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曾經“三絕天下稀”的城隍廟,供奉的是黃庭堅的岳父!


城隍,又稱城隍神、城隍爺、城隍菩薩。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佛教、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古時,城隍廟又劃分“都、府、州、縣”四個等級,過去的合肥城裡有廬州府、合肥縣兩座城隍廟,分別位於城西和城南。如今,廬州府城隍廟建築群保存較為完整。

公開資料顯示,廬州府城隍廟始建於北宋皇祐三年。另據元代餘闕《郡城隍廟記》記載,元代中期由明教寺俗家子弟四代共同努力相繼建成。清咸豐四年,太平軍攻打合肥,毀於戰火。同治十年,地方官籌款重建,因經費缺乏,中途停工。光緒五年,由李鴻章之弟李鶴章出面募捐續建。圖:民國期間,城隍廟畫。

關於這座古建築群,人們的印象就是依其前廟街所建的、一度繁榮的“城隍廟市場”。舊時,每年春節和農曆7月29日城隍壽誕期間,府縣大小官員、善男信女都要前來拈香、禮拜,戲樓上有連臺《目連救母》酬神戲演出,小商小販和遊人也蜂擁而至,廟街市場逐漸形成。圖:1992年,王祖賢返回舒城省親期間,在合肥城隍廟參觀留影。


據記載:昔日,大廟前旗杆矗立,三間山門前石獅相對。山門內,左右耳房各5間;戲樓5間,兩旁耳房各4間;大殿3間,兩側耳房各3間;其間東西廂房各12間。可惜上世紀五十年代,山門口石獅被砸,廟內塑像一掃而光,古建築也遭到破壞。圖:山門前東西兩側石牌坊。

今日牌匾上“城隍廟”由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許雲瑞題寫。1985年7月12日,合肥市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安徽省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廬州府城隍廟牌匾及文保碑。

今日的城隍廟建築群也是於1980—1982年及經合肥市文物管理處主持修復的,由山門、戲樓、大殿、娘娘殿等建築組成。每年正月期間舉辦有大型新春文化廟會活動,吸引來自合肥及周邊縣市市民遊客參觀。圖:廬州府城隍廟二道門。

走進城隍廟內,背靠山門處有一座花戲樓面朝正殿,這是城隍廟一絕。據說這座建築仿照北京頤和園的戲樓建造,雕欄畫棟。每年新春廟會,除了合肥本地傳統戲曲——廬劇外,亦有京劇、黃梅戲、越劇等劇種曲目,在此一幕幕上演,可謂古今最完美的舞臺。

在花戲樓與正殿之間,是一處大天井,東西兩側亦有兩層廂房耳房。其中東南側一間如今為“廬州文化展示館”,筆者前往時正在布展,尚未開放。

而在另一側,有一口古井。古井始建於北宋皇祐年間即城隍廟始建之時,距今亦有千年,當地人稱為“廟井”。井上有石井欄,外正八邊形,內圓形;井深6米,井壁由青磚砌成,水質甘冽,大旱不竭。據說在南宋時期,詞人姜夔拜謁城隍廟,品嚐井水讚不絕口,取名“杏泉”,上世紀60年代被填埋,2017年修復時被發現得到恢復。

大天井北側便是大殿,亦是正殿。昔日,大殿前有鐵香爐一座。殿中有城隍像,廂房中有城隍夫人像。東西供奉十殿閻王,並有陰司刑獄設施。據記載,昔日的塑像於威嚴中顯示仁愛,令人敬畏,其木製活動身軀,可以站立、轉手、抬頭,觀者稱奇道絕。


廬州府城隍廟供奉的城隍老爺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首任廬州知府孫覺。孫覺,字莘老,江蘇高郵人,北宋文學家、詞人、進士。是胡瑗、陳襄的學生;是蘇軾、王安石、蘇頌、曾鞏的好友;是黃庭堅的岳父;是秦觀、陸佃、王令的老師。曾任湖、廬、蘇、福、亳、揚、徐、南京等七州的知州。在廬任職期間,頗有政績。

在大殿北側,今有娘娘殿和思惠樓,是上世紀90年代根據明末知府徐鈺所建舊址恢復重建,其中娘娘殿內新塑“諸女神法像”。這就是昔時被稱為“廬州城隍廟,三絕天下稀”今日全貌,雖然在歷史長河的不斷沖刷下早已跌下了神壇,但她風采依舊。不遠之外的縣城隍廟早已失去了信徒的保佑,在城市改造中沒有了蹤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