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对闯军和后金军队毫无战斗能力,投降满清后个个神勇无比为满清打下江山,这是为什么?

闲废之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明是失败于政治和经济,而并非军事。

事实上,即便到了灭亡之前,明军还是颇有战斗力的。

以对付李自成为例,李自成几次被明军打的土崩瓦解。

比如车箱峡被包围,如果明军主动攻击,李自成必死无疑。

再比如,李自成在渭南被洪承畴、孙传庭击溃,带着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但明军对付农民军失败,主要还是政治经济问题。因为济民、流民太多,越杀越多,李自成的部下越杀越多。每次李自成被击溃后,总能短时间内补充。但官兵由于粮饷缺乏,越战越少。

就比如大明将领曹文诏,对农民军作战真的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杀死了无数农民军领袖。

但他的部队越打越少,农民军越打越多。

最终,曹文诏率领6000人马,面对二十万人农民军,这还能打赢吗?

再说山海关的明军还是颇有战斗力的。

从宁远大捷开始,大体守卫了这里长达20年之久,虽然吃了几个败仗,大体还是守住了边疆。

为什么貌似投降满清后个个神勇无比,其实也是扯淡。

第一,入关以后其实没有什么激战。

因为满清在一片石击溃李自成以后,入关就面对四分五裂的中国战场,南明、农民军分成若干股互相攻杀。

满清自入关以后,除了和李定国、郑成功有过大规模激战,清军基本势如破竹,没有遇到大军团顽强抵抗。比如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面对满清大军杀过来,率领几十万部队直接投降。

既然没有激战,哪里看得出投降明军的厉害?

第二,南明的实力不行。

南明军队大部分是乌合之众,地方军队和民兵拼凑起来的部队,战斗力和明军野战精锐部队有着天壤之别。

而明军野战部队尚且不如满清,更别说南明这些部队。

所以,满清打南明是志在必得。

投降的明军,比如吴三桂的部队,战斗力本来就是明军中最强,也大大强于南明军队,自然打的很好。

第三,满清的军饷充足,奖罚分明。

满清入关以后,可以通过掠夺来提供给军队充足的补给和饷银,这是明朝做不到的。

当时因严重的财政危机,明军从上到下没有不拖欠军饷补给的。

为此,明军有过无数起哗变甚至倒戈。

兵无粮则乱,这是至理名言,最终导致明军士气低落。

连肚子都吃不饱,谁愿意为你去送死?

相反,满清奖罚分明,根据战功封赏,给钱给官职。而且,满清的军饷比较充足,军队补给没有什么问题。

这些都让投降明军比之前有战斗力。


再说一遍,大明是灭亡于政治和经济,而不仅仅是军事。


萨沙


毫无战斗力这个就很扯淡了,明朝的边军和内地的军队战斗力完全是两个概念,边军因为长期同后金和土默特蒙古作战,他们的战斗力实际上是很强的,就不说可以压着农民军打,即使是强大的清军,也得非常谨慎才能取胜。



所以我相信题主实际上想说的应该是为什么内地的明军这么垃圾,这其实也不难怪:卫所军的军屯都被百户千户霸占,军户也不训练,慢慢的就成了没地耕的穷农民。政府的钱不够发工资,只能优先考虑边军,如此一来,内地的募兵就一直被拖欠工资(这也是不少明军投奔农民军的原因),平时又不注重训练,自然也就没什么战斗意志和战斗力。


那为什么投降清军的明军战斗力就强了呢?

原因一:清廷给发工资。这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作为职业军人,当兵为的就是挣钱吃饭,只要工资发够,他这个工作态度自然就有端正的可能。

原因二:清军军纪严明。和腐朽的明军不一样,大清刚刚入关的时候,把八旗严苛的军纪也带给了新投降的汉军,比如逃兵斩首、冒进斩首、不服从命令斩首,这样一来就把原来大明降军给挨个整治了一番。不好好打仗,不好好听话,就砍了你。



原因三:裁军。只是在清军攻克南京之后,大清得到的降军总数就有将近80万之众,如此庞大的军队,一方面不利于满八旗对中国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给新兴的清帝国带来了不小的财政压力。所以清政府择优裁军,只留下了20万青壮士兵,其余全部遣返安置成劳动力回复生产。这样便集中了绿营军的战斗力。


原因四:对手太垃圾。可以说除了面对李定国和姜瓖,清军在灭明的过程中没遭遇过太大的阻力。就包括投降明军,也很清楚自己的前同事们是个什么水平,因此在战斗时,反倒是绿营军信心满满,打起仗来奋勇向前。

所以说明军战斗力低,除了军事训练不够,更主要的原因是政治腐败和经济崩溃。


火器工坊


闯军战力比明军要差的多。

孙传庭、洪承畴等明军将帅,以调入关内的3000关宁铁骑,配合2万左右火枪兵,便可轻松击溃闯军。

最惨时,闯王仅余18骑遁入商洛山。

但崇祯害怕孙传庭剿灭李闯立下不世之功,会功高震主威胁皇权,以“恃骄”之罪将孙下狱3年。李闯方得以喘息、东山再起。

再说明军。明军以步兵为主,缺少建制骑兵,野战能力远弱于全员骑乘高机动性的清(后金,下同)军。但明军重火力强于清军,三顺贼降清前,明军尚可凭红夷大炮射程优势固守坚城。

乙巳之变时,袁崇焕见疑于崇祯,崇祯深怕关宁军反叛,不但生剐关宁军主帅袁崇焕,还将明军最后一支战力彪悍精锐骑兵——关宁铁骑一拆为三。从此明军骑兵之路戛然而止,对清军丧失机动打击和野战对抗能力,野战中再无战胜清军之可能。

崇祯生剐袁崇焕后,反而和登莱巡抚孙元化,大力提拔皮岛兵匪,掌控明末战略火箭军——红夷火炮部队。

皮岛兵匪毫无忠诚、见利忘义,携红夷火炮、工匠、葡萄牙教官、舰船降清,使满清得以解锁红夷大炮技术。自此,明军仅有的远程重火力优势不复存在,清军可以集中火炮,一一攻克明军城池。

国之重器,交于匪手!

用人失察,变相资敌!

竖子成名,天下危亡!

最后谈一下,为何三顺恶贼降清后战力直线上升。

明军无建制骑兵,野战中难以克制清军机动性和骑兵冲锋,无法保护补给线,也无法保护重炮辎重部队。明军重炮部队一旦离开防御工事,加入野战,战场生存能力堪忧。

清军则可以凭借机动优势,在野战中抓住战机,快速集结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明军。而且,清军牢牢掌控了野战主动权,清军精锐骑兵可以在野战中保护重炮辎重部队,使其不至于被轻易歼灭,可以在野战和攻城战中发挥出巨大威力。

三顺恶贼掌控的,原本就是明军最精锐的,全副葡式教程训练的,远程重火力部队,这支部队放在哪一方都是举重轻重。归属明军时,仅能用于城池防御,因缺乏精锐骑兵保护,野战生存和持续作战能力堪忧。投降清军后,则可以在精锐骑兵保护下,安全加入野战,在野战和攻城战中发挥巨大威力,成就一个又一个罪恶的“辉煌”!

明军降蜻,战力未必上升多少。但汉奸军之火力,特别是远程重火力,与清军精锐骑兵形成了强强结合。精锐骑兵增强了火器部队的野战生存和持续作战能力。而火器部队又大大加强了清军火力输出,重火力部队在攻城战中更是优势明显!狼狈为奸,发挥出了1+1远大于2的组合效应!


白马非马1001



军队战斗力的源泉是什么?是组织纪律。靠什么维护组织纪律?一是英明的领导,比岳飞、戚继光,军纪的维护没有统帅的坚决执行,是做不到的。二是后勤保障有力。古话说:朝廷不养饿兵。明末的军队,被拖欠粮饷是经常的事情,早在隆庆初年,就发经常拖欠军队的粮饷,崇祯初年,军队经常哗变,这种事情在史料里到处都有记载。

一开始,明军对付农民起义军还可以,经常以少胜多,毕竟农民军起步之初在军事训练、武器装备、组织水平方面很差,经常被朝廷的军队追的到处跑,高迎祥被孙传庭活捉。后来,起义军得到了锻炼,队伍越来越大,才开始扭转形势。

在对付后金方面,明朝一开始对付后金就不行。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11万明军和后金军队在辽东萨尔浒决战,明军被歼灭5万多人。经此一战,明军犯了恐金症,后金军队确立了自信。后金军队采取八旗制度,全民皆兵,骑兵为主,制度完善、组织严密、装备精良、快速机动,来去如风,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在当时的东亚,打大兵团硬仗,无人能敌,明军不是对手,李自成也不是对手。

明军投降满清后,不但可以吃饱饭了,而且还有高官厚禄,加上有八旗附体,一个一个有奔头了。平西伯吴三桂被清朝封为平西王,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等人都有高官厚禄,战士们都能吃饱穿暖,打起仗来自然是嗷嗷叫。相比烂透了的晚明,此时的满清更有朝气和活力。


坐看东南了


首先,明军对闯军和后金的战力并非一直不行,明军曾多次把李自成打成了几乎光杆司令,李自成能够多次东山再起,源于明末的政治形式,民不聊生,灾民遍地,这些都是李自成的兵源,灾民越多,李自成军队越强大,这是一个政治经济问题,单纯用军事手段镇压是无法治本的。

明军对后金的战斗力也不是一直不行,努尔哈赤就死于袁崇焕的大炮之下,明军一直把控住了山海关,两代后金明主,努尔哈赤,皇太极均不能拿下,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后金拿下山海关乃是明军投降导致,吴三桂也是一代枭雄卡住山海关,后金就不可能轻松越过。

至于明军为明朝打仗不行是有政治原因的,明军将领为求自保,采取了养寇自重的方法,左良玉多次能彻底杀掉李自成,但是都放其一马,为何?李自成一死,明朝立马会卸磨杀驴,袁崇焕怎么死的?皇帝阴晴不定,朝廷党争不断,手握重兵,而且有贼寇存在,朝廷和皇帝就有忌讳。

努尔哈赤怎么壮大的?明朝大将李成梁养大的,努尔哈赤乃李成梁养子,李成梁为保高官厚禄,就不能让东北的蒙古人和女真人彻底平定,平定了他老人家的末日就到了,党争政治立马会要了他全家的命,这是不言自明的。

至于明军降清后怎么不会养寇自重了,害怕被朝廷卸磨杀驴了?后金没有党争,没有脑子有坑的反复无常的皇帝,后金对降将舍得花血本,敢于封王封爵,赏赐优厚,而且军队惩罚纪律严明,毕竟是新兴政权,清初三藩直接封王,分给大片领地,这在明朝是不可能的,这对于清朝则不为过,反正这些领地也是从敌国抢过来的,财富和领地都是战利品。

后金的三代统治者和统治阶级均相对英明,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都是不可多得的领袖,而且后金的贵族民主议事制度远超明朝的昏君庸臣决策,反而是入关后学会了明朝的独裁专制,这是明朝比不了的,明朝后期的皇帝,自万历开始一个比一个奇葩,几时年不上朝的有,重用太监的有,放任党争的有,冤杀大将的有,熊廷弼传首九边,袁崇焕凌迟处死,都是冤案,如何能让明军将士用命?

明朝降军南下一路披靡的重要原因是百姓已经对明朝绝望了,新政权怎么也比明朝强,至少清军明告撤除劳民伤财的苛捐杂税,只是因为剃发引起江南动荡,这是清初弊政,清军政治经济军事手段齐下才是战力爆表的根本原因。

此外,明军为明朝作战,对手是全盛时期的李自成和清军,降清之后,对手是败退之后的农民军和南明普通百姓,对手战斗力完全不在一个档次,战绩自然不同,例如降军镇压江南剃发反抗,基本打的是普通百姓自发组织的武装,将领为不过是史可法这类没有战争经验的文官而已,自然容易获胜,这太正常了。


军都长弓


明军打不过满洲人这个说法没毛病,但你确定明军尤其是边军打不过李闯的军队?

但凡看过点明末资料的,都知道李自成的造反之路非常曲折艰辛,原因是农民军根本不会打仗,没有组织性,没有斗志,没有武器,不会指挥,所以才出现反复被消灭又积蓄再起的情况。一直到很后期,李自成的老兄弟磨炼出来了,大量原先的明军也加入了闯军,战斗力才起来了。

明军之所以消灭不了农民军,根本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无论杨鹤还是孙传庭还是曹文诏,哪个在军事上都不怕农民军。但你军事上打赢之后怎么办呢?老百姓还是没饭吃啊,没饭吃还是只能去杀人去抢,你能把老百姓杀光吗?不能。你能不收饷甚至援助老百姓粮食吗?不能。所以砍再多人头也镇压不了,除非杀光。

这些投降的明军,本来就是明军中的精华,投降后能打赢其他明军不是很正常吗?何况满洲人虽然是外人,但对这些投降明军比朱皇帝公道的多,你真为他打仗,他们真不吝惜封赏。满洲的统治者也比原先朱皇帝和那帮大臣正常的多,不会做出杀毛文龙这样骇人听闻的事来。明军的战斗力比原先又有了一个提高,自然能碾压原先那些杂毛明军。

真正有些战斗力的反而是原先的闯军,他们投明后化为西军,给满清和吴三桂等制造了一定的麻烦。

不光吴三桂,几乎所有明军投降满清的军队,战斗力都有所提升。这是为什么,还要说吗?猪领导当然会害死团队。


白完家


明朝军队战斗力低下,当然是有原因的,但是前后战斗力差距如此之大,也实在是太奇怪了。

明朝军队战斗力为什么如此之差?

明朝军队其实分为好几类,甚至还有水师,但是最多的还是卫所兵。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非常自豪的说过“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就是说的明朝的卫所制,其实就是没有战事的时候,军户就是百姓负责耕种,但是一旦有战事,就需要服从将令外出打仗。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军户耕种的土地成为卫所将领的私有田地,无地可耕的军户大规模逃亡,卫所制形同虚设。

所以到了明朝末年,慢慢的改为募兵制,唯一的缺点就是,崇祯真的没有钱给军饷。

而且类似于戚家军,就是募兵制建立起来的,但是也逐渐沦为了将领个人的私有军队。

明朝末年,这么多投降满清的汉族将领,就是因为他们手下的军队都是自己的。

这一时期明朝军队的忠诚是一个大问题。

闯王李自成,就是明朝时期边军一个小将,因为官员克扣军饷,在乱兵的拥戴之下,杀害了上司起兵造反。虽然李自成只是其中的典型,但是可以看出明朝末年非常多的反王、义军都是明军出身。

没有军饷,明军可以造反,那么投降满清也不在话下。指望他们为明朝、为崇祯出生入死,征战沙场,不是太难了而是不可能的。

这样的明军怎么可能有战斗力。

明军投降满清以后,为什么战斗力飙升呢?

明末清初投降满清的明朝将领非常多,其中有非常著名的吴三桂、尚可喜等人。

虽然这些人依然能够掌控麾下的军队,但是很显然这些叛将、汉奸依靠的只能是利益。

在这些将领、汉奸的带领之下,在征战中经常会发动屠城。没有人会喜欢屠杀,喜欢的只能是劫掠,抢夺不义之财。其实这是吴三桂等人,对于麾下军队掌控力极差的一个表现,只能依靠屠城的诱惑,让麾下的将士们效命。

在明朝没有崩溃的时候,这些明军绝对是不可能,光天化日之下发动屠城、抢劫的。

当然,这些伪军既然能够屠城,能够对自己的同胞高举屠刀,与满清鞑子已经没有区别了,甚至更加可恨。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明末清初,狼烟四起,作为国之柱石的明朝军队,为了王朝的安危,四处奔走。既要面对东北清朝的入侵,也要应对中原大地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可谓尽心尽力,虽然没能保住江山,可也算是精忠报国。

其实明末的军队并不算疲弱,万历年间的“三大征”,尤其是千里迢迢出国打小日本能看出他们的实力,崇祯年间的名将如孙承宗、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袁崇焕也曾带领明朝军队打的农民军、八旗军满地找牙,李自成最惨的时候被打的身边只剩十几人,清朝自从建立一直到吴三桂投降,从没有攻下山海关就是证明。之所以最终明军会失败,而降清后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我想是人的问题、体制的问题。

首先,战争要以经济实力为基础,打仗就是烧钱。万历前期,经过内阁首辅张居正“一条鞭法的改革,明朝也曾一度中兴,国库充盈。可到了万历后期,吏治腐败,天灾不断,国家已是千疮百孔,士兵们打仗别提赏银,就连正常的粮饷都经常无法发放,军队发生哗变是经常的事情。闯王李自成的军队中就有不少人原本也是明军中的一员,后来就是因为粮饷问题才落草为寇。毕竟对底层来说,忠诚都是通过钱财来衡量的。

其次,明朝实行的是军户制度。军户制度在建立初期通常会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在和平时期,最大弊病就是世代当兵,不能脱离。外面普通百姓种田或者经商可以发财,而军户除非恩典,永世不能脱离军籍,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比普通百姓还差。

军户地位低下,军人就没有责任感和荣誉感;且明末军田被军官侵占,军户收入不能保证,打仗军户又要自备武器干粮,如同服苦役。所以军户逃亡现象十分严重,兵源不足。且军户平时以种地为主,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

其三,降清后激励机制也已发生变化。原先在明朝服役的时候,将士们经常被朝廷克扣饷银,连肚子都没填饱,让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显然是很难做到的。而投靠清朝之后,这些将士们从消极的“打工”状态,摇身一变成为了“创业者”,只要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英勇,加官进爵都是有可能实现的。这就使得将士们格外卖命。

此外,由于加入了清朝阵营,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叛国者。这些原先明朝军队中的将领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通过军功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谋求上进。

其四,明朝内部党争激烈,相互拆台,以及崇祯皇帝刚愎自用,生性多疑,导致明朝损失了不少优秀将领。比如袁崇焕、熊廷弼,他们的被杀或多或少都有政治斗争的影子。

最后,战斗力的强弱都是相对的,叛变的明军面对清军恐惧异常,但是面对曾经的同袍却不会有这样的心理,尤其是发现同袍在惧怕自己的时候,这种内心复杂的情绪让他们爆发出了力量,对手的羸弱更显得他们的强大。一支军队作战能力和士气也有很大的关系,赢得越多士气越高,战斗力也就会相应增强。

以上就是我自己一点有点偏颇的观点,欢迎各位点赞、评论、指正。





诗酒伐木累



明军没有战斗力吗?

显然是错误的。


日本战国乱世,被丰臣秀吉所统一,此时此刻,日本兵戈之利,可谓日本历史所罕见。然而朝鲜之役,日本军也只能饮恨而回。

怎么能说明军没有战斗力呢?


后金早期,明军确实不堪一击。但是这种不堪一击只是表象。因为此时此刻面对的明军是各地驻守的常备军,这些部队当然没有多大的战斗力。

而随着明朝重视起辽东战事,后金和明军在辽东就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拉锯战,后金军始终也没有攻破山海关防线。


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最后满清能南下入主中原呢?

其实结论很简单:明朝整个的经济体系崩溃了。再能打的军队,没有吃没有喝没有粮饷,也是废的。

明朝从军事上,是被满清和农民军消灭的;但是在此之前,明朝经济上,就已经是千疮百孔,拆东补西了,基本上已经瘫痪了。



最后我想告诉很多同学一个最最残忍但是又最真实的事实:战争,是一定要死人的,而且要死很多很多人。这种死人是合理的,而且是绝对有必要的。因为,崩溃的经济,必须死人才能缓解。既然无能为力去解决那么多人的口粮问题,那就不如让一部分人成为另外一部分人的口粮。中国的朝代轮替,从来如此,一向如此。



我们总以为,朝代更迭死人,都是因为战争发动者的残忍;殊不知,若是没有这种残忍,崩溃的经济,是没有可能再恢复的。


张子曰


军队维持战斗力,首先要有几个前提,第一就是稳定的工资,这一点明朝做不到。明朝一个卫所兵一个月才6-7斗米当工资,一切行装都要自备,还动辄1年,2年不发工资。而清军一个绿营兵可以有1-2两白银基本工资,还有口粮,出战有置装银,奖金等等。而且在清朝中前期,绿营兵是不拖欠军饷的。

第2个前提是,统一有效的指挥,清军高层机构指挥者,多尔衮,济尔哈朗等等军事水平,要远远超过,明朝中枢机构的军事策划和指挥水平。而且,清朝也不搞一堆无知的太监当监军,胡乱指挥,让领兵将领们怨气十足。

第3个前提是,清廷拥有一支战斗力很强的中央军,也就是八旗军和蒙古军队。投诚的明军不敢不卖力气,更不敢不服从指挥,否则很容易就被朝廷问罪处罚。明末中央军都在关外覆没,剩下的都是些骄兵悍将,比如左良玉,永远不听指挥,但是兵多,朝廷不仅无法治罪于他,还要不停对他晋升封官加以笼络。这种情况,怎么可能打胜仗?

第4个前提就是,八旗军当时在关外和北方地区,几乎百战百胜,歼灭明军主力过百万,几个月就扫平几十万大顺军,同时击杀张献忠。这一切都让这些投诚明军心里有底气,在开战的时候,认为有八旗军压阵,不会打输,而且也不敢偷懒,才会如狼似虎的往上冲。

第5个就是清廷军法严酷,无论亲王,将军,还是普通士兵,经常因为一点小错误动辄处罚。1649年,就因为收留了逃亡的旗下逃人,正在出征广东的靖南王耿仲明就被追查,吓得这位王爷畏罪自杀。可见,清廷律法之严酷和震慑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