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和乾隆相比,谁才是封建帝王之术的集大成者?

向上攀登vvvv


从康熙和乾隆所面临的政权威胁上说,康熙帝王术显然更高超。但说不上封建帝王之术的集大成者,说其为清朝最厉害的帝王还算可以。

(1)康熙帝王术谈:康熙在位期间,面临三大矛盾可能被颠覆危险,其要求不仅要有帝王术更要有狐狸和老虎完美统一

康熙在位期间,有与鳌拜的满贵族斗争,其父顺治时期依靠满贵族斗败了皇权竞争者,康熙朝满贵族反而又成为让皇帝成为傀儡的因素,可见,初期皇权的脆弱。康熙在位期间首要解决的就是皇权稳定问题;

康熙面临着“三藩之乱”“收复台湾”等重大问题,前者属于内部权力斗争,后者属于政权合法性最后一役,这些都与第一个问题中的残余势力相融合,构成对皇权的威胁;

最后,康熙又面临着满贵族的无休止贪欲如何被抑制,例如圈地运动、逃人问题等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抑制,那么,清朝不会长久,这就使得康熙又面临与整个满贵族的权力制衡;同时,康熙又得面临着“贰臣”在晚明时期所积累的“贪腐成性”的问题。

如何既保证贰臣在忠于皇权的前提下,最大化地抑制满贵族权力的同时,贰臣的贪腐问题不引发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康熙有一个“度”的把握。

(2)乾隆帝王术谈:乾隆在位期间,其政权被倾覆威胁只是传统朝代的农民起义,其帝王术比较简单,只要让人明白“虎王的威风”“天威难测”而已,比康熙时代简单多了

乾隆在位时期,已经没有政权被颠覆的风险。清朝已经步入成熟期。经过百年的发展,政权合法性问题已经解决。他这时主要关注的对象反而是如何保持满人特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乾隆更多的是重视满臣,抑制汉臣,打击汉八旗。而这一基调代表着:满人贵族已经堕落,汉人精英势力正在崛起。

乾隆开创了“扶满抑汉”的基调,一直到清亡。这是,乾隆时期最大的帝王术。

除此之外,乾隆和唐玄宗很像,都是聪颖的摆谱帝王,要摆谱就需要钱,如何从贪腐官员手中找银子儿(赎罪银制度完善化),是其帝王术的第二大特点。其他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就不一一细谈了。


坐古谈今


康熙登基时8岁,面临的问题太多,是个烂摊子:鳌拜专权,政务受到掣肘;前明残余势力死灰复燃,爆发各种农民暴动;三藩割据影响稳定,威胁中央政权;海外势力猖獗,郑氏父子割据台湾;少数民族并未完全臣服,蒙古准格尔势力抬头;沙俄对大清虎视眈眈,经常侵扰边疆;中原大地长期战乱,百废待兴;基督教等西方文化势力渗透,影响华夏文化和政权等等。康熙花了40年左右的时间,逐一解决。擒鳌拜,平三番,对待臣民讲仁爱,规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等等,后20年由于立储问题,加上精力不济,致使吏治颓废,官场混浊。

总体上他表现了非凡的政治能力和军事才干以及异于常人的魄力和勇气,但康熙签订《尼布楚条约》和13起文字狱,绝对是他两大污点。若称他为“千古一帝”,未免言过其实。

而乾隆25岁登基,雍正留给他的是一个吏治清明、府库充盈的国家。前40年治理国家有条不紊,将前朝留下的好作风发扬光大,他只是赶上好时代,将大清推向了顶峰,但给人印象总是个风流才子,游山玩水,好大喜功,自我吹嘘。

后20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吏治腐败,国内矛盾尖锐,导致康乾盛世由盛及衰,如宠幸大贪官和珅和130起文字狱,怎么也洗刷不了。

康熙和乾隆都是很有政治智慧的人,在治理国家的才能上不相上下,在“开源”方面乾隆和康熙都很有能力,但在“节流”方面乾隆比康熙稍逊一筹。

其实,仅从下江南就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的差别:康熙去江南巡视水患排洪,每次出行都很简单、节俭,没有兴师动众,惊扰百姓。而乾隆6次南巡,每次前呼后拥,王公贵族、大小官员紧随其后,还拖带一大堆老婆。据统计,光是搬运帐篷衣物等便动用了六千马匹、四百骡车、八百骆驼,沿途征调的船夫将近上万,连喝的水都是从京城运来,每到一处各地官员都要迎来送往,都要上供山珍海味,如此奢侈之风不知耗掉国库多少钱财…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天宁阁


豫有得理解: 术是方法,帝王之术是做帝王的方法,最根本是驭人的能力,这方面乾隆要比康熙更为娴熟。

不过,还有一个词叫帝王之道,道是规律,它要比帝王之术更高一个层次。道是根本,术是枝叶。康熙对帝王之道的掌握比乾隆高一大截。



帝王之术的高手,不见得能把国家治理好,帝王之道的高手,如果还有点帝王之术,国家治理不会太差。

以上说的很绕,不大好理解,说个例子大家就清楚了。慈禧是帝王之术的高手,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袁世凯这样的能人在她面前都溜溜的,很听话,但大清朝基本毁在她手里。



乾隆当了六十年皇帝,还当了三年太上皇,皇帝让他当的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在他面前没有管不了的人。康熙还出现了九子夺嫡,让他心力交瘁。乾隆基本就没遇上叫他烦心的人。人是世界上最难管的,如果帝王之术不高,管起人来很费劲,费心耗力,乾隆能活八十九岁?!

但是乾隆任用和珅这个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发明了议罪银制度,造成了大清朝官场腐败,他对和珅的信赖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不符合帝王之道。



还有,康熙对西方很关注,对日益崛起的西方很警觉,乾隆则不然,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这样的强刺激都没有引起他的重视。这也不符合帝王之道。

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是帝王之道的核心,康熙朝的趋势是向上,乾隆朝的趋势是向下,这就是乾隆与康熙的差距。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豫有得


康熙和乾隆这两比起来,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康熙被称为“千古一帝”,而乾隆自称“十全老人”,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做皇帝做了六十年后,又退位做了四年的太上皇(实际上还是他把持朝政)。个人认为康熙要比乾隆更强。


在内政方面,康熙在位的时候,由于连年打仗把清朝的经济几近拖垮,虽然他继位之初行宽仁之政,但是到了康熙晚年的时候,清朝内部吏治腐败,国库亏空,很多地方百姓忍饥挨饿。相比较而言,在乾隆执政时期,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新政推动内政,当然也由于之前雍正整顿吏治,因此当时国库充盈,不过在晚年乾隆对腐败一度放纵,致使大清官场贪腐之风盛行。

在军事方面,康熙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三征噶尔丹,在东北一举打败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确保了东北地区安定。乾隆平定回部,抗击廓尔喀入侵,但像出兵缅甸、安南就有些耗费国帑,好大喜功了。这点乾隆是比不了康熙的。

在用人的帝王之术上,康熙手腕要高于乾隆,从康熙十六岁击败权臣鳌拜收回了大权就可见一斑,在康熙时期虽然朝中形成多股势力争权夺利,但康熙始终把他们玩弄于鼓掌之间。还有在继位人选方面,晚年的康熙真是玩弄权术玩出花了;乾隆也精通驭人和制衡之术,如在张廷玉和鄂尔泰明争暗斗中,乾隆就把这二人玩弄于股掌间,最后坐收渔翁之利,乾隆是学到了康熙和雍正惯用的手法,相比而言还是康熙更高明一些。



许多谦


开明宗义,无论是康熙帝还是乾隆帝都不是帝王之术的集大成者。因为“修炼”帝王之术目的就是尽量少干预社会上的政治经济活动,不要“折腾”,却能使天下太平。按照《尚书·武成》的理论就是:

“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在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老子是这样划分统治者的层次: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也就是说最伟大的统治者,让下面的臣民各行其是,互不干扰,也没用漏洞可钻,统治者只要维护“规律”的正常运作,让百姓自己管理自己,也就是建设高度自治的社会。次一等的统治者,与百姓共同进退,关系和谐而团结,由统治者通过自我的付出形成凝聚力,之后一起达成政治理想;再次一等,不能杜绝问题发生,但出了问题能找到责任人,赏罚分明,因此大家都会畏惧他;最无能的统治者,他糊弄臣民,臣民也糊弄他,举国上下都阳奉阴违,所以这种统治者也就没有什么威信可言了。

按照这种理解,明大儒者吕新吾对第一种“集帝王之术大成者”的统治者设计了一种“标准”,那就是:

“宽厚而深沉,远识而兼照,造福于无形,消祸于未然,天智明勇功而天下萌受其赐。”

而无论是康熙帝还是乾隆帝,其一生都在“亲而誉之”和“畏之”之间寻找出路,但最后却落得了一个“侮之”的结局。至于成为“太上”这一境界的统治者,这二位恐怕想都没想过。

典型的例子就是康乾祖孙对西学的态度。很多人认为中国人保守,不喜欢外来文化,这是明显的错误。因为从宗周朝到大明,历代王朝少有排外的,比如耶稣会士利玛窦到江南很快就被大多数士大夫待为上宾,奉为师友。而像阁老徐光启、李之藻等人还受洗皈依了公教,教名分别是保禄和良。至于到了昭宗之际,只剩下残山剩水的大明更是成为一个“基督教国家”。

而清室对西洋人的态度也极为优待,康熙朝时最多曾有一百多位传教士生活在宫中。康熙帝甚至通过身边的传教士暗示希望娶教宗的侄女,这实际上是想把西洋公教诸王拉为清室的外援。在雍正、乾隆和俄罗斯帝国、法兰西王国的外交文件中也多次显示出清室对西方的了如指掌。西班牙荷兰对东南亚统治、波旁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的争斗、奥斯曼帝国与俄罗斯帝国的恩怨……

但是康乾诸帝对西方的那套理论却是垄断的,被当做对付、打压传统东方士君子,尤其是江南士大夫们的秘密武器。在有清一代士大夫或普通人再想像晚明那样通过文化交流的低成本方式获得西方文化,那就得冒极大的风险——这种事情,说难听点,就有愚民政策之嫌了。

但是,自古以来,君臣关系的根本大法就是孟子所说的那套理论: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江南本来就是文明之地,而士大夫们有时精英阶层中的精英,根本无法糊弄。而且,生存的韧性非常强。从康乾祖孙的屡次南巡,到曹寅到尹继善的惨淡经营,无数清廷高层都自以为已经得到了江南士大夫的“民心”,但实际上康雍乾时期的江南精英阶层却仍旧多从家学中认清了清廷的真面目,也就自然的继承了反清思想。比如章太炎的夷夏思想来自于其外祖朱友虔,朱友虔的父亲和祖父从乾隆朝开始就做官。最后大清朝的崩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这些“两面人”在背后捅了一刀。

所以,后世朝代与其说吸取大清朝的经验教训,特别小心提防“两面人”;倒不如以大清朝为鉴,不要在帝王之术的细枝末节上下功夫,去不断的制造“两面人”,以至于到最后: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利玛窦和汤若望。



方外观复原图及遗址。



远瀛观复原图及遗址。

雀笼遗址。霸图成空,帝业烟銷——归根结底还是“道”与“德”的问题。


陳大舍


康熙帝和乾隆帝分别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和第四位皇帝,这两位皇帝在位时间加起来长达一百二十一年,将近清朝立国的一半时间了。著名的康乾盛世就是这两位皇帝开创的,当然雍正帝对于开创康乾盛世一样很重要。那么康熙帝和乾隆帝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一和第二长的皇帝,两者对于帝王之术的运用肯定了然于心,他们俩相比,谁的帝王之术更高超呢?

先来谈谈康熙帝。他在位期间面临过三大矛盾。先是与鳌拜等满族贵族的争权。在康熙继位之初,仅仅八岁的他显然是无法掌权的,于是权力落入了鳌拜的手中,皇帝已然变成傀儡。康熙小小年纪就面临着皇权不稳的问题,但是康熙皇帝雄才大略,十四岁就智擒鳌拜,然后亲政,坐稳了皇位。

其次康熙帝还遇到了“三藩之乱”和“收复台湾”等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当都有可能会颠覆皇权。“三藩之乱”属于清朝内部争权,如果不是康熙撤藩藩王也不会反叛,康熙帝花了八年的时间平定了叛乱。“收复台湾”属于前朝遗留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奉明朝为正统,到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太子少保施琅奉旨率军进击台湾,攻破台湾第一道防线后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才投降了清朝。

最后康熙帝遇到的问题就是清朝贵族太贪心,圈地运动、逃人问题等屡屡发生,康熙需要制衡这些贵族的权力,然而康熙帝那时已步入老年,国家内部也贪腐成性,这些问题在雍正登基后才得以解决。

再来谈谈乾隆帝。他在位期间没有遇到过能颠覆皇权的严重问题,最多也就是农民起义,清朝也是不痛不痒的就解决了。所以乾隆的帝王之术就比较简单了,只要让人觉得皇帝很威风,让人知道圣意难测就行了。那个时候清朝已经入关百年,政权已经稳定,康乾盛世也达到顶峰,乾隆帝能做的改变确实不多,也就摆摆谱啥的。所以乾隆帝非常好大喜功,这都需要巨额的钱财,也因此到了乾隆末年国库已经亏损严重了,清朝也开始走下坡路。

这么一比较,康熙帝比乾隆帝实在是好太多了,其帝王之术也高超不少。


风尘讲历史


所谓帝王之术,乃是古代帝王为了江山和权位永固,在各种政治势力之间实施某种策略、以使各方势力平衡、不致威胁其统治的谋略和权术。

历史上,在位的聪明皇帝,既能限制党争造成的内耗,又能设法维持党争之间的势均力敌。无论是哪朝哪代,皇权稳固是江山固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从其发展上来看,帝王之术:制衡之术是古代奴隶制到封建制的重要里程碑,随着制衡之术的诞生和演化,从本质上改变了统治的策略——封杀转向怀柔。

在清朝统治中国的267年期间,康熙,雍正,乾隆对清朝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把帝王之术运用的炉火纯青。但是今天我们来比较一下康熙和乾隆谁的帝王之术更胜一筹。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清圣祖,年号康熙,为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他8周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主要杰出事迹

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

三藩从顺治开始时就军费开支浩大,每年入不敷出。到了康熙年甚至在自己的领地,设立税卡,私自铸钱,圈占土地。这便有了二十岁的康熙,力排众议,乾纲独断,下令撤藩!经过八年平叛战争,终于取得了削平三藩的胜利。

二、统一台湾,开府设县

康熙二十二年,率军统一台湾,并在台湾府下设三县,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健康的发展。

三、抵御外侵,缔结和约。

康熙统一台湾后,调派军队进行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康熙二十八年,同俄国在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表明康熙帝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

四、亲征朔漠,善治蒙古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解决了漠南蒙古问题,康熙则进一步解决了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的问题。从秦汉匈奴到明朝蒙古的民族难题,到康熙时才算得解。

五、重农治河,兴修水利

清军入关后圈占土地,跑马占田,任意圈夺康熙帝六次南巡,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永定河,并兴修水利,取得很大成绩。

康熙一生可谓坦坦荡荡,将帝王之术运用的炉火纯青,如果上天再给他五百年,或许这位千古一帝能够书写更精彩的故事。

康熙的帝王之术体现在治国平天下方面,而乾隆的帝王之术大多体现在压制和打击方面,下面我们就讲一讲他的驭臣之术。

乾隆是一位权术高手,从他接手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开始,他就知道他所需要的不过就是工具和奴才。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而奋斗着,他大兴文字狱,遏制言论自由,禁锢人们思想,又在整个官僚阶层中多次小题大作,既把臣子当作他的政治工具,又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政治天敌,因为他始终认为,这些看似驯顺的官员绝不会像狗那样忠诚。他吸取历朝灭亡的教训,防止权臣当政,避免朋党之乱。

历代以来,威胁皇权的主要因素不过以下几种:一是敌国威胁,二是农民起义,三是权臣专政,四是太监擅权,五是后妃干政,六是外戚乱政,七是朋党之争,八是地方割据势力。乾隆采用奖惩并存的方式使皇族外戚只能老老实实安享俸禄,杜绝了他们干政的可能。而恰好在清朝在吸取前朝宦官当政亡国的教训规定太监不准识字,那么太监就没有那个本事能够发展成一股威胁皇权的势力。面对全国各地范围内大大小小的农民暴动事件,乾隆采取一味打压的态度,宁可错杀一千不可犯过一个。而乾隆所继承的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国际环境相对稳定。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不管是康熙还是乾隆都是玩帝王之术的好手,可是从当时的百姓民生国家发展来看康熙的帝王之术似乎比乾隆运用的更加到位,不仅稳定了国家政权还为以后清朝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而乾隆似乎只是为了自己的权威和王权不断加大对人民和朝臣的统治。


必读历史


大清总共三百年不到,他祖孙俩的统制时间就占了近一半,一个是公认堪比汉高唐宗的千古一帝,一个是茶余饭后戏说的风流皇帝。前者是清帝国入关之后军政体系制度的奠定者,上至宗室辈分下至官员品级,大到对宗藩有关的制度建设,小到皇宫大内具体日常生活的点滴,这些都在康熙朝进入了制度化的层面。正是康熙从一无所有制定了制度,后世的皇帝沿着康熙制定的路线继续前进。



而后者他的孙子乾隆取得的成就着实可以和康熙有得一比。康熙三次亲征打败了噶尔丹,乾隆索性灭掉了准噶尔汗国,千百年以来,中央政权第一次将版图中所有土地包括边疆地区做到了强有力的控制和管理。康熙朝有《古今图书集成》,乾隆更是修订了《四库全书》,康熙为了能和满族亲贵分权对抗设置了南书房,而乾隆朝干脆废除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乾隆在文治武功方面取得的成就一点都不差于他的圣祖康熙。

取得如此业绩,与之对应康熙的帝王之术非同凡响,而笔者认为乾隆更是略高一筹。康熙面临的帝国是一张白纸,有开创之功但任其素描,早年间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征噶尔丹,不否认其少年老成英明神武,但国势正蒸蒸日上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虽然说是乾隆继承了父祖的基业,但他也不是坐着等着将康乾盛世推向了最高峰。他面临的是如何在内部打击朋党更强化君权,对外通过文字狱桎梏民众的思想,让全体臣民对皇权唯唯诺诺匍匐在地。镇压国内叛乱和针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战争贯穿于他的统制时期,作为封建君王他的确能审时度势做出适时的判断,他在这方面花的心思和耍的伎俩丝毫不比康熙少,不比康熙差。

皇帝说了算,是封建人治社会的典范,而乾隆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推向极致。在乾隆的掌控下,他的朝堂不允许出现什么名臣和奸臣,在乾隆看来臣子只是皇帝的御用工具而已。大臣们只有给皇帝办事的资格,所有的功劳都是皇帝的,臣子所有的权力皇帝想给就给,想收回就收回,臣子只能任凭皇帝摆布。从乾隆的实际运作看,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从乾隆前期打击鄂尔泰,张廷玉,李卫,后期玩弄尹壮图,这些人被皇帝耍弄于股掌之间,他们个个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当然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乾隆非但熟练地利用这种优势,敲打着这些帝国的肱股和有悖于自己的人,关键是他能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统制风格和他认为的秩序并且不容丝毫侵犯。

乾隆王朝没有权臣,任何人都没有左右过乾隆的朝政,他乾刚独断,盛年没有雍正时亲王掣肘的烦恼,晚年没有康熙时诸子夺嫡的痛苦。他的字典里没有儒家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成功是他的成功,辉煌是他的辉煌,而大清的腐败堕落也是从他开始。



不错,他是帝王中运气最好的,父祖给了他这个机会,但是他继承康雍基业,将帝王之术演绎地酣畅淋漓,使人治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能够做到这一切,乾隆集封建帝王之术之大成是应该没有疑问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二月河的王朝系列害死人啊,

君不见刘邦、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宣帝、刘秀、李世民、李隆基这些人?

中国君权相权斗争了三四千年,到了清朝,君权发展到顶峰,臣权到了最低,成了高级打工仔,皇帝一句话,别看今天是宰相,明天就能让你身死族灭,

最简单而言,像霍光、王莽、曹操、司马炎、宇文护、高欢这样的权臣,满清有?一个小小的鳌拜,被御用文人吹上了天,鳌拜能叫权臣?

满清的鳌拜、明珠、索额图,后来的年羹尧、隆科多这些人,都是跋扈了一点,离权臣还有十万八千里,杀他们一点脑子都不需要动,一道圣旨就可以了,你看看遇到霍光、王莽、曹操他们能有什么办法?

所以啊,说到底他们只是赶上了好时候,前面斗争的三千年他们都没遇到,那才是帝王之术的精髓。

你看看学帝王之术的,谁会去看《清史稿》的?都是看前四史和《资治通鉴》,或者《南北朝史》和《唐书》。

拿平三藩来说,尽占膏腴之地,差点被打残了,你说他真厉害?你见过削番三藩并削的?刘邦那牛的人都是各个击破,一个个的来,他倒好,三个一起来,


南朝四百八十寺


【2019】总308期

核心导读:康熙与乾隆相比,谁才是封建帝王之术的集大成者?在位时间越长,国家就能治理的更好吗?为何乾隆之后,大清朝会“崩塌”,没有一个有治国能力的君主出现?导致末期,西方国家的入侵和近代中国的屈辱?乾隆虽然是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但其却没有培养“强壮”的后代,为国家的衰败种下恶果……

康熙,全名爱新觉罗•玄烨,顺治帝的第三子。在位期间,他战胜了叛乱的三藩入侵的沙俄,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举行“多伦会盟”取代战争,怀柔蒙古各部,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显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到康熙22年时,国家的CDP已占全世界的32%。他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他成为17世纪的伟大人物。同时,又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一位精细的管理者,一位渊博的学者。一位为此而吃惊的教士写道:康熙甚至会召见那些地位低下的劳工和农夫,并以一种友善可亲的态度同他们交谈,这使他深得人心。”

乾隆,雍正的四子,是世界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王。有人说,统治纪录的创造者应该归为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但他的实际掌权时间不过50年。而乾隆帝手握专制皇权64年,一天也没有与他人分享。乾隆帝是世界上运气最好的君王之一,有人叫他为富贵天子。在他之前顺治、康熙和雍正91年的统治,已经给他打下了雄厚的统治基础。他在这样的基础上潇洒地展示自己的文韬武略。

乾隆帝生前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现在看来,就武功而言,是比较全面的。他自己的话,也不是大话。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平定了边疆地区叛乱,同时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确实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大中华的统一。此外,他高度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人民疾苦,在位期间先后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加强水利建设,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国库日渐充实。文化建设方面,力挺汉学,使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间艺术空前活跃,促成了中国国粹京剧的诞生。凡此种种,都使社会经济文化达到了进一步发展的最高峰。

这是祖孙二人各自的正面。两人共同的负面是,都搞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压制打击汉族异议人士,无论是政治还是文化,全国上下基本上是铁板一块。万马齐喑,严重禁锢了思想的发展,社会很难出现新的生机。这也为康乾盛世埋下了隐患。

然而,乾隆比祖父康熙多了一个缺点,这个缺点比较致命,就是无限制的浪漫主义和个人享乐主义。作为文艺范儿的皇帝,他写诗、听戏、大搞书法创作,玩心太盛,追求奢靡生活,尤其热衷旅游,特别是六下江南,浪费巨大,把爷爷父亲积攒的国库底子和自己掐来的银子淘得一空,也给人民生活增加了负担,引爆多地农民起义。特别不该有的带有极强自杀性质的,就是放任吏治腐败,宠幸巨奸和珅,为嘉、道、咸后断崖似崩盘埋下定时炸弹。把父亲雍正创造的吏治成果消耗殆尽。

这样,我们的结论就出来了,康熙是封建帝王之术的集大成者,无论是思想厚度,还是政治理想,还是踏踏实实的作风,乾隆都无法跟爷爷相比,所以,爷爷康熙也被称为“圣祖”他仁慈的光芒,他钢铁的意志,他超人的智慧、他惊人的勇敢,他博大的胸襟、他温暖的仁慈,无不让人产生圣人的感觉,而乾隆就差一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