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匈奴为什么不杀被俘的汉将?

tmmldjh18


匈奴在俘虏汉朝将领的时候,确实很少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们抓住了张骞,没有杀他,单于还把女儿嫁给他。这也导致张骞最后在匈奴老婆的帮助下逃脱,前往联系大月氏夹攻匈奴。可以说,匈奴厚待张骞,其实是“养虎为患”。 而且匈奴这样做,还不是一次两次,比如李陵、苏武这些人,抓起来后,都是很厚待的。

(匈奴的进攻)

那么,匈奴为什么总是很厚待汉将呢?

一、匈奴仰慕汉文化,对汉人贵族很尊重。

匈奴生活在严寒贫瘠的沙漠、戈壁地区,环境条件十分艰苦。而且,匈奴没有开化。因此,他们对汉文化其实是非常仰慕的,对汉人贵族也是很尊重的。

有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观点,他会说,既然匈奴仰慕汉文化,尊重汉人贵族,他们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南下侵略呢?其实,匈奴之所以要南下侵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他们生活在天寒地冻土地贫瘠的地区,他们缺少粮食,缺少布匹,他们也不能总是吃肉披羊皮啊,对汉人那种精美的食物和衣服也是很羡慕的。一般情况下,他们也会通过和汉人做生意获取这些东西。但是这会很受限制,没有直接抢劫来得快捷。而且,战争是匈奴人生活的一部分,与他们打猎是一样的。所以,他们常常会采用抢劫的方式,解决他们生活的缺乏。

匈奴仰慕汉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们虽然不断和汉人作战,但是他们的单于又多次求娶汉人公主,以娶到汉人公主为荣耀。希望通过娶到汉人公主,不但能得到汉人的支持,而且能获得更多的财物。

当匈奴抓到汉人将领的时候,他们也是这样的心理。所以也比较厚待汉将。

(求娶汉人公主)

二、匈奴希望厚待汉将,拉拢汉将投降。

如果在战场上,有非常多的汉将投降,对汉人的打击是比较大的。

而汉人皇帝当然是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所以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后,虽然有司马迁等很多人为李陵辩护,认为李陵投降是假投降,目的是“将以有为”,也就是做内应。但是汉武帝还是不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毕竟这样的事情发生得越多,对汉军在意志上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所以,汉武帝毫不客气是诛灭了李陵全家,而且还因此对司马迁实施了腐刑。

其实,不光是匈奴人,汉人也经常这么做。汉景帝的时候,当时有五个匈奴将领投奔过来,汉景帝立刻决定封这五个匈奴将领为侯。因为这件事,宰相周亚夫还和汉景帝闹得很不愉快。周亚夫认为,这种投降变节的人是没有人格的,不应该封他们为侯。但是,汉景帝却认为,这是拉拢匈奴将领投降的很好的方法,不同意周亚夫的建议,坚决封侯。

(飞将军李陵)

三、匈奴与汉人同宗同源,匈奴希望获得认可。

匈奴族与汉族虽然非常敌对,但其实他们是同源的。司马迁在《史记》上也做了这样的记载。匈奴是夏朝灭亡以后,有一支王族逃到北方,在北方生活繁衍,从而发展起来的。

如果从中华民族的根脉来看的话,匈奴其实还是最接近于根脉的。毕竟他们是从“诸夏”延续而来的,而中原的汉朝则经过了多次的交融。正因为这一点,使得匈奴对自己和汉族有一种祖宗上的认同关系。有了这种认同关系,匈奴和汉朝就不是处于绝对的敌对之中。当他们俘获汉朝大将的时候,只要汉朝大将选择投降,就相当于兄弟言归于好一样,一般是不会轻易杀掉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历史上匈奴单于扣押张骞和苏武的时候,十分嚣张叫嚷着要杀了他们,后又屡次被二人气得不行,但无论张骞、苏武二人如何言语相讥,匈奴单于气归气,就是不杀他们,到底也只是囚禁了张骞和苏武而已。

首先,我们来看看,匈奴都俘虏或者说杀过哪些汉朝官员?这样我们或许可以知道,张骞为啥没被匈奴杀掉。

匈奴俘虏张骞在公元前139年。此前,还没有匈奴杀汉朝俘虏的记录。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举国之力,陈兵十八万于匈奴边境,誓言要教匈奴做人。汉武帝先先礼后兵,遣使者郭吉入匈奴让匈奴识时务,免得一番死伤。匈奴那边,有匈奴官员为郭吉带路让他见了单于。见面后,郭吉很不客气给单于分析厉害,让他自己看着办。结果单于气得不行,将主管引见郭吉的匈奴官员全部杀了泄恨,俘虏郭吉以为万一和谈的人质资本。

在匈奴俘虏张骞九十多年后的西汉年,匈奴南北分裂而治,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郅支单于逃到很远的地方,斩杀了汉朝使节谷吉。

后来,驻守边境的汉朝将领陈汤和甘延寿和南匈奴借道,没等奏请皇帝批准便长途奔袭北匈奴,杀死郅支单于,灭北匈奴。他们给朝廷的捷报写“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苏武牧羊的传说流传了两千多年。


当时,汉朝与匈奴双方多次派使节互相刺探对方。匈奴扣留了十余批汉朝使节,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节作为回报。但在公元前100年,新一任单于即位,送还了之前扣押的汉使。汉武帝也派人送还扣留的匈奴使者,苏武、张胜与常惠就是一路护送的汉朝使臣。

正当他们完成使命准备归国之际,匈奴国内发生了政变。由于张胜积极参与了密谋,苏武、常惠就被匈奴扣押。后来,汉武帝派汉使臣去找他们,常惠悄悄见了汉使,还编了一个故事“汉朝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有帛书,上面写着苏武等人被放逐北方湖泽之中。”让汉使以此责问单于。


这样一来,苏武和常惠终于在被扣押十九年后回到故国。 从以上我们便能知道匈奴为何不轻易杀汉使。

答案很简单。张骞、苏武等被匈奴俘虏时为公元前139年,彼时汉匈仍然是友邦,双方素有和亲,互通有无,再不济至少表面上维持着友好的局面。再者那时候大汉强得不行,所以,匈奴人根本就不会委我口实而杀掉张骞。


不书公子


无论汉匈战争打的多么激烈,当匈奴俘虏汉朝将领后,他们不仅不会被杀,反而会得到很多优待政策。有时候匈奴人甚至派出美女与被俘汉将结婚生子,比如李陵就曾经迎娶了匈奴单于的女儿,还被封为了右校王。



首先,匈奴人以射猎为生,能征善战,骨子里流淌着战争的血液,因此在他们的心中非常崇拜强者。《史记》中曾记载;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壮健,贱老弱。

这也就是说匈奴人是夏朝淳维的后人,他们从心底里崇拜强者,鄙视老弱之人。甚至这种情况还体现在了日常的饭食中,强者能够吃到肥美的食物,而弱者却只能吃残羹剩饭。



再来看看被俘汉朝人,他们都是从百里挑一的战士。史书中记载,汉朝士兵一个人可以对付五个匈奴士兵,即便是准备相差无几的情况,汉朝士兵一个也可以对付匈奴士兵三个。

面对强于自己数倍而被俘的敌人,匈奴人的正常做法是,将他们吸纳成为自己的一员以提高匈奴军队的战斗力。当然,汉族将领更是他们积极拉拢的对象,像是李陵曾经以5千兵力,对阵匈奴8万骑兵,血战8昼夜,杀死上万匈奴人,更是匈奴人可望而不可求的人才。




其次,匈奴人非常仰慕汉文化。由于塞外土地贫瘠,所以匈奴人只能靠着牧马放羊为生,生存条件十分的艰苦,各个方面相对于汉朝也非常落后。他们也希望自己的生活有一天也能如汉人一样,所以经常以娶到汉族公主为荣。

同样,当时的汉族官员也掌握着先进的生产力,诸如苏武、张骞等人,他们对当时的汉文化了如指掌。因此匈奴单于迫切的希望他们可以留下来辅佐自己,提升匈奴的国力。




看到这里,有人要问了,匈奴人面对曾经和自己作战后来又投降的汉朝将领,难道没有敌意吗?为什么能够轻易的放下对汉朝将领的仇视?

实际上,匈奴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融合而来的民族,所以对待其他民族并不会过于偏激。匈奴立国以前,北方塞外生活着许多割据的游牧部落,他们时大时小,根本没有统一的概念,而且经常发生战争。

战国末期,匈奴逐渐崛起,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他们不断地吞并、融合、吸纳各个游牧民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后,林胡与楼烦也加入了刚刚崛起的匈奴,匈奴人也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

同样,吸纳、融合汉人可以显著的增强自身实力,尤其是汉人中优秀的将领,因此他们也会像吸纳其他游牧民族一样,融合汉人。




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实际上不仅是匈奴会善待汉族投降的将领,汉朝也会给匈奴归附的将领很多优待的政策,目的就在于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知道对方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


我是越关


匈奴人不是不杀汉将,他们对汉将汉兵恨之入骨,有无可奈何花落去。因为其民族暴掠惨忍野蛮,缺少文化底蕴知识和智慧,只知喝酒吃肉牧牛马羊,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五马长枪,玩女子为乐,多奸恶善变铮宁色狼,因此每当抓止汉将大夫良臣,多千方百计的归劝降己以为它用,但向张骞,苏武陏厉经千辛万苦仍不为所动,即便是娶妻生子也坚贞不移,坚持大汉气节,,,但也有万般无奈被被降胡的大将猛士,李陵被八万匈奴兵围困多日,力竭声嘶而降,李广利,率十万汉军图谋不轨,善行废利被汉武大帝知晓,而归途怒斥,仅反戈一击降了匈奴,被应为大将,后被匈奴王庭汉家公主施巧计而除之,这也类同于汉人奇谋,以夷人巧计反制于夷。


94310417小云


很简单。

当年的汉族贵族血统纯正,身材高大,仪表堂堂,基因良好。有历史文献表明,汉族士兵对付匈奴士兵一般可以以一敌三。

而当时的匈奴人,近亲繁殖很多,人口素质不佳。他们抓住汉人一般不杀,无论男女都圈养起来,用以交配改善人种。

至于抓到汉族贵族,就更加舍不得杀了。一般会赐予汉族贵族一个生育能力较好土著的女人。让他们繁衍后代。另外一方面把汉族贵族养起来,保持日常沟通,以了解汉族的优秀文化……


仁者无忧68973182


有用的自然留着,没用的早就送到西天去了

匈奴人不杀汉将?怎么可能!

根据《史记》的记载,匈奴人对于许多汉军降将是非常优待的,比如李陵投降之后就备受匈奴单于的器重,单于不仅把女儿嫁给他,还立他为右校王,可谓是恩宠备至。

但李陵是什么人?他可是战神级别的人物,曾在浚稽山以5000步兵对抗八万匈奴骑兵,射杀匈奴近万人,一度迫使单于准备放弃进攻。如此天才良将,单于怎么舍得杀了他。

至于张骞、苏武等人也都是匈奴人需要的人才,若是能招降他们,必定是能够增加匈奴对汉朝内部的了解,帮助匈奴制定更好的对外战略,这对匈奴人而言是非常有益的。但是对于那些“无益之人”,匈奴人早就给杀了。

(苏武牧羊图)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其实不只是匈奴人,突厥人、契丹人、蒙古人、满洲人对于汉人高级将领,都是奉行积极招降的政策。使其能为我所用,充当自己进军中原的带路党。特别是元朝和清朝的建立,都里离不开这些降将的帮助。

例如在蒙古人在灭金、灭宋的战争中,就接连招降了汉人张柔、史天泽、范文虎、吕文焕等人。这些汉人在投降之后备受优待,不是封公就是封王(很多爵位都是追封的),而他们也的确为大元立下了赫赫战功。

其中张柔之子张弘范更是带着元军在崖山一举灭掉了四处流亡的南宋小朝廷,成为蒙古统一中国的重要功臣。而在张弘范死后,元廷念其功绩,不断对他进行追封,相继追封他为: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淮阳王。

而到了明朝末年,后金和大清更是不遗余力的招降明军将领,从最早的李永芳到祖可法、孙得功、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祖大寿、洪承畴,再到吴三桂、孙可望、李成栋等人。如果没有这些降将的帮助,清军是不可能灭顺、灭明的。(如果不是吴三桂,清军怎么会入关)

其实清朝大规模重用明朝降将是从皇太极开始,虽然早在努尔哈赤也接纳了一批明朝降将,但是在他晚年时期年,女真人对于汉人的压迫变得非常残酷,这导致在后金统治下的汉人经常举行暴动,也让后金在进攻明朝城镇时,遭到的抵抗更加强烈。

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减轻自己统一天下的阻力,皇太极在继位伊始就着手提升汉人地位。他在保证满洲贵族利益的前提下,下令严禁旗人抢掠汉人财产,不得再私掠汉人为奴,更不得滥杀汉人。这些措施大大地缓解了后金内部尖锐的民族矛盾,有效地稳固了后金在辽东的统治。

除了此之外,皇太极也更加重视拉拢明朝降将。在得知耿仲明和孔有德前来投奔的消息后,皇太极不顾八旗贵族的强烈反对,执意加封二人王爵。

要知道在努尔哈赤时代,汉人能等到个子爵、男爵就很不错了,封王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而皇太极不仅提高了明军降将的地位,还大打感情牌,不断地表现出自己对这些明朝将领的信任。尤其是面对降而复反的祖大寿时,皇太极更是不计前嫌,两度接受祖大寿的投降。

在祖大寿第一次投降时,皇太极亲自前去迎接。当祖大寿向皇太极跪拜时,皇太极则急忙上前一步搀扶,以满洲人最尊贵的抱腰礼相见。

不过祖大寿此番投降并非真心,在博得皇太极的信任后,他便以做内应为由潜回锦州,然后降而复反。

面对祖大寿的诈降之举,皇太极非但没有恼怒,反而多次给祖大寿写信,诚恳的邀请他到城外单独会面,只是这些信件都没有获得祖大寿的回应。

后来在松锦大战时,祖大寿镇守的锦州再度遭清军围困,在外无援军的绝望下,祖大寿第二次向清军投降,之后他被迅速送往盛京,面见皇太极。而皇太极在看到祖大寿后非常的高兴,称赞了他对明帝的忠心,并授予他正黄旗汉军总兵一职。

平心而论,皇太极对于祖大寿确实用心了。至于皇太极的目的,其一是看重祖大寿之才,其二则是收买人心。

在松锦大战中,除了祖大寿外,蓟辽督师洪承畴也投降了。但是由于清军损失非常惨重,皇太极为此屠杀了大批明军俘虏。

从上面这些例子都能看出,不只是匈奴人,许多北方民族都非常重视拉拢高级汉族将领。而所谓的“匈奴人不杀被俘的汉将”,只能表示匈奴人不傻,他们不愿杀有用之人,但对于无用之人,早就送去见上帝了。

在汉匈战争期间,匈奴人所杀汉军何止十万,就连前来投降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最后不也是被杀了嘛!(《汉武大帝》中的李广利形象)


千佛山车神


俗话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对于处于交战状态的两个国家来说,除了不杀信使,其他一律人等应该都会处死或被罚为奴,当然除了一些还有利用价值的敌人。

我们知道匈奴和汉朝是世仇了,从白登之围开始,汉朝忍气吞声了六十年,双方没有什么大战发生,直到汉武帝即位,结束了和亲的政策,战端重开,双方都想置对方于死地,来来往往打了几十年,汉武帝从胡子都还没长齐的一个小伙子打到了两撇胡子都变成了白色,期间无数将士战死沙场,但有一个奇怪得现象,就是匈奴很是优待汉军投降或被俘的将领,好到什么程度呢?

不仅许予高官厚禄,甚至能成为一个小部落的首领,例如汉武帝时期的投降了匈奴卫律、李陵、李绪和李广利等人,卫律被封为了丁灵国王,李陵被封为了坚昆国王,李绪在投降后由于为匈奴训练军队,汉武帝以为是李陵干的,结果将李陵全家斩首,李绪也被李陵派人刺杀了,李广利则是被卫律所杀。匈奴人对汉朝将领简直是“真爱”,李绪和李广利皆是汉人所杀而不是匈奴人,对汉军将领的优待政策不亚于我军战争时期的优待俘虏政策。

图1 李陵(前134—前74年)

按道理说汉朝想把匈奴斩草除根,匈奴却对待敌人如此仁慈,俗话说:“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不怕养虎为患吗?事实上很多汉人、汉将并不是真心归属匈奴,像李陵、张骞、苏武等都是迫于压力,一有机会就逃跑。可匈奴人就一根筋,一条路走到底,继续优待。游牧民族可是以未开化、野蛮著称的,就好像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说不清,匈奴人为什么心甘情愿养虎为患优待汉将呢?

首先匈奴发源于北方苦寒之地,以游牧为生,是部落社会,没有多少经济可言,属于真正靠天吃饭的那种,牛、羊、马是最宝贵的财产,人口基数小,生产力低下,缺少中原地区的粮食、盐、布匹、矿产资源等,一到冬天就缺衣少食,特别是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牛、羊冻死、饿死,大批量死亡的牲畜,简直是会要了他们的老命,有什么办法呢?他们就把眼光放到了南方的汉人王朝,自战国开始,冬天来临之际,匈奴都会到南方“打秋风。”所采取的战略也就是抢完就走,短时间内,中原各国都无法对其进行毁灭性打击,大多都是修筑长城,以防御为主,很少主动出击,直到李牧大破十万匈奴军队,秦始皇遣蒙恬北击匈奴,匈奴才“友好”了许多。

图2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退回大漠的匈奴发现,不抢不行啊!冬天还是得靠南方的“大老板”养活。直至汉朝初年,在与汉人的争斗中稍占了上风,尝到了汉人物质丰富和文化先进的甜头,对于未开化的匈奴人来说的确是个惊喜。他们需要汉人的文化和技术来提升自己的生产、经济、文化和军事实力,这样才有可能永远解决自己的内需问题,在汉人眼中,匈奴是野蛮人,得不到中原人民的尊重,汉人大多以被匈奴被俘为耻,不愿屈服,苏武、张骞等就是很好例子,匈奴人虽然未开化,但亦十分重视气节,他们仰慕汉人的这种文化,渴望得到汉人的尊重。

汉武帝大刀阔斧的战争策略,让匈奴人的优势荡然无存,交流中断。匈奴要想继续在汉匈争锋中占上风,人才是关键,尤其是军事人才。人才哪里来?当然是汉朝来,当初李绪为匈奴训练军队,让汉武帝以为是李陵干的,结果杀了他全家,才导致李陵归降于匈奴,可见匈奴还是很重视汉人军队的作战方式。

图3 刘彻(公元前156年 -前87年),即汉武帝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对于匈奴来说,杀一个汉将容易,但亦意味着丧失一个人才。如何瓦解这些汉将的斗志为自己效力才是正事,这对于汉武帝时期屡屡败北的匈奴军队来说是急救神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汉人了解汉人的作战方式,“师夷长技以制夷,汉人治汉,会大大增加对汉作战的胜率,同时起到瓦解汉军斗志的作用,汉武帝杀李陵全家以及阉了司马迁也都是为了稳定军心的作用,杀一儆百。如果一味的杀俘杀降,以后谁还会来降,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如此简单的道理,匈奴人还是会明白的!厚待汉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几千年来,中原王朝一直视北方少数民族为蛮夷,不认可,即使是战国时期由周王室走出的一脉在楚地发展壮大也还是不被中原地区的大国认可,秦国亦是,最后还是靠拳头解决,才获得了中央地区的认可。

图4 匈奴人

匈奴所处的蒙古地区在商朝时期也是中央王朝的直属领地,据司马迁《史记》上记载,匈奴是夏朝王族的后裔,算是祖宗同源!匈奴心理上还是期望获得中央王朝的认可,从而能获得更多的好处。

但要想以和平的方式获得认同和得到利益,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你向中央王朝屈服,没办法,只能靠拳头解决,争取投降的汉将的认可,让他们与匈奴人结婚生子,达到文化上认同,也是在寻祖归根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事实也证明,匈奴最终还是融入了汉人之中。

参考文献:《史记》


历史大学堂


从历史书上,我们只看到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央王朝的侵犯,却没看到中央王朝扩展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央王朝从商开始,封建制度的圈地运动往南扩出一个楚,往西扩出一个秦,往北扩出一个燕,纣王是怎么灭国的,就是太爱土地了,正对外扩展,军队都在前线,内部叛乱了。商朝的多出的土地,大部分都是王自己打出来的。到了周朝,各诸侯国自己开始扩展。千百年来中央王朝的军力为自己赢得了尊重,一言不合就灭国。

汉时匈奴看似强大,其实从内心里是自卑的,其实蒙古地区在商朝时期也被中央王朝纳入直属领地,只是时间短,商就亡了!其和楚地一样,在周朝前期不被接纳,楚国人经过自己努力让天下人接受自己也是华夏民族的一员,蒙古地区(当时沒蒙古,只指地区)的游牧民族缺选择往北往西逃离,最终没有把握进入中央王朝一部分的时机。

不被中央王朝认可的国家是不文明的,即是你统一整个游牧民族。匈奴南侵说是物资缺乏,其实更多的是希望一种认可。希望与中央王朝能够作为平等国家相处。既然是寻求中央王朝认可,就会善待俘虏。就像抗美援朝时期的中国善待联军一样。

北方少数民族做得最好的,就属辽。与宋南北兄弟相称,都自称继承唐室,属于华夏一员。辽国汉人为何坚持自己是辽国人,而非宋国人,就是因为汉人对辽是华夏民族国家的认可。辽国建国几百年而不倒,就是源于此。而后来的金以及蒙古就没辽做的那么好,汉人反抗如潮。不到百年即灭。


傻袋鼠霍顿


准确地说,应该是匈奴通常厚待汉朝降将,比如李陵,投降匈奴后,匈奴不仅将公主嫁给他,还封他为右校王;又比如卫律,他虽然是胡人,但从小在汉朝长大,深受汉文化熏陶,是不折不扣的汉朝官员,投降匈奴后,也被封王。此外,还包括另一位与李陵同名同姓的汉朝将领,投降匈奴后,也深受单于器重。

平心而论,匈奴确实没少杀汉朝将领,但那大多是匈奴劫掠边境时所杀,属于战场“杀敌”,与杀汉朝降将是两回事。另外,关于李广利投降匈奴被杀之事,只是少数案例,不具有代表性。而且,李广利投降前期,确实深受匈奴善待,而且也被嫁公主,其之所以被杀,完全是卫律从中作梗。

那么,匈奴为何如此善待汉朝降将呢?

首先,匈奴仰慕汉文化,对汉人非常尊重。尽管匈奴时常劫掠汉朝边境,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不得已为之。因为匈奴生活于气候恶劣的大漠地区,社会发展落后,且不说他们羡慕汉朝的繁荣,即使只为了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也必须不断地南下抢劫。因为那些汉人看起来很普通的生活用具,匈奴人根本无法生产。

另外,游牧生活不如农耕生活稳定,匈奴政权的管理能力也远不如汉朝,大漠地区一旦遭受天灾,势必造成普遍的饥荒,这时便难免南下抢劫,以求生存。

然而,匈奴人虽然劫掠汉朝,但从骨子里还是很佩服汉朝人的聪明,仰慕汉朝文明的发达和经济的繁荣。因此,历代匈奴单于都以娶汉公主为荣,尽管他们娶到的往往不是正牌公主,甚至是宫人冒充。

其次,匈奴希望招徕更多的汉朝将领投降。匈奴深知汉人智慧过人,远非马背上的莽夫所及。匈奴人不会忘记,当初汉人中行说投靠老上单于,成为匈奴人的谋主,给汉朝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这是一种消除汉朝将领抵抗意志的政治手段,试想,如果匈奴人抓到汉朝降将就杀,汉朝将领与匈奴交战时,岂能不拼死反抗宁死不降?这无疑会给匈奴增加极大的军事压力。

至于有朋友说因匈奴与汉人同宗同源,所以善待汉朝降将,这未免有些想当然。且不说司马迁的记载是否属实,即使是事实,但也相隔一千多年,早就八竿子打不着。匈奴岂会因此而善待汉朝降将?


赵营平


谁说匈奴人不杀被俘的汉将的?李广利不就被匈奴人杀了祭天了吗?

而且根据历史记载,匈奴骚扰汉帝国边境时,也没少杀死或俘杀汉将啊!

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萧关,杀北地都尉卬。

著名的马邑之谋,匈奴俘虏了雁门尉史,本来想杀掉的。结果尉史透露出汉帝国马邑之谋的秘密去讨好匈奴,才没被杀掉。

之后匈奴二万骑入汉,杀辽西太守;

匈奴万骑入杀代郡都尉硃英。

而且现代考古学家在外蒙的匈奴故地里发现了一个乱葬岗,里面尸体混乱不堪,有的似乎还身首分离。然后考古学家根据DNA技术,发现这些尸骨有很明显的汉族特征。这说明乱葬岗中的这些尸体,很可能是被屠杀的汉军战俘。

其实就如《史记》所说,匈奴习俗贱老,是因为其以战攻为重,老弱不能斗,所以只有

壮健者才能享受肥美饮食。

显然,对于匈奴人来说,不存在不杀被俘汉将的情况。他们觉得有用的人,自然会留下不杀,特别是有能力的,他们会想办法留为己用。李陵、苏武、张骞就是典型的例子。

至于匈奴人觉得没有用的被俘将领,下场能好到哪去?李广利就是典型例子。

其实这事不复杂啊!大家玩三国志游戏,俘虏了敌方属性高的将领,肯定舍不得杀啊!

可如果俘虏了属性差的,杀不杀掉,还不是看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