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昌為了開封百姓不被屠殺,才在金人脅迫下做了“偽楚”皇帝,為什麼趙構還要殺他?

江東汪郎


張邦昌剛回到南宋的時候,其實沒有被殺。當然,他的死和他當過皇帝不無關係,但是導火索卻不是這個。

在金軍走後,張邦昌的表現其實是可圈可點的,甚至可以說是功臣。他立馬獻上宋朝的國璽,還政康王。說實話,這個就是冒著掉腦袋的危險做的。畢竟放棄皇位,把性命交到別人手裡,這個是值得表揚的。

也就是說,在趙構當上皇帝的過程中,張邦昌是出了大力氣的。而且張邦昌本人在當上皇帝之後,對宋朝並沒有什麼大不敬的行為。本身也和趙構一起患過難(兩人一起在金軍中呆過),也算是有了點情分,所有趙構放了他一馬。

只是貶了個官,去當了個副節度使。

說實話,這個時候他要是不跳,安享晚年的機會還是很大的。但是偏偏他是活膩了,居然留下了天大的把柄,讓趙構輕而易舉的可以殺了他。

當年金人為了讓張邦昌死心塌地的當皇帝,把宋徽宗的小老婆李夫人和十幾名宮人送給了張邦昌。(宋史裡有原文,)

具體發生了啥,大家都不知道。張邦昌還政之後,李夫人自然是要重新回到皇族的。但是這個時候,他居然和李夫人還有往來(李夫人私下裡去看張邦昌,兩人還有接觸)。

這下子問題就大了,公然給現任皇帝的老爹戴綠帽子,關鍵這個時候宋徽宗還沒死。這就是公然在打皇室的連。趙構馬上把李夫人抓了,讓她指認張邦昌。

初,邦昌僣居內庭,華國靖恭夫人李氏數以果實奉邦昌,邦昌亦厚答之。一夕,邦昌被酒,李氏擁之曰:"大家,事已至此,尚何言?"因以赭色半臂加邦昌身,掖入福寧殿,夜飾養女陳氏以進。及邦昌還東府,李氏私送之,語斥乘輿。——《宋史》

隨後,張邦昌被捕,被處死。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莫須有處死的,不是岳飛,而是張邦昌。因為處死張邦昌的時候,沒有寫任何理由。只有五個字:詔數邦昌罪。

喜歡就關注唄: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侃砍歷史


宋朝皇帝一般不殺大臣,尤其是不殺高級別的大臣。在宋朝三百多年的歷史上,只有兩個宰執大臣是被皇帝處死的,這兩個人是張邦昌和岳飛,而殺他們的人,都是宋高宗趙構。並且趙構殺他們的理由也是一樣的,都是那個著名的“莫須有”。

不過岳飛被殺,這是真正的冤案一件。而張邦昌死的冤不冤,那就不好說了。


靖康二年四月初一,這一天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變”。

靖康之變後,北宋宣告滅亡。但當時南宋還沒有建立。北宋和南宋中間,還夾著一個叫大楚的政權。而這個大楚國的皇帝,就是原北宋宰相張邦昌。

據史料記載,當金國廢黜徽、欽二帝,逼迫張邦昌稱帝時,這位張宰相當場就哭,死活都不接受帝位。後來金人以開封城百姓為要挾,聲稱張邦昌如果不登基繼位,就屠殺老百姓。張邦昌被嚇到了,於是才勉為其難的登基,成了大楚的皇帝。



張邦昌登基後,日子非常難熬。因為他就是個典型的膽小怕事,有賊心沒賊膽的人。金國人立他為皇帝,取代趙家人統治中原,不是因為他有本事,而是因為他過於怯懦,易於被金國控制。

但是,易於被控制是一把雙刃劍。張邦昌膽子小,易於被金人控制;他也同樣有可能因為膽子小,被其它人控制。

當金軍北返後,張邦昌這個傀儡的雙刃劍效應就產生了。

由於張邦昌原為宋臣,後降金,開封軍民對其憎恨有加,不願意擁戴他。並且,當時一大部分宋朝舊臣也看不慣張邦昌。畢竟大家以前都是趙家的舊臣,一起給趙家磕頭。而現在張邦昌是皇帝,他們居然要給張邦昌磕頭。大夥心裡的這道坎兒,一時間還彎不過來。

於是,張邦昌就在民憤和官員的擠兌下,請出了宋哲宗的孟皇后,並孟皇后的名義下詔,立康王趙構為帝。

靖康二年五月初一,康王趙構在河南商丘正式即位,改元建炎,建立了南宋政權。

趙構登基之後,張邦昌的偽楚政權就算是結束歷史使命。



趙構登基之後,張邦昌一開始還沒事。但是在趙構穩坐皇位,統帥三軍後,張邦昌就倒了大黴。

雖然金人扶持他稱帝,不是他的本意;雖然登基之後,張邦昌從不以皇帝自居,對趙氏非常恭敬;雖然張邦昌無心當皇帝,心甘情願的還政於趙構。但是他曾經當過皇帝,就只憑這一點,趙構也不能容下他。

可是,張邦昌平時太能裝了。趙構也一時找不到弄死他的把柄。於是,趙構也就只能像後來處死岳飛一樣,找一個不靠譜的藉口弄死張邦昌。

由於張邦昌當皇帝的時候,金人給他立了一個皇后。這個皇后若是平常人家的女子,倒還好說。可惜的是,被金人立為皇后的這名女子是宋徽宗的嬪妃。儘管歸宋以後,張邦昌不認這個名分,但是張邦昌不認,不代表趙構不能拿這個作為搞他的理由。

畢竟,宋徽宗是趙構的親爹,雖然徽宗當時被俘了,但徽宗並沒死,他還尚在人間。張邦昌在自己親爹還活著的時候,居然娶了自己的小媽。這哪裡能忍?

於是,趙構就派人抓了那個妃嬪,令人嚴刑逼供,讓她指認張邦昌的罪狀。最後張邦昌得了一個比“莫須有”還“莫須有”的檢舉揭發。史書上對此的記載是“詔數邦昌罪”五字,也就是不知道是何罪。

最終,趙構便賜死了張邦昌。在張邦昌死後,金人還出兵替他報仇,嚇得趙構第一次南逃。當然,這是後話了。



那麼張邦昌的死,到底冤不冤呢?我個人覺得,說他冤枉,他確實很冤枉;說他不冤枉,他也確實不冤枉。

說他冤枉,是因為他的政治主張與秦檜是一樣的。如果不是因為他當過皇帝,就憑張邦昌跟秦檜一樣的投降主張,他必然會得到趙構的重用。岳飛會死,是因為他主戰,而張邦昌是主和的人,他居然也被殺了,你說他死的冤不冤枉?

說他不冤枉,是因為他太賣國,如果不是因為死的早,日後也必然是秦檜一樣的人。與其這樣,還不如早死了拉倒,也省得在日後淪落到秦檜一樣的地步。

當趙構處死張邦昌時,他就像一個過街老鼠一樣。主戰派力主要殺他,而主和派也因為他當過皇帝,不想受他的牽連。最後他死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替他求情。

這就是張邦昌的真實處境。沒人搭理他,也沒人關心他的死活。這樣的一個人,趙構弄死他,有什麼問題嗎?


Mer86


張邦昌(1081年-1127年),字子能,北宋末年宰相,主和派代表人物。 公元1126年,金太宗完顏晟即位後三年南下攻宋,兵圍汴梁城,宋徽宗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甩鍋於宋欽宗。宋欽宗上位之後面對如此的危機,便把與金議和的差事交給了張邦昌。



出使之謀

出使金國這個差事往好了說是肩負著著大宋的未來,往壞了說基本就是去送命的,那這個差事怎麼就交給張邦昌呢?他又是在什麼情況下做了偽皇帝?最後又是因為什麼而必須得死呢? 張邦昌之所以被派去議和,其實是宋欽宗的一招借刀殺人。



張邦昌當初在立嗣問題上與宋欽宗站在了對立面,於是宋欽宗即位後就想除掉當年與自己作對的張邦昌等人,於是這個很有可能有去無回的差事就交給了張邦昌,為防金國奉行“兩國交戰 不斬來使”的原則,關鍵時刻欽宗下令突襲金營,進一步將張邦昌逼進死路。

張邦昌能夠在歷史留名也並非是庸碌之輩,他在金營一口咬定偷襲金營並不是宋朝政府的意思,金人居然也“相信了他”。不過我認為更有可能的是金人認為殺不殺他意義不大,留下他以後可能會有用處。因為在“偷襲金營”這件事之後,金朝便不再議和,於1127年攻破東京汴梁,擄走徽欽二帝。如果金確實相信了張邦昌,那之後還是以議和為主啊,怎麼會直接就進攻了呢? 金人數次進攻大宋,目的並不是要消滅宋朝,最起碼現在沒有滅宋的想法,只是為了逼迫宋朝年年進貢,歲歲稱臣。

偽楚建立



金人攻下汴梁之後,建立一個偽政府——“楚國”。金人無意親手來治理漢人的地方,也許不文化的差異,但是他們確實需要一個在漢人地界的代理人,替他們收取歲貢,這個主和派的張邦昌就派上用處了。金人進入開封城後怎樣的胡作非為都不會因為張邦昌有任何的改變,因為此時張邦昌並沒有任何資本和金講條件,所以我認為張邦昌被脅迫做偽皇帝和開封的百姓背部被屠殺沒有什麼關係。

甘做傀儡

苟全性命於亂世。張邦昌在開封城破之後已經沒有什麼存在的意義了,他的一條命根本無足輕重,他張邦昌不做這個皇帝,還有“李邦昌、王邦昌……”會做這個皇帝,與其就這麼丟了性命,不如賴活著,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金國文字來,限三日立邦昌,不然下城屠戮,都人震恐。三日,金使來促勸進,取推戴狀,眾人泣勸再三方從,留守司遂以推戴狀申,欲以初七日行冊命之禮。邦昌誓自裁,或曰:"相公城外不死,今欲死,塗炭一城邪?"遂止。”

心繫百姓。張邦昌是進士出身,深受傳統思想薰陶,忠君愛民的思想深入骨髓。從後來的還政於趙氏來看,張邦昌多次拒絕做這個偽皇帝是真誠的,但念及開封無數百姓,貢獻自己一條命值了。



心繫大宋。他做了這個偽皇帝之後,將辦公地點設在文德殿(皇帝的辦公地點為紫辰殿和垂拱殿),將辦公桌椅西向放置(皇帝的座位是南向放置的)。他堅決制止朝廷官員向他跪拜行大禮,當有的官員為了巴結討好而對其跪拜時,他必定"東面拱立"。他與朝廷官員開會聊天時自稱為"予"而不是"朕",公文往來時用"手書"而不是"聖旨"。凡此種種,都充分證明了他始終是與朝廷官員們以同事和平級關係相處的。

“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權宜一時以紓國難也,敢有他乎?"——張邦昌

後來金國大軍準備返回北國,已經身為"皇帝"的他卻身服縞素,率領滿朝文武,親自向其時已身陷金軍牢籠的徽、欽二宗遙拜送行,並且傷心欲絕,涕淚俱下,完全是為人臣子的禮儀。 金軍撤後,張邦昌不顧心腹的勸阻,毅然還政於趙氏康王趙構。此時宋朝皇室基本已被擄掠一空,張邦昌完全可以靠著金國的勢力來做他的皇帝,可他卻還政於趙氏,怎麼看都是一個忠臣,如果換做他人趙氏江山很有可能就此結束。



張邦昌其實已經仁至義盡,奈何一山不容二虎,張邦昌的存在始終是趙氏家族的恥辱,雖有還位之恩,但是在封建傳統社會,等級森嚴的思想禁錮下,張邦昌的這種行為是不可能被文人士大夫階層所接受的。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這才是身為臣子應該做的,張邦昌的行為已經是犯了僭越、亦或是謀反的重罪。他的死是當時的傳統思想所逼迫的,社會輿論的必然結果。


棍哥觀史


確實張邦昌被殺很冤,他不應該被扣上“漢奸”的帽子,儘管這麼說容易得罪憤青。張邦昌被逼掛了皇帝的頭銜,其實從頭到尾就沒享受過一天的皇帝待遇,他自己更不敢把自己當皇帝,為了漢臣及國民免受屠殺,可以說他是忍辱負重。張邦昌之所以遭到清算被處死,其實就是大臣們為北宋的滅亡胡亂找替罪羊,把對金國人的恨,不負責任地發洩在一個無辜的同胞身上!

一、張邦昌的偽皇生涯

靖康元年,金國人發兵攻宋。面對金人金兵泰山壓頂之勢,宋徽宗匆匆忙忙禪位給宋欽宗,自己以募兵為由準備逃跑。朝中的大臣,明顯分裂成兩派,一派主戰一派主和。宋欽宗表面主和,實際上主戰,他一面派張邦昌為割地使,去金國大營議和,一面又派兵偷襲金人的營地。

宋欽宗的兩面三刀,讓張邦昌的這次議和充滿兇險,他實際上僅僅獲得了宋欽宗的口頭承諾,沒有任何字面上的授權和承諾,說白了,就是被宋欽宗派去,拿命忽悠金國人,實施的拖延戰術。

顯然,這種情況下,不可能達成結果。議和沒結果,張邦昌人還被金國人扣留了,一同被扣留的還有肅王趙樞,他很倒黴,本來來的是趙構,但金國人認為趙構是假的,硬換成了趙樞。達不成協議,金國人乾脆也不跟宋欽宗廢話了,直接率兵攻破了開封,徽欽二帝被俘,北宋宣告滅亡。

北宋滅亡後,金國人根本沒打算直接吞併大宋,就準備扶持一個偽政權,作為他們的代言人,統治中原漢地。張邦昌不幸被選中,成為“偽楚”皇帝。

金國人為什麼選中張邦昌,我覺得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張邦昌是主和派,立場更溫和,而且被金國人扣留了一年左右時間,有過近距離考察;二是王時雍等真漢奸的大力推薦。

張邦昌這個皇帝當的很憋屈,當他得知“被皇帝”後,堅決不幹,被金國人以屠殺大臣和血洗開封為要挾,不得已接受了。接受皇位後,他從來不敢僭越,不敢穿龍袍坐龍椅,也不敢面南背北接受朝賀,連辦公桌的方向都放在西邊,以示自己的臣子之位。

當金國人逼他搜刮錢財時,他據理力爭,讓漢地老百姓免受了滅頂之災。金國人撤退前,準備派駐軍隊幫他維護統治,被他一口拒絕。金國人一走,他立刻獻上玉璽,向趙構稱臣謝罪。

趙構倒也沒為難他,還升了他的官,封了王爵。但不久,在主戰派李綱及孟太后等人的強烈要求下,趙構不得已下令賜死了張邦昌。

二、張邦昌是漢奸嗎?

雖然長期以來主流史觀認為張邦昌就是漢奸,但很多史學家認為,張邦昌是冤枉的,無論從主觀願望,還是客觀行為,他都沒有漢奸之實。

當初賜死張邦昌的理由很蹊蹺:“淫亂後宮”。很顯然有點欲加之罪,張邦昌都小心成什麼樣了,怎麼會犯這種低級錯誤?金國人皇位都給了,還差給他幾個女人,非得要宋欽宗留下的二手貨?

以筆者個人觀點認為,張邦昌絕對不能算漢奸,相反還是一名英雄,一名為大義不顧個人名節的民族英雄。國人有一種很不好的“愛國情結”——憤青,凡事不顧實情,一味講氣節,結果誤國害民!

靖康之難不就是以典型的例子嗎?事實表明,當時議和才是最好的出路,主戰就是誤國。金國人從一開始就沒打算滅掉北宋,否則就不會立偽楚政權,他們要的就是錢財歲貢。雖然讓人難以接受,可總比國破家亡要好吧?不顧實情的盲目對抗,不懂韜光養晦,說輕了是愚昧,說重了就是拿民族利益換個人名節!

《趙氏孤兒》裡的公孫杵臼,對程嬰說的一句話我覺得非常好,他說:我老了,選擇了比較容易做的事——去死,拜託你做難做的事,忍辱負重把主人的孩子養大。老人家多明白,他知道死其實不是難事,真正的難事是為了達成目的,不惜玷汙自己的名節,忍辱負重!

難道張邦昌不是這樣的人嗎?他主和,被人罵做漢奸,事實證明他沒錯,他為了民族不遭受滅頂之災,甘願戴上漢奸之名,這些有幾人能做到?事實上,張邦昌在得知自己“被皇帝”後,曾經試圖自殺,但最終他選擇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難道不是儒家精神中的“義”嗎?

三、張邦昌悲劇的根源

在封建禮教頂峰期的宋朝,張邦昌的結局一點不讓人奇怪。造成他悲劇的根源就三點:一是亡國的替罪羊;二是金人的替身;三是道義的替死鬼。

亡國的替罪羊:國家滅亡,國民遭殃,需要有人站出來承擔罪責,這個人不可能是身在北國的徽欽二帝,張邦昌這個偽皇帝,個頭大,承擔罪責正合適,誰管你是不是忍辱負重!

金人的替身:大宋滅亡,毫無疑問金國人是債主。但打不過人家,那就打他的奴才,拿張邦昌洩憤就順理成章,理想的出氣筒!

道義的替死鬼:說實話,封建禮教打著儒學的旗號,早已經變了味,所謂的道義,已經變成蠻不講理的屠刀。在北宋滅亡的責任上,“偽道義”比“偽皇帝”要可惡得多,悲劇的是,世人選擇了讓張邦昌做“道義”的替死鬼!

張邦昌之後,金國人又扶立了一個“偽齊”政權,鐵桿漢奸劉豫做了皇帝。趙構曾經幾次聯絡劉豫,希望他反正,劉豫不客氣地回了句:沒見到張邦昌嗎!他算看明白了,連張邦昌這樣的都被殺了,我這個鐵桿漢奸,還不得被你活剮了?少忽悠我!

瞧見沒,報應來了吧!


尋根拜祖


張邦昌其人。

一、對金主和派的張邦昌

張邦昌是宰相王黼的黨羽,王黼是蔡京提拔到宰相位置的,這一派別的大臣是對金主和派,相對應的主戰派是以李綱為代表。宋徽宗禪讓帝位給宋欽宗後,李綱派人暗殺了王黼,童貫也同時被殺,張邦昌因為不在主要崗位上,才沒有處死。(張邦昌劇照)

二、張邦昌和康王趙構的情義

宋欽宗在金圍困都城之時派張邦昌議和,後有派康王趙構議和。這段時期張邦昌和趙構有了那麼一段共患難的情義。宋欽宗在議和中,表面答應,私下裡卻不同意議和條款,這明擺著不想讓張邦昌回來的。

張邦昌的33天大楚皇帝

金攻破開封后,張邦昌被金國脅迫做了偽楚的皇帝,一共33天。張邦昌做皇帝期間,一直擔心將來自己的身家性命,處處提防,小心行事,不敢以皇帝自稱。(金軍擄走宋朝後宮劇照)

金軍撤走後,有大臣勸他還政給康王趙構,同時也有人勸他不要還政,還政必然是死無葬身之地。張邦昌還是毫不猶豫的還政給了趙構,獻了玉璽,擁立康王為帝。

張邦昌之死

一、張邦昌降級使用

康王趙構登基後,為了南宋的安全,啟用了主戰派的李綱。張邦昌揹負賣國的罵名,很多人彈劾他,但是趙構並沒有處死他,而是把張邦昌從宰相的位置上降級為副節度使,算是對他擁立的報答了。(趙構劇照)

二、紅顏禍水

在做33天的皇帝期間,金軍給張邦昌配置了後宮,是宋徽宗的嬪妃李春燕和十幾個女眷,到底發生了什麼歷史中沒有記載。但是,回到南宋後這個李氏和張邦昌仍舊勾勾搭搭的。《宋史.張邦昌傳》中是這樣記載的:

初,邦昌僣居內庭,華國靖恭夫人李氏數以果實奉邦昌,邦昌亦厚答之。一夕,邦昌被酒,李氏擁之曰:“大家,事已至此,尚何言?”因以赭色半臂加邦昌身,掖入福寧殿,夜飾養女陳氏以進。及邦昌還東府,李氏私送之,語斥乘輿

這還了得,居然給宋徽宗戴綠帽子,此事越傳越廣,趙家皇室的臉都丟盡了。

三、秋後算賬,趙構處死張邦昌

為了趙家皇室宗族的臉面,趙構對張邦昌以及擁立他為帝的人進行秋後算賬。

帝聞,下李氏獄,詞服。詔數邦昌罪,賜死潭州,李氏杖脊配車營務。時雍、秉哲、開、儔等先已遠竄,至是,並誅時雍

連什麼罪名都沒有羅列,只是“詔數邦昌罪”被賜死了。大概宋高宗對張邦昌和宋徽宗嬪妃李氏之間的私通難於啟齒才做出這樣的罪名。不過張邦昌和李氏的養女私通是肯定的事實了。


穿越再現彼岸


從張邦昌不願叛宋,又不願看到開封百姓被金人屠戮,無奈之下才登上了“偽楚”的帝位。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無奈之舉,說明張邦昌內心不壞,只不過他是個老實人,膽小,他是一個主和派。這一點後來的宋高宗趙構心裡是知道的。一開始,趙構並沒想要置張邦昌於死地,而是赦免了他。但是,朝中一幫大臣不依不饒,因為他是金人冊封的“皇帝”。所以,都在蒐羅他的罪證,趙構後來終於頂不住壓力,賜死了張邦昌。



金國軍隊第一次圍攻開封時,由於大宋一心想要議和,金人便要求欽宗找親王到金營做人質。在這種情況下,當時還是康王的趙構就以人質的身份出使金營,陪同人員裡就有張邦昌。張邦昌在金營裡的表現就是很膽小,他雖然膽小卻不是漢奸。他的這個特點趙構比誰都清楚,金人也正是抓住了他這個特點,才逼他當傀儡皇帝。


金人要冊封張邦昌為皇帝,張邦昌當然是不願意的。當時也有很多大臣也反對張邦昌成為皇帝。其中,後來成為大奸臣的秦檜反對就十分激烈。當金人一放狠話,很多人就害怕了,態度一轉,又求張邦昌當皇帝。

張邦昌成為“皇帝”之後,無論是在說話、做事、禮儀、穿著還是稱呼,都很謹慎小心,生怕一不注意就越過雷池。整天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隨時都在給自己找退位的機會。



後來,公元1127年4月,張邦昌得到趙構即將繼位的消息時,馬上把傳國玉璽獻給了趙構,5月,趙構在應天府登基,成為宋高宗,改元建炎。張邦昌本人也及時從開封趕到應天府,當面向宋高宗賠罪,並說明自己也是被逼無奈等。宋高宗並沒有怪罪他,還加封他為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同安郡王等。


但是,這讓朝廷裡很多人很不爽。他們說張邦昌接受了金人的冊封就是謀大逆,趙構從這樣的人手裡接過傳國玉璽繼承大位就是名不正言不順。還有人說,張邦昌曾和先帝的宮女有關係,罪不容誅。宋高宗由於剛剛繼位,民心未穩,只有聽取大多數人的意見,賜死了張邦昌。自古以來,老實人都備受欺辱,尤其是在戰火不斷的亂世。張邦昌終不能倖免,為老實人做出了犧牲。


秦野雁


張邦昌確實挺可憐的,雖然是主和派,但他對宋朝絕對是忠心耿耿,做皇帝也是被迫的,是為了保護開封百姓不被屠戮,繼位後小心謹慎,不敢用"朕",下命令也不敢稱"聖旨"。但歷史就是這麼殘忍,不管他是因為什麼當的皇帝,結果都是他當了皇帝,他的傳記被列入了《宋史叛臣傳》,被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至於他為什麼會被賜死,主要由於兩個原因。



1,李綱堅決要求除掉他。

趙構繼位後,一開始對張邦昌非常好,不僅沒有怪罪,還封他為同安郡王,但當時的宰相李綱堅決要求殺掉張邦昌。李綱給趙構提的十條治國大計,其中一條就是必須殺掉僭逆者,也就是張邦昌,李綱認為,張邦昌不僅沒有為國死難,還借金國人的手以異姓身份改國號當皇帝,等金國人撤軍才還政於康王,是亂臣賊子,必須處死。

李綱言辭激烈的說:"邦昌已僭逆,豈可留之朝廷,使道路目為故天子哉?"意思是說,把他留在朝廷,是為了讓天下人看看誰是舊天子嗎?宋高宗沒辦法,只好聽取李綱的建議,但高宗皇帝念及張邦昌實在是出於脅迫才當的皇帝,並沒有同意李綱"宜正典刑"的要求,只是下詔書貶了他的官,詔書原文是:"邦昌僭逆,理合誅夷,原其初心,出於迫脅,可特與免貸,責授昭化軍節度副使、潭州安置。"



2,張邦昌與前朝嬪妃有染

本來宋高宗只是想貶了他的官就算了,沒想殺他,但得知一件事情後,宋高宗果斷下令賜死了張邦昌。

原來,雖然張邦昌在做皇帝期間千小心萬小心,但還是沒能逃過女色這一關。他在酒後與前朝嬪妃華國靖恭夫人李氏有染,這是淫亂後宮的死罪,高宗皇帝得知此事後,才下令賜死了張邦昌。

在宋史叛臣傳的所有人物裡,張邦昌應該是最可憐的一個了。


用戶3278175866


趙構是不得不殺了對方。因為皇權的之上無法心慈手軟。

1、為了加強其南宋王朝的法理性。中華王朝受到儒家思想影響,講求名分。金朝攻陷汴梁,北宋在法理上已經滅亡。而金朝作為勝者,取得了中華的法理。之後其扶持傀儡張邦昌作為中原的皇帝。張邦昌可以說才是中原王朝的正統繼承者。而其投降後,趙構殺之順便就獲得了正統,南宋王朝便是正統王朝。



2、國無二君,不殺不足以震懾宵小。無論怎麼說張邦昌都是投降了金國,並坐上了皇帝。而當時處以亂世,野心家不少。如果連這樣的投降份子,更是做了皇帝的傢伙安然生活,南宋朝廷威嚴何在,對於其他的野心家而言,他們行事會更加無所顧忌。這樣嚴重的事情朝廷都不在乎,他們聽調不聽宣又有什麼的。而殺了便能讓這些人心存畏懼。


3、張邦昌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問題。張邦昌無論怎麼說都是當過皇帝的人。如果處於盛世也許還能妥善安排,但是當時兵荒馬亂。作為新皇帝的趙構不得不擔心,有人用張邦昌本人做文章,威脅到其統治地位。不算這些,金朝再來了索要張邦昌是交不交,交了有辱國體,不交在當時南宋談“金”色變,趙構不願輕易與金交惡,畢竟趙構一心只想偏安。

所以說趙構不得不殺了張邦昌,即使他明白張邦昌是身不由己,也不得不殺了對方。


歷史的拐點


張邦昌在金兵圍汴京時,與趙構一起作為議和的使者前往金營(其實是人質),在那段時間與康王趙構也算是同甘共苦有了一段革命友誼。那麼為什麼張邦昌在當了短短一個月“偽楚”皇帝,就毅然還政於康王,最後還是被趙構殺了?


張邦昌能被金國立為偽皇帝,是因張邦昌是一個積極主和的人,張邦昌的奴顏婢膝深得金國賞識, 金人在1127年攻破東京,並不想佔領,而是想著錢財,把徽欽二帝擄走,就要立一個傀儡當管家啊!其時漢人提議另立趙氏,金太宗肯定不答應了,這樣張邦昌就浮出水面,於是金人“強立”張邦昌為“大楚”皇帝。為什麼說強立了?因為張邦昌知道這龍椅很燙手,大宋重文輕武雖然弄的軍事不行,士大夫大多還是忠於宋室的,金兵是北方人,不習慣南方生活,士兵長期遠離家鄉肯定是不行,金兵一退,張邦昌能有什麼實力對抗那些忠於宋室的眾多大臣?這也是為什麼張邦昌當了一個月偽皇帝,就自動遜位還政給趙構的原因。



看張邦昌詐病拒絕登基,登基後稱“予”不稱“朕”,在徽欽二帝被擄北去時,身服縞素,遙拜送行,最後還還政趙氏,可以說張邦昌是理智的。

張邦昌還政趙構後,康王趙構登基稱帝,是為宋高宗,張邦昌也算是趙構即位的功臣,雖然李綱彈劾張邦昌,趙構還是以權宜之名為張邦昌開脫,還封了他為同安郡王。後來張邦昌被貶為昭化軍節度副使,寓居潭州天寧寺,寺中有個平楚樓,宋高宗派使者賜死詔,使者逼迫張邦昌登平楚樓,張邦昌抬頭見平楚二字,心中自明,長嘆一聲,自縊而死!


張邦昌被賜死,史書只得“詔數邦昌罪”五字,金史裡說“康王以即位,罪以隱事殺之”。

張邦昌之死,有兩種說法,一說張邦昌在當偽楚皇帝時,宋徽宗的一個嬪妃李夫人被賜給了他,且立為偽後,張邦昌還政後,這位李夫人自然是還回去了,只是二人情誼尚在,一次張邦昌在酒後去找了李夫人,李夫人名義上可是宋高宗的小媽啊!張邦昌這時候去招惹皇帝小媽,自然是找死,於是宋高宗把李夫人抓來,讓她指認張邦昌罪狀,女人在嚴刑之下,什麼告發都有,最後以此賜死張邦昌。

還有一說是張邦昌為了贏得趙構歡心,將自己的養女和香進獻給趙構,和香進宮後,趙構便迷戀上了,自此無心朝政,整日花天酒地。只是好景不長,金兵在金兀朮帶領下又攻到城下,南宋朝廷岌岌可危,朝臣們將這一切歸罪於張邦昌,孟太后本來就對張邦昌當偽皇帝恨在心裡,又加上他進和香惑主,就要求趙構將張邦昌處死!

趙構殺張邦昌,是早晚的問題,張邦昌當了金人的偽皇帝,不管是不是自願,叛國罪是跑不了的,況且宋高宗初期,主戰派得勢,對主和派的張邦昌可以說是恨之入骨,以及南宋軍民對金人的憤恨,都給了趙構壓力,最後只能賜死張邦昌以平民憤!


草堂有春色


《宋史》和《大金國志》都對張邦昌被迫稱帝一事有記載,而《大金國志·楚國張邦昌錄》的記載尤其清楚:

靖康二年三月一日,邦昌入居尚書省聽令,百官班迎南薰門……金帥令勸進於尚書省,邦昌臥病不食者四日……次日,金國文字來,限三日立邦昌,不然下城屠戮,都人震恐。三日,金使來促勸進,取推戴狀,眾人泣勸再三方從,留守司遂以推戴狀申,欲以初七日行冊命之禮。邦昌誓自裁,或曰:“相公城外不死,今欲死,塗炭一城邪?”遂止。

意思是靖康之變發生後,金國人和北宋大臣們商議之後決定立張邦昌為帝,但是張邦昌先是絕食四天,隨後又要自殺,最終是在北宋遺臣的逼迫下黃袍加身的。這些大臣雖然以全城百姓的生命為藉口,實則是害怕自己的富貴乃至性命不保。在這種情況下,張邦昌被逼為皇帝。但是他從來都沒有行使皇帝的特權,甚至從未稱“朕”,從未親政,而是找到了宋哲宗的廢皇后,把她尊為太后並垂簾聽政。

三十多天之後,張邦昌宣誓效忠康王趙構,自己退位,成了趙構的大臣,但是不久之後便被賜死了。

趙構賜死張邦昌是必然的。首先,這是南宋政府危機公關的需求——宋朝亡國了,又沒有實力找金國復仇,這國仇家恨得有地方發洩啊,於是,張邦昌便成了賣國賊,一個投靠金國、接受金國冊封以求個人榮華富貴的奸賊。是因為他的賣國行為,北宋才滅亡了;是因為他的賣國行為,二聖才無法回國;是因為他的賣國行為,北方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不死不足以平民憤啊!

其次,不論過程怎樣,張邦昌都有過稱帝的行為,這是大逆不道的第一等死罪。如果趙構放過他,那不就是默認了除他之外的人稱帝無罪了嗎?所以,張邦昌必須死。

在我們看來,張邦昌確實挺冤,但是有些冤就是無處可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