)。


1786—1941年期间,由于为了躲避战乱、饥荒、政治迫害,大批华人来到马来西亚谋求生存和发展。此阶段的马来西亚成为中国现代商业和革命的孕育摇篮,涌现出张弼士、陈嘉庚、伍连德、辜鸿铭等一大批爱国人士,为中国近代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马来西亚更成为辛亥革命最大的海外根据地和人员、财力输出地。


1937年—1941年,抗日战争前期阶段,为支持国内抗日,在陈嘉庚、陈六史两叔侄的领导下,发起了抗日大募捐;马来西亚再次成为国内抗战最大的海外财力输出地。1939年以后,为了保证滇缅公路的运力,南洋各个殖民地4000名机工回国投身抗战,至1942年日本占领缅甸,回国机工只剩下300来日。


1941年太平战争全面爆发,马来西亚沦陷。由于马来西亚华人对国内抗战的贡献,日本在马来西亚针对华人进行了大清洗运动,包括旅居新加坡的著名文人郁达夫在内的数十万华人惨遭日寇屠戮。在英、美、中、苏四国的支持下,不愿坐以待毙的南洋华人联合当地印度裔和部分马来族人共同成立游击队开展抵抗运动;并成立马来西亚共产党(简称:马共)领导全面抗日行动。至1945年日本投降,马来西亚共产党已成为马来西亚最大实权党派,并拥有具备实战经验的军队。然而由于时任马共总书记莱特的出卖,加上后任总书记陈平在政治上的不成熟,马共最终未能参与马来西亚独立之后的国家运作,反而成为冷战期间,各方角力的政治牺牲品。


独立之后(1957年至今):马来西亚是二战之后根据《雅尔塔协定》独立建国的新兴国家。独立之初因为复杂的国际关系,经过了动荡的60、70年代;直到80年代末期马共在泰国宣布投降,马来西亚政局才趋向稳定。90年代随着马哈蒂尔的上台,马来西亚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学习日本经营,逐步成为亚洲人均GDP排名仅次于日本、新加坡、韩国的第四国。但由于其在民族政策上的不公,以及国际经济形式变弱,马来西亚也陷入了中产陷进,导致大量资本外流,加上其人口较小,短时间难以得到突破。


鬼行僧


黎叔其实跟马来西亚可以扯上点关系,就是父辈和祖辈都是在上世纪早期从海南岛去那里打拼找生活的,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并直至工作到退休。至今在马来西亚的麻坡、吉隆坡和槟城都有亲属,但本人还一直没去过这个国家。马国的历史简单捋一下是,15世纪时有了马六甲王朝,这应该是马来半岛上的第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好景不长,16世纪葡萄牙人趁着航海大发现的热乎劲,成为了马来半岛的第一个外来殖民入侵者,马六甲末代苏丹叫马目沙,他被葡人逐出后客死苏门答腊。接着马来半岛又被荷兰和英国占领。到了20世纪初,彻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二战时期,属于今天马来西亚的马来半岛、沙捞越和沙巴又被日本占领。战后,英国的殖民统治得以恢复。1957年8月31日,由英国殖民者建立的马来亚联合邦宣布独立。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同新加坡、沙捞越、沙巴合并组成马来西亚。不到两年后的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被“踢出”马来西亚,独立建国。马来西亚33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从此未再发生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