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2019年不會是2015年的重演,我看好股市

李迅雷:2019年不會是2015年的重演,我看好股市

我覺得,價值投資就是買的東西要物有所值,買的東西價格低於實際價值。價值投資理念與策略投資理念有的時候不一樣。策略投資有時候會參照大眾投資者的偏好來選股。凱恩斯曾提出過選美理論——自己心目中的美女,未必是大家都認可的美女。這個理論用在投資實踐上,就是買大家普遍喜歡的投資品種,它未必物有所值,但可能有題材炒作價值。

而價值投資則是尋找低估值品種,當價格大幅回落的時候,會堅定買入,不太去注重擇時;更不是當市場瘋狂的時候,去尋找風口在哪裡。因此,價值投資理念就是不管市場有沒有風,堅持按照價值投資準則投資,不炒概念,不炒題材,只買物有所值的東西。

作為價值投資者,不應只看股價走勢,而應看價格本身是不是和其內在價值相符合。

中國畢竟還是屬於新興市場,美國從一個散戶市場變為機構投資者主導的市場,大約花了70多年時間,而中國股市歷史迄今不到30年。故從歷史經驗看,我們仍要對當前的市場給予寬容和耐心。而且,我認為短期的大幅波動不代表全年,2019年不會是2015年的重演,畢竟投資者多多少少地會吸取過去的教訓,監管者也是如此。

當然,價值投資理念能否被普遍接受,還取決市場化、法制化水平,如當前正在試點的科創板註冊制,按照成熟市場的要求來推行新的發行制度、交易制度和退市制度,這對於促進價值投資理念的推廣也是十分有利的。最近與機構投資者交流,他們普遍對短期市場出現爆漲現象表示擔憂,對某些行業板塊出現連續大漲現象提出質疑,這是否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這輪行情的理性化傾向比以往有明顯提高?

2006年我寫《買自己買不起的東西》的時候,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都處在同起跑線上,但由於恩格爾係數較高,可用來投資的閒錢不多。很多東西看上去很貴,想買買不起,但是因為未來價值增值比較確定,所以值得去買,應該舉債加槓桿買。在那個年代兩類資產是確定的:一是城鎮化率比較低,隨著城鎮化進程提高,更多的人會流到城市來,導致城市住房的需求增加,住房作為一種不動產,必然會大幅上漲。二是,由於此前居民都用大部分錢吃穿住行,沒有多少積蓄,恩格爾係數高達40%,古玩藝術品等稀缺品的價值被遠遠低估,今後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類資產會出現“資產荒”。

在2006年以後的10年裡,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餘錢增多,加之在外資大量流入、出口大幅增長的背景下,貨幣保持高速擴張,確實印證了我當初的判斷——貨幣助推各類資產價格快速上漲。2018年我又寫了《買自己買不到的東西》的文章,買不到的東西就是稀缺的東西,比如核心技術、品牌,因管制而形成稀缺物品。

一是,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於教育、健康、保健的投資會增加,與此相關的是稀缺的。如大家都認為青春買不到,那麼,美容整容、健身行業就值得投資;大家都認為人生不可重來,希望孩子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於是教育行業就值得投資;大家認為壽命有限、健康第一,健康買不到,那醫藥生物行業就值得投資。

二是,隨著中國的產業升級,一些傳統的製造業是過剩的,但有核心技術、知識產權企業依然稀缺,如醫藥裡面的原創藥、靶向藥、基因藥等都需要巨大的研發投入來獲得。雖然大家對健康保健的需求很大,可是由於仿製藥太多並不稀缺,真正值得投資的是創新和原創藥。

三是,有品牌的,特別是產品有獨創性的民族品牌。如茅臺,由於其只有在特定地點才能生產出具有獨特口味的白酒,換個地方就不能生產同樣口味的白酒,所以它具有稀缺性和不可複製性。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社會形成對高端白酒的巨大需求,當限價茅臺買不到了,市場價格就會越來越高。目前,白酒的需求依然很大,高端白酒就集中在幾個品牌中,隨著消費升級和消費者偏好的高度趨同,導致某些品牌的商品市場份額不斷提高,想買買不到。

四是,因為管制而形成的稀缺品。比如外匯管制導致外匯買不到。外匯買不到怎麼辦,可以買黃金,因為黃金是國際定價的,外匯價格的變化會反映到黃金上。

黃金作為一種各國的流通貨幣,已經持續了幾千年的歷史,不會因為數字貨幣的誕生,就能在短短几年裡把黃金貨幣屬性廢掉。黃金價格相對於過去十多年超發的貨幣總量而言,不漲反跌,說明已被低估。最近多家央行都在增持黃金,也反映出黃金的價值所在。

另外,我還看好權益資產。如對2019年的A股市場的大趨勢還是比較看好的。

因為權益類資產經過3年半的調整後,估值水平已經大幅下移,處在歷史的估值低點,股指本身就有均值迴歸的動力,相當一部分股票已經頗具投資價值。近期及未來,外資會大量湧入A股市場,因為境外投資者更趨於理性,會認為經過長期下調後,部分A股的價值投資機會比較大。

股價所反映的是對未來的預期,股價包含了經濟前景擔憂、企業盈利下滑、改革困難重重等諸多負面因素。如果未來這些悲觀預期不會兌現的話,就會形成“預期差”,所以,憂患反而是個利好,樂觀反而是個利空。因此,未來A股上漲的動力可能會來自“預期差”,即現實好於預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