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信陵君为救赵国而矫杀本国大将的行为?

历史图影馆


信陵君救赵的故事,见于《史记-魏公子列传》。

信陵君名无忌,魏国公子,被封为信陵君。他仁而下士,致有食客三千人,当时诸侯因畏惧信陵君的贤名,十多年间不敢对魏国动兵。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军在长平之战后兵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信陵君姐姐是赵国平原君的夫人,数次写信给信陵君求救。魏王派将军晋鄙率十万大军救赵,但又怕秦灭赵后报复魏国,又令晋鄙军停留在邺县观望。赵国求救的使者不断地来魏国,信陵君不断地催魏王,但魏王惧秦,总不听公子的。信陵君急了,召集宾客,约车骑百余辆,准备去赵国拼命。

信陵君有一个好朋友叫侯赢,年已七十。信陵君去赵前向他辞行。侯赢说,“你这样去等于是送死,对赵国毫无益处。"信陵君说:"那怎么办呢?"侯赢说:“晋鄙的兵符在魏王的卧室内,魏王最宠信如姬。你曾帮如姬报杀父之仇。如姬一直想报答你。你找如姬帮忙,一定成功。"果然,如姬盗到了兵符给信陵君。

侯赢又向信陵君推荐了一位大力士朱亥。后来,侯赢自杀。

信陵君到了邺县,假托魏王令取代晋鄙,晋鄙合了兵符,心存怀疑,想不服从。朱亥身藏四十斤的铁锤,出其不意,将晋鄙杀死。公子遂得统帅晋鄙军,进军击秦军。秦军解除包围撤走了。

这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救赵,无疑是义举。但信陵君能窃符救赵,在于有候赢和如姬这样的生死朋友。所以有这样的生死朋友,在于信陵君平时对人家好,诚心为人家办实事。至于晋鄙是无辜的,杀晋鄙完全出于无奈。杀一人而救一国千万人,不可谓无义。

欢迎点评。


WM晓奇


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是战国有名的历史典故。为了救赵国,信陵君偷来兵符,企图私自调兵救赵。不料大将晋鄙怀疑兵符来路不正,拒绝交出兵权,被信陵君的随从朱亥锤杀。信陵君夺取兵权后,发兵赵国,解了赵国危难。为了别国,偷兵符,杀自家大将,信陵君此举很像“卖国求荣”之辈,事实真的那么简单吗?

一、“窃符救赵”的历史背景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安僖王的异母弟弟,战国四大公子之一。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和信陵君,都以养客数千,为人高义而闻名于世。不过说实话,四公子中,除了信陵君,其他三位多少有点名不副实。

秦赵长平之战后,赵国四十万大军被坑杀,秦国乘胜追击,兵围邯郸,准备一举拿下赵国都城,彻底灭赵。

赵国精锐尽失,首都被围,眼看面临亡国之险。平原君急忙派人向魏王求救,他同时给魏王和信陵君去信,向魏王求兵的理由是唇亡齿寒,赵国一旦被灭,魏国失去一个友军,将成为秦国的下一个目标;向信陵君求救的理由更简单,你是我的小舅子,不能对你姐姐见死不救吧?本来你就是“高义”之人。

魏王一听有道理,加之信陵君的建议,立刻派大将晋鄙将兵十万救赵。晋鄙刚走到边境,魏王又来了一道命令:驻兵待命!不走了。原来,魏王受到了秦王的威胁:你敢出兵,我就调转枪口干你!

赵国危在旦夕,魏国十万大军隔岸观火,平原君赵胜心急如焚,他写信责备信陵君见死不救。其实,这哪是信陵君能左右的事,魏王对他这个贤名在外的弟弟,忌惮得要死,信陵君调几个士卒帮他搬家都调不动,别说十万大军了。

但,信陵君深知,救赵国不光是为了赵国,战国七雄,秦国一家独大,早就有吞并六国的野心,他们六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合纵是唯一的出路。

合纵最大的软肋就是心不齐,各国各打各的小算盘,往往被秦国“连横”了。但很显然,一旦赵国被灭,离秦国最近的魏国首当其冲是受害者。平原君拿私人亲情求信陵君,实在是太小看了信陵君的高度。

在门客侯赢的帮助下,信陵君上演了窃符、杀将、夺权、救赵的历史壮举,一举解决了秦灭赵的危机,让秦国的统一脚步不得不暂时放慢。

二、“救赵”的价值与“杀将”的代价

信陵君救赵,对魏国来说意义重大,如果秦国顺利灭掉赵国,就意味着秦国对魏国形成半包围,下一步灭魏,将轻而易举。

正是这个原因,魏王才同意发救兵,连楚国也意识到赵国灭亡,对他们的影响将是巨大的,都跟着发兵救赵了,何况魏国这个近邻!

驻兵边境,实在是魏王在“远忧”和“近患”之间难以抉择,说白了就是要眼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被吓怕了!信陵君帮他做了决断,虽然有点让魏王失体面,但结果告诉他:秦国有时候就是个纸老虎,关键看你敢不敢下拳头!

“杀将”虽说有点遗憾,但为了“救赵”就必须走这步棋,否则节外生枝,结果可不是弄着玩的。

也就是说,“救赵”是战略,“杀将”是战术,战略和战术发生了一点冲突,那么牺牲战术,满足战略,是必然的选择!

三、私利还是公利

有人可能认为,“救赵”是为别国,或者说为了信陵君的姐姐,满足的是“私利”,“杀将”实实在在杀的是自家人,损的是“公利”。

其实,这件事不能以今天的国家概念,看待战国的国家。古人的“天下”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古人的“国家”就是指诸侯国。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经常会出现“朝秦暮楚”的事,人们也从来不认为这种人是“卖国贼”。

实际上,孔子给儒家弟子指出的人生目标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台下”才是最高目标。

所以,不能以现代的国家概念,看待信陵君的“救赵”与“杀将”。

综上,信陵君窃符斩将,救赵国,既是符合本国长远利益的行为,又是扶弱锄强的高义行为!


寻根拜祖


历史上有过一则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这是信陵君在历史上大放异彩的一笔。

战国时有四大公子,分别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嫠王的异母兄弟,他为人仁厚并礼贤下士,在战国四公子中排名首位。

信陵君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魏国自马陵惨败后,国势衰落,江河日下,而秦国则日渐强大,成为当时的小霸王,但信陵君面对强秦的侵扰与逼迫,曾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的危亡。而其中一次就是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

魏安厘王二十年,秦军包围赵国首都邯郸。赵国的平原君多次向信陵君发出求救书信,希望魏国能求助赵国,秦国要拿下赵国,随后必定再攻打魏国,于公必须要帮助赵国解围,于私来说, 信陵君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见死不救是说不过去的。信陵君也看到这个形势的危急,就多次劝说魏厘王出兵救赵,但都没有结果。最后没有办法,信陵君就想自己亲自率领门客家丁进去求赵,但那无疑以卵击石,根本起不到作用。在此时,门客侯嬴向信陵君献计让魏王宠妃如姬偷出魏王的兵符,调动大将晋鄙的军权,可以向北援救赵国,向西打退秦军。

后来,果然如计取得了兵符,但大将晋鄙非常怀疑,这时与信陵君同去的屠夫朱亥用四十斤的铁锤将其击毙,然后,信陵君就掌握了兵权,调动军队攻击秦军,与赵国内外夹击,大败秦军,保全了赵国。

在这个过程中,信陵君不得已杀了大将晋鄙,而取得兵符。至于晋鄙死的确实有点冤枉,他可以说对魏王是很忠诚的,怀疑信陵君兵符来源不是王授的,而这一行为阻碍了信陵君的计划,朱亥将其击杀。但窃符救赵来说,信陵君在大义面前还是表现了刚硬的一面,成大事者不拘不节,可惜晋鄙成了冤死之人。

纵观历史的发展,秦国当时已成为战国诸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他的目标就是消灭诸侯国实现大一统,这个已成为不可挡之势,信陵君窃符救赵可以说是迟滞了秦国统一的时间表,使秦国统一的进程向后又推了若干年,但历史滚滚,终改不了统一的车轮。然而,信陵君窃符救赵一事,成就了魏无忌千古的美名,也留下一段精彩纷呈的历史。


华竖


论国法那是要杀头的灭族当然是不会喽人家本来就是魏公子肿么灭族呢若论长远利益和道义该盗该杀,魏王对信陵君偷他的兵符,假传王命杀死晋鄙的行为非常生气,但也只是非常生气而没有想杀掉他,毕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再说就算想杀以信陵君的威望能杀吗?信陵君也有自知之明感觉这事闹的有点大,所以等到打退秦军保全赵国之后,便派将领率魏国军队回到魏国,自己则与宾客留在了赵国,他自己也有点怕这万一回去按律法真斩了肿么办。他留在赵国赵王对他冒着生命危险来救赵非常感激,



打算把五座城池封给信陵君信陵君听了有点骄傲起来宾客中有人劝他说公子,如果是别人对公子有恩德您是不能忘掉的,如果是公子对别人有恩德那么希望公子能够忘掉,况且假传魏王的命令,夺取晋鄙手下军队来救援赵国,对赵国来说是功劳,对魏王来说却是不忠,公子竟然为自己骄傲,并且认为自己功劳很大,我认为公子不应当这样,信陵君听了这话立刻责备自己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这证明信陵君也知道这次他犯的罪行可不是一般的罪,盗取兵符,私调军队,假传王命,斩杀大将,叛逃它国


那一条都够砍几次脑袋的信陵君流亡赵国十年没有回魏国魏国平原君的门客有一半离开平原君投到了信陵君门下,天下各国的士人也纷纷来归附可见信陵君的影响力!秦国听说信陵君无忌在赵国,日夜不停的派兵攻打魏国,魏王十分担心派使者到赵国去请信陵君,信陵君怕魏王生气怪罪自己,就告诫门下宾客说“谁敢为魏王使者通报就杀谁,毛公和薛公两二杆子不怕死跑去见信陵君说“现在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形势危急而公子却不体恤,假如秦国攻破大梁踏平先王宗庙,公子您还有什么脸面立足于天下呢?话没说完信陵君脸色煞白,


命人赶紧备车回去救援魏国魏王一见信陵君兄弟俩抱着相互哭了起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哭罢魏王说“兄弟现在你就是魏国的主将保家卫国就靠你了(前247年)信陵君无忌派使者通告所有诸侯打响自卫反击战,诸侯一听大神信陵君成了魏国主将,各自派遣将领带军队救援魏国。说实话信陵君能成为战国四公子之首真是当之无愧。信陵君做梦都没想到,若干年后一位自己从未见过面的粉丝,来自沛县姓刘的小伙灭了秦国成立了大汉。信陵君统率五国联军在黄河以南打败了秦军,击退秦军主将蒙骜,乘势追击秦军到了函谷关,

使秦军不敢再出函谷关信陵君威名震天下诸侯们纷纷向信陵君献上兵法,信陵君把他们合在一起署上自己的名字,世人俗称这本书为《魏公子兵法》后来秦国使用反间计他们找到晋鄙原来的门客,让他们在魏王面前诽谤信陵君想南面称王,魏王每天都听到诽谤信陵君的言论,于是派人取代信陵君率领军队,信陵君称病再也不上朝,跟自己宾客整日整夜地饮酒亲近美女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四年,最终因为长期酗酒得病去世,同年魏安釐王也S了,晋鄙在九泉之下也可以瞑目了。(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击败黥布路过大梁,为信陵君无忌的坟墓专门安排了五户看守的人家,世世代代每年在春夏秋冬几个季节按时祭祀信陵君无忌。


老张头讲故事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春秋时代的“国”只是封地的意思,只有周王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信陵君那个例子,其实我们可以等同于民国时代军阀清除异己,属于单个割据军阀的内部矛盾。

窃符救赵,发生在周赧王57年,即公元前258年,当时属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信陵君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春秋时代的诸侯国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虽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名义上的宗主周天子,但是随着周天子的权势日渐衰微,已经没有诸侯国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孔子称这个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就是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的用来维系这种等级制度的礼乐制已经崩溃。在这个时代,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再也没有什么道义可讲,只要是能够帮助自己的国家挣得利益的行为,都可以不择手段的去做。我觉得这也是个道德崩塌的时代。

但是总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眼界和境界决定了他们一定是和当时的普通人所想的不一样,他们不仅仅着眼于自己眼前的利益,那些眼前的利益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就算秦国以诡诈的阴谋和野蛮的武力统一了全国,但不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崩溃了么。



信陵君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不符合那个时代的普遍的价值取向的。但是他依然坚持做他认为对的事,依然让如姬窃符,依然毫不犹豫地杀死了只知道执行死命令的晋鄙。而成功地化解了一场可能导致两国灭亡的危机。

从实际效果上,公子是拖延了强秦统一天下20年。春秋战国的贵族封建制到制的大转型。贵族的行为可以参考权利的游戏里面。

也许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在做一些“别人认为对的事情”,但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件事是不是自己认为对的事。

我觉得这既是我所理解的“高义”吧。 至于春秋时期的国家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当然不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他们都有一个共主就是周天子。周朝灭亡以后形成地方割据政权,秦国灭六国那也是统一战争。

信陵君的高义包含为了信义,抛家舍命,视死如归的国际主义人道精神,这种人文情怀和英雄气度,更深入人心.


历史摘要


其次从整个人类的角度来看,侵略一方总是不义的,被侵略一方总是值得同情的。如果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苏联有人不顾斯大林的命令,带领国家最强的军队来帮助中国,难道这个人不能被称为“高义”吗?有人说战国时期整个中国是一个国家,个诸侯国属于军阀混战,这是不对的。春秋时期还有“周天子”一说,但战国时期确确实实是分裂成许多个国家了,情况大概类似于一战前的欧洲。

最后可以讨论一下何为“国家”。我认为国家是种规则,是一种让人类更容易生存下去的规则,在这个规则里人们只要各行其是就好了,不需要考虑到生存要素的各个方面。就如流水线里,每个工人都只需要关注自己的这一环节,就能让产品顺利的生产出来。所以国家这个概念总是让人忽略个体的“小我”,总是让人觉得应该牺牲了小部分的个体成就大部分个体组成的“国家”。但这是错误的,如果国家不能保证某一个体生存下去,那这个个体何必要参与到这种规则中来?回到信陵君这个问题,不是因为他先国家后个人才得到称颂,相反正是由于他超脱了国家的概念而得到了称颂。

若愚若呆


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后,秦王又挟胜利之势派大将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欲一举荡平赵国。

值此危难之际,赵国积极自救,先是平原君带领二十食客求救于楚,毛遂自荐跟从,关键时刻,胁迫楚王,终得合纵。

后又求救于魏国,魏王初派宿将晋鄙率十万众驰救,后被秦王恫吓,吓得不敢前进。无奈,信陵君在侯嬴的建言下,在屠者朱亥的帮助下,窃符救赵,矫杀晋鄙。最终建立了却秦存赵的大功。



平原君此举甚是得当,只怨魏王胆小如鼠,对秦国恐惧殊甚。被逼无奈,平原君才行此计策。

一、于私而言,保存姐弟之私情

平原君的妻子是信陵君的姐姐,血脉相连,断没有置之不顾之理。如若赵国国都被破,姐姐势必落入虎狼之手。平原君就曾致信信陵君:你可以不管我,难道你就不怜惜你的姐姐吗?

二、于公而言,救赵即是存魏

彼时秦国势大,山东六国诸侯皆无法独立抗衡,故有战国四公子大量养士之举,就是为招揽人才以自保。

赵国与魏国,相依相存,如若唇与齿,唇亡必然齿寒,赵国一旦灭亡,秦国下一个目标就可能是魏国。魏国独自面对秦国,必然不敌而亡。

所以,从常理看,信陵君窃符杀将,似乎背叛了魏王,背叛了魏国,实则不然。信陵君不亏是四公子中最贤者。


历史图影馆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凡对春秋战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大多都知道。题主所问,貌似悖论(魏公子杀魏将军而率魏军去攻击秦军救援赵国)。其实,这是君主专制时期的必然。

魏赵韩三国皆出于晋,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所以他们之间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同时,他们之间也有争长论短的时候。关键是魏国,没有树立起“世界是平的”正确世界观,作为三晋中的老大,不能平视赵韩,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总有要统帅三晋的领袖意识,甚至还有挟三晋以霸中原的高尚追求。这样一来,本来想要平起平坐的赵国和韩国就不乐意了,老资格的燕国也不乐意了,一心图谋“东帝”的齐国也不乐意了,有意问鼎中原的楚国也不乐意了,正在逐鹿中原的秦国更不乐意。齐国围魏救赵、围魏救韩的故事,大家想必不陌生。所以,在政治上,大魏国很孤独。

在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的时候,孤独的魏国就像一战和二战初期的美国,奉行“超然物外,独善其身”的保守主义立场。即使赵国抬出“唇亡齿寒”的道理,哀求魏国拯救赵国于水火之中,魏国也只是象征性地命令晋鄙将军发兵,驻扎在边界地区静观其变。让魏国将士为赵国的存亡去浴血奋战,却没有明确而现实的利益获得感,魏王是不乐意的。反正已经分家另过了,反正赵国也不怎么向魏核心看齐,反正魏国没有直接而紧迫的切肤之痛,就得过且过吧。何况赵国有跟魏国分庭抗礼之嫌。

从魏国和魏王的角度来看,基本就是这个理儿。

可是,在信陵君眼里,事情是另外的样子。

除了魏王这个宗主,信陵君也是个小主呢。虽然作不了国家的主,但是作自己的主还是没问题的。所以他要率领家臣去亲临前敌了。

信陵君为什么要大义凛然地舍生取义呢?

其实,人家只是顾念亲情,去救自己的亲姐姐。原来,赵国的平原君就是魏国的信陵君的姐夫,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恳求,把信纸都沾得湿漉漉的。

这样一来,魏国领军主将晋鄙就尴尬了。当信陵君带着偷来的兵符前来代替自己的时候,交不交兵权呢?

国王的弟弟带着兵符来交割军务,若是拒不从命,则有逆反、跋扈之嫌疑。

如此军国大事,值此特殊时节,王弟没有持诏,仅凭兵符就来交割,若是立即从命,则有轻忽、渎职之嫌疑。

所以,晋鄙将军留了个心眼:答应交付兵权,却借口整理册籍,使个缓兵之计,准备暗自请示魏王。一般来说,这是恰当的。

可是,有人比他棋高一招,预料到了这种情况,且提出了狠辣的应对手段。一见晋鄙不愿“立即”交付兵权,从信陵君背后 立即 挥出一颗铁锤,晋鄙将军就此丧命,被扣上图谋不轨的帽子,然后军队由信陵君指挥,打败了秦军。

晋鄙将军的灵魂离开躯体,他感到冤屈,他想要投诉,他找到了悟空。

晋鄙:斗战胜佛,我死得冤啊!

悟空:汝有何冤,如实道来。

晋鄙:我衷心耿耿,为国为民,效力疆场,不辞辛劳。不料信陵君为一己之私,前来夺权,不容我核实情况,就痛下杀手,重锤出击,破我头颅,害我性命。是而可忍,孰不可忍?

悟空:汝冤是实。汝有何求?

晋鄙:我欲报此冤仇,求如来指点。

悟空:汝且在此,安心静观。如此世道,如何可比?

晋鄙:夸强斗狠,犹如群狼争雄。谋权夺利,犹如众狗抢骨。骨肉分离,犹如风卷残云。恩断义绝,犹如喝了孟婆汤,全不记得先前的情分。如此世界,实如幽冥地狱。

悟空:若真是地狱,汝愿安之若素否?

晋鄙:若在地狱,遭受苦楚,我必唯愿求出,安肯长安,忍心耐久?

悟空:汝有所愿,如来必知。如来既知,必有所应。如今已应,汝知之否?

晋鄙:我今蒙冤,如何说应?如来说应,我实不知。

悟空:如来广说,十二因缘。因果循环,报应不爽。汝昔为将,必有杀伤。今为人杀,如何说冤?且汝自愿,出离恶世,今已得偿,反不自知。况汝肉身,骨血所积,或五十年,或百来载,必致殒灭,无所存留。汝若有情,必恋彼身,安得脱身,见我悟空?

晋鄙:如来此说,无可辩驳。然彼信陵,戕害我命,若无报应,我心难服。

悟空:汝且观之。

只见斗战胜佛拨动时间进度条,时光霎时飞逝。但见信陵君酒色之余,形容颓废,谋不见用,情思郁结,辗转病榻,自求速死。

悟空:以汝观之,此景若何?

晋鄙:如此凄凄惨惨戚戚,实不如我。

悟空:莫作是说。各自因缘各自受,各人自行各人路。缘未至时莫攀缘,缘已去时莫怨怮。汝今已得长生果,且去西天坐莲头。

霎时,一道金光闪过,晋鄙的灵魂瞬间飞度无量那由他国土,于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中莲花化生。


平说客


那只有花开半夏,尚大人安心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