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会痛恨东林党?

牧歌218613742


严格意义上说,许多人不是刚开始就痛恨东林党,痛恨他们误国误民,小的时候,曾在中学教科书上学习过关于东林党人的文章,那时候对文中描述的东林党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畏强权暴政,俨然是正义的化身钦佩不己。长大后在不断深入了解历史的情况下,逐渐走出了东林党人的一面之词,逐渐了解了历史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对东林党人的所作所为有了更客观更深入的认识,这才痛恨他们不但把握文字宣传的话语权,混淆视听,还以一己之私利,误国误民,所读的圣贤书大都喂了狗。许多人痛恨东林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东林党不论是非,只论亲疏

东林党起源于万历年间退隐的江南士大夫顾宪成,高攀龙等人,以重修无锡的东林书院为标识。逐渐形成了以南直隶一带为中心的江南士大夫的政治团体。由于江南学风极盛,进士及第进入仕途的朝廷官员非常多,于是东林党在政坛的势力不断强大,最终足以与皇权对抗。这一政治团体不断打压其它地域出身的官员,迫使他们抱团取暖,于是楚党,浙党,以及主动或被迫依附于内廷所谓的“阉党”应运而生。党派之间只论亲疏,不论是非,不论是否有利于江山社稷,这跟唐朝中后期的“牛李党争”别无二致,过度的党争大大降低了朝政的效率,使得国事加速衰退。

东林党提出的“消灭阉党,取消矿税,广开言路”三大主张,有十足的小算盘,误国误民

应该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做了许多坏事,天启帝之所以置之不理,是因为借用魏忠贤对东林党形成制衡,避免东林党一方独大,还可以用内库在江南征收矿税充实国力,以应对辽东战事。东林党出身江南富庶之地,代表大官僚大地主阶层的利益,取消了矿税和工商税,符合他们的利益,却将负担进一步转嫁给农民,给了农民起义的借口和机会。实际上,在征收江南矿税的同时,朝廷对西北地区的农业税减缓减少征收,缓和了西北地区矛盾。

广开言路是好事,但东林党人借机废除了派驻各地的内监机构和情报机构“东厂”,使得皇帝丧失了对地方督抚的有效制衡和控制,使得各地官员各行其是,贪腐风气更甚,中央权威进一步丧失。

东林党人降清叛国者大有人在,枉读圣贤书

1644年,清军继续南下江南。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人一方面仍忙于党同伐异,不顾大局。另一方面,在清军兵临城下时,不但不抵抗到底,反而是开门纳降。钱谦益惺惺作态,假装投水自尽殉国,却说湖水太凉而放弃,还不如名妓出身的老婆柳如是有气节,连水都怕凉的人,当然更怕死。特别是身为士大夫领袖的钱谦益投降,影响极坏,带动一大批江南士大夫投降叛国。朝廷覆灭之际,东林党的总体行径还不如他们痛骂的所谓“奸臣”马士英,马士英在弘光朝覆灭后,仍坚持组织抗清,最终被捕不屈就义。在马士英死后,东林党人深感脸上无光,还有意污蔑马士英投敌,东林党人此举卑劣。

好在东林党人掌控当时文字话语权,在参与撰写史书和各种资料时刻意美化掩饰自家子弟的丑事,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东林党人毕竟不能一手遮天,大家对明末那段历史了解多一分,对东林党的痛恨就多一分。方才明白崇祯帝死前所说的“诸臣皆亡国之臣”,并不都是自我辩解之言。


沧海拾遗录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东林书院讲堂里的一副楹联。这副对联常常激励着人们关心国家大事,热诚报国!


对于东林党有的大加赞赏,也有的嘲讽唾弃,这是为什么呢?那让我们看看东林党的由来!

一、形成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直言敢谏的顾宪成触怒了神宗,被削去官籍,革职回家,回老家无锡后,顾宪成就有从事讲学活动,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的想法,恰好在无锡有一所宋朝学者杨时曾经讲学过的东林书院,他就同弟弟顾允成倡议维修。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在各方人士资助和支持下,顾宪成修复了这所书院!同年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时称)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规定每年举行大会一、二次,每月小会一次。


△无锡东林书院旧迹

二、兴起

东林书院既讲学又议政,标榜气节,崇尚实学,吸引了许多有志之士,他们不顾道路远近,纷至沓来,人数众多,因为谈论政事,逐渐由一个学术团体形成为一个政治派别,从而被反对他们的人称为“东林党”。东林党的政治思想主要有两点:

一、反对空幻虚无、谈空说玄。

对王阳明“心学”及王学末流在道德修养和认识论方面宣扬的种种虚、空、玄的主张和说教进行猛烈的抨击和批判,从而推动了实学思潮的高涨。

二、提倡求真务实、实学实用。

在内容上、形式上和方法上都针对性、实用性较强,强调从实际出发,注重讲实学,办实事,有实用,求实益。

政治主张开放言路,反对宦官干政,反对矿税。这些本来都是很有积极作用的思想,为什么会有东林党误国之说了?



总结起来,可以归为三大过

1.党争内耗
党争不仅限于东林党与阉党之争,由于东林党人威胁到非东林党人的利益,许多非东林党的官员为自保也纷纷以地域为单位,以高官为领袖,结成帮派,一时朝中宣党、浙党、楚党、齐党林立,各种朋党派系之间也相互诋毁,这种党争之风一直持续到清初,极大的消耗了人力、资源,加速了明朝灭亡。

2.志大才疏

虽有忠义之论,却无治国良策。他们很多人入仕以来,从来没有什么实质业绩,而是以攻击同僚,放言高论,犯颜直谏,”直名震天下”,然后自封治世良臣,似乎只要他们在位就可以立见太平。崇祯帝时,东林党人认为东厂这种监察机构是对他们道德操守的严重怀疑和侮辱,于是在以东林党人为首的内阁建议下,崇祯帝撤销了东厂这个最大的监察机构。随后,东林的“君子们”再次向皇帝建议,撤销派往各地的监察机构和监察太监,以致官员贪污现象加剧!

3.农民起义与东林党人有脱不开的关系

东林党人代表了当时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强的利益,反对朝廷向工商业者收税,工商税的减少导致西北农业税加重,农业税从张居正时期的二百万两,一直攀升到崇祯十二年的两千三百万两,再加上当时各种天灾不断,造成了大量农民破产,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导致了明末的农民大起义。


还有个对东林党人评价比较低的原因,一大批东林党人最后投降了清廷!


草堂有春色


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东林党?原因就在于东林党的价值观和党争过于极端。

阉党,以及阉党的前身齐楚浙党,都是因为东林党严厉打击下形成的。没有东林党,就没有阉党。这是首先要清楚的。

史料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因为阉党的胡作非为,才有东林党。但事实恰恰相反。阉党,是被东林党打击而寻求生存的官员不得不依附魏忠贤而形成的。

东林党的形成

东林党的雏形,在嘉靖朝时就开始出现:1、浙闽总督朱纨不过是将李光头等96个海盗处死并夸大为“生擒佛郎机国王三名,一名倭王”,却被浙江系官员弹劾为擅杀,最后弄得朱纨气愤自杀:

“吾贫且病,又负气,不任对簿。纵天子不欲死我,闽、浙人必杀我。吾死,自决之,不须人也。”

事实很清楚:朱纨杀的是倭寇,却被弹劾为擅杀,并因此被革职逮捕——这不是冤枉人吗?

2、以通倭罪名扳倒严嵩父子的徐阶江南官僚集团,被认为是东林党最早的雏形。

1604年,被罢官的顾宪成和高攀龙重修东林书院,开始了东林党。《明史纪事本末》:

“今日之争,始于门户,门户始于东林,东林始于顾宪成。”

东林党的价值取向

东林党的主要价值取向是阳明学派中守旧派,甚至是宋朝时的程朱理学,反对阳明学派的创新性。

东林党成员主要有:东林三大君(顾宪成、赵南星、邹元标)、漕汪二贤(李三才、汪文言)、东林六君子、东林七贤等。

现在来看东林党成员的主要思想:

顾宪成:主张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朝模式,遵从程朱理学,主张性善,提倡静坐,反对陆九渊的顿悟和陈亮的事功学说,反对阳明学“无善无恶”观点,重视修养。

高攀龙:反对阳明学说,提倡以静为主,重视修养。

赵南星,原则性很强,讲求气节不折求,曾被魏忠贤称赞。

邹元标,神童,专研程朱理学。

李三才:“英遇豪俊,倾动士大夫,皆负重名”,和顾宪成是好友;

汪文言:是东林党党争的智囊,曾用计离间齐楚浙党,让东林党独大,和杨涟、左光斗等是好友。

尊崇程朱理学的东林党:个人名节重于国家利益

东林党号称东林七贤、二智囊的黄尊素是黄宗羲的父亲。黄宗羲如此评论东林党:

“天下君子以清议归于东林,庙堂亦有畏忌。”
“东林中亦多败类,及攻东林者,亦间有清操之人。”
“方东林势盛,罗天下清流,士有落然自异者,诟谇随之矣。”

魏忠贤信任的魏广微父亲魏见泉和赵南星、顾宪成是好友。当魏广微以子侄的礼数三次去拜见赵南星时,赵南星因为魏广微和魏忠贤来往而拒绝见面。不见就算了,赵南星还逢人就说:

“见泉无子”——极力羞辱魏广微。

阉党的阮大铖原本和东林党交情不错,但因为赵南星的打击,没有办法只有投靠阉党。


东林党只注重个人名节但无实事政绩

东林党成员基本上就是礼部、吏部、御史、大学士等组成,基本上就没有在地方上干实事的人。以东林党中职位最高的首辅叶向高和浙党首辅申一贯比较:

叶向高独相七年,一事无成,还因为支持自己的学生王化贞导致最后广宁被放弃。同样也是独相的沈一贯却有如下成绩:

1、规范明朝和日本的贸易,限制日本海船在明朝近海活动;

2、用李成梁镇守辽东;

3、万历朝鲜之战,组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舰队到朝鲜海域协防,组建南兵;

4、敢于在张居正执政时拒绝录取张居正儿子;

5、结束立储之争;

综述

以程朱理学为宗旨,讲求个人名节,反对阳明学派,无做事能力但排斥所有异己分子,将个人名节看得比国家利益更重。这就是都是东林党的罪名。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东林党的几个误国之举,一是均税负,东南富庶,历来是王朝粮仓银库,但东林党空喊口号,均天下税负,其实是假公济私,为了其所代表的地方世家代言,结果西北地瘠民贫,民不聊生,流民四起,演化为民变暴动。

明崇祯有意与关外义和平定内乱,东林党口诛笔伐,最终以杀兵部尚书了事,其后无论形势多险恶,再无敢提义和之人。

闯王破潼关紧逼京畿,崇祯有意退居江南再行北伐,东林党畏惧南京朝廷没有他们的权位,哭闹朝堂,致使大明空有半壁江山却群龙无首,最终分崩离析。

东林之罪,在结党霸权打击异己,在执天大虎皮行苟且私利,在执圣贤言论无视事实,在无天下大局只为团体私利。

明开国之君朱元璋最怕的就是相权架空君权,以内朝辅政打击官僚,最终,东林党强夺权柄,绑架国君,实是大明开国之讽刺。


宏业007


为什么有人痛恨东林党?因为随着网络上给历史人物"翻案"之风的愈演愈烈,东林党的死敌魏忠贤魏公公被神话成了"大明朝"的救星。因此,很多"精神明朝人"自然就开始对东林党进行批判,虽然很多人都不知道东林党到底是怎样一个组织。

实际上,"东林党"并不是一个坚固的,有着严格组织纪律的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其只不过是一群政治诉求相同,或者政见一致者被第三方划定的一个组织。东林党内部人员结构复杂,且不稳定。真正能够被认定为东林党的大臣,大概是:杨涟,左光斗,叶向高,孙承宗等人。很多大臣只是和东林党关系密切,但被当做东林党。

东林党真正活跃的时期,是万历后期到天启三年魏忠贤掌权之前。万历年间东林党主要和浙党,楚党进行斗争,结果东林党成功击垮了其他集团。但魏忠贤掌权之后,便对东林党进行了大清洗,东林党从此式微,再也没有能够缓过劲来。崇祯时期,魏忠贤虽然倒台,但东林党也并没有再次得势。

很多人将"文官集团"和"东林党"直接划等号,显然是荒谬的。这些人认为:以魏忠贤为代表的宦官集团对东林党的打击,实现了政治上的制衡,阉党的覆灭,使得东林党一家独大,最终葬送了大明王朝。这种理论更加荒谬。

首先,阉党的主力,并不是太监宦官,相反,是文官。阉党的组成很复杂,其中包括宦官势力,和魏忠贤沆瀣一气的文官,以及被东林党击垮的楚党,浙党。由于魏忠贤以及众多宦官能力有限,所以很多事情都是阉党中的文官在办理。可以说,阉党掌权时期,朝廷除了少数几个东林党之外,其余大臣都是阉党。

其次,有人编造所谓的魏忠贤收商业税,增加明朝国库收入。然而,明实录中记载,魏忠贤掌权期间,明朝国库收入并没有明显增加,而且,明朝自始至终就不存在所谓的"商业税",包括魏忠贤时期。另一个说法是东林党代表江南资本家的利益,这更是纯粹胡说。东林党的骨干,南北方都有,且出身各不相同,没有任何史料证明东林党和江南的工商业者有联系。的确,明朝后期文官的确经商,但文官不一定都是东林党。

至于有人说东林党不务正业,只会夸夸其谈,眼高手低,那么,杨涟,叶向高的处理政务水平不高?孙承宗的军事能力不强?既然如此,何来"东林党只会清谈"之说?

因此,东林党被污名化,本身就莫名其妙。要说东林党导致明朝灭亡,崇祯时期,崇祯皇帝一人大权独揽,且当时东林党已经没落,这锅缘何又扣在东林党身上?说到底,还是网络上某些写手水平太低,分不清东林党和文官集团的区别;也不明白东林党内部复杂,根本不能被一概而论。同时,为了标新立异,不惜捏造"魏公公英雄论"来博人眼球。


庭州行者


从新的观点来看,东林党人多尚空谈,误国不少。这些以王阳明“心学”为思想指南的士大夫,太过清高自重,凡事爱讲大道理,泱泱而谈,根本不考虑实际解决问题的办法,整日嘴里叨叨性命之理,务虚名,弃实用,最终使得朝政一发不可收拾。

简单说,东林党看谁都不顺眼,谁干事都没有他们干的好,合乎大意,但是他们又不干具体的事,买嘴皮和掌控当时舆论的道德制高点,如同现在一票网上拿着绿卡挣着美刀的货大谈爱国——他们说的是让别人爱国上战场,你打架他发视频博朋友圈点赞。

魏阉党某种意义上强取豪夺是从当时的工商缙绅阶层收取商业税为皇帝为代表的大股东收取运营管理费——当时国家除了收取土地农业税之外没有别的来源,士大夫工商缙绅阶层不缴纳税,国家需要花钱地方又太多——所谓藏富于民就是这样,皇帝代表国家收取工商税就是与民争利,但外族打来需要花钱士大夫工商缙绅阶层有钱却不出一文,这是明帝国的悲哀,也是士大夫工商缙绅阶层的悲哀。

史料记载,魏阉再无耻,执政期间也确保了边防军辽饷不缺,但东林当政后,边疆就乱了...

东林如同企业里面不干事还老嚷嚷上蹿下跳的货,但百姓看历史都是从演艺和电影里看东厂西厂如何如何——历史到了明代,知识分子的不要脸已经快到了登峰造极,骨子里面,不比阉党差,表现手法和高举的大旗不同罢了。


文强谝文旅


为何有人会痛恨东林党?原因很简单,东林党人误国误民。明朝最终走向灭亡的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党争。



事实上,在明宣宗时期,明朝的文官集团就基本达成了以腐败换团结的共识。因此,后来的所谓楚党,浙党,东林党,阉党等等党争,并非是为国家利益而争,全都是为了一己私利而争。

东林党之所以出现,原因就在于嘉靖时期严嵩专权,导致了徐阶等人为扳倒严嵩而形成了徐党。徐阶致仕之后,他的学生李春芳接任首辅。由于高拱与徐阶不和,高拱又将李春芳挤走当了首辅。



万历元年,张居正在没有经过徐阶认可的情况之下挤走了高拱,自己当上了内阁首辅,并且又与太监冯保相勾结,致使徐党将张居正视为异己,不与张居正合作。而张居正在处理读书人的问题上又杀了当时民间的大学问家何心隐,导致徐党与楚党之间彻底反目。

此后,张居正被清算,徐党势力迅速扩大,遍及朝野。又因顾宪成被罢官而重开东林书院,广招门徒,因此在徐党的基础上成立了所谓的东林党。而后来东林党人又与魏忠贤的阉党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权力斗争。其目的就是要铲除阉党控制朝政。



然而,东林党人几乎都是一群守旧的势力,他们一方面在朝廷做官,以他们官员的身份又在民间经商,甚至做海外贸易。他们不仅自己腐败,也认可腐败,为了推周延儒入内阁,甚至花费了6万两黄金。到了明朝灭亡时,东林党人变节速度之快也令人震惊。这些人李自成来了投降李自成,多尔衮来了投降多尔衮,满洲人对他们也嗤之以鼻。


傅斯鸿


东林党从他们行事作风看,扯犊子,卖队友,找武将毛病,官商勾结吸的都是整个江山的血肉,农民的血汗,干的事没一点用处,朱由检傻帽,政治领悟这么差劲,拖死了多少人?明末的情况,并没有那么差,天启帝在的时候,西北方面南粮北调,西北那边的税收降低了60%左右收上来,李,张二人只能当小弟,也不用收三税,魏CEO可以和东林狗好好玩。奴清也进不了关口,崇祯二百五了,一上台就搞了那么大篓子,江山江山也被他折腾完了。你看那个什么东林党魁钱谦益,头皮甚痒,水太凉,那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讨厌。


梦中的坏小孩


都说明朝亡于党争和阉党,崇祯皇帝临死之前还一个劲的骂“诸臣皆乃亡国之臣”。

或许正是这些话语影响了后人对于明朝党派的仇恨。但是东林党人真的有那么遭人痛恨吗?

先说一下东林党是怎么形成的吧

在明朝晚期的东林书院中,顾宪成、高攀龙等这些人在东林书院开启了一波装逼模式,开始了“妄议朝政,品评人物”的吹牛逼的讲课模式,一时间明朝晚期的那些读书人都跑来了这里开始一轮装逼模式,随着人数的越来越多,这些人有了一个新的外号-----东林党。


东林党的快速形成很快在朝堂之上形成了一团不小的势力,但是和东林党并立的还有【浙党】、【齐党】、【楚党】等等党派,党派之争成为了明朝末年走向败亡的重要催化剂,而在这场党派之争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核心人物。

他就是明朝神宗之子-----朱常洛。

党派之争说白了就是利益之争,当时的朱常洛理应被立为太子,但是明神宗却一心一意的想要立郑氏的儿子朱常洵,大臣们的极力反对,让明神宗放弃了立朱常洵为皇太子的打算,立了朱常洛为皇太子。

明神宗的宠妃郑氏依旧不甘心,一瞬间爆发了明末三大案。

明末的三大案扶起了一位新的帝王,他就是朱由校。东林党人由于拥护朱由校有功开始登上了权力巅峰,把持了整个朝政。

东林党人的核心主张是希望皇帝能够“扼制宦官”、“停止矿税”、“广开言路”三个核心事件,势力日益强大的东林党人甚至有了可以制衡皇权的能力,明熹宗为了寻求势力的平衡,重用太监魏忠贤,大肆打压势力膨胀的东林党人,东林党人开始走了下坡路,众多的东林党羽被魏忠贤迫害。

一直到了明末的崇祯皇帝,东林党和阉党才停止了争斗。但是长期的内斗已经让明朝几乎瘫痪,内忧外患不断,而明朝的东林党一干人等,他们的斗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更多的是为了自己党派的利益开始的争斗,在明朝晚期那个本来已经土崩鱼烂的朝堂之上又加了一剂催化器,间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这或许就是有人会痛恨东林党的原因吧!

其实说简单点,东林党人也是仅仅为了生存下去啊!你不斗人家,人家要搞死你啊!


历史总探长


东林党用现在的话来形容就是“道德婊”“键盘侠”。东林党是江南士族富商的利益代表,动辄用圣人级的道德标准来要求、攻击政敌,操控舆论,一丝道德瑕疵即否定此人,进而否定其政绩乃至一切,务必使对手人亡而政息。然而他们自身不但只知空谈道德,几无实务能力,“只对人不对事”“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误国误民,而且真正遇大事时即无道德又不舍利益,东林党执政期间,不但北方军饷近乎断绝(因为代表江南商人利益,攻击榷税是与民争利,要藏富于民,禁了榷税导致国库空虚,又重文不重武,苛待军队。包括禁海令也是这帮人在背后支持,为的是垄断海外贸易,甚至勾结倭寇海盗。),且在李自成进北京时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一毛不拔,李自成进北京后确于各官员家中搜出两千多万两白银,满清入关后,投降最快膝盖最软翻过脸来对自己人下手最狠的的各级官员文人大儒却大半都是这些明朝时的道德楷模、人间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